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年轻人,他的学习效率非常的惊人,只是,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他只是在达成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了。他的叔父尽管很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可是对他这样的性格还是有些担心...不过,好处是,这年轻人只要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他就一定会去完成,绝对不会半途放弃。
项家跟其余的六国余孽是不同的,当初武成侯还活着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内战,他提议对各地的贵族以及贵族之后进行迁徙,避免他们往来,避免他们在自己的故土上拉拢百姓,形成一股潜在的威胁。在武成侯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如此执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武成侯为什么要对这些落魄贵族如此残忍。
将他们赶出故土,让他们失去祭祀先祖的机会,将他们赶到偏僻的荒郊野外,这对当下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残忍的处罚,当时因为迁徙法令而被迫离开家乡的贵族里,有老人,有妇女,有孩子,很多人都死在了半途上,这也成为了武成侯身上不多的“黑历史”,他的命令的确逼死了不少的无辜贵族。
只有一心想要推翻秦国,建立故国的这些叛乱分子,才能明白武成侯的用意,项梁在楚地,想方设法的结交原先的朋友,想要拉拢一些对秦国不满的楚国贵族,来作为自己的助力,只是,各地贵族在武成侯的迁徙令下,十不存一,就是留下来的那些,也都是隐姓埋名的活着,完全不敢暴露自己的贵族身份。
拉拢各地贵族,通过贵族在民间的影响力来发动叛乱的想法,彻底被掐死了在根源上,楚国的王室以及大贵族,如今都在北地,雁门,渔阳等地...跟他们联络??先找到他们再说吧!这让项梁是那么的绝望,难道在十几年前,武成侯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吗?跟这样的敌人争斗,真的能成功吗?
既然贵族这条道路走不通,项梁就只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民间,想要通过鼓动那些对秦国不满的百姓黔首,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复国...可是,这条道路同样也是一条死路。经过武成侯改造后的秦国,并非是历史上那个将六国百姓当作牲畜,不断的让他们交税,不断发动徭役,弄得天怒人怨,百姓都活不下去的秦国。
如今这个秦国,对天下各地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税赋极低,几乎没有大型徭役,就是偶尔动用徭役,也不会达到累死百姓的地步,甚至还会给与补贴,孩子们都有机会认字,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有这样的好日子,鬼才愿意跟他们光复楚国!华夏的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都是会选择忍受。
如今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武成侯逝之后,丞相李斯完全继承了武成侯的遗愿,没有改变分毫,“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除却新征服的南越等地,其余地区可以算是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了。而韩非新修订的秦律,进一步放宽了百姓们的生活限制。
各地百姓可以自由的进行迁徙,进行商业往来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在楚地生活的未必都是当初的楚人,可能有魏人,有齐人,在这里用将军项燕的名义造反,魏人哪认识项燕是谁?项梁的造反这些年来迟迟没有进展,就是因为这些事情,可是项梁并没有放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要为父亲复仇。
项籍就是在这样的复仇思想下长大的,自从他明白了事情后,他所能听到的就只有复仇这两个字,项梁已经认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复仇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他只能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项籍的身上,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等到秦国动乱的时候,高举义旗,光复楚国,为项燕复仇。
他们就这样等着,项籍平日里要跟着其余人出去耕作,秦国不养闲人,任何人都不能闲着,更不能躲避...秦国不可能永远都是国泰民安,一定可以等到机会的。
......
