书接上回。
天将正午,毗卢阁。
经架前,朱元璋正手捧经卷静立而阅。三步之外,慧聪为其斟好了茶水。
此时,只见宗泐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朝朱元璋寒暄道:“贫僧来迟,让尊驾久等了。”
朱元璋手未释卷,便大步相迎而去,自个儿又换了个谦称说道:“哪里?泐公这毗卢洞天里经宝众多,弟子只恨这光阴太快,不能尽尝此中如饴之味。”
宗泐抬手请了座,二人相继接过慧聪奉上的茶水。朱元璋浅尝一口,笑赞道:“嗯,好茶。泐公这一壶‘身是苦丁’真是令人想念哪……”
宗泐话中半含隐意,笑问:“尊驾今日再尝此茶是何滋味?”
朱元璋手捏茶盏一边轻嗅,一边微闭双目回味道:“这气息似流年渐行渐远,可余味却如往昔历历在目。”此时,似是被心中所现过往之境触了情怀,只见他凝眉深思,由衷道来一席叹文,存世《天潢玉牒》(1)有记:
『回想当年,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乎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如沸汤……』
朱元璋吟述之间,那慧聪轻手留了两块茶巾在桌上,旋即静静退去。
他这一番怅然回首,宗泐听得字字入心。因此,在其叹文止尽时,感述一首《西江月》附和道:
『恍然尘嚣深处,依稀梦里当年。
佛前尝问今日事,都付造化机缘。
无人见孤身去,争相望锦衣还。
故而金经细看时,何止万语千言?』
这词中之意,恰到好处——既暗表了朱元璋乃是承顺天命而来,又不失大德点化开解之风。其功效瞬间直抵朱元璋内心深处,顿时在其五脏六腑之内击起了不小的波澜,只闻他爽笑一声叹道:“知我心者泐公也!”
宗泐一面为其斟茶,一面笑说:“尊驾谬赞,贫僧只是依佛理之言而论功德造化罢了。”
“说起这‘造化’二字,弟子倒是感触颇深。还记得当年弟子僧居凤阳皇觉寺中,一日,寺院被元军放火焚毁,致使弟子栖身无所,去留茫然。于是,当即弟子便跪于一尊弥勒残像面前求签问卜。”
宗泐笑问:“不知尊驾当时卜问为何?”
“弟子前后共卜问了三次。那第一签问的是留守继续为僧之吉凶。”
“签中所示为何?”
“大凶!于是弟子便求第二签,所问之事为还俗行乞之吉凶,结果签中所示依旧是大凶。”
宗泐笑问:“如此说来,尊驾是去留两难了——却不知后来是何抉择?”
朱元璋开怀大笑,道:“弟子当时心想莫不是天要亡我!因此,便在一时气恼之下卜问了第三签。”
宗泐追问:“不知那第三签所问……?”
“那第三签,弟子则对佛祖要了一个‘此生就凶’!却不想这一签竟然跳出个大吉!”这一席话听得宗泐讶然而笑,只听朱元璋又是一声爽笑,“就因那一签,弟子便选择了投军救民,从此专捡那些个凶险之事赴汤蹈火,却未曾料想竟得今日之天下。”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常言道‘人之命数,三分天定,七分造化’。天命虽有,也应看个人如何幄定与抉择。尊驾能在进退无门之时纵身涅槃,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便是不负天命之人。至于因何铸就今日之天朝,皆应归功于尊驾后来之修为。能使得天下归心,苍生仰颂,这便是不负造化之人。”
这一番析论之言听得朱元璋顿时心生感动,敬佩之至,忙合掌道:“阿弥陀佛,泐公之言令弟子感彻肺腑,如此灼见弟子应视为座佑之铭,以策来日之行。”
宗泐摇头笑道:“尊驾谬赞了。”说话间,只见他起身朝朱元璋合掌施了僧礼,随即步至经架处,于当中一格里取出一个官皮箱,待回身行至朱元璋面前时,将其放在了茶案上,并退后三步再次朝其合掌道:“贫僧此番西行不负圣心所盼,如今寻回宝经在此,特此交旨。”
朱元璋起身恭候,但见宗泐开了那箱子,从中取出厚厚一册经书,名曰《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朱元璋看得欢喜难耐,问道:“这便是那镇国之佛宝?”
宗泐交过经书,点头应道:“正是此经。”
朱元璋将那经书捧在手中如获至宝,一时间爱不释手,连连痴语道:“好,甚好!泐公真是功不可没啊。”
宗泐道:“寻经乃贫僧之使命,若邀其功实不敢当。”
朱元璋连声笑语:“泐公莫要自谦,此功当得,当得!”
宗泐躬身致礼,抬头观望朱元璋捧着经书乐了半晌,便也默然陪了半晌。待朱元璋草草翻过两遍,方回过神来问道:“弟子听闻,大师此番已尽数寻回两部真经,却不知那《文殊》一经现在何处?”
