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们一起到b3这个最有希望的点位进行现场勘探,看看有没有可能先把这里给打成油井。
    到现场之后他们才意识到b3的难度有多大,这块巨大的花岗岩大部分埋在地下,只露出一小部分。但是从露出的石头边缘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渗透到地面的油迹。
    在发现这里有石油渗出之后,秦西科指挥工人在石头周围挖掘了一条探沟,得到了两个信息:
    一是石头的体积非常大,以他们的工程力量要把石块挖掉有极大的难度。二是这个位置的有一定的储量:一昼夜从探沟渗出的石油大概有200升。如果能正式打井下去,保守估计也能日产2~3吨。
    本着“蚊子肉也是肉”的精神,工人们在附近挖掘了一个临时的储油池。不大的池子里面已经沉积了半米深的油。秦西科拿起一根木棍去搅动了一下,感觉油质很轻,有很强的刺鼻气味。他取了一点作为样品。
    显然,指望野风号上的火药炸开这石头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口油井只能等着下一波补给船给他们带来爆破队和炸药了。
    “要是有天然气这动静可大了……”陈鹏宇说。
    “威力倍增--不过就算有天然气对我们来说也一点用也没有,我们没有能力储气,安全起见只能直接烧掉。”
    “再看看其他有可能的坑吧。”
    他们依次看了几个有油气露头迹象的勘探井,a11号坑只钻了十米左右就出现了油砂,然后再往下钻了五六米就消失了;a16号坑也是钻探不深就出现了石油的痕迹,但是很快就踪迹全无。尽管一口气钻进到了五十米,还是一无所得,只能放弃。
    a4号坑钻探了大约二十米多就有混合着石油的水从沙子里面噗噗的冒出来。当时群情振奋。然而油水混合物并没有持续很久,继而冒出的大多是水了。秦西科专门跑来看了一下,发现水里面的确含有油,不过石油在水里面呈现黑丝状,明显只是地下水冲过含油层的结果。这个坑也接着废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有一个探坑钻探到了稳定的油层。第一次获得了昼夜1000升以上产量的油井。这使得勘探队大为振奋。当晚,崔云红下令给全工程队的所有人员每人发一块钱。相关工作人员另有奖励。
    几天之内,勘探队完成了测绘井的钻探和测量工作。秦西科指挥大家着将电阻具下入井里,记录固定点的横向电阻率曲线,再将记录结果与井筒深度进行图形标绘,最终形成地层的测井曲线。
    根据前期勘察和挖掘情况,秦西科向崔云红提出:由于正式钻探工作投入大,风险高,技术要求强,建议在正式对各井开始钻探采油前展开评估会议,形成记录之后记入相关档案。
    崔云红明白他的心思,当天晚上,便工程指挥部里面召开了第一次钻探评估会议。
    这个会议其实就是秦西科向全体元老汇报勘探情况,大家“集体决策”具体开采哪几个勘探位。
    通过的前期试验性钻井勘探,他们已经对ab两个区地下50米以内的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油气可能存储区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大致掌握了油层的分布情况。
    再结合前期地面的整理和工程建设的状况,秦西科在图上标记了七个正式的钻井点。接着他解释了每个点的具体情况。然后阐述了建议:在这个七个勘探井的基础上继续钻探,同时完成配套的导流渠、储油池。最后他给出了这七个钻井的预计回报:
    “预计是有两到三个钻井可以达到商业化产油标准,日产油量可能达到一千桶,个别钻井也许会达到日产一万桶。”
    “真要日产一万桶,我们的油放在哪里?现在根本就没有一万桶储量的油池。”黄璐问道。
    “油井是可以关闭的,这个不是问题。”崔云红说,
    “那就干呗,还专门开个会干啥?”吴廷伟觉得会开得莫名其妙。
    “名不正言不顺。”陈鹏宇说,“大家对这个方案有什么其他意见或者问题吗?”