坐在宫殿内,始皇帝看着面前的方士,方士唤作徐福,是齐地琅琊人,因为武成侯的影响,始皇帝对这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们向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在之前,赵康征伐月氏的时候,有几个方士上书,说是得到了武成侯托梦,想要帮助始皇帝来联系武成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让始皇帝好奇,反而是引了他的怒火。
始皇帝认为这些方士在侮辱父亲,将他们下狱,诛杀其族,险些就要在全国内大量的抓捕方士数十来进行屠杀,还是韩非拦住他,韩非认为,杀人必须要有罪行,不然,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厌恶就搞屠杀,秦国得律法没有说当方士就要被杀死,这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皇帝迟疑的时候,韩非忽然说了一句,“马服曾有一位方士唤作平。”,始皇帝这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再进行对方士的抓捕与屠杀。而此刻因为大学的缘故,百家兴盛,其怜悯方士的,反对当即政治制度的人也不少,有几个大儒提议,取缔如今的郡县制,重新施行分封制。
这就惹怒了丞相李斯,李斯将他们下狱,韩非再劝谏。韩非尽管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却还是按着律法没有规定上书反对政策就要被抓来杀死的说法,劝阻李斯。韩非这位从前的王权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却成为了律法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督促律法的施行,以及确保没有人可以违背。
李斯再次上书,要求皇帝烧毁除却秦国史书之外的所有史书,烧毁除却农耕,医疗之外的所有书籍...这却是引了另外一个人的暴怒,那就是李斯的同门师弟张苍,张苍是一个爱书的人,读书成魔大概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听闻李斯想要烧掉那些书,张苍直接拿了笔,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上书。
书里的内容是劝说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烧掉那些不实用的书籍,最好从《马服书》开始烧,第一本就烧赵版的《马服书》。
这上书来到皇帝身边,着实将嬴政气得不轻,直接下令捉拿张苍。有大臣韩非,刘季,萧何,赵高,蒙毅等人上书,方才保住了张苍的性命,当然,始皇帝也没有想要杀死张苍,只是看不过张苍这样挑衅的行为,想要给他一个教训,你要劝谏朕,这可以,但是你不能阴阳怪气!!你是儒家又不是阴阳家!你师出荀子又不是师出戈公!
最惊惧的就是李斯了,李斯本来只是想要通过烧熟的方式来消弱其余百家的影响,留下法家书籍,以此减少庙堂里那些烦人的噪音,他也没有想到张苍这个小师弟会背后捅刀子,直接将马服书提出来,李斯被吓得不轻,接练几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生怕被始皇帝怪罪。
这件事到最后,当然是无疾而终,始皇帝并没有烧书,却是开始下令修书,所谓修书,就是修编天下书籍,找齐那些遗漏的篇章,树立石碑来保存这些经典,这样的行为顿时得到了百家学者们的好感,百家学者们纷纷书写章,赞扬当今皇帝的德行,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样的话,可不只是法家和儒生会说。
皇帝看着这些对自己的赞扬,不屑的丢在一旁,脸上的喜色却是怎么都掩盖不住。
百家存在的意义,是带动学术竞争,让任何一家都不能沾沾自喜,从而停止探索的脚步,尤其是像墨家这样的学派,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实在可惜,各派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发展最猛的就是杂家马服学派...杂家马服学派开辟了一种“不要脸”的“集百家之长”的学术模式。
无论百家钻研出什么东西来,杂家马服学派都喜欢来掺一脚,打着要吸收他们学术精髓的名义,进行赤裸裸的抄袭,再发扬光大...百家深以为恨,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抄了之后还要进行再创作,不只是单纯的给你抄过来写到自己的书里...百家钻研各自的领域,杂家马服学派却钻研他们的成果...