宗泐迟疑片刻,道;“尊驾,恕贫僧赘语。那《文殊》真经贫僧固然已取回,但此经早有所属,待遣人抄译之后,当须物归原主。还请尊驾应允贫僧所求。”
朱元璋听得一怔,迟疑道:“既然那经文是向人借来抄译之用,过后归还那是当然的。”
宗泐笑道:“尊驾一言九鼎,如此甚好。”言语间他已步至那箱前,从中取出一块红锦——那锦正是此前用来包裹那个乳名叫做“妙锦”的婴孩之物。只见宗泐面朝朱元璋将其一抖,道:“尊驾请看。”
朱元璋不看便罢,一看顿时惊了神魂,险将手中之经掉落在地。刹那间,只见那锦上经文金光四射,直照得那毗卢阁内骤然通明,以致他眼前骤然浮现两年前那一场惊梦:只见一道金光闪过,自那覆舟山上飞来一只重明神鸟,口中衔得一块锦襴,俯冲而来之时,眼前种种鬼魅灾祸皆被那神物尽收而去……
如斯忆想,朱元璋不觉脱口惊呼:“这……这锦襴正是朕此前梦中所见之物啊!”
听他这一说,宗泐顿感一丝不妙,欲想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却见那帝王眼中已现贪图之念。欲想收了宝锦,无奈那人已丢了经书,直奔到眼前。但见他抚过宝锦,口中满是痴言,喜不自胜时,竟从宗泐手中扯过那宝物,搭于自家臂上抚了又抚,抖开来看了又看,旋足之间乐了又乐了。
“如此说来,此宝正是当年佛祖所赐玄奘之锦襴?”
宗泐躬身道:“应是如此……”这回答明显有些迟疑。
朱元璋头也不抬,盯着那宝锦上的文字却别有意图地问道:“既是如此,这《文殊》真经就绣在这锦襴之上,他当年岂会视而未见?”
宗泐略作思索回道:“尊驾许是不知,这经文乃是以回鹘符文所绣,乍见如金蛇逶迤,细视似虎踞龙盘,未见过此文者难说不会当图腾视之。”
“泐公竟能通识此文?”
宗泐谦言道:“并非贫僧通识此文,皆因事前不知此经流于何国,故而在西行前特地问人将这经卷之名译作多国文字,如此一见便知。”
这一番询问下来,朱元璋暗中窃喜。于是一面称赞宗泐果然智慧过人,一面又刻意将那宝锦恭敬地摊在箱子上,换作两眼谦和,问道:“据大师先前所言,当年佛祖所赐那玄奘之佛衣实为两物,一者袈裟,二者便是这绣了经旨的锦襴……而这两件宝物皆葬于覆舟山玄奘衣冠冢内?”
宗泐似乎从那话中嗅到一丝居心,略作思揣,回道:“传说如此……”
朱元璋话风一转,问道:“传说如此?若那传说属实,莫不是哪路摸金的贼人从我东土盗了此宝?”
见此言之中已渐现借口留宝之意,宗泐慌忙解释道:“据贫僧所知,那玄奘法师之舍利就葬于长干里天禧寺内,乃宋朝可政禅师于长安迎至金陵,并葬于寺东白塔内……”
朱元璋打断其述,问道:“固然如此,又当何解?”
宗泐为护宝锦,一时情急竟说:“贫僧以为……如此佛宝,当时若与玄奘法师舍利同在,理应与其同留天禧寺**奉,则不会于那覆舟山上另设衣冠冢埋葬……”
朱元璋反问:“泐公莫不是说当年玄奘法师圆寂时,就未曾带这佛宝下葬?”
宗泐道:“应是如此……”
朱元璋绷紧面皮,咄咄而问:“可还记得两年前在此处泐公是如何说的?”
“这……”
至此,朱元璋又突然换了对自家的称呼质问道:“况且,朕当年梦中所见又做何解?”
“这……”那般盛气顿时压得宗泐身骨难直,那番条理分明且反戈凌厉的说辞更是撞得他哑口无言。宗泐此刻终于明白,眼前那人虽貌似个虔诚的信徒,但终归还是个君王。而自己打从借锦显宝那一刻起就一错再错——想到此时处境,他不由得摇头一声叹息。
万没想到,朱元璋见这一叹竟放声大笑,旋即搭着他的肩膀笑问:“泐公啊,莫不是担忧朕贪图这佛宝不肯奉还?”
这一问,着实捅准了宗泐的心灶。然其心中暗想:方才已为护那宝锦而说了一席虚晃之言,眼下再若如此附会下去,不仅污了僧者修行,难说不会自取其辱。于是,他目现止水,静然一笑,欠身缓言:“实不相瞒,贫僧确有此虑。”
闻此直言,朱元璋瞬间一怔,可随即又现出一双岚消云散之朗目,拍着胸膛道:“朕乃一国之君,千金一诺岂同戏言?”
宗泐附会一笑:“如此甚好。”
朱元璋打量一眼,转睛之间一席盘算,随后信誓旦旦道来:“如此绝世经宝,朕定然当报以感恩文殊菩萨本尊之心,施以国礼相待。”此言一出,但见他朝阁外扬声唤道:“刘仲质何在?”
