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 去辽东
朱启是万万没想到,朱元璋居然对内阁制也感兴趣,按道理来说,朱元璋不是想要大权独揽,连宰相制都废除,要一个人掌控全局的人吗?为什么会对内阁制感兴趣啊?
不过仔细一想,这内阁制在创造之初, 可不就是为了皇帝独揽特权吗?
手底下的内阁大学士们出谋划策,然后皇帝直接写出圣旨盖章就完事了。
这些内阁大学士,可没有什么权利去命令其他的臣子干什么事情的,地位只是等同于皇帝的秘书。
而朱启已经把内阁制说得很清楚了,朱元璋自然也能够理解。
会对这样的制度感兴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朱元璋虽然对自己的大明朝非常的有信心, 但也难保事后不会出现什么昏庸的君王。
别看朱元璋之前打了吕昶的板子, 但听了吕昶的话之后,朱元璋也确实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取消了宰相制之后,后事万一有昏庸的君王,那对于大明来说,肯定是个灾难啊。
不过现在知道有内阁制度之后,朱元璋又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方法,那就是组建内阁。
就算皇帝昏庸的话,手底下也有大臣能够帮忙出谋划策,不至于说到最后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
朱启完全没想到,这吕昶居然把自己的话和朱元璋说了,现在被朱元璋抓了壮丁,要自己好好的说一说内阁制。
而当他们两人在这边谈论着内阁制的时候,此时的朝堂之上,还依然因为丞相制被废除而处于地震之中。
胡惟庸的党羽几乎遍布半个朝堂,他们此时都自身难保, 自然不会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而向吕昶这样敢于直言的官员也是并不多的,这几天来陆陆续续,也就两三个官员上书给朱元璋罢了。
不过, 朱元璋都将奏折退回去, 而且怒斥了一顿。
这吕昶的下场都还在大家的眼前,自然不会有人此时像吕昶一样跳出来,坚定地反对废除宰相制的。
更何况,现在连吕昶都不说话了。
不过,这些朝臣们胆战心惊的同时,也同样为自己和大明朝廷的未来感到担忧。
他们这些当文臣的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为宰相。
而现在,宰相制要废除,三省也要废除,以后只剩下六部了。
这六部长官无论是品级还是职位大小,和以前的宰相可都没得比呀。
而另外一边,对于胡惟庸的审判也已经差不多结束了。
胡惟庸的下场倒是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的悲惨,直接被绑在郊外,活活的痒死。
毕竟有关于胡惟庸是被活活痒死的死法,只是民间的传说罢了。
而在真正的明朝历史上的记载,对于胡惟庸怎么死却没有详细的记录,只说胡惟庸犯法之后, 伏诛了。
也就这简单几个字, 于是后面的百姓们就开始联想起了胡惟庸的古怪死法。
老百姓们对胡惟庸这样被打入反派的贪官污吏,那是最为痛恨的。
自然是想象着他们以各种各样悲惨和奇怪的方式死去。
事实上, 朱启所了解到的情况,胡惟庸是直接吊死。
而且朱元璋做事也并非那么绝,受到处罚的只有胡惟庸一人而已,至于胡惟庸的家人,倒是没有什么大碍。
传闻中所说,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到家里做客,打算在家里设置埋伏,暗杀朱元璋自己当皇帝的事情,自然是不存在的。
先不说这个传说各种各样的漏洞,就算是胡惟庸想要杀朱元璋,也不可能用这样愚蠢的方式。
更何况他就算是把朱元璋给干掉了,也不可能当得了皇帝啊。
他只是一介文臣,手上又没有兵马,这天下毕竟是老朱家的。
太子朱标也已经成年,而且在朝中颇有威望,就算是轮到谁也轮不到他这个胡惟庸的。
所以说,胡惟庸并非是死于谋反,而是死在了他的狂妄以及屁股底下,这一张叫做丞相的板凳。
胡惟庸的处死并没有多大的声势浩荡,仅仅只是朱元璋大笔一挥,在监狱里面,就将胡惟庸给吊死了。
