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伟说道:“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最早源于五代时的后蜀国。”
“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叫他的一个手下在桃木板上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此以后,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在文字上用骈体联语来代替‘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但可以辟邪驱灾,而且还增加了祈福和祝愿的内容,是人们耳目一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贴春联的新潮流。”
钟国正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春联的典故,不晓得桃符是哄么意思,就问:“易书记,哄么是桃符啊?”
易大伟笑了笑,说道:“春联可以说是源于桃符。桃符就是我国古代挂在门上的,画着或刻有辟邪图形式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在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大家都习惯性的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人们之所以悬挂桃符,也是有一个来历的。在中国古代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要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和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马上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没有不害怕神荼和郁垒的。于是民间就有桃木刻成他们的摸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桃木板就被称为桃符。那时候,桃符的长宽是有标准的,一般是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这就是当时的人们为哄么悬挂桃符的缘故。”
“到了宋代,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里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就是当时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过去桃符肩负的驱灾辟邪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桃符的内容,则演化为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这样一来,桃符就既不失桃木镇邪驱灾的意义,又可以表达自己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还可以用来装饰门户,达到美观。”
“唐朝以后,人们除了悬挂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朝唐太宗每次生病的时候,总是会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就下令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唐太宗了。之后,唐太宗就叫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当然,春联一词的出现,那是明代初年的事了。朱元璋非常喜欢家家户户除夕贴桃符。他当上皇帝后,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书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从那时开始,春联一词正式出现。”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他一见到写得好的春联,就赞不绝口。在巡视时,他看到有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很生气,就询问是哄么原因。随从告诉他,这是一家专门杀猪、劁猪的师傅,过年特别的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听后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人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当他再次巡视时,发现这家人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哪么一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说,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已经高悬在中堂,每天都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后很高兴,命令随从赏给这家人三十两银子。”
“所以呀,春联的得名和、推广和普及,进而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与朱元璋离不开的。”
易大伟接着说道:“在历史上,贴春联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王羲之的三贴春联。读过书的人都晓得,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独创圆转流利丽格,兼善隶书、草书、正书、行书各体,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称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有一年,王羲之刚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情兴大发,就挥毫写了一对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对联刚刚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
“不得已,他只好再写一副对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谁知这副对联贴出不久,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近除夕,急得王夫人直催他再写一副。”
“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来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
“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胡志良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声说:“易书记,你对春联这么了解,一定是写春联的高手,你就现场写一副对联吧!”
易大伟笑呵呵地说道:“谈不上高手,谈不上高手,我也是学着写写而已。我想了想,你们先看看,行不行?”
说完,易大伟顺口念了出来:“搭帮科学威力大,年年丰收存余款;全靠党的政策好,家家致富建新房。”
大家就纷纷说“好,好”、“妙,妙”的。
钟国正心想,易大伟的这对联好是好,就是太直白了,没有哄么文艺性。他正在想如何再拟一幅对联时,大家已经开始为易大伟的对联敬酒了,只好不再去想,就跟着大家敬易大伟的酒。
农村自己烧的红薯酒,酒精度数低,加上有些润田润田,喝起来特别容易进口。所以在农村喝酒,很少看到有用酒杯喝酒的,一般都是用饭碗来喝酒的。
好在每次倒酒都是倒半碗酒,特别是越喝到后面,喝的分量就越少,半碗酒基本上要分成三次四次才喝完,和用酒杯喝酒也差不了多少了。
胡云欢端起半碗酒走到易大伟身边,对他说道:“易书记,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关照,我借花献佛,敬您两杯酒,祝你猪年诸事顺意,早日高升!”
说完就喝酒。碗还没有挨到嘴巴,就被胡志良叫住了。
胡志良说道:“云欢,你祝易书记高升,高升酒是六杯,不是两杯,你不记得啦?”
胡云欢一愣,马上笑道:“我的意思是,易书记高升是好事,好事成双,先喝一个好事成双酒,再喝两个好事成双酒,三个好事成双,不就是六位高升了吗?”
邓秘书立即答道:“你这个文化辅导员还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么一件事被你一讲,就讲成了一种浓浓的文化味道!喝酒都成了一种有文化的事情了!”
胡云欢笑着接过话来说道:“邓秘书,你还真说对了。有文化的人喝酒,那是诗情画意;没文化的人喝酒,那是战天斗地。你看李白的那些诗,有几首不是喝酒喝出来的?如果不是喝酒喝出来的话,杜甫也就不会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句了!你们说说,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啊?”
易大伟一听也来了兴趣,就说道:“那你要背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首七言古诗来。背一段喝一杯,好不好?”
胡云欢犹豫了一下,满口答应了。
胡云欢说道:“我敬您第一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然后碰了碰易大伟的碗,喝了一口。
易大伟微笑着喝了一口。
“第二杯。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大家看向了易大伟。易大伟端起碗,又喝了一口。
“第三杯。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大家看向了胡云欢,感到了一种惊奇。
“第四杯。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大家又微笑着看向了易大伟。易大伟喝下了第四口酒。
“第五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大家没有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还真是杜甫写的诗。以前还以为是别人乱说的呢。
“第六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叫他的一个手下在桃木板上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此以后,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在文字上用骈体联语来代替‘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但可以辟邪驱灾,而且还增加了祈福和祝愿的内容,是人们耳目一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贴春联的新潮流。”
钟国正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春联的典故,不晓得桃符是哄么意思,就问:“易书记,哄么是桃符啊?”
