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挥手,看他坐上拉道具和衣服的大卡车,渐渐驶远,而后才过马路,跟门口卖茶叶蛋的大娘打招呼,小跑进暗绿旧楼的实木大门。
凛冬将至,岁末里,不少单位都要请剧团演出唱戏,还有些要下乡在镇上表演,剧团收到的预约邀请此起彼伏,从元旦延续到来年正月十五,每场赚的钱少则百八十,多则二百,分到大家头上的钱也足有平时在剧场的三倍多。
本来逢有演出就少不了搭台铺布,按理张杨也应该跟着到处走动,可陈叔有一回特意揪住他说:“小张啊,以后外头有活儿你就甭去了,让大庄他们干就行,你吧,还得兼顾着剧院里的活儿,毕竟过年看演出的人也多。再有值班室老头也得你继续照顾着,最近出入人多,他眼神不行就更难整这些事儿了,你说是不?”
虽然张杨非常想跟着野场子挣外快去,但陈叔都这么说了,他也只能答应。他还安慰自己,死冷寒天在外头搭台子,不如天天在屋里,有饭吃有茶喝下班早,而且还能听值班室大爷讲戏,这多得劲儿啊。
午休时候,值班室老头儿端着茶缸口若悬河,“你说,何文秀去桑园找兰英,为什么桑园要锁大门,啊?夫妻相见近在眼前,怎么就不让俩人痛痛快快见面,非要安排让何文秀踩着石头往里瞧这么一段呢?”
“对啊,这样太不干脆了,观众看着也不过瘾,为什么啊?”张杨听得津津有味,筷子夹得豆角半天没想起往嘴里放。
“因为啊,虽然何文秀已经是官儿了,可当年那陷害他入狱的张堂还没绳之于法,他此时不能透漏身份,要假借算命让王兰英伸冤告状,就能有机会铲除这恶霸,这是其一。”
张杨急切的问:“那其二呢?”
“其二,”老头笑眯眯道:“夫妻三年都没见面了,彼此都要认不出来了,只有让何文秀偷看见王兰英给他供奉,给他做三周年,才能显出她的忠贞,显出那种思念丈夫,不能割舍丈夫的感情,何文秀也才更怜悯疼惜她啊。那句‘果然为我做三周年,感谢娘子情意长’之后,何文秀在草房外深深作揖,那不就是感动了么。”
说着,老头摇头晃脑哼唱起《桑园访妻》这一段,张杨听完道:“开头那段词儿写的好,行过三里桃花渡,走过六里杏花村,七宝凉亭来穿过,九里桑园面前呈,这都给用数字穿起来了。不过后面报菜名我就不喜欢,做周年桌上摆了啥也要念叨出来,感觉没什么用。”
老头喝了口温乎茶水,道:“你觉得没有用,可我觉得用处大了。”
张杨疑惑,就听他道:“这三年王兰英过得是什么苦日子,无依无l靠,就靠养蚕整点儿家用,可是给一个死人做周年,桌上有肉有酒啊,自己平时都没钱买这些东西,现在买来给丈夫上供。要不是这样,何文秀怎么能感谢她情意长呢。你想想,舞台上就一个背景画,也没真把那几碟菜摆出来,何文秀不唱,你让观众怎么知道这些,要不你变成菜碟躺地上?”