礼部尚书刘仲质闻唤忙进阁来,拱手道:“下官在。”
朱元璋利手利脚地从官皮箱上揽过那锦襴,将其草草叠放之后匆匆放至刘仲质手中,下令:“朕命你礼部协助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连日抄译此经,以备后日迎经法会之用。”他目光顺势转向了宗泐故作会心一笑,宗泐见他如此处置,胸中半悬之心渐渐着了实处。
闻刘仲质应了诺,朱元璋竟又补了后话:“另,为弘文殊菩萨大智,颂我佛善渡大德,且表僧录司右善世季潭法师之大功,朕命你部精选能工巧匠,依此宝锦打造金镶玉锦屏一幅,立于这天界寺大雄宝殿之内,让天下知!”
“臣接旨。”
宗泐一听,本已落底之心瞬间又弹向了喉咙——若依朱元璋这一番安排,归还宝锦定会遥遥无期。于是他当即躬身请言:“皇上……”可话刚出口,就被朱元璋拦断。
“泐公若再作推辞,将置朕心于何地呀?”
宗泐分明瞧见,此时朱元璋那一双笑眼之中隐现一丝急恼。就在这档口,只听毗卢阁外传来庆童的禀报:“启禀皇上。”
“何事?”
“南雄候赵庸来报。”
“说。”
“日前已于闽、粤沿海剿灭海贼一万七千八百余众,斩贼首七千余人,收降民匪一万三千余户。至此,闽粤匪患尽除。”
“好!甚好!传朕旨意,赵庸除贼有功,特赐彩币五千、上尊五十坛、良马五百匹。令其酌情善后该地民生,岁末还京擢领山西军务!”
“是。”
“另……”朱元璋暗瞥一眼宗泐,言辞间故弄轻重缓急,“那一万三千余户降民皆属‘顺天归心’之人,常言道‘识实务者为俊杰’,朝廷特赐每户文银二十两以做安家之用——若他日再生逆天之心或有悖朕之行,九族俱磔!”
“遵旨。”
宗泐听得声声在耳,字字入心,那帝王一番含沙射影,敲山震虎之意他又岂会不知?奈何此心万般愁,都怪一时喜昏头。就在他自怨自艾之时,但见朱元璋似笑非笑道:“朕尚有政务在身,不便久留,后日宫中再叙?”
宗泐强颜欢笑:“贫僧恭送圣驾。”
“不必。泐公刚到京城,还是养好身骨,后日朕还指望泐公登坛说法呐。留步。”说罢,朱元璋挺胸朝后一甩两袖,背着双手大步而去了。但见那刘仲质躬身捧着宝锦紧随其后步出了阁门。
朱元璋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侧目瞧了一眼门旁的庆童,二人心照不宣,相继隐现一丝会心之意。
眼见那一行人等扬长而去,宗泐摇头间淡然一笑,自顾叹息道:
【暂借真经渡真君,误把真偈(2)换真金。
可憾真言真实意,得来真叫不真心。】
另一头,朱元璋出了天界寺。此时,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两班护卫共二三十人,已在十丈之外候驾。
朱元璋步下寺前石阶,回头仰望寺院门额上那“天界寺”与“僧录司”两块匾文,渐渐眉头深索。片刻之后,但见他回身朝一旁的刘仲质伸手探臂,那刘仲质便很识相地倒腾过去,将宝锦搭在了上头。
一行人等紧随其后,行至车马仪队中,朱元璋便一手在庆童的搀扶下,另一手挑着宝锦上了鸾轿。落座后,庆童在外撂了轿帘。但闻他一声“起驾回宫”,车马便缓缓朝前驶去。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闷在胸中已久的激动,顿然喜不自胜起来。但见他反复抚着那宝锦,双眼之中顿现十分贪喜,间带三分得意之色。
一队人马朝东行进数里,朱元璋欢喜之中忽想起方才与宗泐的一席对话:
“据贫僧所知,那玄奘法师之舍利就葬于天禧寺内,乃宋朝可政禅师于长安迎至金陵,并葬于寺东白塔内……”
“固然如此,又当何解?”
“贫僧以为……如此佛宝,当时若与玄奘法师舍利同在,理应与其同留天禧寺**奉,则不会于那覆舟山上另设衣冠冢埋葬……”
“泐公莫不是说,当年玄奘法师圆寂时就未曾带这佛宝下葬?”
“应该是如此……”
——对于宗泐那一席有意护锦之说辞,朱元璋越想越气,眉宇间渐现气恼。旋即朝车外问道:“毛骧,已到何处?”
此时,仪仗前方一个骑在马上,腰间别着一柄弯刀,身形魁梧,相貌威仪的护卫回道:“回皇上,说话即到雨花台。”
朱元璋道:“转头,移驾长干里,朕要去天禧寺一看。”
“是。”
那“长干里”就在东南,秦淮河以南,聚宝山雨花台之北——六朝古刹“天禧寺”便座落此处。话说该寺不仅埋藏着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舍利,同时还供奉着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3)的佛骨舍利,自六朝以来,时事几易变迁,仍颇受王室重视。然而至元末,战火连年,该寺被严重焚毁。直至此时,已是多半断瓦残垣,幸得几座佛塔尚存。
未出多时,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一高岗之上,遥见不远处三两佛塔时停了车马。
毛骧禀报:“皇上,天禧寺已到。”随后与众侍下马护驾。
庆童掀了轿帘,朱元璋便又搭着他胳膊下了车轿。
落脚之后,朱元璋朝那荒寺中放眼望去,一眼便瞧见了残院内一座琉璃宝塔居中而立,塔高九层,森严可见。相距不远处,另有一座石砌的白塔偏安东隅,塔高五层格外醒目。
毛骧指引道:“皇上,那最高的佛塔便是阿育王佛骨舍利塔。”
朱元璋草草顾望一眼,目光却转向了那白塔,问道:“那白塔……?”
