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摔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小盒子,盒子不大,算起来也就成年男性一巴掌大小,四四方方,盒子表面雕刻着一些不同的花纹,看起来并不稀奇,盒身的木质因为保养不到位的原因导致它有些发黑。
“这是拜匣?”我看着地上的小木盒差异的问道。
李苏看着我冷冷的说道:“果然是一元斋的少东家……没想到这种东西都认得?”
我自然听得出李苏话里话外的嘲讽之意,微微苦笑了一下后,并没有搭理她这一句话茬,只是接着问道:“这东西……谁送来的?”
“谁送来的……难道你不知道吗?”李苏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我道:“这话应该是我问你才对吧?我之前的确是动过一些手脚,可那也算事出有因,但你现在弄这一出戏又是什么意思?”
我的手原本已经伸向了地下被丢在一旁的裤子,听到李苏的话,我便停住了自己的动作,转头看了李苏一眼,淡淡的说道:“我弄出来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苏看着我说道:“什么意思……你看看那拜匣里面的东西不就知道了吗?”
我苦笑了一下,然后说道:“你说的没错……无论是什么事情,打开看一看就立马知晓了,别说还的确是这个道理!”
说完,我先是将裤子穿上,毕竟我脸皮虽然再厚,但在一个女人面前身无长物但那种感觉还是不太好。
穿上裤子之后,我伸手将地上的拜匣给捡了起来。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拜匣?注意,我这里可绝对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真的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没办法只能多说上两句。
拜匣其实也叫做拜帖,而拜帖这种东西据我了解,送拜帖这个风俗源自于汉代,那个时候还不叫做“拜帖”,而是称之为“投名刺”,到了唐宋时就有人称它为“门状”,明清时谓之为“红单”,请灭亡后的民国时期大家伙儿这才俗称它为“拜帖”、“名帖”。
那么拜帖是干什么用的哪?
其实说白了,拜帖它就是替代主人去“拜访”的一种工具。
关于这一点,资料当中明确有显示,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
到了清时,“拜帖”这种方式常常被人用作拜年。
所以,在那个时候由于是贺年居多,人们送的“名帖”大多数都是用红纸书写成,故被称为“红单帖”。
“红单帖”上面写上姓名送给亲朋好友,以示祝贺。派人送的,称“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称为“拜匣”。
注意,知识点来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拜匣”。
而被接收人家则需要用纸袋以接帖,红纸上面要写着“接福”,这是一种仪式,当然也是一种祝福,由于人们自古就有对美好祝愿的重视,所以慢慢的接拜帖就成为我国民间过年的一大盛事。
拜帖的写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就是——爵位(有的话)加上职位,加上籍贯,加上姓名,自己的字,还有一些敬语,以及一个大大的拜字。
比如说,送拜帖的人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二爷,那么他就要这么写: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云长敬拜。
说到这儿,可能就有人会问了,那这拜帖的作用到底是个啥?
其实很简单,一是表明来访者的身份。二是预约,预约对方的时间,预约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儿。
好了,拜帖这事儿解释清楚了,那我们就接着往下说故事。
我拿起来地上的拜匣之后,缓缓的将其打开,发现里面装着并非是常见的红纸,而是一张灰白色的宣纸。
我将宣纸展开,一行字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水生村所得,借吾一用,日后相见,未必归还!”
这几句话不光说的是十分嚣张,字也是写的龙飞凤舞,我虽然没看见人,但是单单就从这字和这说话的口气就不难发现,这个偷东西的人定是一个十分张狂自信的主儿。
我见状淡淡的笑了笑,可当我的眼睛瞟向结尾落款的时候,笑容一下子定在了我的脸上,因为就在这几行字的结尾处,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胡”字,不仅如此,“胡”字上面还盖着一个印章。
那是一元斋的私印,也只有我和我爹才有的印章,就连二当家许应智都不曾有过这个印。
我看了看手上的这张宣纸,又看了看李苏,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李苏便率先开口道:“胡家大少爷,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此时的我脑子里已然乱成了一锅浆糊,无数个问题在脑子里来回乱窜,第一,李苏从水生村里面带回来的到底是什么?第二,到底是谁拿走了那个东西,他为什么要留在这个拜匣?第三,这拜匣难道只是让我和李苏起矛盾和争执不成?难道就这么简单的想法?不大可能……还有最后,刚刚从地底下钻出来的那个人又是谁?他难道是受了许二叔的指派,到这里来救我的?可是这个人我却从来没有在一元斋里面见过……难道是许二叔在江湖上的势力不成?最后,就是那个印章,它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难道是我们家老爷子……?不太像,他说话可不是刚刚那么嚣张的口气……说实在的,这话倒像是我说的……
想到这里,我又看了看手上的宣纸,这一看不要紧,我整个人瞬间就愣住了,因为就在这一刻我才发现,这纸上面的几句话不仅说的像我,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上面的字竟然也和我的字十分相似……
不,不应该说是十分相似,应该说简直是一模一样……
看到我眉头紧缩的样子,李苏冷哼了一声说道:“怎么?编不下去了?”
我没有回答李苏的话,一双眼睛只是死死的盯着手上的宣纸,李苏见我不答话,便在一旁接着说道:“我已经核对过你的笔记了……这纸上面的字并非出自别人,就是你所写……!”
