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雪,说话要按套路来,不然没朋友的!
“算了,暂且相信你,说吧,都有啥事儿?”
文昊长出一口气,好累啊, 这样的,要是多了,日子该咋过,寿命短十年啊!
掰着手指头,开始给她算账:
出来快三个星期了吧,你的联络工作忘了?是不是要去基地接收一下信息。
学校他打算好好做一下,要在这里再办一个学习班,我这里拟了一个课程表,需要联系一些对应的老师来。
枣子马上就好了,要联系四五辆卡车往平京去送,顺便告诉平京的大哥胡鹰,准备接收。
年前,还要让他们弄一辆大面包来接人,要带一帮人去平京开阔一下视野,大概有个十几二十人的,需要提前准备的。
你闺蜜去了县里,你不去看看?那里还有一个小姑娘,我看上了,你那啥眼神儿,人家才九岁,主要是那孩子有前途,你想办法把她逛……带回来,来这里上学,以后有大用。
再说,你来这里这么长时间,洗过澡没有?县招待所订的房子, 一次不住,时不时亏的慌,回去也好休整一下嘛!
放心,我计划在学校给你安排一个职务,等你回来,不但有自己的窑洞住,还有工作,再也不赶你走了!
好说歹说,终于摆平了这姑娘,不过,换来一两星期的松快,也算值得。
六万斤大枣,挑出来一级枣两万斤五千斤,由于树上长的时间够长,水分含量已经不像鲜枣那么多了,晒出来红枣有一万六千斤,比鲜枣的3:1高了不少。
剩余三万五千斤次枣,去核又加糖加水熬煮, 做了两万五千多斤密枣。
这些拿到平京, 均价五毛出手不难,留一千斤密枣村里分分, 四万斤两万块,扣除包装和白糖的钱,文昊给村里留了一半,给田书记结了整整一万元。
六万斤鲜枣村里拿去卖,撑死了六千块,更何况往年是全分下去了,队里一点没留,除了肚圆,啥也没剩下。
如今,即使六千元全分了,队里还有四千,能做不少事情了,更何况,作为一个老支书,他怎么可能把钱全分了,留着办大事不好么?
所以,当文昊提出要求时,田支书全答应了。
文昊的要求很简单,就三项:
一是箍窑的地方选定了,就在孙家那里,他也不要队里出钱,队里出人出料,他自己出钱,用他的水泥,一口气把那片土崖全箍上,整整十孔大窑。
二是大队场院那里,按他给的图纸,用剩下的水泥,在土坡上建十个一千立方的水泥池子,钱也由他出。
三是拨一笔钱给学校,再箍几孔窑给将来的老师住,另外,在学校场院里盖一个豆腐坊、大灶和餐厅,以后给孩子们吃饭用。
最后,顺便提了一嘴,这枣的生意,可以常做,再多也能收下。
田支书独自思索了一夜,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不但文昊交代的事情立刻安排了下去,而且是以全村大会战的办法集中突击,愣是在十天之内,办完了所有的主要工程。
孙家再次搬到金俊海家去了,少安和少平哥俩跟着文昊暂住,文昊给老太太一些眼药水、止疼片。
更重要的是,他当着孙少安的面,给兰花一瓶养生的药。叮嘱她每天给老太太吃一颗,然后每次做好饭时,在粥水里放一颗就好。
这一段时间,孙少安和孙老倌利用不出山的时间,一点一点把文昊规划的鱼排建了起来,那鱼排只留一斤以上的大鱼,虽然现在水不太大,但每天都能留下个三、二十条的,数量挺可观,反正,给小学的孩子们喝鱼汤是够了。
学校餐厅还没建起来,孙少平带着金波和他那一帮要好的同学,每天去收鱼,他们各自提回家一些,剩余的都按着文昊的暗示,悄悄给老师们送了过去。
等青贮窖建好的时候,文昊找田福堂商量了一下,趁现在玉米还没有采收,叶子还青,大量收购玉米叶、玉米秆的上半部分,每五斤一分钱,连孩子们带来的青草树叶也收。
这时的玉米已经或者接近成熟,从挂果的地方上面,截掉玉米秆的上半部分,并不影响玉米的继续成熟。