张杨恍然大悟,同时又让老头最后一句逗得乐不可支,觉得自己问题提的确实挺傻。
老头把饭盒里唯一一块大排夹给张杨,随口问道:“张啊,其实越剧也有意思的,是吧。”
“嗯。”张杨点头,“有意思,总听大爷唱,内南方的口音也能听懂了,别说,软乎乎还挺好听的,跟东北口音俩味儿。”
老头道:“可不咋地,咱俩说话就东北口音重,一股大碴子味儿。”
张杨:“噗!您这么一说,确实是,我家那边儿说话就爱囊嗤(鼻音重),我刚到省城,听谁说话都像播音员,就我自己像推车卖大碴粥的。”
“也别这么说,口音这东西能改,咱平时多跟广播练练就成。”老头吃了口菜,对张杨道:“口音是地方上的特色,是家乡的凭证,但咱中国普及普通话,大爷老了,就这样了,你是年轻人,要好好学学,不然在外边一张口别人就知道是外地的,碰见爱欺生的你不就吃亏了么。”
张杨也觉得是这样,虽然在省城认识这些人大都很好,但少数几个就因为他说话农村味儿重,看他时总有点儿瞧不起的意思在眼里,也不愿意跟他多说话,像是生怕沾上土腥味儿似的。张杨虽然不拿这当事,但每次对上他们那样的眼神,心里也挺难受。
“也不是啥难事儿,在家听广播跟着念叨呗,慢慢儿就好了。”老头把丸子塞进张杨嘴里,又道:“你也连带着跟我学两句绍兴话,啊,趁着现在脑袋好使,没事儿给自己唱两句陶冶一下情操也挺好么不是。”
张杨腮帮子鼓囊囊的嚼,忙摇头:“不不,听您讲我愿意,但是我真唱不来。”
“哎呀,啥叫唱不来啊,我说的可没有唱出来的有意思啊。”老头不赞同的斜眼看张杨,撂下筷子严肃的说:“戏词只有和上调儿,才能飘到人心里最软的地方,比如我说何文秀含冤入狱,我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你听了也就觉得可怜,觉得世道不公,但要是你坐在台下看人唱这段,你说不准都能哭出声来。戏曲夸张的放大了我们的情感,道义和真理,一部戏最重要的就是唱到位,唱得好,再简单的戏词都能戳到人心坎儿里去。明白不?”
“我明白了。”张杨佩服的看着老头儿,“大爷,您当看大门的真屈才,您是大师水平。”
老头得意的笑,端着茶缸摆手:“过奖,过奖。”
接着张杨疑惑道,“但是这跟我唱不来也没啥、没什么关系啊。”
老头儿:“……”
老头脱力的叹气,“傻玩意儿啊你就是,咋就到现在还寻思不明白呢,你……唉,算了,你就当学来陪我行不,我就想找人一起唱两段儿,大爷求你了行不?”
张杨:“行,你都求我了我能说不行么。”
老头儿捂心口:“……小崽子真他妈白稀罕你了。”
大中午跟老大爷唠了这些话,张杨觉得最有收获的就是关于学好普通话。
不是要摒弃东北方言,张杨不是忘本的人,他爱这片广袤深厚的土地,也骄傲自己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但是,在省城这么个地方,张杨不想因为口音被某些人瞧不起,他跟张母一样是个要强的性格,别人越是觉得你这里不行,那就越要让自己在这方面强过那人。而且,学好普通话对自身也有很大益处,中国五湖四海,人们的口音都不同,想要顺利沟通,最好的工具还是通用的普通话。
张扬想,就像老大爷说的,这不是什么难事。他在心中暗自决定,别的什么都先不说,就这普通话,一定得练好。
于是从这天开始,张杨放工回家就开始扎根儿在破收音机前面,跟着广播新闻里的播报员念,韩耀放工回家说想听首歌缓解疲劳,那也不好使,谁也别想动广播一手指头。
韩耀对此表示无奈,“不知道你这是抽得啥疯……”
张杨严厉的要求他修改措辞,“不是‘啥’,是‘什么’。”
韩耀:“……”
张杨继续跟收音机较劲,忽然想起来什么,回头细细打量韩耀,问道:“哥,你今天身上一点儿没脏,你没干活儿?”
“嗯,今天没干活儿。”韩耀从碗架子里翻出个豆包,“卸火车不是长久之计,我今天跟人合计事情去了。这豆包你咋蒸的,馅里边儿这是什么玩意儿,卧槽咋还吃出苹果皮子了呢!”