在短短的时日里,各个学派都拥有了不少的成果,儒家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雏形,法家在韩非的率领下是更进一步,彻底抛弃了王权,开始走向了法制道路,墨家则是搞出了更多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连医家,都开始主动的研究疾病,开辟医学领域的发展...杂家马服学派如今的代表人,唤作张良。
这位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学者,据说,他是以前的韩国相张平的儿子,他在齐地修书,以自己的想法重新注释了《马服书》,结果,他被抓进去了,因为私人注释马服书并且传播是重罪,这是秦国律法里所明确规定的。可是,当韩非看到了这本被重新注释的马服书后,顿时惊为天人,即刻将这位从牢狱里带到了咸阳。
韩非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实在不明白,他对老师为什么研究的如此透彻,甚至有些地方比自己还要清晰,韩非将老师的手稿送给了这位年轻人,韩非认为,能继承老师衣钵的人,只有面前这位年轻人。尽管他都没有见过自己的老师,张良在得到这些手稿后,继续钻研,随即,又有人找上门来,却是大臣赵高,令人将一部赵括与吕不韦的言谈经过送给了张良。
张良就安心的钻研,他当初得到了黄石公留下的与武成侯论,从而开始研究其的道理,研究了很多年,张良完成了对马服书的注释...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着迷,越是研究,他就越是敬佩武成侯,他不只一次的抱着马服书痛哭,直呼“没有人明白啊!”,有人说,他是因为没有能当面见到武成侯而哭泣,有人说,他是因为感慨君侯的贤德而哭泣。
张良就这样开始了钻研,越是钻研,他的学问就越是高,从赵括留下来的那些书籍里,张良找到了无数东西,包括军事,政治,学,天,地理...他一一学习,不敢说完全继承了武成侯,却已经是走到了杂家马夫学派的顶峰,成为了新一代的学术大牛,始皇帝召见他,跟他言语的时候,据说始皇帝都被吓了一跳。
始皇帝私下里对韩非说,“从没见过言行如此相似父亲的学者。”
从来没有见过赵括一面的张良,却成为了钻研他最为深刻的人,赵括当初留下的书籍里,有很多来自两千年的经验,包括各个方面,这些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有才华的人是学不来的,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看懂学会。张良无疑就是这样,他越是研究,发现的东西就越是多,有些时候,他感觉武成侯似乎就坐在自己面前,缓缓为自己讲解。
张良因此成为了杂家的顶梁柱,这些年来,杂家可以将手伸进百家的口袋,甚至可以将他们的学说吸收总结,在基础上发扬光大,都离不开张良的努力。
就在此时,有一位唤作徐福的方士,上书始皇帝...始皇帝本来是没有在意的,随意看了一眼,这一眼,始皇帝就挪不开双眼了,徐福在书形容了三个聚集了圣贤的仙岛,海有三座山,唤作蓬莱、方丈、瀛洲...这上头所居住的都是仙人,这些仙人生前为人,因为生前的大功德而为仙。
徐福甚至在书里格外清晰的描写了仙岛的情况,地理环境,就感觉他真的见过一样,而最让嬴政感到惊讶的是,徐福在上书里提到,武成侯因为生前的大功德在蓬莱为仙,常常能看到他坐在龙车上,有一位暴躁的贤人驾车,身后跟随十数个门客,身边坐着一位素衣女仙,以黄龙为骏马,翱翔在半空。
始皇帝看完这上书,心里却久久无法平静,便令人将这位方士叫来。
项家跟其余的六国余孽是不同的,当初武成侯还活着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内战,他提议对各地的贵族以及贵族之后进行迁徙,避免他们往来,避免他们在自己的故土上拉拢百姓,形成一股潜在的威胁。在武成侯力排众议,坚决要求如此执行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武成侯为什么要对这些落魄贵族如此残忍。
将他们赶出故土,让他们失去祭祀先祖的机会,将他们赶到偏僻的荒郊野外,这对当下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残忍的处罚,当时因为迁徙法令而被迫离开家乡的贵族里,有老人,有妇女,有孩子,很多人都死在了半途上,这也成为了武成侯身上不多的“黑历史”,他的命令的确逼死了不少的无辜贵族。
只有一心想要推翻秦国,建立故国的这些叛乱分子,才能明白武成侯的用意,项梁在楚地,想方设法的结交原先的朋友,想要拉拢一些对秦国不满的楚国贵族,来作为自己的助力,只是,各地贵族在武成侯的迁徙令下,十不存一,就是留下来的那些,也都是隐姓埋名的活着,完全不敢暴露自己的贵族身份。
拉拢各地贵族,通过贵族在民间的影响力来发动叛乱的想法,彻底被掐死了在根源上,楚国的王室以及大贵族,如今都在北地,雁门,渔阳等地...跟他们联络??先找到他们再说吧!这让项梁是那么的绝望,难道在十几年前,武成侯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吗?跟这样的敌人争斗,真的能成功吗?