他出去了一趟,回来带了一台揉丝机,田书记为了卖玉米秆,专门派一队人归马研究员使唤,还特意让孙玉厚带队。
玉米秆回收后,用揉丝机全部打碎,按压实后的青贮料,每立方米2公斤尿素+1公斤硫酸铵+1公斤骨粉+1公斤食盐的比例拌匀,全部倒腾到青贮窖中,一层层踩实。
做好一窖,密封一窖,足足做了六窖,就停了下来,因为没料了。直到附近的村长听说消息,托田福堂帮忙找来,才把十个青贮窖填满,后来就不再收了。
他也就是起个示范,等村里知道了好处,他就会交给生产队自己干,除了技术指导,不会再参与了。
剩下就是控温,没有相关设备,可他有空间啊,不管是探测,还是调温,他有办法,所以,成功率百分之百。
十月初,梁立雪带车回到双水村,用的是自己运输队的车,装好后,她也随车出发了,她要等中旬才能办完所有的事回来。
她决定一次性把事情办好,把联络处给挪到县城,争取工作主动,免得文昊再借故叽叽歪歪,这样,以后每周去一趟县城就好了,即使没时间,联络处也可以通过班车,把消息捎到石圪节公社。
中旬,石圪节铁匠铺把所有的锅先送了过来,文昊在学校的公益食堂开张了。
村里派来了四个人,一头驴。两个负责餐厅,两个负责豆腐坊,驴用来拉磨,四个人队里算工分,但可以免费吃饭。
豆腐坊每天消耗五十斤大豆,做两个豆腐,一个压成豆腐,一个做成豆浆或者豆腐脑。
餐厅就做两个菜,炖菜和鱼汤,炖菜虽然换着花样,但都离不开豆腐,鱼汤或者就是鱼汤,或者改头换面成胡辣汤。
餐厅每周休息一天,他的服务对象是老师和学生,但不提供主食,学生们自备干粮。只每周一和周三,会供应两次水煎包,算是改善伙食。
水煎包孩子们从没吃过,油大还有肉,比家里的肉菜还好吃,所以。。周一和周三,孩子们都盼望着过。
学生们吃饭,统一用的是铝合金的双层饭盒,一个吃菜,一个喝汤,豆浆一般是装在随身的小水壶里,课间也可以喝,很方便。
只是,打菜的两个大婶儿太凶悍,检查到谁的餐具不干净,那他就倒霉了。
不但要立刻自己刷干净,还会上黑名单,下次只能最后一个打菜,多次犯错的,一天或者一星期不给打菜,也是有的。
每天学校里吃不完的菜、汤、豆浆,都可以由成绩好的学生带回家里去,给父母们分享,为了有菜可以带回家里,学习氛围很浓厚。
这时的双水村小学,已经统一了着装,就是孙少平他们的那套装备。
除了武装带、书包和水壶,其它的都是一人两套,不过,鞋子是橡胶鞋。皮靴或者皮鞋,是学习或者表现好的学生们的奖励。
所以,当每天升旗仪式时,双水村小学内,一排排的,全是小童子军。
童子军们承包了庙坪,下午上劳动课时,他们开始在庙坪上广种枣树,一行行,一列列,煞是好看。
枣林里,他们种植的是可以越冬的蚕豆,采用的是起垄种植,留出管理的通道,来年春天,还可以套播其它的豆类或者蔬菜。
劳动课是由四五年级的学生里,有劳动经验的孩子组成的管理小组来组织和管理的,老师只负责指导,不参与管理。
村里人都说,这一批学生,是最幸福的人,连带着家里都松快了许多。
十月底,孙家和文昊搬进了新箍的窑洞。一排十孔大窑,石制的窑口,里面,包括地面,都是一水的青砖,窗户入乡随俗,用的是窗纸,被兰花手巧的全部贴上了窗花。
孙家用了四个,文昊用了三个,另外三个备用,招待下客人什么的。
贴院墙西侧,是新垒的猪圈、鸡圈、羊圈,东侧修的是厨房、浴室和卫生间。
文昊不但和孙家合了院子,还合了火,他再也不用自己做饭了。
靠厨房是那个石碾子。院子中心,是两个虽然相邻,但还是各自独立的很大的木框架,文昊打算一个用来种葡萄,一个用来种葫芦。
木架子下面,是两个水泥做的乒乓球案子,也可以当桌子用,靠近主屋一侧,还有两个水泥圆桌,上面刻有棋盘,日常可以下棋、喝茶。
院里专门规划了菜畦,现在种的是小白菜、菠菜和蚕豆,其余的地方,全部用三合土砸结实了,下点雨也不怕。
剩余的边边角角,全让少安他爸种了果树,除了原来的杏树,还种了桃、梨、苹果、柿子、枣,每样一两棵、两三棵的。