“南墙摘的海棠果,吃不了要烂了,让我给剁碎拌里头蒸了。我觉得挺好吃的啊,而且,”张杨义正言辞道:“不是‘咋’,是‘怎么’。”
“……”韩耀仰天长叹,搂着桃酥上前院邻居家看电视去了,留张杨自己在家跟播音员激情洋溢,深情勃发的念:“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
虽然一门心思的研究普通话,张杨也没忘了最近的大事――苏城和陈晓云的婚礼。
陈叔嫁闺女,排场大得很,把剧院一楼大厅空出来设宴;而苏城家也不含糊,摆上三十六桌酒菜,请双方亲戚朋友,剧团里的大家来喝喜酒,甚至平日要好的街坊邻居也给发了请帖。
人家办婚礼请客吃饭,宾客自然要给封礼金。张杨原来在家里,凡有结婚的都是送礼物,只有几家有钱的,在十里八乡有头脸的才送礼金。可现在是在城里了,也不知道这边儿是怎么个习惯,别到时候在那么多人面前拿不出手,闹出笑话。
韩耀说:“你先拿五十去,肯定只多不少,到时候看看别人怎么给,你也怎么给,这不就完了么。”
张杨觉得有道理,就按他说得办。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韩耀骑自行车把张杨送到地方,顺便参观了下剧院大楼外貌。俩人商量好了,韩耀今天还跟人谈事情,差不多婚礼结束就能回来,到时候还在门口台阶旁边接他,然后一起去副食店买盐和酱油。
送走韩耀,张杨扯了扯干净白衬衣上的褶皱,走进装饰了彩纸和拉花的实木门。
这么喜庆隆重的日子,大厅顶棚所有灯全部打开,灯火辉煌,圆桌铺上红桌布,还没开始上菜,上边儿只摆着插玫瑰花的小花瓶和烟灰缸。厅门口摆放一张长桌,有个男人在记礼帐,张杨见一般人都拿十块,有些人拿二十。他想了想,觉得好哥们儿一辈子的头等大事,拿少了自己心里都不得劲儿。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事,结婚时哪方的朋友亲戚给随礼多,那是真真在大家面前给那家人挣面子的,人家可能记不住哪个随了多少钱,但一定记得,是新郎或是新娘的谁谁给随的,都会在背后议论是新郎家面子大,还是新娘家人气儿大。
于是,张杨在桌前顿了顿,把五张大团结都掏出来放在那人面前,道:“我叫张杨,是苏城朋友。”
写礼帐那人是苏城的二叔,看见这些钱遂即一愣。他原来在家总听大城子提起自己有个哥们儿,叫张杨,说人怎么怎么好,虽然不富裕但为人处事一丝半点不亏良心,云云。今天见着了真人,却没想到这孩子是真肯给苏城花钱争脸啊!
张杨以为他没听清,重复道:“我叫张杨。”
“啊、诶!好好,来孩子,自己在这上头写上名儿。”二叔赶紧把礼帐和钢笔给张杨,还忍不住打量他,张杨一笔一划写上自己名字,道谢后走进去。
苏城穿一身白西装,比平时英气不少,更衬托出浓眉大眼,陈晓云穿的是红旗袍,鬓间插了朵红花,言笑晏晏。
两人手挽手站在一起,真有种良辰美景的感觉。
张杨走过去跟他们道祝福,苏城拉着他说,“谢谢你,兄弟,等会儿咱们好好喝几杯。”
陈晓云笑着把张杨按坐在软椅上,道:“他肯定不是跟你喝几杯那么简单,别怪姐没嘱咐你,快吃些菜垫垫肚子,不然一会儿喝酒胃该难受了。”
张杨接过陈晓云递来的筷子,挑眉道:“我可不能再管你叫姐了,得喊嫂子,是不是大哥?”
苏城笑骂几句,陈晓云掩着嘴乐。
婚礼虽然排场挺大,过程却不繁复,新人敬酒,家长讲话之后就是热火朝天的开吃。一开始安排的座位全乱套了,人们端着酒杯到处找认识的朋友亲戚聊天喝酒,整个大厅里吵吵嚷嚷,热闹非凡。
张杨暂时还没看着认识人,叼着筷子四处瞅,忽然就瞥见几步开外的另一桌,值班室老大爷正站在那儿跟人说话。
找见熟人了,张杨立刻来了兴致,端起酒杯走过去想跟老头儿聊天。而老头背对着他,正跟个年轻人说话。
年轻人表情恳切道:“老师,我一整年都在苦练,您看看我唱的如何行么?我肯定让您满意!”
老头却摆了摆手,“孩子,不是我不愿意教你,你都有老师了啊!许老唱王派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你不跟他好好学,这么来缠着我,你老师得多伤心啊。”
老头连连摆手转身欲躲,回身就看见张杨一张脸疑惑不解的看他,当即愣了。
“老师,我真不想唱王派了,我求您,我――”年轻人见势,急切的上前扯住老头胳膊,可话还没说完,就听一个清亮的声音道:“大爷,你……什么时候开始收徒弟了?”