易大伟笑了笑,说道:“春联可以说是源于桃符。桃符就是我国古代挂在门上的,画着或刻有辟邪图形式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在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大家都习惯性的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人们之所以悬挂桃符,也是有一个来历的。在中国古代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要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和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马上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没有不害怕神荼和郁垒的。于是民间就有桃木刻成他们的摸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桃木板就被称为桃符。那时候,桃符的长宽是有标准的,一般是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这就是当时的人们为哄么悬挂桃符的缘故。”
“到了宋代,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里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就是当时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过去桃符肩负的驱灾辟邪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桃符的内容,则演化为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这样一来,桃符就既不失桃木镇邪驱灾的意义,又可以表达自己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还可以用来装饰门户,达到美观。”
“唐朝以后,人们除了悬挂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朝唐太宗每次生病的时候,总是会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就下令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唐太宗了。之后,唐太宗就叫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当然,春联一词的出现,那是明代初年的事了。朱元璋非常喜欢家家户户除夕贴桃符。他当上皇帝后,在一年的除夕前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书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从那时开始,春联一词正式出现。”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他一见到写得好的春联,就赞不绝口。在巡视时,他看到有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很生气,就询问是哄么原因。随从告诉他,这是一家专门杀猪、劁猪的师傅,过年特别的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听后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人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当他再次巡视时,发现这家人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哪么一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说,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已经高悬在中堂,每天都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后很高兴,命令随从赏给这家人三十两银子。”
“所以呀,春联的得名和、推广和普及,进而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与朱元璋离不开的。”
易大伟接着说道:“在历史上,贴春联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王羲之的三贴春联。读过书的人都晓得,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独创圆转流利丽格,兼善隶书、草书、正书、行书各体,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称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有一年,王羲之刚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情兴大发,就挥毫写了一对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对联刚刚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
“不得已,他只好再写一副对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谁知这副对联贴出不久,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近除夕,急得王夫人直催他再写一副。”
“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来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
“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胡志良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声说:“易书记,你对春联这么了解,一定是写春联的高手,你就现场写一副对联吧!”
易大伟笑呵呵地说道:“谈不上高手,谈不上高手,我也是学着写写而已。我想了想,你们先看看,行不行?”
说完,易大伟顺口念了出来:“搭帮科学威力大,年年丰收存余款;全靠党的政策好,家家致富建新房。”
大家就纷纷说“好,好”、“妙,妙”的。
钟国正心想,易大伟的这对联好是好,就是太直白了,没有哄么文艺性。他正在想如何再拟一幅对联时,大家已经开始为易大伟的对联敬酒了,只好不再去想,就跟着大家敬易大伟的酒。
农村自己烧的红薯酒,酒精度数低,加上有些润田润田,喝起来特别容易进口。所以在农村喝酒,很少看到有用酒杯喝酒的,一般都是用饭碗来喝酒的。
好在每次倒酒都是倒半碗酒,特别是越喝到后面,喝的分量就越少,半碗酒基本上要分成三次四次才喝完,和用酒杯喝酒也差不了多少了。
胡云欢端起半碗酒走到易大伟身边,对他说道:“易书记,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关照,我借花献佛,敬您两杯酒,祝你猪年诸事顺意,早日高升!”
说完就喝酒。碗还没有挨到嘴巴,就被胡志良叫住了。
胡志良说道:“云欢,你祝易书记高升,高升酒是六杯,不是两杯,你不记得啦?”
胡云欢一愣,马上笑道:“我的意思是,易书记高升是好事,好事成双,先喝一个好事成双酒,再喝两个好事成双酒,三个好事成双,不就是六位高升了吗?”
邓秘书立即答道:“你这个文化辅导员还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么一件事被你一讲,就讲成了一种浓浓的文化味道!喝酒都成了一种有文化的事情了!”
胡云欢笑着接过话来说道:“邓秘书,你还真说对了。有文化的人喝酒,那是诗情画意;没文化的人喝酒,那是战天斗地。你看李白的那些诗,有几首不是喝酒喝出来的?如果不是喝酒喝出来的话,杜甫也就不会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句了!你们说说,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啊?”
易大伟一听也来了兴趣,就说道:“那你要背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首七言古诗来。背一段喝一杯,好不好?”
胡云欢犹豫了一下,满口答应了。
胡云欢说道:“我敬您第一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然后碰了碰易大伟的碗,喝了一口。
易大伟微笑着喝了一口。
“第二杯。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大家看向了易大伟。易大伟端起碗,又喝了一口。
“第三杯。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大家看向了胡云欢,感到了一种惊奇。
“第四杯。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大家又微笑着看向了易大伟。易大伟喝下了第四口酒。
“第五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大家没有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还真是杜甫写的诗。以前还以为是别人乱说的呢。
“第六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