不仅留了一个全尸,而且还让家人将尸首领了回去,比起那些被扒皮抽筋填草的贪官污吏们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是相当仁慈的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对胡惟庸如此的仁慈,自然也是因为胡惟庸平日里确实没有去骚扰百姓。
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拉拢党派,扰乱朝堂罢了。
而在处死胡惟庸,正式宣布取消宰相制之后,朱元璋倒是没有着急,直接建立起内阁制度。
毕竟一个新的制度,从构思出现到将它实施,并非是两三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其中的漏洞还有隐患,朱元璋也一定要想清楚才行。
不过这就可不是朱启的事情了。
因为这一次,朱启确确实实要去辽东就藩了。
————————
洪武十一年,四月。
时间一晃就两个月过去了,应天府的天气越来越炎热了起来,朱启已经换上了轻薄的衣服。
怀里的小儿子穿着一身丝绸的小衣,已经能够脚步稳健地四处跑动了。
而经过四个月的相处下来,朱启也总算是和小儿子之间建立了羁绊关系。
对于刚刚一岁多的小儿子来说,朱启也是费尽心思的为他定制着远超这个时代的启蒙教育计划。
不仅亲自制作各种各样颜色的卡片,而且还有图形,比如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等。
这些都是儿童启蒙所需要用到的东西,每日里就拿着这些卡片,让小儿子慢慢的熟悉和认识。
除此之外,就是带着他在皇宫的御花园里到处跑动,看看花儿鸟儿什么的,也算是亲近大自然了。
至于说带到皇宫外面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首先就是安全问题,其次就是不卫生。
虽说应天府是大明的京城,但是城市之中的卫生环境情况,和朱启前世所在的现代或者是皇宫里面相比,可就糟糕的多了。
谷醔
这年头可没有现代化的下水道系统,虽然已经有古代的排水系统。
但这种排水系统相当的简陋,一般都是依靠着街道上,露天的排水渠之类的玩意儿,可没有地下的下水道。
百姓日常所用水,或者是污水排放,也大多是直接往地面上泼洒,或者是倒入秦淮河之中。
而且这些污水可是没有任何加工处理的,可想而知,卫生状况是多么的堪忧了。
但想要改变大明卫生状况,城市市容,也不是朱启想想就能去办的事情。
毕竟这都需要专业的知识,还有技术才可以,而朱启可没有这种本事啊。
他也没看过相关类似的书,纵然是有超人的记忆,但也不能凭空创造。
朱启陪着小儿子在大厅里面玩着呢,外面的高锦很快走了过来。
朱启对着旁边的徐妙云使了个眼色,她领着小儿子就走到了后面的宫殿里去。
朱启整了整衣服,随后迎着高锦走了出去,朱启问道:
“车马队伍都准备好了吗?”
高锦点了点头,拱手说道:
“回辽王殿下,我们都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了,太子殿下还安排了五百名亲军护卫,要护送殿下前往辽东。”
朱启点了点头,他已经要确定即将出发前往辽东了,原本朱元璋还是希望他能够在应天府里面多待一会的。
只是前段时间已经说过了,让朱启去辽东就藩。
这个时候,如果反悔,那多半会让朝臣们心里面担心的,虽然他对于儿子们放心不已,朱标的太子之位也是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动摇。
不仅如此,他的塞王规划,也需要朱启到辽东去守卫边疆。
这辽东刚刚才打下来没有多久,虽然蓝玉已经在那边经营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要说完全的稳固,也不是那么的肯定。
朱启身为军功显赫的皇子,自然要以身士卒。
除此之外,就是朱启要带着锦衣卫前往辽东建立起情报体系,打探北元的情况。
另外就是组建起新的关税部门,这云南和两广地区的关税部门,已经让朱元璋尝到了甜头。
虽然这试点的税务还并不算特别的多,但仅仅只是一处关隘,就收了这么多的钱。
如果全国各地的关隘都能够像这样收取关税的话,这钱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啊。
光是关隘收上来的关税,都已经要超过大明每年收取的税务的税务的多了,有钱可是能干许多的事情,国库充盈才有底气啊!
