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依礼落后两步,但离开御书房的范围后,太子把脚步顿了一顿,出声道:“你们离远些。”
这一声显然不是跟苏长越说的,两侧跟着的宫人们默默地停下脚步,待到苏长越与太子走出一段距离后,方才跟了上去,只是步伐仍旧缓慢,不去听前方的交谈。
“苏庶常,孤有一事不解,无人可询,欲求教于你。”
苏长越与太子并了肩,低声回道:“殿下请说,臣知无不言。”
他与太子头回相见,大概是因他参了晋王,在太子的观感里他算是倾向于己方阵营,所以愿意主动同他说话,口气还这么客气罢。
苏长越心里这么揣摩着,但等到太子真的把事问出来的时候,他仍是——嗯,很感意外。
“依你看,孤是否应当出面留下晋王?”
“……”
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太子在晋王的事件上一直隐身,一语不发,但他其实有发言权,因为他一是长兄,二是储君,晋王就藩与否,他是最直接利益相关之人,如果他愿意出面做个好人,以尽孝之名多留晋王在京两年,比其他任何人的话都有说服力,卢文滨根本闹不到那么大,此事早已偃旗息鼓了。
当然,太子就袖手旁观,也没有任何问题,哪个吃饱了撑着的储君才想把受宠年纪又如此接近的弟弟留下来,不暗地里动手脚,早点把他撵去封地上就算顾念着兄弟情分了。
所以,略微诡异之处在于,太子为什么会对着苏长越把这个问题问出来。
他们别说熟了,根本就是两个陌生人啊。
不管怎样,太子已经问了,他就得答:“殿下已有决断,何复疑虑。”
太子沉默至今,他的选择是已经做出来了。
太子道:“孤不知如此是对是错。”
苏长越有些懂了:太子这是保持了旁观后,又有点后悔了,觉着自己是不是该站出来比较好。
“世间事无两全,殿下持本心即可。”
“所以你觉得孤错了是吗?”太子低了头,道:“苏庶常,你在此时能站出来议论晋王就藩之事,可见纯直,非投机沽名之辈,孤才不惧与你实言说两句话。因此事,孤的属官们分了两派,吵成一团,各说各的理,孤学浅,难以分辨谁更有道理,这所谓决断,不过是拖延下来而出的罢了。”
苏长越默然片刻,这同样也是决断的一种,太子心底深处不想弟弟留京,这拖延才拖得下去,不然早便出面了。
不过他倒是明白太子为什么会找着他问了,看来是属官们对此意见不同,一方认为太子应当留住晋王以博君心,一方认为晋王威胁太大,这么做不值,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太子在势力内部找不着准确答案,自己选了个又没底,所以找着外部的友好方试图得到一个旁观者清的判断了。
——苏长越认同晋王就藩虽然符合太子的利益,但他是以朝臣的身份发的言,他既非詹士府亦非东宫臣属,身家没有和太子绑定,并不属于太子派系。
“臣不是这个意思,此事于殿下的角度来说,进退皆可,只是顾了此,难免略有失彼,只要两相其害中,殿下取心中轻者便是了。”
说白了,两头占便宜的好事就别想了。
他话已经说得如此明白,太子却道:“孤正为此决断不下,孤多年不见皇爷,甚愿孺慕皇爷膝下,但有晋王在日,孤总退一射之地;而若晋王就藩,孤始终坐视,又恐皇爷对孤失望,以为孤无手足之情……”
与御书房内此刻皇帝与晋王的谈话连起来,这差不多算是个自相矛盾又恶性循环的局面,太子见晋王受宠不悦,皇帝见太子冷淡晋王,要培养他兄弟二人感情,又需得把晋王留下,而太子见晋王都被参成个刺猬了居然还能赖在京里,更加要以为晋王受宠,不爽之情自然愈加翻倍。