    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与会元老在结论文件上签字,同意对七个钻井进行钻探,计划钻井深度为100米,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到150米。
    会议刚结束不久,临时气象站的气象员便发出了大雨警报。在诗里亚这个地方,每天都有的大雨是不会发警告的,至少是每小时20mm以上的持续性大降雨才会有发出警告。
    下午十六时,石油基地气象台观测到了第一滴雨落了下来。接着稀稀落落的小雨点变成了瓢泼大雨。不到几分钟时间,天上就像是破了洞一样开始往下倒水,仿佛给大地挂上了一道水帘。别说继续工作,连在露天行走都编成了不可能的事。工地上所有的坑洞和低洼地全都灌满了水。
    降雨一直持续到午夜才变小。整个矿区成了一片汪洋,营地的设施也有多处毁坏,陈鹏宇只好通知全体停工。
    两天之后,降雨才完全停止。这场大雨几乎把他们前面的工作全部毁于一旦。勘探队只得先把泡水的蒸汽机全部修复起来,重新点火之后开始排水。
    陈鹏宇带着抢险队进入矿区清理道路和作业点,整修机器设备。众元老绕着矿区转了一圈,看了一下矿区的损失情况。最后决定:将勘探项目区的施工面积缩小一半,集中人力物力清理积水;恢复地面设施之后,所有机械钻井力量对选定的七个作业点进行集中钻探。
    所有元老人在钻井开始人轮流在矿区值班24小时以便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督促工程开展。这次钻井和前面的勘探性钻探不一样,要使用到15厘米直径的套筒。设备要求和人员要求都要高的多。
    机械厂还做不出这么大直径的耐压无缝管,所以套筒参考了旧时空延长油田的经验。当时延长油田的矿务部门没有套管,使用的是缴获的日本大口径火炮的身管。机械厂如法炮制,按照火炮身管的制造工艺,先用熟铁铸造出身管,经过锤锻之后进行中心钻孔,制造出“炮筒”来。
    第二天一早,各钻井组进入作业面,同时指挥部通知木材厂和机械维修站也进入24小时待班状态。指挥部搬到了主通道旁搭建的工棚内。这次作业将七个钻井分别为一到七号井。当天下午3点,钻探正式开始。由于蒸汽机只有四台,两台用来驱动钻机,两台用来驱动泥浆泵,所以同时开工的只有一号井和二号井。
    秦西科组织了一个巡逻应急小组,在各个作业点里面巡视,将任何不顺利的钻探情况及时上报指挥部。
    钻探开始的时候一切正常,各处进展顺利,但是到了第二天上午,有钻探工来报告:二号井遇到了紧急情况。
    “什么?压力太大?钻不动。你说清楚一点。”一个应急小组成员跑来给秦西科报告。
    然而工人的汇报模糊不清,秦西科听了一下,觉得情况有些紧急,便派人去把崔云红也找来。几个人一起到了二号钻井平台上。
    原来钻井钻探到四十米时进入了气层。有着巨大压力的天然气在钻杆里顶着泥浆柱往上涌,整个作业面成了泥塘。泥浆泵不能停止所以也不能加接钻杆。整整两个小时,钻井不但没有往前钻1厘米,反而由于涌出的泥浆导致钻头后退了半米多。
    “上回压阀!”秦西科立即要求在钻头前加上回压阀,“赶紧的!不然就白干了!”
    机械工业口原本并没有生产过这种设备,但是作为常见的油井设备,秦西科专门和展无涯沟通,专门组织生产了一部分。这东西主要结构就是两个圆片,大圆片中间开一个5厘米圆孔,小圆片的直径大于大圆片的孔。两个圆片用铰链组合起来,安在最下面一个钻杆接头上。泥浆从上而下流向井底时,小圆片向下打开通道;停泵时,小圆片盖住大圆片的孔,井底的泥浆不至于被井底压力顶着上涌。由于采用了回压阀,二号钻井平台顺利地钻穿了气层。在以后的六个小时里钻进了九米。
    出现天然气层证明他们距离油层已经很近了--这是个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
    钻探开始后第三天,二号钻井平台已经突破了一百米的计划钻探深度。陈鹏宇在凌晨5点钟到钻井平台来巡察的时候,发觉泥浆泵运转得轻松了,转盘转动也变得灵活起来,他知道很快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了。
    果然,到了上午九点,钻井工报告:泥浆槽里开始出现原油,渐渐地反油量愈来愈大。工人按照事先的培训清理出来引流槽将原油引入测量池中。中午时分,陈鹏宇派人给在生活区值班的秦西科,让他和崔云红一起到钻井平台来商量下一步对策。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吹牛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吹牛者并收藏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