所以朱元璋很想尽快把关税的事情给安排妥当,但这事别的文人臣子又干不来,也就只有朱启一个人能干得过来了。
朱启也没有办法,权当能者多劳了,反正自己早晚要去。
虽然以前有八佰个不乐意,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准备,而且看到了朝堂上,争权夺利的争端和地震,朱启也不想继续和朝堂上的这些有所瓜葛了。
但朱启也不是就直接这样去辽东,而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
在应天府的办起来的商业产业,自然是不会随便动弹,继续在应天府帮自己赚钱的,但是研究院那边的一大批的工匠们,自己可是要带走的。
这些人好不容易都在朱启的调教之下,有了相当现代化的科研基础,如果留在应天府的话,显然没有像自己这样的科学导师啊。
说实话吧,其实朱启也舍不得这些工匠们了,毕竟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大家之间也都有感情。
每个月也都是自己给他们发工资,如果自己去辽东,把他们留在应天府,也没个什么照应。
而且现在很多科研都在关键的时刻,比如说炼钢技术的改进,还有新式炼钢炉的建造以及土法炼钢和水车,风车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无时无刻的盯着的。
所以还是把他们带去辽东要保险一点。
除了这些工匠之外,就是国子监的那些学生们。
朱启已经挑选了几十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虽说成绩好,不一定代表他们就能力出众,但是数学成绩好的话,起码脑子不会太差。
只要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过关,把他们这些人带去辽东,组建去第一批的关税组织官员。
也还是问题不大的,反正自己到了辽东,可不会去亲自计算或者干什么东西?
也太累了些,自然是要找足了帮手才好啊!
这边一切准备妥当了,朱启也就准备出发上路,而徐妙云,白唐玉儿和蓝仙儿三个人也都早就做好了准备。
因为白唐玉儿和蓝仙儿都并非是朱启的正妃,而是侧妃,所以婚礼办的规模并没有像之前和徐妙云那样的隆重。
不过也是通告了官员,并且在皇宫里腾出了一间宫殿,用作婚礼的举办,也算是给足了朱启的面子了。
毕竟徐妙云是贵族子女,而白唐玉儿和蓝仙儿可都不是开国元勋的女儿啊!
没过几天,朱启便已经准备上路前往流动,朱棣哭哭啼啼的过来,一脸不舍的表情拉着朱启嚎啕大哭。
说是等自己到了北平就藩之后,第一时间去找三哥。
朱启听了也是翻了翻白眼,你要是就番北平了,哪还有机会来我这辽东啊?
藩王可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的,除非是去北元那边抢地盘,不然你要是离开封地到处乱跑,去别的地方可是要被官员弹劾的。
不过看着朱棣越来越结实的身子板,估计也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来北平就藩了,到时候离得倒也挺近,安排互通有无,往来通信什么的倒也方便。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也都来为朱启送行,其中,朱元璋还和朱启说了许多,到了辽东之后,要锐意进取,不能偷懒的鼓励的话。
朱启听的也是暗暗心惊,看来自己之前摸鱼,朱元璋也并非是全然不知啊,朱标倒是没有说这些鸡汤,而是叮嘱朱启到那边之后要小心刺客,注意保暖等等。
大哥,看来还是比较关心我这个小老三的。
朱启也是不多说,让家人们都注意保重身体,随后挥了挥手,在朱元璋,朱标等人的注目之下,带着一帮子家眷,还有护卫仆从们朝着辽东的方向走去。
回想数年之前来时的青涩少年,如今的朱启已然成为玉树临风的一代辽王。
而朱启身为实权藩王的人生,即将在辽东正式开始。
- 肉肉屋
不过仔细一想,这内阁制在创造之初, 可不就是为了皇帝独揽特权吗?