苏长越没有分/身术,不知道御书房里的对话,他只能就现有信息分析——他首先觉得,这个,太子和晋王面上如此不和,可毕竟是兄弟,两个人这个自来熟一般追根问底的劲儿真是挺像的。
不过这摆在晋王身上没什么大碍,他一个藩王,不欺男霸女作奸犯科就算个好王爷了,对于藩王来说,大众的道德底线要求一向很低;可太子作为储君,这样轻率诉出心事,在政治素养来说,就简直可以用“天真”来形容了。
“殿下,”他含蓄地提醒道,“臣不便言。”
他可以明白在朝政上站明立场,但太子从政事上进一步跟他说上家里亲情了,那他就算心里有主意,也不能说,外臣随便插嘴这些,一个不好就是离间天家骨肉。
太子怔了怔,也明白过来自己言多有失了。
但他却没有异色,而是挑起一抹笑意,道:“苏庶常,你为人当真谨慎,如此,孤便与你多说了什么,也并不担忧。”
他说着,声音又压低了一点:“你是为身份所限,不好与孤多说什么罢?但不知为什么,虽然你一句切实的话也没有,孤问你的,你全推回了孤身上,孤却仍旧觉得,你胸有成竹,能为孤解惑。”
“……”苏长越只好道:“殿下谬赞了。”
太子只是一笑,把声音升回了正常音量,道:“你是恩科那一年中的榜,那在翰林院也有一年多了?”
苏长越应声:“是。”
太子这回只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此时两人也将要到了御道尽头,太子的东宫在另一边,便各自分别不提。
**
“这有什么奇怪的,苏哥哥,你生得就是一副很靠谱的模样啊。”
晚间,珠华知道了苏长越的纳闷以后,嘻笑着道。
秋意已深,外面有风声摇动树枝黄叶,当此时节,劳累一日之后能在温馨安静的家中闲憩,微昏的灯火下,白日种种都暂时抽离而去,是件格外舒心闲适之事。
对苏长越来说,更惬意的是,还有一双粉拳在卖力地替他捶着肩背。
珠华是自告奋勇来着,因她见苏长越回来时好似有些疲累,她其实不大会,更谈不上什么专业的技巧,不过苏长越毫不挑剔,能有人给惦记着他就觉得很满足了,摊手摊脚地趴在炕上,半眯着眼,慢吞吞地道:“长得还能靠谱?”
“大概也因为你们年纪相近?”珠华又找了个理由,说起话来时,她的动作就慢了,有一下没一下地捶着,道,“太子身边想找个和你差不多年纪的官员应当不容易罢。”
这倒是真的。
并不是皇帝一定要全找着老臣把太子围绕住,而是詹士府清贵之地,同翰林院一般,都已为正途文官所把持,而出身正途的文官小三科大三科这么一路考上去,能年轻到苏长越这个地步的真的很少,一科能出一个算不错了。
苏长越陷入了凝思,他和珠华的思考角度不同,他更多从大局出发,不大留神细微的人之常情处,这么一想,太子在他跟前藏不住话似乎还真有些这方面的缘故——太子再是储君潜龙,他首先是个人,一个人在同龄人面前跟在年纪长出十来岁乃至更多的非同辈人面前,表现必然是不太一样的。
珠华分析上瘾了:“他大约先以为你年轻可欺,没怎么把你放在眼里,想说什么就说了,但是你一直不肯吐口,他得不到答案,意识到你的厉害,反而肯看重你了。”
苏长越听入了神:虽无确凿证据支撑,但这个分析趋于合理,太子头回见面就问他求教,坦诚的同时是轻视——假如今天同路而出的是秦学士,太子一定不会问出那些话,因为秦学士的分量不一样,太子承担不起随意向他问话的后果。
这心态说起来矛盾,似乎又信任他又看轻他,但矛盾才符合太子的身份,他这样的上位者,思想作为真的一根筋才奇怪。
“珠儿,你说得对。”苏长越扭头夸她,“散我半日迷云,真是聪慧过人。”
珠华跟他目光对视片刻,感觉他似乎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方一下子大喜,背也不捶了,趴下来抱着他的肩确认道:“真的?没哄我,我全说对了?”