老倌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出山回来,坐在门口的石桌旁,泡一壶茶,看着整个院子,抽他的旱烟。
文昊在院子里养了两条小狗,是黑虎的后代,一公一母,一黑一黄,少安爸坐在石桌旁抽烟的时候,它们一般就在他旁边转悠,或者就卧在他旁边,一副安然的样子。
羊圈里养了五只羊,都是母羊,兰香对羊情有独钟,和少平一起,承包了养羊的任务。
少安最近一直按照文昊给的书单,在用心读书,出山时都不忘背一个书包,里面除了饭盒,就是一本书,休息间隙也可以读一下。
梁立雪还是不负文昊期望,把田晓霞给拐了回来,她俩和田润叶一起,搬到了文昊东厢住。
她在双水村期间,客串学校的体育老师,主要负责军训和教功夫,回到小院,就是孙家教头。
梁教头有学生八个,孙家四兄妹、金波兄妹俩,田家姊妹俩。文昊负责教摔跤,他专门改造了一孔窑,布置成了带软垫的练功房。
器械教的是鞭杆,还是教官记忆里带来的。
鞭杆一般为木制短棍,长度按使用者一臂加一肘长,棍粗约3.5~3.8厘米。
使用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和把并用,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鞭杆的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它是黄原上特有的武器,也只在黄原上流传,很多人都会使两手。
以前,黄原人走单帮,或者吆生灵时随身携带,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用起来很厉害。
尤其是以前那些江湖客,鞭杆都是特制的。
中空,内藏有一半铁砂,击打时铁砂随惯性流动,极大的加强了杀伤效果,类似橡胶棍,外伤不显,内里已经伤筋断骨,极为阴毒。
- 肉肉屋
“算了,暂且相信你,说吧,都有啥事儿?”
文昊长出一口气,好累啊, 这样的,要是多了,日子该咋过,寿命短十年啊!
掰着手指头,开始给她算账:
出来快三个星期了吧,你的联络工作忘了?是不是要去基地接收一下信息。
学校他打算好好做一下,要在这里再办一个学习班,我这里拟了一个课程表,需要联系一些对应的老师来。
枣子马上就好了,要联系四五辆卡车往平京去送,顺便告诉平京的大哥胡鹰,准备接收。
年前,还要让他们弄一辆大面包来接人,要带一帮人去平京开阔一下视野,大概有个十几二十人的,需要提前准备的。
你闺蜜去了县里,你不去看看?那里还有一个小姑娘,我看上了,你那啥眼神儿,人家才九岁,主要是那孩子有前途,你想办法把她逛……带回来,来这里上学,以后有大用。
再说,你来这里这么长时间,洗过澡没有?县招待所订的房子, 一次不住,时不时亏的慌,回去也好休整一下嘛!
放心,我计划在学校给你安排一个职务,等你回来,不但有自己的窑洞住,还有工作,再也不赶你走了!
好说歹说,终于摆平了这姑娘,不过,换来一两星期的松快,也算值得。
六万斤大枣,挑出来一级枣两万斤五千斤,由于树上长的时间够长,水分含量已经不像鲜枣那么多了,晒出来红枣有一万六千斤,比鲜枣的3:1高了不少。
剩余三万五千斤次枣,去核又加糖加水熬煮, 做了两万五千多斤密枣。
这些拿到平京, 均价五毛出手不难,留一千斤密枣村里分分, 四万斤两万块,扣除包装和白糖的钱,文昊给村里留了一半,给田书记结了整整一万元。
六万斤鲜枣村里拿去卖,撑死了六千块,更何况往年是全分下去了,队里一点没留,除了肚圆,啥也没剩下。
如今,即使六千元全分了,队里还有四千,能做不少事情了,更何况,作为一个老支书,他怎么可能把钱全分了,留着办大事不好么?