手底下的内阁大学士们出谋划策,然后皇帝直接写出圣旨盖章就完事了。
这些内阁大学士,可没有什么权利去命令其他的臣子干什么事情的,地位只是等同于皇帝的秘书。
而朱启已经把内阁制说得很清楚了,朱元璋自然也能够理解。
会对这样的制度感兴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朱元璋虽然对自己的大明朝非常的有信心, 但也难保事后不会出现什么昏庸的君王。
别看朱元璋之前打了吕昶的板子, 但听了吕昶的话之后,朱元璋也确实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取消了宰相制之后,后事万一有昏庸的君王,那对于大明来说,肯定是个灾难啊。
不过现在知道有内阁制度之后,朱元璋又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方法,那就是组建内阁。
就算皇帝昏庸的话,手底下也有大臣能够帮忙出谋划策,不至于说到最后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
朱启完全没想到,这吕昶居然把自己的话和朱元璋说了,现在被朱元璋抓了壮丁,要自己好好的说一说内阁制。
而当他们两人在这边谈论着内阁制的时候,此时的朝堂之上,还依然因为丞相制被废除而处于地震之中。
胡惟庸的党羽几乎遍布半个朝堂,他们此时都自身难保, 自然不会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而向吕昶这样敢于直言的官员也是并不多的,这几天来陆陆续续,也就两三个官员上书给朱元璋罢了。
不过, 朱元璋都将奏折退回去, 而且怒斥了一顿。
这吕昶的下场都还在大家的眼前,自然不会有人此时像吕昶一样跳出来,坚定地反对废除宰相制的。
更何况,现在连吕昶都不说话了。
不过,这些朝臣们胆战心惊的同时,也同样为自己和大明朝廷的未来感到担忧。
他们这些当文臣的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为宰相。
而现在,宰相制要废除,三省也要废除,以后只剩下六部了。
这六部长官无论是品级还是职位大小,和以前的宰相可都没得比呀。
而另外一边,对于胡惟庸的审判也已经差不多结束了。
胡惟庸的下场倒是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的悲惨,直接被绑在郊外,活活的痒死。
毕竟有关于胡惟庸是被活活痒死的死法,只是民间的传说罢了。
而在真正的明朝历史上的记载,对于胡惟庸怎么死却没有详细的记录,只说胡惟庸犯法之后, 伏诛了。
也就这简单几个字, 于是后面的百姓们就开始联想起了胡惟庸的古怪死法。
老百姓们对胡惟庸这样被打入反派的贪官污吏,那是最为痛恨的。
自然是想象着他们以各种各样悲惨和奇怪的方式死去。
事实上, 朱启所了解到的情况,胡惟庸是直接吊死。
而且朱元璋做事也并非那么绝,受到处罚的只有胡惟庸一人而已,至于胡惟庸的家人,倒是没有什么大碍。
传闻中所说,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到家里做客,打算在家里设置埋伏,暗杀朱元璋自己当皇帝的事情,自然是不存在的。
先不说这个传说各种各样的漏洞,就算是胡惟庸想要杀朱元璋,也不可能用这样愚蠢的方式。
更何况他就算是把朱元璋给干掉了,也不可能当得了皇帝啊。
他只是一介文臣,手上又没有兵马,这天下毕竟是老朱家的。
太子朱标也已经成年,而且在朝中颇有威望,就算是轮到谁也轮不到他这个胡惟庸的。
所以说,胡惟庸并非是死于谋反,而是死在了他的狂妄以及屁股底下,这一张叫做丞相的板凳。
胡惟庸的处死并没有多大的声势浩荡,仅仅只是朱元璋大笔一挥,在监狱里面,就将胡惟庸给吊死了。
不仅留了一个全尸,而且还让家人将尸首领了回去,比起那些被扒皮抽筋填草的贪官污吏们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是相当仁慈的了。
而朱元璋之所以对胡惟庸如此的仁慈,自然也是因为胡惟庸平日里确实没有去骚扰百姓。
