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说,他今天是怎么了?
别人都是听奉承话,而他却是和别人完全两样,他是在找骂。
不过朱元璋确信一件事,那就是他做的这样的事情,那是完全正确的。
就如同士兵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多流汗,战时就会少流血。
朱元璋现在听刘伯温来骂,那只是他一个人来骂,也比未来被老百姓骂强多了。
华夏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战乱兴起。
但是朱元璋所控制的区域却是有越来越兴盛的趋势。
这是人祸啊!
后来朱元璋把刘伯温写的义军九恶裱好挂在他的帅府大堂的后面。
这样每天朱元璋都会来这里,仔细的品味一番,就跟原来的勾践卧薪尝胆一样。
时时警惕,不但如此,朱元璋在心里把除九恶之外的一些刘伯温看不上的那些小恶,也记在心里面,也算做他必须要克服的。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慢慢来,毕竟现在是一切以战争为最高的优先级。
“大哥啊,你找我呀?现在我们的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是我总觉得心里有点儿害怕,总觉得有大事情要发生…”
徐达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就称朱元璋为大哥,毕竟他们是光屁股长大的,这一点儿那是再真实不过了,小时候家里太穷了……
在徐达心里永远都记得当初朱元璋给他们杀牛,做的那顿牛肉,那种味道,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在徐达心里,还觉得那味道真香啊!
现在徐达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愿,因为就是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事情,那肯定会用心去做,用命来做。
“徐达呀,你感觉是不错的,你看天下虽然大乱,现在的形势越来越明朗,那就是现在慢慢的只有四方势力,一方是我们,另外一方是陈友谅,还有张士诚,还有北方大元的势力,其他的义军势力,估计很快都会被消灭掉!”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说的很慢,毕竟他也在思考原来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否还继续坚持。
这事他觉得还是和李善长,刘伯温商议一下,集思广益。
朱元璋发现自己对于天下的形势看的是越来越清楚了。
不过朱元璋也明白,虽然看的清楚,但是要想一统天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是要经过很多年的浴血奋战。
还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充足的兵员等等硬性条件。
战争有战争独特的法则。
那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大多数都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的。
而且还有就是,虽然在总体力量上弱小的一方人数是少的,而强大的一方兵精良足。
但是呢,在具体战役上,那弱小的一方确实用尽全力,而强大一方,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成了弱小一方,因此才有弱小一方的胜利。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胜利的天平从来都属于强大的一方,弱小一方从来都是被消灭掉。
“是啊,大哥,现在韩灵儿的军队正在和北方的大元决战,我看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不过对我们来说,我们接下来要啃硬骨头了!”
徐达认真的说道。
朱元璋看着徐达,看来徐达真的是大帅之才,对未来形势的发展,有非常充分的估计。
“是啊!我们能占领金陵也是运气成分多一点,虽然我们实力还是不错的,不过要不是金陵是空城的话,我们不可能这么容易得手的,你看看金陵的城墙,我是看了很多次了,因此呢,我们对于自己力量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和别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大哥你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是大家的幸运,大哥我不是夸你拍马屁啊,你可比那个郭子兴强太多了!”
徐达说道。
“徐达呀,不许这样说我的岳父,毕竟死者为大,我们还是说说我们的应对之策吧,虽然说我们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呢,我们也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那是!那是!”徐达有点冒汗了,他刚才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朱元璋看着徐达,“如果来日陈友谅率领部下几十万军队,来攻打金陵,徐达啊,你会害怕吗?因为我们现在的势力是不如陈友谅的。”
“怕个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陈秃子也是人,他敢来金陵,我让他有来无回!”徐达斗志昂扬的说道。
“陈友谅有可能直接攻打金陵,但是他更有可能去攻打洪都,那是我们刚刚占领的地盘!他知道金陵是我们的根据地,防守肯定是做的很好的,然后以洪都为据点,接下来攻打金陵!”
朱元璋把自己的判断给徐达说了。
徐达听了之后,觉得朱元璋说的太对了!
如果他是陈友谅,他也不会直扑金陵,而是先拿一个小地方开刀,这样的好处,那是非常大的,比如可以鼓舞士气,以逸待劳。
毕竟陈友谅大军几十万人,如果直接取金陵的话,这就叫劳师袭远,这是兵法大忌。
而朱元璋在金陵周边陈兵几十万人,这叫以逸待劳。
所谓强弩之末,士兵疲劳,士气低落,这仗打的不划算。
“大哥你说的太对了,陈友谅会这样做,那洪都我们要派重兵去把守啊!”
徐达想了一会,觉得也不行,“如果我们大张旗鼓的向洪都派去重兵,那个陈友谅很可能再选其他的地方实施他的战略,因为他顺流而下,我们也不知道他会选择哪里作为他鼓舞士气的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兵力本来就不多,又这样分散,那真的是相当危险啊!”
“是啊!因此不给洪都派去重兵,这是必然的,要不然的话,陈友谅这老狐狸,肯定会明白的。我们重兵一定镇守在金陵附近!金陵不能出任何问题!”朱元璋最后说的声音很大。
如果金陵失守,那朱元璋他们肯定要完蛋了!