14选择
老头一把拂开年轻人的手,语气中隐约夹带着不悦,“你就别再来找我了,要真爱学戏,就回去跟你老师好好学,咱俩没师生缘分。快走吧,别搁人家结婚宴上唧唧歪歪的。”
年轻人还是不甘心,拉着老头就是不让他走:“我求你,金老师我求求您,您哪怕不教我也行!您让我站省越里头看你教别人也行!您给我个机会……”
“你怎么……唉呀!我现在就明确告诉你,省越没有你站的位子,想也别想!尊重自己老师都做不到的人,我老金头高攀不起!你爱求谁求谁去,要有人能让你进省越,那算你能耐,反正在我这儿就是不行!”
老头压着嗓子,却压制不住字句间的怒气,周围一些客人听见动静都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指指点点的议论。
张杨端着酒杯杵在原地,尴尬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同时疑问又泉涌般在脑子里弥漫开,还没等开口问,老头就把他推挤进人堆里,往大厅门外走。
年轻人欲追,却被来往宾客阻挡了视线,等他分开人群,两人的身影早消失在觥筹交错中。
走廊安静且空旷,明亮壁灯下,男人默默抽着烟,女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轻笑低语。老头环视一周,没找见能说话的地方,又把张杨拖进黑漆漆的值班室里。
“这他妈的……参加个婚礼都没个消停。”他打开书桌上的小台灯,屋里顷刻亮起一团昏黄的光晕,端起茶缸喝下一大口凉水,喘着粗气,抬头就对上张杨疑惑的目光。
茶缸放在木质桌面上发出一声轻响,老头看了眼他,道:“你坐下吧,反正刚才你也听着不少,今天索性都跟你讲明白得了。”
张杨看着他,微怔,“大爷,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不是省越么,干嘛……”
“你也听见了,我是省越剧团的。你肯定想问我,你个省越的,干嘛来这小破剧院看大门啊。这件事说来,其实是我们刻意瞒着你。本来你陈叔不想告诉你,想等你自己想明白,不过今天既然让你撞见了,那再瞒着也没必要,正好说出来,咱问你要一个明白话。”
“什么明白话?……”
老头摆摆手,示意他坐下,道:“你听我说。”
“你来剧院找工作那天下午,你陈叔就上我家去了,说遇见个多少年碰不见的好苗子,就是年纪不怎么小,再不学就真晚了,孩子又从来没接触过越剧,非得让我装看门的来教你。说什么让我看看,肯定满意,孩子啥也不懂,你引导引导他,兴许他以后真愿意往精了学也说不定。”
“本来我不想来,我们团里那老些事儿,我那老些学生全没人管,我耽误一大中午,老陈就管我顿盒饭,我犯得上么我。”
“可是我来了之后一看你,立刻就不怨忿了。我敢拿老陈的身家性命和他那点儿人格作担保,只要你好好学,将来就能在戏曲这块有一番成就。所以我天天中午背着别人假扮值班室老头,变着法儿给你说戏,唱戏,让你能情愿的学戏……唉。”
老头看着他,目光里带着期望:“现在明白了没有?大爷和你陈叔希望你能成才,本来是块好材料,不雕琢浪费啊。”
张杨杵在小屋里,彻底愣了,明明一字一句说的这么明白清楚,他脸上的表情却茫然的像听不懂。
为啥陈叔刚见面时那么奇怪,为啥偏就平白给他安排值班室的外快,为啥全剧团上下只有他和老大爷供午饭,为啥这老头天天给他讲戏……
渐渐地,茫然变成惊诧,回过神来,简直就说不清心里头是什么感觉了,哭笑不得,又有种被算计的气愤和无奈:“大爷、你们……咋不跟我明说啊,瞒着我整这些事干啥!我根本也不想学越剧,哪有骗别人学的道理!陈叔他咋能这样啊!大爷你也是!你们……得,大爷您这些天受累了,我是真不想学,我没唱过戏也不想唱戏,我去把钱还陈叔。”说罢转身就往外走。
“小王八羔子你!”老头原本期望他能明白,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他那死乞白赖的样,登时气得直跳脚,从凳子上窜起来就喊:“啥叫你陈叔咋能这样啊!?他为啥要这么做啊?!不就是为了成全你嘛!你见过谁愿意自己掏腰包哄你学戏的!不就是觉得你不学可惜了么!你陈叔都为你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你怎么还能往回缩啊你!”