“哦,那白塔乃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舍利塔。”
朱元璋目无表情地点了头,又冷眼凝望了半晌,竟对庆童施令道:“传令工部,即刻使人将这二塔铲了。”
众人乍听此令,一片错愕,顷刻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朱元璋目现凶光,喝问道:“看什么?没听清朕的旨意吗?”
庆童忙应和道:“老奴回宫后定会传令工部。”
礼部尚书刘仲质拱手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这两座佛塔乃是六朝传世之宝……”
朱元璋怒目喷火,喝问:“那又如何?”
刘仲质被这一喝,立马畏首畏尾地说道:“皇上息怒,微臣是想说,这毕竟乃六朝传世之宝,如今皇上下令拆除,总得有个以慰民心的因由才是。”
朱元璋深叹一口气,略作思索,狡问:“没错。正是因其乃六朝之物,更要拆得……六朝皇宫皆面朝这西南两塔,而这西南在五行之中为何?”
刘仲质道:“回皇上,乃为土也。”
“这土乃立国之本,既立此塔何以立国?况这土位埋骨乃是亡国葬身之兆。还看那六朝,哪朝哪国于这金陵立得长久?哪朝不是奸臣倍出,欺君悖主之流屡见不鲜?如今到了我大明,又冒出了胡惟庸一类奸党——依朕看,就是这塔中埋下的祸根!”
朱元璋这一席断言顿时说得在场者晕头转向,瞠目结舌。那话听似无稽,却似有三分根据;若说有理,又似有三分牵强。至于那所剩四分,只能留与临事者察言观色,见风自度了。
“拟旨,就说这金陵西南,乃虎方坤位(4),因浮屠太耸(5),大碍国本社稷——即刻拆除!”
庆童接令,刘仲质问道:“敢问皇上,那塔中舍利……?”
这一问,正中朱元璋之意,于是他冷眼略现一笑,道:“就移至紫金山之左另建新塔存放。记着,同时掘了覆舟山上玄奘衣冠冢,将其中衣冠与舍利同葬新塔之内。”
这正是“君王一句话,翻覆全天下”,朱元璋一道圣旨,偌大个佛塔,千百年宝刹未出月余便被移为平地——当然,此事还有后话。
却说朱元璋回到皇宫便一头扎进了奉先殿——这本是君王祭祀祖宗的家庙。
在此处,他竟抖开那宝锦,以烛台镇在香案上。回头上了香,朝那锦与祖宗灵位一顿叩拜,心中所求,自是愿佛祖与列祖列宗保佑大明江山万世永存一类夙愿。
一番礼节过后,但见他在那锦前不知踱了多少个来回,也不知玩味了多少个时辰。只听得殿外庆童轻声呼唤:“皇上,娘娘差人寻您回宫用膳。”
朱元璋回头望了一眼,摆手道:“不急。”随后又跨出殿门,唤了毛骧。
毛骧近前敬候差使,却听朱元璋兴冲冲指着殿内香案的宝锦问道:“你可知这是何物?”
毛骧细望两眼,躬身道:“属下不知,但属下看得出这绝非凡物。”
朱元璋哈哈大笑,道:“算你小子还有些眼力。朕告诉你,此宝乃是昔日佛祖所赐佛衣锦襴。差人给朕好生护着,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属下遵命。”
“朕将下令,十日后将内禁卫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整合重置,为上十二卫,这其中一卫嘛……”朱元璋说着,手已指向了殿内那块锦襴,“就唤做‘锦衣卫’,统辖其他十一卫及南北抚镇司——至于这锦衣卫指挥使一职,朕就命你来担任。”
毛骧听闻顿时叩首,拱手道:“谢皇上赏识,属下定当为皇上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平身吧。”朱元璋拍着毛骧的肩膀慈颜笑道:“小子,往后朕可就看你的了?”
那般意思毛骧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再次保证:“属下定不负皇上厚望!”