“大哥,那派谁去守洪都呢?”徐达问道。
别人都是听奉承话,而他却是和别人完全两样,他是在找骂。
不过朱元璋确信一件事,那就是他做的这样的事情,那是完全正确的。
就如同士兵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多流汗,战时就会少流血。
朱元璋现在听刘伯温来骂,那只是他一个人来骂,也比未来被老百姓骂强多了。
华夏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战乱兴起。
但是朱元璋所控制的区域却是有越来越兴盛的趋势。
这是人祸啊!
后来朱元璋把刘伯温写的义军九恶裱好挂在他的帅府大堂的后面。
这样每天朱元璋都会来这里,仔细的品味一番,就跟原来的勾践卧薪尝胆一样。
时时警惕,不但如此,朱元璋在心里把除九恶之外的一些刘伯温看不上的那些小恶,也记在心里面,也算做他必须要克服的。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慢慢来,毕竟现在是一切以战争为最高的优先级。
“大哥啊,你找我呀?现在我们的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是我总觉得心里有点儿害怕,总觉得有大事情要发生…”
徐达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就称朱元璋为大哥,毕竟他们是光屁股长大的,这一点儿那是再真实不过了,小时候家里太穷了……
在徐达心里永远都记得当初朱元璋给他们杀牛,做的那顿牛肉,那种味道,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在徐达心里,还觉得那味道真香啊!
现在徐达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愿,因为就是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事情,那肯定会用心去做,用命来做。
“徐达呀,你感觉是不错的,你看天下虽然大乱,现在的形势越来越明朗,那就是现在慢慢的只有四方势力,一方是我们,另外一方是陈友谅,还有张士诚,还有北方大元的势力,其他的义军势力,估计很快都会被消灭掉!”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说的很慢,毕竟他也在思考原来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否还继续坚持。
这事他觉得还是和李善长,刘伯温商议一下,集思广益。
朱元璋发现自己对于天下的形势看的是越来越清楚了。
不过朱元璋也明白,虽然看的清楚,但是要想一统天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是要经过很多年的浴血奋战。
还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充足的兵员等等硬性条件。
战争有战争独特的法则。
那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大多数都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的。
而且还有就是,虽然在总体力量上弱小的一方人数是少的,而强大的一方兵精良足。
但是呢,在具体战役上,那弱小的一方确实用尽全力,而强大一方,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成了弱小一方,因此才有弱小一方的胜利。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胜利的天平从来都属于强大的一方,弱小一方从来都是被消灭掉。
“是啊,大哥,现在韩灵儿的军队正在和北方的大元决战,我看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不过对我们来说,我们接下来要啃硬骨头了!”
徐达认真的说道。
朱元璋看着徐达,看来徐达真的是大帅之才,对未来形势的发展,有非常充分的估计。
“是啊!我们能占领金陵也是运气成分多一点,虽然我们实力还是不错的,不过要不是金陵是空城的话,我们不可能这么容易得手的,你看看金陵的城墙,我是看了很多次了,因此呢,我们对于自己力量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和别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大哥你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是大家的幸运,大哥我不是夸你拍马屁啊,你可比那个郭子兴强太多了!”
徐达说道。
“徐达呀,不许这样说我的岳父,毕竟死者为大,我们还是说说我们的应对之策吧,虽然说我们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呢,我们也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那是!那是!”徐达有点冒汗了,他刚才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朱元璋看着徐达,“如果来日陈友谅率领部下几十万军队,来攻打金陵,徐达啊,你会害怕吗?因为我们现在的势力是不如陈友谅的。”
“怕个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陈秃子也是人,他敢来金陵,我让他有来无回!”徐达斗志昂扬的说道。
“陈友谅有可能直接攻打金陵,但是他更有可能去攻打洪都,那是我们刚刚占领的地盘!他知道金陵是我们的根据地,防守肯定是做的很好的,然后以洪都为据点,接下来攻打金陵!”
朱元璋把自己的判断给徐达说了。
徐达听了之后,觉得朱元璋说的太对了!
如果他是陈友谅,他也不会直扑金陵,而是先拿一个小地方开刀,这样的好处,那是非常大的,比如可以鼓舞士气,以逸待劳。
毕竟陈友谅大军几十万人,如果直接取金陵的话,这就叫劳师袭远,这是兵法大忌。
而朱元璋在金陵周边陈兵几十万人,这叫以逸待劳。
所谓强弩之末,士兵疲劳,士气低落,这仗打的不划算。
“大哥你说的太对了,陈友谅会这样做,那洪都我们要派重兵去把守啊!”
徐达想了一会,觉得也不行,“如果我们大张旗鼓的向洪都派去重兵,那个陈友谅很可能再选其他的地方实施他的战略,因为他顺流而下,我们也不知道他会选择哪里作为他鼓舞士气的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兵力本来就不多,又这样分散,那真的是相当危险啊!”
“是啊!因此不给洪都派去重兵,这是必然的,要不然的话,陈友谅这老狐狸,肯定会明白的。我们重兵一定镇守在金陵附近!金陵不能出任何问题!”朱元璋最后说的声音很大。
如果金陵失守,那朱元璋他们肯定要完蛋了!
“大哥,那派谁去守洪都呢?”徐达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