既然贵族这条道路走不通,项梁就只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民间,想要通过鼓动那些对秦国不满的百姓黔首,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复国...可是,这条道路同样也是一条死路。经过武成侯改造后的秦国,并非是历史上那个将六国百姓当作牲畜,不断的让他们交税,不断发动徭役,弄得天怒人怨,百姓都活不下去的秦国。
如今这个秦国,对天下各地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税赋极低,几乎没有大型徭役,就是偶尔动用徭役,也不会达到累死百姓的地步,甚至还会给与补贴,孩子们都有机会认字,家家户户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有这样的好日子,鬼才愿意跟他们光复楚国!华夏的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都是会选择忍受。
如今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武成侯逝之后,丞相李斯完全继承了武成侯的遗愿,没有改变分毫,“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除却新征服的南越等地,其余地区可以算是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了。而韩非新修订的秦律,进一步放宽了百姓们的生活限制。
各地百姓可以自由的进行迁徙,进行商业往来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在楚地生活的未必都是当初的楚人,可能有魏人,有齐人,在这里用将军项燕的名义造反,魏人哪认识项燕是谁?项梁的造反这些年来迟迟没有进展,就是因为这些事情,可是项梁并没有放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要为父亲复仇。
项籍就是在这样的复仇思想下长大的,自从他明白了事情后,他所能听到的就只有复仇这两个字,项梁已经认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复仇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他只能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项籍的身上,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等到秦国动乱的时候,高举义旗,光复楚国,为项燕复仇。
他们就这样等着,项籍平日里要跟着其余人出去耕作,秦国不养闲人,任何人都不能闲着,更不能躲避...秦国不可能永远都是国泰民安,一定可以等到机会的。
......
坐在宫殿内,始皇帝看着面前的方士,方士唤作徐福,是齐地琅琊人,因为武成侯的影响,始皇帝对这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们向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在之前,赵康征伐月氏的时候,有几个方士上书,说是得到了武成侯托梦,想要帮助始皇帝来联系武成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让始皇帝好奇,反而是引了他的怒火。
始皇帝认为这些方士在侮辱父亲,将他们下狱,诛杀其族,险些就要在全国内大量的抓捕方士数十来进行屠杀,还是韩非拦住他,韩非认为,杀人必须要有罪行,不然,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厌恶就搞屠杀,秦国得律法没有说当方士就要被杀死,这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皇帝迟疑的时候,韩非忽然说了一句,“马服曾有一位方士唤作平。”,始皇帝这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再进行对方士的抓捕与屠杀。而此刻因为大学的缘故,百家兴盛,其怜悯方士的,反对当即政治制度的人也不少,有几个大儒提议,取缔如今的郡县制,重新施行分封制。
这就惹怒了丞相李斯,李斯将他们下狱,韩非再劝谏。韩非尽管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却还是按着律法没有规定上书反对政策就要被抓来杀死的说法,劝阻李斯。韩非这位从前的王权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却成为了律法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督促律法的施行,以及确保没有人可以违背。
李斯再次上书,要求皇帝烧毁除却秦国史书之外的所有史书,烧毁除却农耕,医疗之外的所有书籍...这却是引了另外一个人的暴怒,那就是李斯的同门师弟张苍,张苍是一个爱书的人,读书成魔大概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听闻李斯想要烧掉那些书,张苍直接拿了笔,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上书。
书里的内容是劝说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烧掉那些不实用的书籍,最好从《马服书》开始烧,第一本就烧赵版的《马服书》。
这上书来到皇帝身边,着实将嬴政气得不轻,直接下令捉拿张苍。有大臣韩非,刘季,萧何,赵高,蒙毅等人上书,方才保住了张苍的性命,当然,始皇帝也没有想要杀死张苍,只是看不过张苍这样挑衅的行为,想要给他一个教训,你要劝谏朕,这可以,但是你不能阴阳怪气!!你是儒家又不是阴阳家!你师出荀子又不是师出戈公!
最惊惧的就是李斯了,李斯本来只是想要通过烧熟的方式来消弱其余百家的影响,留下法家书籍,以此减少庙堂里那些烦人的噪音,他也没有想到张苍这个小师弟会背后捅刀子,直接将马服书提出来,李斯被吓得不轻,接练几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生怕被始皇帝怪罪。
这件事到最后,当然是无疾而终,始皇帝并没有烧书,却是开始下令修书,所谓修书,就是修编天下书籍,找齐那些遗漏的篇章,树立石碑来保存这些经典,这样的行为顿时得到了百家学者们的好感,百家学者们纷纷书写章,赞扬当今皇帝的德行,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这样的话,可不只是法家和儒生会说。
皇帝看着这些对自己的赞扬,不屑的丢在一旁,脸上的喜色却是怎么都掩盖不住。
百家存在的意义,是带动学术竞争,让任何一家都不能沾沾自喜,从而停止探索的脚步,尤其是像墨家这样的学派,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实在可惜,各派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发展最猛的就是杂家马服学派...杂家马服学派开辟了一种“不要脸”的“集百家之长”的学术模式。
无论百家钻研出什么东西来,杂家马服学派都喜欢来掺一脚,打着要吸收他们学术精髓的名义,进行赤裸裸的抄袭,再发扬光大...百家深以为恨,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抄了之后还要进行再创作,不只是单纯的给你抄过来写到自己的书里...百家钻研各自的领域,杂家马服学派却钻研他们的成果...
