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享受和舒适
胡小菲和男朋友搞了很久,才终于把这个关于开头的长评写完,点击上传,然后互相满意的笑笑。
我们不允许这种“夹带私货”的人还能把自己藏得很好。
罗辑是一个业余电影人,也算是一个电影博主,好吧,真实身份其实是职业影评人。
在看完《匆匆那年》后,虽然沉浸于那种青春伤痕中有些难以自拔,但他作为影评人的专业素养告诉他,片子是有东西的,虽然藏的很深。但罗辑现在已经难以沉入思考了,所以他打开了豆瓣,准备看看有没有同行发现了什么。
于是他就看见了这个目前热度第一的长评,来自刚谈恋爱的一菲:
“影片的开场就用了一个小范围的俯拍镜头和一个更精准的仰视的主观镜头,这一点很轻松的使柯景腾和公交车上的沈佳宜产生了联系,但只要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他们中间的五个店铺,就能发现这个镜头是很值得注意的,四间店铺分别是成衣店,麻辣烫店,房产中介,电动车店和银行。”
“含义很明显,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是有衣食住行这四项,再加上钱。而微微仰视,则是一个反调,柯景腾家里很有钱,沈佳宜家境则很普通,所以柯景腾其实是不用考虑这种别人需要考虑的东西的,所以柯景腾停了下来,但沈佳宜不同,作为一个很优秀的女生,她不会允许自己做一个家庭主妇,做一个附庸者,所以是沈佳宜逃离了,而不是柯景腾。”
“至于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反调,很简单,这段给柯景腾的光,大多数是给女生的那种,而反之,公交车给的光也是给男生的,这也是为什么柯景腾在这里的表情显得那么柔和的原因,因为用了表现柔和的光。还有就是,公交车上写的是返程车辆,但你们仔细看旁边的站牌,公交车难道会是反着开的吗?不可能,所以这些都是设计好的。”
“在影片中,应该还有很多藏着的东西,但是搞得话要打的字太多了,还是你们自己去搞吧。”
罗辑看完这个比较“短”的长评,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从片子开始就有,一直到片子末尾还在不停出现的那张海报。
“原来是这样。”罗辑低着头嗤嗤的笑了起来“这导演真的蛮有意思的。”
犹豫了一下,罗辑打开了文档。
“看完电影后,不得不承认,因为情怀够足,所以真的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对片子的鉴赏。但是在看完一菲的影评后,我也想说一下我在电影中发现的很有趣的一点儿——海报。电影《甜蜜蜜》的海报,总共有六张,从沈佳宜和柯景腾的相遇,相熟,相知,相离,相厌,最终到还没有的相忘[电影末尾的预示]。”
“《甜蜜蜜》很简单的讲了一个道理:生活实在太琐碎,爱情实在太渺小。在通往白头偕老的路上,有太多的关卡需要我们攻克。变心,不合适,矛盾,感情淡化,异地。有太多的怪物打不完,我们手握着爱情这个火力并不强的武器,在现实这个大boss面前,想要通关实在太难。”
“而《匆匆》想要表达的内核,其实和《甜蜜蜜》是基本相符的。沈佳宜和柯景腾最终还是怀揣着一点遗憾和一点回忆,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继续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不会太难过,也不会太不舍得,只是会有一点点的遗憾。”
“时间终将会证明,当初的电光火石终会熄灭,漏拍的心跳会渐渐放缓,无法言喻的满溢喜悦会变淡,哭天抢地的悲伤也会平复,刻骨铭心的仇恨或者爱,再汹涌的情绪和记忆,都会在岁月里,慢慢褪色。”
“正如有些爱是早晨山间的雾,很美,很令人向往,可是一旦吹来一阵凛冽的山风,雾就散了。”
