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良配
“好!”
“好!”
“好!”
董卓抚掌大笑,之所以费这么多心思就是等卫家主口中这句话。
世家大族中优秀的子弟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家族子弟都会入世,原因很简单,依然是为了控制风险。
狡兔尚且三窟,更何况人乎?
卫仲道是卫家培养的家主,除了培养优秀子弟担任家主外,卫家应还有一人应出世做官,这样才能让家族的影响力保持下去。
一人在家族中操持族内大小事务,一人在外做官为家族带来庇佑。
卫仲道忽然出来做官这可是打乱了卫家的计划,卫家主心中不由暗叹道“还好自己现在还算身强体壮,还能支持一段时间。
就在卫家主心思百转之际,只听董卓大笑道:“今日府内设宴款待二位,定要不醉不归。”
卫家主无奈道:“犬子这个大病初愈,恐不能饮酒。”
“啊?”董卓先是一愣,而后笑道:“无妨无妨,那丹药酒喝的越多,效果越好。”
卫家主:……(董相国你这不是扯淡嘛。)
卫仲道:……
*
一夜酒宴,宾主尽欢;董卓到是没有怎么灌酒,只是询问了河东之地的风土人情,卫家父子二人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次日
待送走了卫家父子二人后,董卓撑直了胳膊,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文优,你说和这些个士族打交道咋就那么累呢。”
“他娘的,还是骑马杀人来的痛快。”董卓口中嘟囔了一句,对旁边的李儒抱怨道。
李儒面带苦笑,心中腹诽,相国这话该让我怎么接了?
你一个相国难道还想和以前一样骑马冲锋?
莫怕是曹操、袁绍都巴不得你死在战场上。
“主公,入庙堂自然有庙堂上的规纪,战场有战场的门道,数百上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主公乃是千金之躯,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战场厮杀自有手下将校去做,自不必主公操劳。”
董卓扯了扯嘴角,笑道:“说说而已。”“说说而已。”
“若是董某真离开了这长安城,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被什么人刺杀了呢。”
“嘿。”
董卓摇了摇头,吩咐道:“卫家之事已毕,该处理处理法家的事了。”“文优,你且先去将蔡司徒请来。”
“是。”李儒行了一礼,往府外而去。
要说为了蔡琰去找卫家退婚,这种事情蔡邕不出面肯定不好,但董卓硬生生的将蔡邕挡了下来。
其一,自然是因为有蔡邕在的话,无论是卫家还是董卓,在交谈时双方可能就没那么坦诚了。
其二则是董卓不想让蔡邕参合进卫家的事中,只需要他将事情处理妥当后给蔡邕报个信就行了。
董卓担心蔡邕如果一时间脑袋搭错了弦,知道卫仲道被他医治好了,又要把蔡琰嫁给卫仲道,那董卓就难受了。
为了义女退婚于卫家是一点,而第二点则是董卓在先前听到蔡邕说及法正时,脑中忽然想到的一个谋划。
法正。
蔡琰。
这是良配啊!
以自家义女的才学、见识,不信那法正不动心,至于容貌虽说一般,但娶妻娶德,娶妾娶色。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
娶妻子那要娶有德行的,简单点说那就是三观差不多,能够夫妻和谐,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
娶小妾那当然要娶漂亮的,这样才能让人身心愉悦。
当然如果娶的妻子才貌双全,那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董卓摇了摇头,从古至今都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就连娶妻也是如此。
很多人误以为大汉朝是一夫多妻制度,但其实大汉朝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大概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可以拥有一群母狮?