- 肉肉屋
“这是拜匣?”我看着地上的小木盒差异的问道。
李苏看着我冷冷的说道:“果然是一元斋的少东家……没想到这种东西都认得?”
我自然听得出李苏话里话外的嘲讽之意,微微苦笑了一下后,并没有搭理她这一句话茬,只是接着问道:“这东西……谁送来的?”
“谁送来的……难道你不知道吗?”李苏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我道:“这话应该是我问你才对吧?我之前的确是动过一些手脚,可那也算事出有因,但你现在弄这一出戏又是什么意思?”
我的手原本已经伸向了地下被丢在一旁的裤子,听到李苏的话,我便停住了自己的动作,转头看了李苏一眼,淡淡的说道:“我弄出来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苏看着我说道:“什么意思……你看看那拜匣里面的东西不就知道了吗?”
我苦笑了一下,然后说道:“你说的没错……无论是什么事情,打开看一看就立马知晓了,别说还的确是这个道理!”
说完,我先是将裤子穿上,毕竟我脸皮虽然再厚,但在一个女人面前身无长物但那种感觉还是不太好。
穿上裤子之后,我伸手将地上的拜匣给捡了起来。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拜匣?注意,我这里可绝对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真的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没办法只能多说上两句。
拜匣其实也叫做拜帖,而拜帖这种东西据我了解,送拜帖这个风俗源自于汉代,那个时候还不叫做“拜帖”,而是称之为“投名刺”,到了唐宋时就有人称它为“门状”,明清时谓之为“红单”,请灭亡后的民国时期大家伙儿这才俗称它为“拜帖”、“名帖”。
那么拜帖是干什么用的哪?
其实说白了,拜帖它就是替代主人去“拜访”的一种工具。
关于这一点,资料当中明确有显示,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
到了清时,“拜帖”这种方式常常被人用作拜年。
所以,在那个时候由于是贺年居多,人们送的“名帖”大多数都是用红纸书写成,故被称为“红单帖”。
“红单帖”上面写上姓名送给亲朋好友,以示祝贺。派人送的,称“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称为“拜匣”。
注意,知识点来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拜匣”。
而被接收人家则需要用纸袋以接帖,红纸上面要写着“接福”,这是一种仪式,当然也是一种祝福,由于人们自古就有对美好祝愿的重视,所以慢慢的接拜帖就成为我国民间过年的一大盛事。
拜帖的写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就是——爵位(有的话)加上职位,加上籍贯,加上姓名,自己的字,还有一些敬语,以及一个大大的拜字。
比如说,送拜帖的人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二爷,那么他就要这么写: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云长敬拜。
说到这儿,可能就有人会问了,那这拜帖的作用到底是个啥?
其实很简单,一是表明来访者的身份。二是预约,预约对方的时间,预约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儿。
好了,拜帖这事儿解释清楚了,那我们就接着往下说故事。
我拿起来地上的拜匣之后,缓缓的将其打开,发现里面装着并非是常见的红纸,而是一张灰白色的宣纸。
我将宣纸展开,一行字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水生村所得,借吾一用,日后相见,未必归还!”
这几句话不光说的是十分嚣张,字也是写的龙飞凤舞,我虽然没看见人,但是单单就从这字和这说话的口气就不难发现,这个偷东西的人定是一个十分张狂自信的主儿。
我见状淡淡的笑了笑,可当我的眼睛瞟向结尾落款的时候,笑容一下子定在了我的脸上,因为就在这几行字的结尾处,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胡”字,不仅如此,“胡”字上面还盖着一个印章。
那是一元斋的私印,也只有我和我爹才有的印章,就连二当家许应智都不曾有过这个印。
我看了看手上的这张宣纸,又看了看李苏,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李苏便率先开口道:“胡家大少爷,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此时的我脑子里已然乱成了一锅浆糊,无数个问题在脑子里来回乱窜,第一,李苏从水生村里面带回来的到底是什么?第二,到底是谁拿走了那个东西,他为什么要留在这个拜匣?第三,这拜匣难道只是让我和李苏起矛盾和争执不成?难道就这么简单的想法?不大可能……还有最后,刚刚从地底下钻出来的那个人又是谁?他难道是受了许二叔的指派,到这里来救我的?可是这个人我却从来没有在一元斋里面见过……难道是许二叔在江湖上的势力不成?最后,就是那个印章,它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难道是我们家老爷子……?不太像,他说话可不是刚刚那么嚣张的口气……说实在的,这话倒像是我说的……
想到这里,我又看了看手上的宣纸,这一看不要紧,我整个人瞬间就愣住了,因为就在这一刻我才发现,这纸上面的几句话不仅说的像我,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上面的字竟然也和我的字十分相似……
不,不应该说是十分相似,应该说简直是一模一样……
看到我眉头紧缩的样子,李苏冷哼了一声说道:“怎么?编不下去了?”
我没有回答李苏的话,一双眼睛只是死死的盯着手上的宣纸,李苏见我不答话,便在一旁接着说道:“我已经核对过你的笔记了……这纸上面的字并非出自别人,就是你所写……!”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