“我不知道这是导演在致敬还是真的想要有这一层更深的寓意,不过我感觉这部片子的动人已经和《甜蜜蜜》达到了平等,甚至更为纯粹[因为关系单纯,年龄也单纯],而这些则又都是埋藏起来的东西,我感觉远远没有电影所给我的共情影响要来的更深。”
在写完这份影评后,罗辑又思索了一下,加上了一句:
“在我看来,仅仅是在我看来,裴阳能以这个年纪就拍出这种质量,这样动人的片子,真的是未来可期,[虽然我也不一定有资格评价他,但我以后就是裴吹],希望他能一直超越自我,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片子。”
在补上了这一句后,罗辑又检查了一遍,便点击了发送。
接着,在豆瓣上,又渐渐出现了那些承诺过要给《匆匆》影评的电影博主们的影评。
老邪说电影吹了电影中的配乐,还着重分析了《晴天》和《起风了》所带来的感动。
大白电影吹了电影中镜头的交接和剪辑,还着重在柯景腾的那一场剪影独角戏上做了大量的分析,并评价为华国影史上最有创意的一组剪影镜头。
木羊水心则着重串联了故事的感情线和感情线深层的爱情阶段,还举了大量有关爱情的电影作为类比,而把《匆匆》和这些经典所放在一起,也说明了他对《匆匆》自身的看重和青睐。
等等等等
网上也因此兴起了一股在《匆匆》里挖彩蛋的浪潮,结果就导致《匆匆》的上座率大增。
渐渐地,有太多的人发现了电影中裴阳所埋的暗线和私货。
甚至裴阳的一组空镜头,也被一个画家发现了与塞尚的一副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属实就是巧合,裴阳只是感觉应该这样拍才更好而已。
看着这些网上这些数以万计的“吹捧”,那肯定就搞得裴阳很是享受,很是舒适了。
毕竟这部片子可不是裴阳抄的,他只是借鉴了一点儿《那些年》的成功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想,这部片子是真的完完全全是裴阳靠着自己的努力拿出来的。
好吧,还是感谢一下某没什么存在感的系统的两张体验卡的技术支持,给了他两个很好用的的“老师”兼“工具”。
- 肉肉屋
我们不允许这种“夹带私货”的人还能把自己藏得很好。
罗辑是一个业余电影人,也算是一个电影博主,好吧,真实身份其实是职业影评人。
在看完《匆匆那年》后,虽然沉浸于那种青春伤痕中有些难以自拔,但他作为影评人的专业素养告诉他,片子是有东西的,虽然藏的很深。但罗辑现在已经难以沉入思考了,所以他打开了豆瓣,准备看看有没有同行发现了什么。
于是他就看见了这个目前热度第一的长评,来自刚谈恋爱的一菲:
“影片的开场就用了一个小范围的俯拍镜头和一个更精准的仰视的主观镜头,这一点很轻松的使柯景腾和公交车上的沈佳宜产生了联系,但只要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他们中间的五个店铺,就能发现这个镜头是很值得注意的,四间店铺分别是成衣店,麻辣烫店,房产中介,电动车店和银行。”
“含义很明显,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是有衣食住行这四项,再加上钱。而微微仰视,则是一个反调,柯景腾家里很有钱,沈佳宜家境则很普通,所以柯景腾其实是不用考虑这种别人需要考虑的东西的,所以柯景腾停了下来,但沈佳宜不同,作为一个很优秀的女生,她不会允许自己做一个家庭主妇,做一个附庸者,所以是沈佳宜逃离了,而不是柯景腾。”
“至于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反调,很简单,这段给柯景腾的光,大多数是给女生的那种,而反之,公交车给的光也是给男生的,这也是为什么柯景腾在这里的表情显得那么柔和的原因,因为用了表现柔和的光。还有就是,公交车上写的是返程车辆,但你们仔细看旁边的站牌,公交车难道会是反着开的吗?不可能,所以这些都是设计好的。”
“在影片中,应该还有很多藏着的东西,但是搞得话要打的字太多了,还是你们自己去搞吧。”