苏长越点头,一本正经道:“你才说我一副靠谱的模样,我什么时候哄过你了。”
他渐渐觉出来了,珠华如今不太在意别人夸她美,旁人惊艳的眼神她看多了也近乎屏蔽掉了,但尤其爱人说她聪明,这个“人”还不能是别人,别人她也不大放在心上,必得是他或叶明光,她才十分欢喜。
珠华看出他语气虽有调笑——他哄她的时候可不少,但态度是真认同的,抱着他主动亲一口:“我是近朱者赤,来,我再给你捶一会。”
她就要直起身来,却随即被拉了回去:“既然近朱者赤,宜当多多益善。”
作者有话要说:
☆、第164章
隔日又是早朝,围绕着晋王是否应当就藩的两派势力们都攒足了劲,预备着要在朝会上大撕一场。
一派自然以万阁老为首,他打从站队以后,先得皇帝赐席,又得晋王赠鸡,虽然都不值啥钱,但对万阁老来说,这是天家父子先后都向他释放出了示好的信号,其意义非表象的金钱所能衡量,其中蕴含了他日后起复的深厚希望。
万阁老为此很觉欣慰鼓舞,收到晋王给送来的两只山鸡后,还连夜写了封信,让人送与元宵后已赴高邮上任的不成器的儿子那里去,严厉叮嘱他务要老实做官,不指望他出什么政绩,能安安稳稳把一任熬过去,回来就好往上动一动了。
另一派则因原来的领头人卢文滨翻船遭贬,变成了一群散兵游勇,斗志也相对有所下降,
先帝晚年怠政而导致的朝纲涣散没有这么快能重振回来,卢文滨一贬((哪怕是因他自身不检),让相当一部分投机分子吓得缩回了头,虽又因万阁老不认祖制的豪言太骇人听闻,令一部分中间派愤而站到了他对面去,但总的来说,这一方的气势还是弱了不少,上回是压着万阁老喷的,这回恐怕未必能够了。
卯中时,有资格上朝的朝臣们鱼贯而入,各就其位。
看上去势均力敌,这原本应当是一场耗时良久的恶战。
这一声显然不是跟苏长越说的,两侧跟着的宫人们默默地停下脚步,待到苏长越与太子走出一段距离后,方才跟了上去,只是步伐仍旧缓慢,不去听前方的交谈。
“苏庶常,孤有一事不解,无人可询,欲求教于你。”
苏长越与太子并了肩,低声回道:“殿下请说,臣知无不言。”
他与太子头回相见,大概是因他参了晋王,在太子的观感里他算是倾向于己方阵营,所以愿意主动同他说话,口气还这么客气罢。
苏长越心里这么揣摩着,但等到太子真的把事问出来的时候,他仍是——嗯,很感意外。
“依你看,孤是否应当出面留下晋王?”
“……”
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太子在晋王的事件上一直隐身,一语不发,但他其实有发言权,因为他一是长兄,二是储君,晋王就藩与否,他是最直接利益相关之人,如果他愿意出面做个好人,以尽孝之名多留晋王在京两年,比其他任何人的话都有说服力,卢文滨根本闹不到那么大,此事早已偃旗息鼓了。
当然,太子就袖手旁观,也没有任何问题,哪个吃饱了撑着的储君才想把受宠年纪又如此接近的弟弟留下来,不暗地里动手脚,早点把他撵去封地上就算顾念着兄弟情分了。
所以,略微诡异之处在于,太子为什么会对着苏长越把这个问题问出来。
他们别说熟了,根本就是两个陌生人啊。
不管怎样,太子已经问了,他就得答:“殿下已有决断,何复疑虑。”
太子沉默至今,他的选择是已经做出来了。
太子道:“孤不知如此是对是错。”
苏长越有些懂了:太子这是保持了旁观后,又有点后悔了,觉着自己是不是该站出来比较好。
“世间事无两全,殿下持本心即可。”
“所以你觉得孤错了是吗?”太子低了头,道:“苏庶常,你在此时能站出来议论晋王就藩之事,可见纯直,非投机沽名之辈,孤才不惧与你实言说两句话。因此事,孤的属官们分了两派,吵成一团,各说各的理,孤学浅,难以分辨谁更有道理,这所谓决断,不过是拖延下来而出的罢了。”