“好。”
“启禀皇上,臣等前来迎取所需抄译之经。”
朱元璋寻声回头,只见台阶下来了两个官员,那二人一老一少,一瘦一壮,乃是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
朱元璋打量那二人一眼,并未作回应,而是回头朝毛骧使了个眼色,便背过手步下阶去,径直朝鸾驾而去了。只听身后毛骧对那二人应付道:“二位大人,今夜就劳烦在这殿外抄译吧。”说丰,自对属下唤道,“来人,给二位大人准备笔墨……”言毕,但见其满面春风地朝朱元璋的背影相望而去……
欲知后来何事,且等下回详述。
天将正午,毗卢阁。
经架前,朱元璋正手捧经卷静立而阅。三步之外,慧聪为其斟好了茶水。
此时,只见宗泐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朝朱元璋寒暄道:“贫僧来迟,让尊驾久等了。”
朱元璋手未释卷,便大步相迎而去,自个儿又换了个谦称说道:“哪里?泐公这毗卢洞天里经宝众多,弟子只恨这光阴太快,不能尽尝此中如饴之味。”
宗泐抬手请了座,二人相继接过慧聪奉上的茶水。朱元璋浅尝一口,笑赞道:“嗯,好茶。泐公这一壶‘身是苦丁’真是令人想念哪……”
宗泐话中半含隐意,笑问:“尊驾今日再尝此茶是何滋味?”
朱元璋手捏茶盏一边轻嗅,一边微闭双目回味道:“这气息似流年渐行渐远,可余味却如往昔历历在目。”此时,似是被心中所现过往之境触了情怀,只见他凝眉深思,由衷道来一席叹文,存世《天潢玉牒》(1)有记:
『回想当年,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乎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如沸汤……』
朱元璋吟述之间,那慧聪轻手留了两块茶巾在桌上,旋即静静退去。
他这一番怅然回首,宗泐听得字字入心。因此,在其叹文止尽时,感述一首《西江月》附和道:
『恍然尘嚣深处,依稀梦里当年。
佛前尝问今日事,都付造化机缘。
无人见孤身去,争相望锦衣还。
故而金经细看时,何止万语千言?』
这词中之意,恰到好处——既暗表了朱元璋乃是承顺天命而来,又不失大德点化开解之风。其功效瞬间直抵朱元璋内心深处,顿时在其五脏六腑之内击起了不小的波澜,只闻他爽笑一声叹道:“知我心者泐公也!”
宗泐一面为其斟茶,一面笑说:“尊驾谬赞,贫僧只是依佛理之言而论功德造化罢了。”
“说起这‘造化’二字,弟子倒是感触颇深。还记得当年弟子僧居凤阳皇觉寺中,一日,寺院被元军放火焚毁,致使弟子栖身无所,去留茫然。于是,当即弟子便跪于一尊弥勒残像面前求签问卜。”
宗泐笑问:“不知尊驾当时卜问为何?”
“弟子前后共卜问了三次。那第一签问的是留守继续为僧之吉凶。”
“签中所示为何?”
“大凶!于是弟子便求第二签,所问之事为还俗行乞之吉凶,结果签中所示依旧是大凶。”
宗泐笑问:“如此说来,尊驾是去留两难了——却不知后来是何抉择?”
朱元璋开怀大笑,道:“弟子当时心想莫不是天要亡我!因此,便在一时气恼之下卜问了第三签。”
宗泐追问:“不知那第三签所问……?”
“那第三签,弟子则对佛祖要了一个‘此生就凶’!却不想这一签竟然跳出个大吉!”这一席话听得宗泐讶然而笑,只听朱元璋又是一声爽笑,“就因那一签,弟子便选择了投军救民,从此专捡那些个凶险之事赴汤蹈火,却未曾料想竟得今日之天下。”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常言道‘人之命数,三分天定,七分造化’。天命虽有,也应看个人如何幄定与抉择。尊驾能在进退无门之时纵身涅槃,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便是不负天命之人。至于因何铸就今日之天朝,皆应归功于尊驾后来之修为。能使得天下归心,苍生仰颂,这便是不负造化之人。”
这一番析论之言听得朱元璋顿时心生感动,敬佩之至,忙合掌道:“阿弥陀佛,泐公之言令弟子感彻肺腑,如此灼见弟子应视为座佑之铭,以策来日之行。”
宗泐摇头笑道:“尊驾谬赞了。”说话间,只见他起身朝朱元璋合掌施了僧礼,随即步至经架处,于当中一格里取出一个官皮箱,待回身行至朱元璋面前时,将其放在了茶案上,并退后三步再次朝其合掌道:“贫僧此番西行不负圣心所盼,如今寻回宝经在此,特此交旨。”
朱元璋起身恭候,但见宗泐开了那箱子,从中取出厚厚一册经书,名曰《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朱元璋看得欢喜难耐,问道:“这便是那镇国之佛宝?”
宗泐交过经书,点头应道:“正是此经。”
朱元璋将那经书捧在手中如获至宝,一时间爱不释手,连连痴语道:“好,甚好!泐公真是功不可没啊。”
宗泐道:“寻经乃贫僧之使命,若邀其功实不敢当。”
朱元璋连声笑语:“泐公莫要自谦,此功当得,当得!”
宗泐躬身致礼,抬头观望朱元璋捧着经书乐了半晌,便也默然陪了半晌。待朱元璋草草翻过两遍,方回过神来问道:“弟子听闻,大师此番已尽数寻回两部真经,却不知那《文殊》一经现在何处?”