嘿。
“万恶”的制度。
董卓瞟了一眼正侍奉在一旁的侍女,“今天晚上要不要换个人侍寝呢,嘿,万恶的制度。”
就在董卓胡思乱想时,李儒终于带着蔡邕来到了相国府。
“见过明公。”几日不见,蔡邕原本苍老的脸上挂上了黑眼圈,看那样子明显是没有休息好。
董卓也不客套,直接开口道:“伯喈,卫家之事已经谈妥了。”“卫家家主和那卫仲道二人亲自来的。”
“另外昨日董某收了卫仲道为义子。”
“什么……”
“卫仲道。”
“义子?!”蔡邕听了董卓的话先是一阵诧异,而后瞬间明白过来,收卫仲道当义子,这时董卓在换另外一个方式拉拢卫家。
至于董卓、卫家双方是怎么谈妥的,那就不是蔡邕操心的事情了。
蔡邕心中长舒了一口气,绷着的心弦松开,只觉地自己想好好睡一觉。
这事还多亏了董卓,从董卓调查卫家,再到和卫家商议退婚,都是董卓在出面,这一次可是承了大人情了。
“多谢明公从中斡旋,邕感激不尽,感激不尽。”蔡邕躬身行礼道。
董卓摆了摆手,“小事,小事而已。”
“今日请伯喈前来,除了告知卫家一事谈妥外,还另有一事相商。”
“喔?”蔡邕询问道:“不知是何要事?”
“咳,咳。”董卓轻咳两声,“此次琰儿与卫仲道的婚事不成,也提醒了董某。”
“那卫家既然不行,吾有一提议,不知伯喈看看可行否?”
提到自己的女儿,蔡邕强打起了精神,又问道:“不知明公看中的哪家才俊?”
就算以董卓如今的厚脸皮,面上也微微发红,只见其故作踟蹰道:“伯喈,你看那扶风法家的法正如何?”
“法正?!”蔡邕这次更奇怪了。
蔡邕摇了摇头,笑道:“明公,那法正早已回到家族,如今恐怕已入汉中之地。”
“更何况法正有无婚配吾等尚且不知。”说到这里,蔡邕顿了顿,笑道:“明公,对那法正异常上心啊。”“邕怎就看不出其有什么过人之处?”
董卓闻言,扯了扯嘴角,轻声道:“伯喈,那法正一族暂且还在扶风,还未出雍州之地。”
蔡邕:……
原本要逃难的却没逃走,蔡邕用屁股想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本章完)
“好!”
“好!”
“好!”
董卓抚掌大笑,之所以费这么多心思就是等卫家主口中这句话。
世家大族中优秀的子弟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家族子弟都会入世,原因很简单,依然是为了控制风险。
狡兔尚且三窟,更何况人乎?
卫仲道是卫家培养的家主,除了培养优秀子弟担任家主外,卫家应还有一人应出世做官,这样才能让家族的影响力保持下去。
一人在家族中操持族内大小事务,一人在外做官为家族带来庇佑。
卫仲道忽然出来做官这可是打乱了卫家的计划,卫家主心中不由暗叹道“还好自己现在还算身强体壮,还能支持一段时间。
就在卫家主心思百转之际,只听董卓大笑道:“今日府内设宴款待二位,定要不醉不归。”
卫家主无奈道:“犬子这个大病初愈,恐不能饮酒。”
“啊?”董卓先是一愣,而后笑道:“无妨无妨,那丹药酒喝的越多,效果越好。”
卫家主:……(董相国你这不是扯淡嘛。)
卫仲道:……
*
一夜酒宴,宾主尽欢;董卓到是没有怎么灌酒,只是询问了河东之地的风土人情,卫家父子二人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次日
待送走了卫家父子二人后,董卓撑直了胳膊,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文优,你说和这些个士族打交道咋就那么累呢。”
“他娘的,还是骑马杀人来的痛快。”董卓口中嘟囔了一句,对旁边的李儒抱怨道。
李儒面带苦笑,心中腹诽,相国这话该让我怎么接了?
你一个相国难道还想和以前一样骑马冲锋?