在短短的时日里,各个学派都拥有了不少的成果,儒家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雏形,法家在韩非的率领下是更进一步,彻底抛弃了王权,开始走向了法制道路,墨家则是搞出了更多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连医家,都开始主动的研究疾病,开辟医学领域的发展...杂家马服学派如今的代表人,唤作张良。
这位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学者,据说,他是以前的韩国相张平的儿子,他在齐地修书,以自己的想法重新注释了《马服书》,结果,他被抓进去了,因为私人注释马服书并且传播是重罪,这是秦国律法里所明确规定的。可是,当韩非看到了这本被重新注释的马服书后,顿时惊为天人,即刻将这位从牢狱里带到了咸阳。
韩非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实在不明白,他对老师为什么研究的如此透彻,甚至有些地方比自己还要清晰,韩非将老师的手稿送给了这位年轻人,韩非认为,能继承老师衣钵的人,只有面前这位年轻人。尽管他都没有见过自己的老师,张良在得到这些手稿后,继续钻研,随即,又有人找上门来,却是大臣赵高,令人将一部赵括与吕不韦的言谈经过送给了张良。
张良就安心的钻研,他当初得到了黄石公留下的与武成侯论,从而开始研究其的道理,研究了很多年,张良完成了对马服书的注释...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着迷,越是研究,他就越是敬佩武成侯,他不只一次的抱着马服书痛哭,直呼“没有人明白啊!”,有人说,他是因为没有能当面见到武成侯而哭泣,有人说,他是因为感慨君侯的贤德而哭泣。
张良就这样开始了钻研,越是钻研,他的学问就越是高,从赵括留下来的那些书籍里,张良找到了无数东西,包括军事,政治,学,天,地理...他一一学习,不敢说完全继承了武成侯,却已经是走到了杂家马夫学派的顶峰,成为了新一代的学术大牛,始皇帝召见他,跟他言语的时候,据说始皇帝都被吓了一跳。
始皇帝私下里对韩非说,“从没见过言行如此相似父亲的学者。”
从来没有见过赵括一面的张良,却成为了钻研他最为深刻的人,赵括当初留下的书籍里,有很多来自两千年的经验,包括各个方面,这些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有才华的人是学不来的,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看懂学会。张良无疑就是这样,他越是研究,发现的东西就越是多,有些时候,他感觉武成侯似乎就坐在自己面前,缓缓为自己讲解。
张良因此成为了杂家的顶梁柱,这些年来,杂家可以将手伸进百家的口袋,甚至可以将他们的学说吸收总结,在基础上发扬光大,都离不开张良的努力。
就在此时,有一位唤作徐福的方士,上书始皇帝...始皇帝本来是没有在意的,随意看了一眼,这一眼,始皇帝就挪不开双眼了,徐福在书形容了三个聚集了圣贤的仙岛,海有三座山,唤作蓬莱、方丈、瀛洲...这上头所居住的都是仙人,这些仙人生前为人,因为生前的大功德而为仙。
徐福甚至在书里格外清晰的描写了仙岛的情况,地理环境,就感觉他真的见过一样,而最让嬴政感到惊讶的是,徐福在上书里提到,武成侯因为生前的大功德在蓬莱为仙,常常能看到他坐在龙车上,有一位暴躁的贤人驾车,身后跟随十数个门客,身边坐着一位素衣女仙,以黄龙为骏马,翱翔在半空。
始皇帝看完这上书,心里却久久无法平静,便令人将这位方士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