宗泐迟疑片刻,道;“尊驾,恕贫僧赘语。那《文殊》真经贫僧固然已取回,但此经早有所属,待遣人抄译之后,当须物归原主。还请尊驾应允贫僧所求。”
朱元璋听得一怔,迟疑道:“既然那经文是向人借来抄译之用,过后归还那是当然的。”
宗泐笑道:“尊驾一言九鼎,如此甚好。”言语间他已步至那箱前,从中取出一块红锦——那锦正是此前用来包裹那个乳名叫做“妙锦”的婴孩之物。只见宗泐面朝朱元璋将其一抖,道:“尊驾请看。”
朱元璋不看便罢,一看顿时惊了神魂,险将手中之经掉落在地。刹那间,只见那锦上经文金光四射,直照得那毗卢阁内骤然通明,以致他眼前骤然浮现两年前那一场惊梦:只见一道金光闪过,自那覆舟山上飞来一只重明神鸟,口中衔得一块锦襴,俯冲而来之时,眼前种种鬼魅灾祸皆被那神物尽收而去……
如斯忆想,朱元璋不觉脱口惊呼:“这……这锦襴正是朕此前梦中所见之物啊!”
听他这一说,宗泐顿感一丝不妙,欲想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却见那帝王眼中已现贪图之念。欲想收了宝锦,无奈那人已丢了经书,直奔到眼前。但见他抚过宝锦,口中满是痴言,喜不自胜时,竟从宗泐手中扯过那宝物,搭于自家臂上抚了又抚,抖开来看了又看,旋足之间乐了又乐了。
“如此说来,此宝正是当年佛祖所赐玄奘之锦襴?”
宗泐躬身道:“应是如此……”这回答明显有些迟疑。
朱元璋头也不抬,盯着那宝锦上的文字却别有意图地问道:“既是如此,这《文殊》真经就绣在这锦襴之上,他当年岂会视而未见?”
宗泐略作思索回道:“尊驾许是不知,这经文乃是以回鹘符文所绣,乍见如金蛇逶迤,细视似虎踞龙盘,未见过此文者难说不会当图腾视之。”
“泐公竟能通识此文?”
宗泐谦言道:“并非贫僧通识此文,皆因事前不知此经流于何国,故而在西行前特地问人将这经卷之名译作多国文字,如此一见便知。”
这一番询问下来,朱元璋暗中窃喜。于是一面称赞宗泐果然智慧过人,一面又刻意将那宝锦恭敬地摊在箱子上,换作两眼谦和,问道:“据大师先前所言,当年佛祖所赐那玄奘之佛衣实为两物,一者袈裟,二者便是这绣了经旨的锦襴……而这两件宝物皆葬于覆舟山玄奘衣冠冢内?”
宗泐似乎从那话中嗅到一丝居心,略作思揣,回道:“传说如此……”
朱元璋话风一转,问道:“传说如此?若那传说属实,莫不是哪路摸金的贼人从我东土盗了此宝?”
见此言之中已渐现借口留宝之意,宗泐慌忙解释道:“据贫僧所知,那玄奘法师之舍利就葬于长干里天禧寺内,乃宋朝可政禅师于长安迎至金陵,并葬于寺东白塔内……”
朱元璋打断其述,问道:“固然如此,又当何解?”
宗泐为护宝锦,一时情急竟说:“贫僧以为……如此佛宝,当时若与玄奘法师舍利同在,理应与其同留天禧寺**奉,则不会于那覆舟山上另设衣冠冢埋葬……”
朱元璋反问:“泐公莫不是说当年玄奘法师圆寂时,就未曾带这佛宝下葬?”
宗泐道:“应是如此……”
朱元璋绷紧面皮,咄咄而问:“可还记得两年前在此处泐公是如何说的?”
“这……”
至此,朱元璋又突然换了对自家的称呼质问道:“况且,朕当年梦中所见又做何解?”
“这……”那般盛气顿时压得宗泐身骨难直,那番条理分明且反戈凌厉的说辞更是撞得他哑口无言。宗泐此刻终于明白,眼前那人虽貌似个虔诚的信徒,但终归还是个君王。而自己打从借锦显宝那一刻起就一错再错——想到此时处境,他不由得摇头一声叹息。
万没想到,朱元璋见这一叹竟放声大笑,旋即搭着他的肩膀笑问:“泐公啊,莫不是担忧朕贪图这佛宝不肯奉还?”
这一问,着实捅准了宗泐的心灶。然其心中暗想:方才已为护那宝锦而说了一席虚晃之言,眼下再若如此附会下去,不仅污了僧者修行,难说不会自取其辱。于是,他目现止水,静然一笑,欠身缓言:“实不相瞒,贫僧确有此虑。”
闻此直言,朱元璋瞬间一怔,可随即又现出一双岚消云散之朗目,拍着胸膛道:“朕乃一国之君,千金一诺岂同戏言?”
宗泐附会一笑:“如此甚好。”
朱元璋打量一眼,转睛之间一席盘算,随后信誓旦旦道来:“如此绝世经宝,朕定然当报以感恩文殊菩萨本尊之心,施以国礼相待。”此言一出,但见他朝阁外扬声唤道:“刘仲质何在?”