莫怕是曹操、袁绍都巴不得你死在战场上。
“主公,入庙堂自然有庙堂上的规纪,战场有战场的门道,数百上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主公乃是千金之躯,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战场厮杀自有手下将校去做,自不必主公操劳。”
董卓扯了扯嘴角,笑道:“说说而已。”“说说而已。”
“若是董某真离开了这长安城,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被什么人刺杀了呢。”
“嘿。”
董卓摇了摇头,吩咐道:“卫家之事已毕,该处理处理法家的事了。”“文优,你且先去将蔡司徒请来。”
“是。”李儒行了一礼,往府外而去。
要说为了蔡琰去找卫家退婚,这种事情蔡邕不出面肯定不好,但董卓硬生生的将蔡邕挡了下来。
其一,自然是因为有蔡邕在的话,无论是卫家还是董卓,在交谈时双方可能就没那么坦诚了。
其二则是董卓不想让蔡邕参合进卫家的事中,只需要他将事情处理妥当后给蔡邕报个信就行了。
董卓担心蔡邕如果一时间脑袋搭错了弦,知道卫仲道被他医治好了,又要把蔡琰嫁给卫仲道,那董卓就难受了。
为了义女退婚于卫家是一点,而第二点则是董卓在先前听到蔡邕说及法正时,脑中忽然想到的一个谋划。
法正。
蔡琰。
这是良配啊!
以自家义女的才学、见识,不信那法正不动心,至于容貌虽说一般,但娶妻娶德,娶妾娶色。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
娶妻子那要娶有德行的,简单点说那就是三观差不多,能够夫妻和谐,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
娶小妾那当然要娶漂亮的,这样才能让人身心愉悦。
当然如果娶的妻子才貌双全,那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董卓摇了摇头,从古至今都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就连娶妻也是如此。
很多人误以为大汉朝是一夫多妻制度,但其实大汉朝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大概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可以拥有一群母狮?
嘿。
“万恶”的制度。
董卓瞟了一眼正侍奉在一旁的侍女,“今天晚上要不要换个人侍寝呢,嘿,万恶的制度。”
就在董卓胡思乱想时,李儒终于带着蔡邕来到了相国府。
“见过明公。”几日不见,蔡邕原本苍老的脸上挂上了黑眼圈,看那样子明显是没有休息好。
董卓也不客套,直接开口道:“伯喈,卫家之事已经谈妥了。”“卫家家主和那卫仲道二人亲自来的。”
“另外昨日董某收了卫仲道为义子。”
“什么……”
“卫仲道。”
“义子?!”蔡邕听了董卓的话先是一阵诧异,而后瞬间明白过来,收卫仲道当义子,这时董卓在换另外一个方式拉拢卫家。
至于董卓、卫家双方是怎么谈妥的,那就不是蔡邕操心的事情了。
蔡邕心中长舒了一口气,绷着的心弦松开,只觉地自己想好好睡一觉。
这事还多亏了董卓,从董卓调查卫家,再到和卫家商议退婚,都是董卓在出面,这一次可是承了大人情了。
“多谢明公从中斡旋,邕感激不尽,感激不尽。”蔡邕躬身行礼道。
董卓摆了摆手,“小事,小事而已。”
“今日请伯喈前来,除了告知卫家一事谈妥外,还另有一事相商。”
“喔?”蔡邕询问道:“不知是何要事?”
“咳,咳。”董卓轻咳两声,“此次琰儿与卫仲道的婚事不成,也提醒了董某。”
“那卫家既然不行,吾有一提议,不知伯喈看看可行否?”
提到自己的女儿,蔡邕强打起了精神,又问道:“不知明公看中的哪家才俊?”
就算以董卓如今的厚脸皮,面上也微微发红,只见其故作踟蹰道:“伯喈,你看那扶风法家的法正如何?”
“法正?!”蔡邕这次更奇怪了。
蔡邕摇了摇头,笑道:“明公,那法正早已回到家族,如今恐怕已入汉中之地。”
“更何况法正有无婚配吾等尚且不知。”说到这里,蔡邕顿了顿,笑道:“明公,对那法正异常上心啊。”“邕怎就看不出其有什么过人之处?”
董卓闻言,扯了扯嘴角,轻声道:“伯喈,那法正一族暂且还在扶风,还未出雍州之地。”
蔡邕:……
原本要逃难的却没逃走,蔡邕用屁股想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