所以,当文昊提出要求时,田支书全答应了。
文昊的要求很简单,就三项:
一是箍窑的地方选定了,就在孙家那里,他也不要队里出钱,队里出人出料,他自己出钱,用他的水泥,一口气把那片土崖全箍上,整整十孔大窑。
二是大队场院那里,按他给的图纸,用剩下的水泥,在土坡上建十个一千立方的水泥池子,钱也由他出。
三是拨一笔钱给学校,再箍几孔窑给将来的老师住,另外,在学校场院里盖一个豆腐坊、大灶和餐厅,以后给孩子们吃饭用。
最后,顺便提了一嘴,这枣的生意,可以常做,再多也能收下。
田支书独自思索了一夜,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不但文昊交代的事情立刻安排了下去,而且是以全村大会战的办法集中突击,愣是在十天之内,办完了所有的主要工程。
孙家再次搬到金俊海家去了,少安和少平哥俩跟着文昊暂住,文昊给老太太一些眼药水、止疼片。
更重要的是,他当着孙少安的面,给兰花一瓶养生的药。叮嘱她每天给老太太吃一颗,然后每次做好饭时,在粥水里放一颗就好。
这一段时间,孙少安和孙老倌利用不出山的时间,一点一点把文昊规划的鱼排建了起来,那鱼排只留一斤以上的大鱼,虽然现在水不太大,但每天都能留下个三、二十条的,数量挺可观,反正,给小学的孩子们喝鱼汤是够了。
学校餐厅还没建起来,孙少平带着金波和他那一帮要好的同学,每天去收鱼,他们各自提回家一些,剩余的都按着文昊的暗示,悄悄给老师们送了过去。
等青贮窖建好的时候,文昊找田福堂商量了一下,趁现在玉米还没有采收,叶子还青,大量收购玉米叶、玉米秆的上半部分,每五斤一分钱,连孩子们带来的青草树叶也收。
这时的玉米已经或者接近成熟,从挂果的地方上面,截掉玉米秆的上半部分,并不影响玉米的继续成熟。
他出去了一趟,回来带了一台揉丝机,田书记为了卖玉米秆,专门派一队人归马研究员使唤,还特意让孙玉厚带队。
玉米秆回收后,用揉丝机全部打碎,按压实后的青贮料,每立方米2公斤尿素+1公斤硫酸铵+1公斤骨粉+1公斤食盐的比例拌匀,全部倒腾到青贮窖中,一层层踩实。
做好一窖,密封一窖,足足做了六窖,就停了下来,因为没料了。直到附近的村长听说消息,托田福堂帮忙找来,才把十个青贮窖填满,后来就不再收了。
他也就是起个示范,等村里知道了好处,他就会交给生产队自己干,除了技术指导,不会再参与了。
剩下就是控温,没有相关设备,可他有空间啊,不管是探测,还是调温,他有办法,所以,成功率百分之百。
十月初,梁立雪带车回到双水村,用的是自己运输队的车,装好后,她也随车出发了,她要等中旬才能办完所有的事回来。
她决定一次性把事情办好,把联络处给挪到县城,争取工作主动,免得文昊再借故叽叽歪歪,这样,以后每周去一趟县城就好了,即使没时间,联络处也可以通过班车,把消息捎到石圪节公社。
中旬,石圪节铁匠铺把所有的锅先送了过来,文昊在学校的公益食堂开张了。
村里派来了四个人,一头驴。两个负责餐厅,两个负责豆腐坊,驴用来拉磨,四个人队里算工分,但可以免费吃饭。
豆腐坊每天消耗五十斤大豆,做两个豆腐,一个压成豆腐,一个做成豆浆或者豆腐脑。
餐厅就做两个菜,炖菜和鱼汤,炖菜虽然换着花样,但都离不开豆腐,鱼汤或者就是鱼汤,或者改头换面成胡辣汤。
餐厅每周休息一天,他的服务对象是老师和学生,但不提供主食,学生们自备干粮。只每周一和周三,会供应两次水煎包,算是改善伙食。
水煎包孩子们从没吃过,油大还有肉,比家里的肉菜还好吃,所以。。周一和周三,孩子们都盼望着过。
学生们吃饭,统一用的是铝合金的双层饭盒,一个吃菜,一个喝汤,豆浆一般是装在随身的小水壶里,课间也可以喝,很方便。
只是,打菜的两个大婶儿太凶悍,检查到谁的餐具不干净,那他就倒霉了。
不但要立刻自己刷干净,还会上黑名单,下次只能最后一个打菜,多次犯错的,一天或者一星期不给打菜,也是有的。