“你为我想想行不!”张杨也忍不住喊道:“你们这是干嘛啊!你们觉得我得学戏,我就必须的学么?大爷,我从来就没唱过戏,我唱不来!我连唱歌都跑调!内些个劈腿弯腰的我也不行啊!”
老头气得直拍桌子,震得茶水都晃荡出来,洒在桌面上,“啥叫唱不来?谁下生就知道自己啥做的来啥做不来啊?条子再正也得学!我要不是看准你,我一天天拎着一把老骨头渣子折腾啥啊我!!”
老爷子喊得声嘶力竭,话语戛然而止,狭小的值班室里仿佛还回荡着颤音。
张杨倔强的别过脸,隐在门边的阴影里看不清表情,沉默的像座雕像。
门外的喧嚣像是故意钻进来,搅乱两人间本就烦躁的死寂。
良久。
老头跌坐在扶手椅里,重重叹气:“我就跟你要一句答复,或者你也可以不答复,直接走人。以后,你是想一辈子搭台子,还是想站在台上让别人给你鼓掌,都随便你。也或者你以后能有更大的能耐也说不定。”
张杨僵直的身体猛然一颤,不答也不动。往前一步就是明亮的走廊,他却迟迟迈不动脚步。
因为一句话。
老人说了这么多,狠戳进他胸腔里的,就只有一句话。
你是想一辈子搭台子,还是想站在台上让别人给你鼓掌。
张杨听见有人说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赋的时候,何尝不欣喜雀跃,可他更忐忑。长这么大,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唱戏沾上边儿。念了这些年书,跟大学擦肩而过,没想到老天爷却是给他安排了这样一条路。
虽然做梦也没想到,可是……
等不到回答,老人的心也黯淡下来,疲惫的摆摆手,看着窗户上的虚影,长叹。
“算了。强求你学也没意思,随便你。明天自己去跟老陈说清楚就行,去吧……”
“大爷……l”张杨没有走,他转过身看向惋叹的老人,声音微颤:“老师,我……学。”
15启程
作者有话要说:/br这章自认为信息量略大,实在想不出好标题嘤嘤……hr size=1 / 从苏城结完婚第二天开始,张杨就不去城东剧场搭台铺幕了,开始每l天跟老金爷子学习越剧。
陈叔听老金头说“小崽子终于拿下了”的时候,腆着肚腩笑得眼睛都要没有了。张杨想把每天一块钱的外快还回去,陈叔也不要,说:“你以后出息了,时不时回咱们团里唱两场,让我多赚点儿就行。”
老金爷子也道:“学费啥的大爷不在乎,反正一日为师终身那啥,你平时给我端个茶倒个水,没事儿陪我唠嗑解闷,知道孝顺老人就成。”
张杨明白陈叔和老头儿的意思,离开剧场去省越学习,就等于暂时没了收入,他们怕他日子过得紧巴。非亲非故的这些人,却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张杨打心眼里感激,也更决心要有出息。
不然对不起自己的决定,更对不起俩老人的一片心。
苏城知道张杨不声不响就傍到著名老艺术家门下的时候,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激动的差点儿把大枣核整个抽进气嗓子里去,卡得他直干呕,最后让陈晓云用牙签给扒拉出来,好了。
“你急什么啊。”陈晓云道。
“那是省越啊!”苏城咆哮。
原本省里就一个省戏剧团,里头杂七杂八的什么玩意儿都有,最近这两年革新,把重点培养的艺术种类都分划出来,独成一家,越剧就是大大的重点培养对象。这第一批越剧团的以后成了老人,一个两个地位可就都上去了,用面儿上话说,省越剧团就是在这一辈人的努力下才能发展成什么什么样,以后都得是元老级别。有实力者将来更能居高位,做副团长,团长,甚至声名远扬都不是难事。
多少年轻人求而不得的省越一席之地,张杨一个小门外汉,愣是让老金爷子哭天抢地的往门下收,苏城坚信他家祖坟方位一定特别好!
