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在家待罪了几个月的陈执中总算是回到了朝廷办事,赵昕是认为事情至此差不多了结了。毕竟犯事的阿张已经被处死,陈执中该罚俸罚俸,该斥责斥责,朝廷算是给出了交代。赵祯巧妙地利用台谏官制衡宰相,目的基本上达到。
但是,谁能够想到堂堂宰执,上朝不几日,竟然在朝中险些被殴打,那些御史是真的对陈执中恨之入骨,张口奸邪闭口奸邪,喊打喊杀。陈执中一回到朝廷,他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聚众上书,几次把赵祯堵在崇政殿内,非要赵祯给个说法。当然,这帮台谏最后还是被殿外的守卫给赶走了,真的是离谱。
当时赵昕也在场,外面喧哗地几乎不成体统。此情此景,赵昕只想要说一句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日打雁,终被雁啄瞎了眼!”赵祯玩弄这套权术,终究还是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帝王心术这套,果然还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游戏,玩不好就是自己炸裂。
当日,赵祯并未发作,而是在事后进行清算,加上之前吕溱知徐州,如今又有蔡襄知泉州,吴奎被黜知寿州,韩绛知河阳。御史和谏官清空了不少,然后赵祯还没有及时进补,显然是想要耳根子清净几天。
赵昕想起后世一些书籍对赵祯的描述,说赵祯是如何如何性子好,是仁德之君,大臣上书言事的时候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也不管。总而言之,这种故事看看就好了,千万不能够当真。皇帝希望你开口,你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也无妨,三天不洗澡一身臭汗他也会笑脸相迎,若是不希望你开口,随便一个借口都能够赶你走。
言官集团自始至终都是帝王拿来维系自身权力的工具,这工具竟然想要喧宾夺主,简直是痴人说梦,被贬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对于言官们而言,被贬反而不是坏事,越是因为“忠言直道”被贬,他们越是开心,这可是大好资历,远比在地方勤勤恳恳地干活来得好,干活有失败的风险,但是骂上官是奸邪没有风险,而今两府宰执,哪个没有台谏的履历在身,大多都是这么上来的。这也是赵昕不太喜欢言官的缘故,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真的到了用的时候还是要用。
先秦设置言官,是真的为了察纳民风,以补君王耳目,但是确立统一王朝之后,又有多少言官能够履行这项责任呢?整天在君王左右,不下民间,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哪怕是真的有心,又能够给出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来呢?但是最大的问题也不在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赵祯只需要一群能够帮着对付宰相的言官而已。
御史监察百官,谏官讽谏君王,虽然都是言官,却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但是在宋朝划分其实已经不太明显,台谏合流,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言官们先后离开朝堂,朝廷清净许多,不平之人也只能够说两句:“近日以来,所谓正人贤士者,纷纷引去,如此皆众所共惜其去。”
被贬的都是正人贤士,他们骂得都是奸邪小人,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就被聚光灯看着,做什么都是有私心。一干台谏们可知,今日被骂做奸邪小人的宰执们,昔日也都是自诩正人君子的。
如此政,治生态,即便是不想要演变为党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多少人是为了博取清名,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为国去奸。曾经的赵昕颇喜欢宋朝言官“正义直言”的氛围,但是现在,已经是厌恶大过了喜爱。没办法,赵昕这个太子也是言官们攀咬的对象,赵祯不希望赵昕的势力增长,有意放纵言官弹劾赵昕。
这短短几个月,赵昕的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不过是在一旁看戏而已,如今却有了更多的想法。言官群体作为君王制衡宰相权力的工具出现,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靠这些言官,照样能够制衡宰相。
许是暂时还没有到达那个一国至尊地位,赵昕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来,但这事也不急在一时。
三月还有一件事,不大不小,却值得一提,赵祯诏封孔子为衍圣公。这个时候,孔子后人已经延续至第四十七代了,这一代孔家家主为孔宗愿。
中国姓氏成千上万,由姓氏,也就是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宗族势力在朝野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常说有关系,说得也主要是血缘关系。如此多的家族,但是要说哪一个家族最为成功,孔家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家族,往往是第一,最差不会跌出前三。后世但凡是姓孔的人,都会将自己的祖辈牵扯到孔子上去,虽然可能不一定有关系。
孔子,儒家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不是中学生,对他也不会陌生,即便是没有看过《论语》,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还是张口即来。这是一个将自身思想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的人物。
此处不讨论其思想正确与否,是否适应时代发展,仅仅讨论其谥号的演变。
孔子死后,鲁国称其为尼父,孔子没落贵族出身,哪怕是曾经担任过鲁国高官,也并未真正动摇三桓对鲁国的统治,虽然谥号中带着敬称,但是仅仅是如此而已。
秦朝重法轻诗书,儒家及其他百家之学被禁绝,秦汉之交,礼崩乐坏,汉高祖同样轻视儒生。哪怕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也很一般,汉宣帝在教导儿子的时候,很明确地表示要“霸王道杂之”,本质上是儒皮法骨,用儒家普世的价值观,行的却是法家中央集权那一套。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汉平帝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五百年后,孔子算是拥有了官方承认的较高爵位。到了东汉,孔子爵位反而下降为褒尊侯。此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的地位都不如周公。
而孔子首次被称为圣人,则是在北魏时期,孝文帝上谥号“文圣尼父”,目的也不必多言,是为了推进汉化改革。