礼部尚书刘仲质闻唤忙进阁来,拱手道:“下官在。”
朱元璋利手利脚地从官皮箱上揽过那锦襴,将其草草叠放之后匆匆放至刘仲质手中,下令:“朕命你礼部协助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连日抄译此经,以备后日迎经法会之用。”他目光顺势转向了宗泐故作会心一笑,宗泐见他如此处置,胸中半悬之心渐渐着了实处。
闻刘仲质应了诺,朱元璋竟又补了后话:“另,为弘文殊菩萨大智,颂我佛善渡大德,且表僧录司右善世季潭法师之大功,朕命你部精选能工巧匠,依此宝锦打造金镶玉锦屏一幅,立于这天界寺大雄宝殿之内,让天下知!”
“臣接旨。”
宗泐一听,本已落底之心瞬间又弹向了喉咙——若依朱元璋这一番安排,归还宝锦定会遥遥无期。于是他当即躬身请言:“皇上……”可话刚出口,就被朱元璋拦断。
“泐公若再作推辞,将置朕心于何地呀?”
宗泐分明瞧见,此时朱元璋那一双笑眼之中隐现一丝急恼。就在这档口,只听毗卢阁外传来庆童的禀报:“启禀皇上。”
“何事?”
“南雄候赵庸来报。”
“说。”
“日前已于闽、粤沿海剿灭海贼一万七千八百余众,斩贼首七千余人,收降民匪一万三千余户。至此,闽粤匪患尽除。”
“好!甚好!传朕旨意,赵庸除贼有功,特赐彩币五千、上尊五十坛、良马五百匹。令其酌情善后该地民生,岁末还京擢领山西军务!”
“是。”
“另……”朱元璋暗瞥一眼宗泐,言辞间故弄轻重缓急,“那一万三千余户降民皆属‘顺天归心’之人,常言道‘识实务者为俊杰’,朝廷特赐每户文银二十两以做安家之用——若他日再生逆天之心或有悖朕之行,九族俱磔!”
“遵旨。”
宗泐听得声声在耳,字字入心,那帝王一番含沙射影,敲山震虎之意他又岂会不知?奈何此心万般愁,都怪一时喜昏头。就在他自怨自艾之时,但见朱元璋似笑非笑道:“朕尚有政务在身,不便久留,后日宫中再叙?”
宗泐强颜欢笑:“贫僧恭送圣驾。”
“不必。泐公刚到京城,还是养好身骨,后日朕还指望泐公登坛说法呐。留步。”说罢,朱元璋挺胸朝后一甩两袖,背着双手大步而去了。但见那刘仲质躬身捧着宝锦紧随其后步出了阁门。
朱元璋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侧目瞧了一眼门旁的庆童,二人心照不宣,相继隐现一丝会心之意。
眼见那一行人等扬长而去,宗泐摇头间淡然一笑,自顾叹息道:
【暂借真经渡真君,误把真偈(2)换真金。
可憾真言真实意,得来真叫不真心。】
另一头,朱元璋出了天界寺。此时,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两班护卫共二三十人,已在十丈之外候驾。
朱元璋步下寺前石阶,回头仰望寺院门额上那“天界寺”与“僧录司”两块匾文,渐渐眉头深索。片刻之后,但见他回身朝一旁的刘仲质伸手探臂,那刘仲质便很识相地倒腾过去,将宝锦搭在了上头。
一行人等紧随其后,行至车马仪队中,朱元璋便一手在庆童的搀扶下,另一手挑着宝锦上了鸾轿。落座后,庆童在外撂了轿帘。但闻他一声“起驾回宫”,车马便缓缓朝前驶去。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闷在胸中已久的激动,顿然喜不自胜起来。但见他反复抚着那宝锦,双眼之中顿现十分贪喜,间带三分得意之色。
一队人马朝东行进数里,朱元璋欢喜之中忽想起方才与宗泐的一席对话:
“据贫僧所知,那玄奘法师之舍利就葬于天禧寺内,乃宋朝可政禅师于长安迎至金陵,并葬于寺东白塔内……”
“固然如此,又当何解?”
“贫僧以为……如此佛宝,当时若与玄奘法师舍利同在,理应与其同留天禧寺**奉,则不会于那覆舟山上另设衣冠冢埋葬……”
“泐公莫不是说,当年玄奘法师圆寂时就未曾带这佛宝下葬?”
“应该是如此……”
——对于宗泐那一席有意护锦之说辞,朱元璋越想越气,眉宇间渐现气恼。旋即朝车外问道:“毛骧,已到何处?”
此时,仪仗前方一个骑在马上,腰间别着一柄弯刀,身形魁梧,相貌威仪的护卫回道:“回皇上,说话即到雨花台。”
朱元璋道:“转头,移驾长干里,朕要去天禧寺一看。”
“是。”
那“长干里”就在东南,秦淮河以南,聚宝山雨花台之北——六朝古刹“天禧寺”便座落此处。话说该寺不仅埋藏着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舍利,同时还供奉着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3)的佛骨舍利,自六朝以来,时事几易变迁,仍颇受王室重视。然而至元末,战火连年,该寺被严重焚毁。直至此时,已是多半断瓦残垣,幸得几座佛塔尚存。
未出多时,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一高岗之上,遥见不远处三两佛塔时停了车马。
毛骧禀报:“皇上,天禧寺已到。”随后与众侍下马护驾。
庆童掀了轿帘,朱元璋便又搭着他胳膊下了车轿。
落脚之后,朱元璋朝那荒寺中放眼望去,一眼便瞧见了残院内一座琉璃宝塔居中而立,塔高九层,森严可见。相距不远处,另有一座石砌的白塔偏安东隅,塔高五层格外醒目。
毛骧指引道:“皇上,那最高的佛塔便是阿育王佛骨舍利塔。”
朱元璋草草顾望一眼,目光却转向了那白塔,问道:“那白塔……?”