苏城实在是羡慕张杨,但是他不嫉妒。本来自己好朋友能有这么一条路走,他着实是高兴,再者苏城是京剧小生,张杨要学的是越剧小生,根本就是两回事,谈不上比较高下什么的。苏城心里非但不酸,反倒还迸起一股滚热的冲劲儿。他京剧唱得也算小有名气,不能在小剧院野场子呆一辈子,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是有家有妻的老爷们,更得上进,不然让好兄弟和媳妇瞧不起!
陈晓云听见这信儿也为张杨高兴,催促苏城要么送礼要么请客,得给你大兄弟好好庆祝啊。苏城这才回过劲儿来,俩人从粮油店一路冲进小胡同,拎着五十斤大米,五斤猪肉和一条大鱼钻过大水泥管子,给好哥们儿送礼,顺便终于见识了张杨嘴里经常提到的大哥,韩耀。
在苏城的想象里,韩耀就是个五大三粗的平头汉子,矮粗壮,黝黑,外形基本等同于大窝瓜。然而进门这一照面,苏城微怔瞬间转为震惊,同时在窝瓜上打了个大红叉。
眼前的男人高壮挺拔,肤色深却干净,长得俊,只是眉眼间总觉得隐约有股戾气,不笑就让人觉得不好亲近。
在蔬菜品种里根本挑不出一个符合这人气质的。
陈晓云抬眼看见韩耀,也跟着苏城一起愣了,仨人大眼瞪小眼,直到张杨从厨房跑出来,凝固成团的诡异气氛才缓和开,众人互相介绍,又寒暄了几句,就让张杨领着进屋了。
苏城从反差中缓过劲儿,就听自家媳妇儿拍着胸口小声嘀咕:“艾玛,我以为他得长得跟窝瓜似的,没想到这么吓人……”
苏城:“……”
本来吧,那天大中午的太阳挂着,这时间韩耀一般还在火车站上工,按理他们见不到面。
韩耀之所以在家,是因为,他已经不再卸火车了。
苏城结婚那天晚上,张杨坐在后车座上跟韩耀讲学戏的事情,叨叨咕咕发表完各种惊愕、感慨和决心之后,就听韩耀说:“好好学。哥也要开始干事业了,咱俩一起努力。”
这一次,没等张杨问,韩耀就把自己的计划清清楚楚告诉给他。
卸车皮承包队的老板是个姓袁的男人,会计出身,韩耀就是跟他一起做生意。
最近全国经济形势都很好,北方也开始复苏,小个体户已经像春雨过后的野菜头一样冒出一大片,有本钱的人要是再不往大买卖上抓紧,可能连一杯羹都分不到了。俩人这才商量好并决定下来,由老袁出本钱,韩耀出力,从南方倒货回北方做批发,盈利六|四分成。
张杨坐在后车座上听韩耀讲,觉得不靠谱:“哪有不用出钱就能得利的好事儿,那个老袁不能是骗你吧?”
韩耀只是笑着答道:“不怕,我不出一分钱,只出力气。他要能从我身上骗出个屁,老子都算他能耐的。”
老袁的意思是,年前先一起到南方探路,给韩耀指个道,做个示范,等过完年就正式开始合伙做生意,老袁在批发一条街揽生意,韩耀自个儿跑线倒腾货物,在南方联系价格低的厂家,东西是小件儿的就抗大包一气儿坐火车带回来,多的话联系储运用火车皮,主要还是要在南方货比三家,要找能挣着钱的便宜东西往回弄,所以要一趟趟南北两边儿跑。
八四年底,第一场雪还没有下,离过年还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于是,离开卸车皮承包队的韩耀正式开始家里蹲。
韩耀整日在家呆着无所事事,一身力气没地方使,骨头缝子里痒痒,便主动承担起接送孩子上放学,节省电车费用的职责。毕竟现在俩人都没收入了,省一点儿算一点儿,正好还能参观参观新建的省剧院。
韩耀得闲了,张杨的功课却一点不轻松。
学发音、气息、调子都还好,只是身上的把式功夫不苦练是不行的。张杨十七八的大小伙子,身板早已经长硬了,腰弯不下去,腿劈不开叉,邦邦硬像木头棍子,稍微一拉扯就嘎嘣直响。老金爷子平日里稀罕小弟子跟亲儿子似的,对练功可是真下狠心狠手,天天连同师哥师姐一起,往死里给他撕腿拉筋,疼得淌眼泪也不好使,啥时候能抻直了,啥时候才能歇着。
头一天晚上,韩耀去骑自行车接他回家,抬眼一看愣是吓一跳,小孩儿整张脸都哭花了,颤巍着胳膊腿儿往门外蹭,全身上下拧巴的跟让人挑断手脚筋了似的。韩耀就怕他一个站不住从老高的台阶上跌下来,再摔出个脑残什么的,赶紧三两步迈上去,扛起他放后车座上。
张杨疼得缩成一团,捂着大腿里子骂娘,一边骂,一边哽咽的抽泣,抽得韩耀衬衣后背浸湿一片,大鼻涕连着眼泪,亮晶晶直反光。
路过剧院后街,道边儿卖茶叶蛋的大娘还关心的跟张杨喊:“哎妈呀!孩子这是咋地了!咋还磕着裆了呢!”