苏长越默然片刻,这同样也是决断的一种,太子心底深处不想弟弟留京,这拖延才拖得下去,不然早便出面了。
不过他倒是明白太子为什么会找着他问了,看来是属官们对此意见不同,一方认为太子应当留住晋王以博君心,一方认为晋王威胁太大,这么做不值,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太子在势力内部找不着准确答案,自己选了个又没底,所以找着外部的友好方试图得到一个旁观者清的判断了。
——苏长越认同晋王就藩虽然符合太子的利益,但他是以朝臣的身份发的言,他既非詹士府亦非东宫臣属,身家没有和太子绑定,并不属于太子派系。
“臣不是这个意思,此事于殿下的角度来说,进退皆可,只是顾了此,难免略有失彼,只要两相其害中,殿下取心中轻者便是了。”
说白了,两头占便宜的好事就别想了。
他话已经说得如此明白,太子却道:“孤正为此决断不下,孤多年不见皇爷,甚愿孺慕皇爷膝下,但有晋王在日,孤总退一射之地;而若晋王就藩,孤始终坐视,又恐皇爷对孤失望,以为孤无手足之情……”
与御书房内此刻皇帝与晋王的谈话连起来,这差不多算是个自相矛盾又恶性循环的局面,太子见晋王受宠不悦,皇帝见太子冷淡晋王,要培养他兄弟二人感情,又需得把晋王留下,而太子见晋王都被参成个刺猬了居然还能赖在京里,更加要以为晋王受宠,不爽之情自然愈加翻倍。
苏长越没有分/身术,不知道御书房里的对话,他只能就现有信息分析——他首先觉得,这个,太子和晋王面上如此不和,可毕竟是兄弟,两个人这个自来熟一般追根问底的劲儿真是挺像的。
不过这摆在晋王身上没什么大碍,他一个藩王,不欺男霸女作奸犯科就算个好王爷了,对于藩王来说,大众的道德底线要求一向很低;可太子作为储君,这样轻率诉出心事,在政治素养来说,就简直可以用“天真”来形容了。
“殿下,”他含蓄地提醒道,“臣不便言。”
他可以明白在朝政上站明立场,但太子从政事上进一步跟他说上家里亲情了,那他就算心里有主意,也不能说,外臣随便插嘴这些,一个不好就是离间天家骨肉。
太子怔了怔,也明白过来自己言多有失了。
但他却没有异色,而是挑起一抹笑意,道:“苏庶常,你为人当真谨慎,如此,孤便与你多说了什么,也并不担忧。”
他说着,声音又压低了一点:“你是为身份所限,不好与孤多说什么罢?但不知为什么,虽然你一句切实的话也没有,孤问你的,你全推回了孤身上,孤却仍旧觉得,你胸有成竹,能为孤解惑。”
“……”苏长越只好道:“殿下谬赞了。”
太子只是一笑,把声音升回了正常音量,道:“你是恩科那一年中的榜,那在翰林院也有一年多了?”
苏长越应声:“是。”
太子这回只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此时两人也将要到了御道尽头,太子的东宫在另一边,便各自分别不提。
**
“这有什么奇怪的,苏哥哥,你生得就是一副很靠谱的模样啊。”
晚间,珠华知道了苏长越的纳闷以后,嘻笑着道。
秋意已深,外面有风声摇动树枝黄叶,当此时节,劳累一日之后能在温馨安静的家中闲憩,微昏的灯火下,白日种种都暂时抽离而去,是件格外舒心闲适之事。
对苏长越来说,更惬意的是,还有一双粉拳在卖力地替他捶着肩背。
珠华是自告奋勇来着,因她见苏长越回来时好似有些疲累,她其实不大会,更谈不上什么专业的技巧,不过苏长越毫不挑剔,能有人给惦记着他就觉得很满足了,摊手摊脚地趴在炕上,半眯着眼,慢吞吞地道:“长得还能靠谱?”