其后隋唐,则是先圣先师两个谥号一起用。唐太宗更是确立入学之人,首拜孔子,将孔子的地位拔高至周公之上。将孔子打造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淡化政,治家的身份。
- 肉肉屋
但是,谁能够想到堂堂宰执,上朝不几日,竟然在朝中险些被殴打,那些御史是真的对陈执中恨之入骨,张口奸邪闭口奸邪,喊打喊杀。陈执中一回到朝廷,他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聚众上书,几次把赵祯堵在崇政殿内,非要赵祯给个说法。当然,这帮台谏最后还是被殿外的守卫给赶走了,真的是离谱。
当时赵昕也在场,外面喧哗地几乎不成体统。此情此景,赵昕只想要说一句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日打雁,终被雁啄瞎了眼!”赵祯玩弄这套权术,终究还是把火烧到了自己身上。帝王心术这套,果然还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游戏,玩不好就是自己炸裂。
当日,赵祯并未发作,而是在事后进行清算,加上之前吕溱知徐州,如今又有蔡襄知泉州,吴奎被黜知寿州,韩绛知河阳。御史和谏官清空了不少,然后赵祯还没有及时进补,显然是想要耳根子清净几天。
赵昕想起后世一些书籍对赵祯的描述,说赵祯是如何如何性子好,是仁德之君,大臣上书言事的时候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也不管。总而言之,这种故事看看就好了,千万不能够当真。皇帝希望你开口,你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也无妨,三天不洗澡一身臭汗他也会笑脸相迎,若是不希望你开口,随便一个借口都能够赶你走。
言官集团自始至终都是帝王拿来维系自身权力的工具,这工具竟然想要喧宾夺主,简直是痴人说梦,被贬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对于言官们而言,被贬反而不是坏事,越是因为“忠言直道”被贬,他们越是开心,这可是大好资历,远比在地方勤勤恳恳地干活来得好,干活有失败的风险,但是骂上官是奸邪没有风险,而今两府宰执,哪个没有台谏的履历在身,大多都是这么上来的。这也是赵昕不太喜欢言官的缘故,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真的到了用的时候还是要用。
先秦设置言官,是真的为了察纳民风,以补君王耳目,但是确立统一王朝之后,又有多少言官能够履行这项责任呢?整天在君王左右,不下民间,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哪怕是真的有心,又能够给出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来呢?但是最大的问题也不在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赵祯只需要一群能够帮着对付宰相的言官而已。
御史监察百官,谏官讽谏君王,虽然都是言官,却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但是在宋朝划分其实已经不太明显,台谏合流,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言官们先后离开朝堂,朝廷清净许多,不平之人也只能够说两句:“近日以来,所谓正人贤士者,纷纷引去,如此皆众所共惜其去。”
被贬的都是正人贤士,他们骂得都是奸邪小人,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就被聚光灯看着,做什么都是有私心。一干台谏们可知,今日被骂做奸邪小人的宰执们,昔日也都是自诩正人君子的。
如此政,治生态,即便是不想要演变为党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多少人是为了博取清名,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为国去奸。曾经的赵昕颇喜欢宋朝言官“正义直言”的氛围,但是现在,已经是厌恶大过了喜爱。没办法,赵昕这个太子也是言官们攀咬的对象,赵祯不希望赵昕的势力增长,有意放纵言官弹劾赵昕。
这短短几个月,赵昕的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不过是在一旁看戏而已,如今却有了更多的想法。言官群体作为君王制衡宰相权力的工具出现,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靠这些言官,照样能够制衡宰相。
许是暂时还没有到达那个一国至尊地位,赵昕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来,但这事也不急在一时。
三月还有一件事,不大不小,却值得一提,赵祯诏封孔子为衍圣公。这个时候,孔子后人已经延续至第四十七代了,这一代孔家家主为孔宗愿。
中国姓氏成千上万,由姓氏,也就是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宗族势力在朝野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常说有关系,说得也主要是血缘关系。如此多的家族,但是要说哪一个家族最为成功,孔家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家族,往往是第一,最差不会跌出前三。后世但凡是姓孔的人,都会将自己的祖辈牵扯到孔子上去,虽然可能不一定有关系。
孔子,儒家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不是中学生,对他也不会陌生,即便是没有看过《论语》,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还是张口即来。这是一个将自身思想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的人物。
此处不讨论其思想正确与否,是否适应时代发展,仅仅讨论其谥号的演变。
孔子死后,鲁国称其为尼父,孔子没落贵族出身,哪怕是曾经担任过鲁国高官,也并未真正动摇三桓对鲁国的统治,虽然谥号中带着敬称,但是仅仅是如此而已。
秦朝重法轻诗书,儒家及其他百家之学被禁绝,秦汉之交,礼崩乐坏,汉高祖同样轻视儒生。哪怕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也很一般,汉宣帝在教导儿子的时候,很明确地表示要“霸王道杂之”,本质上是儒皮法骨,用儒家普世的价值观,行的却是法家中央集权那一套。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汉平帝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五百年后,孔子算是拥有了官方承认的较高爵位。到了东汉,孔子爵位反而下降为褒尊侯。此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的地位都不如周公。
而孔子首次被称为圣人,则是在北魏时期,孝文帝上谥号“文圣尼父”,目的也不必多言,是为了推进汉化改革。
其后隋唐,则是先圣先师两个谥号一起用。唐太宗更是确立入学之人,首拜孔子,将孔子的地位拔高至周公之上。将孔子打造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淡化政,治家的身份。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