每天学校里吃不完的菜、汤、豆浆,都可以由成绩好的学生带回家里去,给父母们分享,为了有菜可以带回家里,学习氛围很浓厚。
这时的双水村小学,已经统一了着装,就是孙少平他们的那套装备。
除了武装带、书包和水壶,其它的都是一人两套,不过,鞋子是橡胶鞋。皮靴或者皮鞋,是学习或者表现好的学生们的奖励。
所以,当每天升旗仪式时,双水村小学内,一排排的,全是小童子军。
童子军们承包了庙坪,下午上劳动课时,他们开始在庙坪上广种枣树,一行行,一列列,煞是好看。
枣林里,他们种植的是可以越冬的蚕豆,采用的是起垄种植,留出管理的通道,来年春天,还可以套播其它的豆类或者蔬菜。
劳动课是由四五年级的学生里,有劳动经验的孩子组成的管理小组来组织和管理的,老师只负责指导,不参与管理。
村里人都说,这一批学生,是最幸福的人,连带着家里都松快了许多。
十月底,孙家和文昊搬进了新箍的窑洞。一排十孔大窑,石制的窑口,里面,包括地面,都是一水的青砖,窗户入乡随俗,用的是窗纸,被兰花手巧的全部贴上了窗花。
孙家用了四个,文昊用了三个,另外三个备用,招待下客人什么的。
贴院墙西侧,是新垒的猪圈、鸡圈、羊圈,东侧修的是厨房、浴室和卫生间。
文昊不但和孙家合了院子,还合了火,他再也不用自己做饭了。
靠厨房是那个石碾子。院子中心,是两个虽然相邻,但还是各自独立的很大的木框架,文昊打算一个用来种葡萄,一个用来种葫芦。
木架子下面,是两个水泥做的乒乓球案子,也可以当桌子用,靠近主屋一侧,还有两个水泥圆桌,上面刻有棋盘,日常可以下棋、喝茶。
院里专门规划了菜畦,现在种的是小白菜、菠菜和蚕豆,其余的地方,全部用三合土砸结实了,下点雨也不怕。
剩余的边边角角,全让少安他爸种了果树,除了原来的杏树,还种了桃、梨、苹果、柿子、枣,每样一两棵、两三棵的。
老倌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出山回来,坐在门口的石桌旁,泡一壶茶,看着整个院子,抽他的旱烟。
文昊在院子里养了两条小狗,是黑虎的后代,一公一母,一黑一黄,少安爸坐在石桌旁抽烟的时候,它们一般就在他旁边转悠,或者就卧在他旁边,一副安然的样子。
羊圈里养了五只羊,都是母羊,兰香对羊情有独钟,和少平一起,承包了养羊的任务。
少安最近一直按照文昊给的书单,在用心读书,出山时都不忘背一个书包,里面除了饭盒,就是一本书,休息间隙也可以读一下。
梁立雪还是不负文昊期望,把田晓霞给拐了回来,她俩和田润叶一起,搬到了文昊东厢住。
她在双水村期间,客串学校的体育老师,主要负责军训和教功夫,回到小院,就是孙家教头。
梁教头有学生八个,孙家四兄妹、金波兄妹俩,田家姊妹俩。文昊负责教摔跤,他专门改造了一孔窑,布置成了带软垫的练功房。
器械教的是鞭杆,还是教官记忆里带来的。
鞭杆一般为木制短棍,长度按使用者一臂加一肘长,棍粗约3.5~3.8厘米。
使用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和把并用,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鞭杆的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它是黄原上特有的武器,也只在黄原上流传,很多人都会使两手。
以前,黄原人走单帮,或者吆生灵时随身携带,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用起来很厉害。
尤其是以前那些江湖客,鞭杆都是特制的。
中空,内藏有一半铁砂,击打时铁砂随惯性流动,极大的加强了杀伤效果,类似橡胶棍,外伤不显,内里已经伤筋断骨,极为阴毒。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