“大概也因为你们年纪相近?”珠华又找了个理由,说起话来时,她的动作就慢了,有一下没一下地捶着,道,“太子身边想找个和你差不多年纪的官员应当不容易罢。”
这倒是真的。
并不是皇帝一定要全找着老臣把太子围绕住,而是詹士府清贵之地,同翰林院一般,都已为正途文官所把持,而出身正途的文官小三科大三科这么一路考上去,能年轻到苏长越这个地步的真的很少,一科能出一个算不错了。
苏长越陷入了凝思,他和珠华的思考角度不同,他更多从大局出发,不大留神细微的人之常情处,这么一想,太子在他跟前藏不住话似乎还真有些这方面的缘故——太子再是储君潜龙,他首先是个人,一个人在同龄人面前跟在年纪长出十来岁乃至更多的非同辈人面前,表现必然是不太一样的。
珠华分析上瘾了:“他大约先以为你年轻可欺,没怎么把你放在眼里,想说什么就说了,但是你一直不肯吐口,他得不到答案,意识到你的厉害,反而肯看重你了。”
苏长越听入了神:虽无确凿证据支撑,但这个分析趋于合理,太子头回见面就问他求教,坦诚的同时是轻视——假如今天同路而出的是秦学士,太子一定不会问出那些话,因为秦学士的分量不一样,太子承担不起随意向他问话的后果。
这心态说起来矛盾,似乎又信任他又看轻他,但矛盾才符合太子的身份,他这样的上位者,思想作为真的一根筋才奇怪。
“珠儿,你说得对。”苏长越扭头夸她,“散我半日迷云,真是聪慧过人。”
珠华跟他目光对视片刻,感觉他似乎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方一下子大喜,背也不捶了,趴下来抱着他的肩确认道:“真的?没哄我,我全说对了?”
苏长越点头,一本正经道:“你才说我一副靠谱的模样,我什么时候哄过你了。”
他渐渐觉出来了,珠华如今不太在意别人夸她美,旁人惊艳的眼神她看多了也近乎屏蔽掉了,但尤其爱人说她聪明,这个“人”还不能是别人,别人她也不大放在心上,必得是他或叶明光,她才十分欢喜。
珠华看出他语气虽有调笑——他哄她的时候可不少,但态度是真认同的,抱着他主动亲一口:“我是近朱者赤,来,我再给你捶一会。”
她就要直起身来,却随即被拉了回去:“既然近朱者赤,宜当多多益善。”
作者有话要说:
☆、第164章
隔日又是早朝,围绕着晋王是否应当就藩的两派势力们都攒足了劲,预备着要在朝会上大撕一场。
一派自然以万阁老为首,他打从站队以后,先得皇帝赐席,又得晋王赠鸡,虽然都不值啥钱,但对万阁老来说,这是天家父子先后都向他释放出了示好的信号,其意义非表象的金钱所能衡量,其中蕴含了他日后起复的深厚希望。
万阁老为此很觉欣慰鼓舞,收到晋王给送来的两只山鸡后,还连夜写了封信,让人送与元宵后已赴高邮上任的不成器的儿子那里去,严厉叮嘱他务要老实做官,不指望他出什么政绩,能安安稳稳把一任熬过去,回来就好往上动一动了。
另一派则因原来的领头人卢文滨翻船遭贬,变成了一群散兵游勇,斗志也相对有所下降,
先帝晚年怠政而导致的朝纲涣散没有这么快能重振回来,卢文滨一贬((哪怕是因他自身不检),让相当一部分投机分子吓得缩回了头,虽又因万阁老不认祖制的豪言太骇人听闻,令一部分中间派愤而站到了他对面去,但总的来说,这一方的气势还是弱了不少,上回是压着万阁老喷的,这回恐怕未必能够了。
卯中时,有资格上朝的朝臣们鱼贯而入,各就其位。
看上去势均力敌,这原本应当是一场耗时良久的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