“哦,那白塔乃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舍利塔。”
朱元璋目无表情地点了头,又冷眼凝望了半晌,竟对庆童施令道:“传令工部,即刻使人将这二塔铲了。”
众人乍听此令,一片错愕,顷刻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朱元璋目现凶光,喝问道:“看什么?没听清朕的旨意吗?”
庆童忙应和道:“老奴回宫后定会传令工部。”
礼部尚书刘仲质拱手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这两座佛塔乃是六朝传世之宝……”
朱元璋怒目喷火,喝问:“那又如何?”
刘仲质被这一喝,立马畏首畏尾地说道:“皇上息怒,微臣是想说,这毕竟乃六朝传世之宝,如今皇上下令拆除,总得有个以慰民心的因由才是。”
朱元璋深叹一口气,略作思索,狡问:“没错。正是因其乃六朝之物,更要拆得……六朝皇宫皆面朝这西南两塔,而这西南在五行之中为何?”
刘仲质道:“回皇上,乃为土也。”
“这土乃立国之本,既立此塔何以立国?况这土位埋骨乃是亡国葬身之兆。还看那六朝,哪朝哪国于这金陵立得长久?哪朝不是奸臣倍出,欺君悖主之流屡见不鲜?如今到了我大明,又冒出了胡惟庸一类奸党——依朕看,就是这塔中埋下的祸根!”
朱元璋这一席断言顿时说得在场者晕头转向,瞠目结舌。那话听似无稽,却似有三分根据;若说有理,又似有三分牵强。至于那所剩四分,只能留与临事者察言观色,见风自度了。
“拟旨,就说这金陵西南,乃虎方坤位(4),因浮屠太耸(5),大碍国本社稷——即刻拆除!”
庆童接令,刘仲质问道:“敢问皇上,那塔中舍利……?”
这一问,正中朱元璋之意,于是他冷眼略现一笑,道:“就移至紫金山之左另建新塔存放。记着,同时掘了覆舟山上玄奘衣冠冢,将其中衣冠与舍利同葬新塔之内。”
这正是“君王一句话,翻覆全天下”,朱元璋一道圣旨,偌大个佛塔,千百年宝刹未出月余便被移为平地——当然,此事还有后话。
却说朱元璋回到皇宫便一头扎进了奉先殿——这本是君王祭祀祖宗的家庙。
在此处,他竟抖开那宝锦,以烛台镇在香案上。回头上了香,朝那锦与祖宗灵位一顿叩拜,心中所求,自是愿佛祖与列祖列宗保佑大明江山万世永存一类夙愿。
一番礼节过后,但见他在那锦前不知踱了多少个来回,也不知玩味了多少个时辰。只听得殿外庆童轻声呼唤:“皇上,娘娘差人寻您回宫用膳。”
朱元璋回头望了一眼,摆手道:“不急。”随后又跨出殿门,唤了毛骧。
毛骧近前敬候差使,却听朱元璋兴冲冲指着殿内香案的宝锦问道:“你可知这是何物?”
毛骧细望两眼,躬身道:“属下不知,但属下看得出这绝非凡物。”
朱元璋哈哈大笑,道:“算你小子还有些眼力。朕告诉你,此宝乃是昔日佛祖所赐佛衣锦襴。差人给朕好生护着,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属下遵命。”
“朕将下令,十日后将内禁卫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整合重置,为上十二卫,这其中一卫嘛……”朱元璋说着,手已指向了殿内那块锦襴,“就唤做‘锦衣卫’,统辖其他十一卫及南北抚镇司——至于这锦衣卫指挥使一职,朕就命你来担任。”
毛骧听闻顿时叩首,拱手道:“谢皇上赏识,属下定当为皇上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平身吧。”朱元璋拍着毛骧的肩膀慈颜笑道:“小子,往后朕可就看你的了?”
那般意思毛骧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再次保证:“属下定不负皇上厚望!”
“好。”
“启禀皇上,臣等前来迎取所需抄译之经。”
朱元璋寻声回头,只见台阶下来了两个官员,那二人一老一少,一瘦一壮,乃是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
朱元璋打量那二人一眼,并未作回应,而是回头朝毛骧使了个眼色,便背过手步下阶去,径直朝鸾驾而去了。只听身后毛骧对那二人应付道:“二位大人,今夜就劳烦在这殿外抄译吧。”说丰,自对属下唤道,“来人,给二位大人准备笔墨……”言毕,但见其满面春风地朝朱元璋的背影相望而去……
欲知后来何事,且等下回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