罗辑看完这个比较“短”的长评,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从片子开始就有,一直到片子末尾还在不停出现的那张海报。
“原来是这样。”罗辑低着头嗤嗤的笑了起来“这导演真的蛮有意思的。”
犹豫了一下,罗辑打开了文档。
“看完电影后,不得不承认,因为情怀够足,所以真的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对片子的鉴赏。但是在看完一菲的影评后,我也想说一下我在电影中发现的很有趣的一点儿——海报。电影《甜蜜蜜》的海报,总共有六张,从沈佳宜和柯景腾的相遇,相熟,相知,相离,相厌,最终到还没有的相忘[电影末尾的预示]。”
“《甜蜜蜜》很简单的讲了一个道理:生活实在太琐碎,爱情实在太渺小。在通往白头偕老的路上,有太多的关卡需要我们攻克。变心,不合适,矛盾,感情淡化,异地。有太多的怪物打不完,我们手握着爱情这个火力并不强的武器,在现实这个大boss面前,想要通关实在太难。”
“而《匆匆》想要表达的内核,其实和《甜蜜蜜》是基本相符的。沈佳宜和柯景腾最终还是怀揣着一点遗憾和一点回忆,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继续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不会太难过,也不会太不舍得,只是会有一点点的遗憾。”
“时间终将会证明,当初的电光火石终会熄灭,漏拍的心跳会渐渐放缓,无法言喻的满溢喜悦会变淡,哭天抢地的悲伤也会平复,刻骨铭心的仇恨或者爱,再汹涌的情绪和记忆,都会在岁月里,慢慢褪色。”
“正如有些爱是早晨山间的雾,很美,很令人向往,可是一旦吹来一阵凛冽的山风,雾就散了。”
“我不知道这是导演在致敬还是真的想要有这一层更深的寓意,不过我感觉这部片子的动人已经和《甜蜜蜜》达到了平等,甚至更为纯粹[因为关系单纯,年龄也单纯],而这些则又都是埋藏起来的东西,我感觉远远没有电影所给我的共情影响要来的更深。”
在写完这份影评后,罗辑又思索了一下,加上了一句:
“在我看来,仅仅是在我看来,裴阳能以这个年纪就拍出这种质量,这样动人的片子,真的是未来可期,[虽然我也不一定有资格评价他,但我以后就是裴吹],希望他能一直超越自我,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片子。”
在补上了这一句后,罗辑又检查了一遍,便点击了发送。
接着,在豆瓣上,又渐渐出现了那些承诺过要给《匆匆》影评的电影博主们的影评。
老邪说电影吹了电影中的配乐,还着重分析了《晴天》和《起风了》所带来的感动。
大白电影吹了电影中镜头的交接和剪辑,还着重在柯景腾的那一场剪影独角戏上做了大量的分析,并评价为华国影史上最有创意的一组剪影镜头。
木羊水心则着重串联了故事的感情线和感情线深层的爱情阶段,还举了大量有关爱情的电影作为类比,而把《匆匆》和这些经典所放在一起,也说明了他对《匆匆》自身的看重和青睐。
等等等等
网上也因此兴起了一股在《匆匆》里挖彩蛋的浪潮,结果就导致《匆匆》的上座率大增。
渐渐地,有太多的人发现了电影中裴阳所埋的暗线和私货。
甚至裴阳的一组空镜头,也被一个画家发现了与塞尚的一副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属实就是巧合,裴阳只是感觉应该这样拍才更好而已。
看着这些网上这些数以万计的“吹捧”,那肯定就搞得裴阳很是享受,很是舒适了。
毕竟这部片子可不是裴阳抄的,他只是借鉴了一点儿《那些年》的成功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想,这部片子是真的完完全全是裴阳靠着自己的努力拿出来的。
好吧,还是感谢一下某没什么存在感的系统的两张体验卡的技术支持,给了他两个很好用的的“老师”兼“工具”。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