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拉拢党派,扰乱朝堂罢了。
而在处死胡惟庸,正式宣布取消宰相制之后,朱元璋倒是没有着急,直接建立起内阁制度。
毕竟一个新的制度,从构思出现到将它实施,并非是两三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其中的漏洞还有隐患,朱元璋也一定要想清楚才行。
不过这就可不是朱启的事情了。
因为这一次,朱启确确实实要去辽东就藩了。
————————
洪武十一年,四月。
时间一晃就两个月过去了,应天府的天气越来越炎热了起来,朱启已经换上了轻薄的衣服。
怀里的小儿子穿着一身丝绸的小衣,已经能够脚步稳健地四处跑动了。
而经过四个月的相处下来,朱启也总算是和小儿子之间建立了羁绊关系。
对于刚刚一岁多的小儿子来说,朱启也是费尽心思的为他定制着远超这个时代的启蒙教育计划。
不仅亲自制作各种各样颜色的卡片,而且还有图形,比如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等。
这些都是儿童启蒙所需要用到的东西,每日里就拿着这些卡片,让小儿子慢慢的熟悉和认识。
除此之外,就是带着他在皇宫的御花园里到处跑动,看看花儿鸟儿什么的,也算是亲近大自然了。
至于说带到皇宫外面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首先就是安全问题,其次就是不卫生。
虽说应天府是大明的京城,但是城市之中的卫生环境情况,和朱启前世所在的现代或者是皇宫里面相比,可就糟糕的多了。
谷醔
这年头可没有现代化的下水道系统,虽然已经有古代的排水系统。
但这种排水系统相当的简陋,一般都是依靠着街道上,露天的排水渠之类的玩意儿,可没有地下的下水道。
百姓日常所用水,或者是污水排放,也大多是直接往地面上泼洒,或者是倒入秦淮河之中。
而且这些污水可是没有任何加工处理的,可想而知,卫生状况是多么的堪忧了。
但想要改变大明卫生状况,城市市容,也不是朱启想想就能去办的事情。
毕竟这都需要专业的知识,还有技术才可以,而朱启可没有这种本事啊。
他也没看过相关类似的书,纵然是有超人的记忆,但也不能凭空创造。
朱启陪着小儿子在大厅里面玩着呢,外面的高锦很快走了过来。
朱启对着旁边的徐妙云使了个眼色,她领着小儿子就走到了后面的宫殿里去。
朱启整了整衣服,随后迎着高锦走了出去,朱启问道:
“车马队伍都准备好了吗?”
高锦点了点头,拱手说道:
“回辽王殿下,我们都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了,太子殿下还安排了五百名亲军护卫,要护送殿下前往辽东。”
朱启点了点头,他已经要确定即将出发前往辽东了,原本朱元璋还是希望他能够在应天府里面多待一会的。
只是前段时间已经说过了,让朱启去辽东就藩。
这个时候,如果反悔,那多半会让朝臣们心里面担心的,虽然他对于儿子们放心不已,朱标的太子之位也是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动摇。
不仅如此,他的塞王规划,也需要朱启到辽东去守卫边疆。
这辽东刚刚才打下来没有多久,虽然蓝玉已经在那边经营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要说完全的稳固,也不是那么的肯定。
朱启身为军功显赫的皇子,自然要以身士卒。
除此之外,就是朱启要带着锦衣卫前往辽东建立起情报体系,打探北元的情况。
另外就是组建起新的关税部门,这云南和两广地区的关税部门,已经让朱元璋尝到了甜头。
虽然这试点的税务还并不算特别的多,但仅仅只是一处关隘,就收了这么多的钱。
如果全国各地的关隘都能够像这样收取关税的话,这钱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啊。
光是关隘收上来的关税,都已经要超过大明每年收取的税务的税务的多了,有钱可是能干许多的事情,国库充盈才有底气啊!
