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第十三次相亲167
    后者优于前者的地方,就在于故事里,善良的人获得相对妥善的安置。
    作者给好人在肮脏黑暗的人世之外,留下一个干净无污秽的白茫茫雪谷,作为仅剩的两个好人的安身之处,就像是上帝为亚当与夏娃建造的伊甸园,有男,有女,有飞禽,有走兽,有深山密谷,有晴天白雪,没有恶人,没有龌龊的交易,更没有丑陋的人性。
    人性到底是美?还是丑?
    人生本善?还是恶?
    这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m君不是全知的智者,断然不敢对这件事妄下论断。
    只是一提到人性,他就会忽然想起,最令人讨厌的历史人物,汉初军事家韩信。
    这个人物是他所知的所有历史人物里,最让他瞧不顺眼的名人。
    他不否认这人的才学,但很不喜欢这个人。
    其实,也不是针对这个人。而是对他以自身经历揭露的某些现实,感到厌恶至极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乎连带着对这人也是极其讨厌起来。
    韩信身上有两件事,让他甚至觉得这人是故意在以一种怪异的行为艺术方式,向人们展示人性的丑恶。
    第一,此君在手握大权后,没有向地痞无赖复仇。这在现在看来,可归结为心胸广阔,生有一副菩萨心肠。毕竟,真能做到“以德报怨”的人不多。世人还是睚眦必报者居多。
    按照m君这种善男信女的心思,尽管韩信放过恶人算是失刑,但也算不得罪大恶极的过失,就算没有所谓的福报,至少不该落得一个被主子残杀的结局。
    这其实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一个人饶过有不共戴天仇恨的仇敌,本想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大度和善良,却迎来他人最恶意的回报。
    当然,他所展示的善良,或许并不被时人认可,反被误解为
    让人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
    当时的人大概是如何对付仇人的呢?
    孔子本人就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也就是说,看似温文尔雅的孔子就不赞成韩信的做法。
    如果“鞭尸尤恨楚平王”的伍子胥知道世界上竟然有韩信这种人,大概会被惊掉下巴。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通行于古今中外的习惯法。
    有道德瑕疵的齐襄公被后人视为顶天立地的伟丈夫,就是因为他敢硬顶着列国巨大的军事压力,以及春秋时代不主张灭人家国的政治伦理压力,彻底消灭几百年前害死祖先的敌国,给被烹杀的祖先复仇。
    尽管他死得不光彩,但复仇一事将齐国领土扩展一倍有余,为将来称霸天下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虽死犹荣,是国家的好君主,军队的好统帅,祖宗的好子孙,人民的保护神,被极其讲究礼法的士大夫们尊上一个“襄”字。
    就算是《春秋》都不得不秉笔直书,为先祖复仇是一件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
    再有,鸡鸣狗盗者的领袖孟尝君。这位公子为个人私利勾结敌国戕害母国,虽才学无双雄视天下,却也是声名狼藉之辈。
    他受秦国迫害出逃后,在赵国的一个小镇上被镇民群嘲,受辱后命令门客屠灭该镇。
    天下列国君主、公子、名将、豪杰,不论敌友,无一人因此指责孟尝君。
    为什么没有政敌以此责难他呢?
    就算没人能给那些被杀者公道,难道还会没人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吗?
    当然不是。
    战国时代,别说是孟尝君,就算是秦国君主都无法钳制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事实是,不论是孟尝君的政敌齐湣王,还是被杀者的君主赵王,都没有跳出来对此提出异议。
    是这两位王权势不及区区孟尝君不敢为死者主持公道吗?
    显然不是。
    两位王都是敢和秦王叫板的强势君主,并非暗弱的傀儡,根本不必惧怕一个孟尝君。
    真实的原因是,在那个时代人受到的羞辱,必须用鲜血来洗刷,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对方的。
    孟尝君的作为,完全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并无任何过错。
    韩信所遭受的耻辱,超出孟尝君所受屈辱何止百倍,却不敢报复区区一个二流子。
    这种怪异举措在当时大约是不符合道德标准,又令人难以理解的。
    或许,他的主子夫妇受限于当时通行的道德标准,没感受到其刻意释放的善意,才仍旧按照处理猛兽的法子,用竹子刺死这位军事天才。
    第二,此君在执掌重兵时,不敢向刘邦夺权,一共放弃两次可自立为王的机会。
    世界上能知恩图报的人并不算太少,但是能经受住帝王宝座诱惑的人不多。
    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一把椅子,父子、母子、姊妹、兄弟、夫妻之间枉顾人伦,像被毛戴角的畜生一样,互相谋害残杀。
    而韩信面对同样的诱惑,没有背叛有提携之恩的主子。
    这种饮水思源之情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他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
    是主子夫妇强塞过来的麻袋和竹枪,以及一顶串通陈曦谋反的大帽子。
    一个人手握重兵时不造反,被人像金丝雀一样关在笼子里,失势多年后,却想借助匈奴人和旧部的力量造反了。
    这种事只在虚构的小说里才会存在。
    不是说韩信反复被羞辱后,一定不想反,而是这位大将军困居长安,已经是事实上的阶下囚,不只自身没有造反的能力,也不再有教唆他人谋反的资格。
    有谁会听从一个囚犯的指使去造反的吗?
    从来没有。
    根据历史记载,韩信至少有两次真正称王的机会。
    一次是在刘邦与项羽决战前夕。他位高权重,兵多将广,完全可以自立为第三方,左右天下局势。
    另一次,就是刘邦假装狩猎,进入楚国境内。
    此时,韩信手中兵精粮足,又占据主场优势,完全可以发动突袭取而代之。可是,他献上项羽旧部的头,束手就擒了。
    他实在不该卑微的像只待宰羔羊,要是勇于亮剑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最差的结局无非如英布一样,和刘邦同归于尽。
    m君每次读史书,读到韩信被刘邦擒拿住,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要是他处在韩信的位置,不但不会被别人捕获,甚至能反戈一击消灭对方,执掌天下。
    (本章完)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M君的相亲小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东方甲天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方甲天下并收藏M君的相亲小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