所以朱元璋很想尽快把关税的事情给安排妥当,但这事别的文人臣子又干不来,也就只有朱启一个人能干得过来了。
朱启也没有办法,权当能者多劳了,反正自己早晚要去。
虽然以前有八佰个不乐意,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准备,而且看到了朝堂上,争权夺利的争端和地震,朱启也不想继续和朝堂上的这些有所瓜葛了。
但朱启也不是就直接这样去辽东,而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
在应天府的办起来的商业产业,自然是不会随便动弹,继续在应天府帮自己赚钱的,但是研究院那边的一大批的工匠们,自己可是要带走的。
这些人好不容易都在朱启的调教之下,有了相当现代化的科研基础,如果留在应天府的话,显然没有像自己这样的科学导师啊。
说实话吧,其实朱启也舍不得这些工匠们了,毕竟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大家之间也都有感情。
每个月也都是自己给他们发工资,如果自己去辽东,把他们留在应天府,也没个什么照应。
而且现在很多科研都在关键的时刻,比如说炼钢技术的改进,还有新式炼钢炉的建造以及土法炼钢和水车,风车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无时无刻的盯着的。
所以还是把他们带去辽东要保险一点。
除了这些工匠之外,就是国子监的那些学生们。
朱启已经挑选了几十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虽说成绩好,不一定代表他们就能力出众,但是数学成绩好的话,起码脑子不会太差。
只要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过关,把他们这些人带去辽东,组建去第一批的关税组织官员。
也还是问题不大的,反正自己到了辽东,可不会去亲自计算或者干什么东西?
也太累了些,自然是要找足了帮手才好啊!
这边一切准备妥当了,朱启也就准备出发上路,而徐妙云,白唐玉儿和蓝仙儿三个人也都早就做好了准备。
因为白唐玉儿和蓝仙儿都并非是朱启的正妃,而是侧妃,所以婚礼办的规模并没有像之前和徐妙云那样的隆重。
不过也是通告了官员,并且在皇宫里腾出了一间宫殿,用作婚礼的举办,也算是给足了朱启的面子了。
毕竟徐妙云是贵族子女,而白唐玉儿和蓝仙儿可都不是开国元勋的女儿啊!
没过几天,朱启便已经准备上路前往流动,朱棣哭哭啼啼的过来,一脸不舍的表情拉着朱启嚎啕大哭。
说是等自己到了北平就藩之后,第一时间去找三哥。
朱启听了也是翻了翻白眼,你要是就番北平了,哪还有机会来我这辽东啊?
藩王可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的,除非是去北元那边抢地盘,不然你要是离开封地到处乱跑,去别的地方可是要被官员弹劾的。
不过看着朱棣越来越结实的身子板,估计也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来北平就藩了,到时候离得倒也挺近,安排互通有无,往来通信什么的倒也方便。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也都来为朱启送行,其中,朱元璋还和朱启说了许多,到了辽东之后,要锐意进取,不能偷懒的鼓励的话。
朱启听的也是暗暗心惊,看来自己之前摸鱼,朱元璋也并非是全然不知啊,朱标倒是没有说这些鸡汤,而是叮嘱朱启到那边之后要小心刺客,注意保暖等等。
大哥,看来还是比较关心我这个小老三的。
朱启也是不多说,让家人们都注意保重身体,随后挥了挥手,在朱元璋,朱标等人的注目之下,带着一帮子家眷,还有护卫仆从们朝着辽东的方向走去。
回想数年之前来时的青涩少年,如今的朱启已然成为玉树临风的一代辽王。
而朱启身为实权藩王的人生,即将在辽东正式开始。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