周围走路的、卖货的、骑车的齐刷刷全瞅向他们,张杨臊得脸通红,恨不得把脑袋插|进韩耀衣领子里。
韩耀回头解释:“没那事儿!就腿抽筋了而已!”
大娘关切的眺望俩人:“回家拿热手巾敷敷蛋儿!”
买草席子的大爷附和:“对!那样儿止疼!”
……
先头这段学戏的时光是张杨最撕心裂肺痛苦不堪的记忆,不过每天坚持练习下来,总能得到好成果。
渐渐地,两个月之后,张杨的身体开始变得柔软,容易伸展,拉筋劈叉也不再喊疼了。只是,随着学习不断深入,要学的要练的越来越多,放课时间越来越晚,人也越来越疲惫。大多时候,韩耀载着他还不到一分钟,后背就让他结结实实的压住,还直打呼噜。
韩耀知道他累,又怕他从车上栽下来,只能用裤腰带把人拦腰捆在身上。早上张杨也再没起大早做过饭,都是韩耀买回早饭装在盘子里,再把张杨从被窝里挖出来捂冷毛巾醒觉,俩人匆匆吃一口,就赶紧驮着苦大仇深的小孩儿去学戏。
这样的双待业生活一直持续到1985年二月。
小年这天,院墙内外静谧一片,只偶尔有麻雀啄食的o声。窗檐上的雪让北风一卷,洋洋洒洒飘了漫天,在晨光中闪烁着金灿灿的晶莹。土坯房里暖融融,堂屋中央一小块空地上,铁圈炉子里的红光时闪时灭,轻微焦气跟棉被的味道搀和在一起,弥漫开来,莫名的温馨安逸。
樱桃树杈被厚重的积雪压得咯吱响,终于不堪重负折断,掉在庭院里,韩耀鼾声一停,醒了。
他伸出右手抹了把脸,手臂间隆起的肌肉沾着汗气,略微有些潮。左胳膊上枕着的人张着嘴巴,呼哧呼哧喘气,气息中带着少年独有的好闻味道。
韩耀侧过脸,动了动脑袋底下的胳膊,干燥的嗓子有些暗哑,声音低沉:“起来吧。”
张杨皱眉,翻身贴着暖和的火墙,肩背缓和的起伏,呼吸依然绵长。
韩耀不管他,起身穿衣洗脸,出去扫院里的雪,到胡同口的早点摊子买了大面果子和豆腐脑。再回屋里一看,还在睡,姿势都没变。
韩耀探身在他脑袋上方喊道:“张杨,赶紧的给我起来。”
“唔。”张杨缓慢的蜷缩进棉被里,不动了。
韩耀叹气,从立柜里拿出收拾好的行李包,“你睡吧,饭放碗架子上
恋耽美
- 肉肉屋
凛冬将至,岁末里,不少单位都要请剧团演出唱戏,还有些要下乡在镇上表演,剧团收到的预约邀请此起彼伏,从元旦延续到来年正月十五,每场赚的钱少则百八十,多则二百,分到大家头上的钱也足有平时在剧场的三倍多。
本来逢有演出就少不了搭台铺布,按理张杨也应该跟着到处走动,可陈叔有一回特意揪住他说:“小张啊,以后外头有活儿你就甭去了,让大庄他们干就行,你吧,还得兼顾着剧院里的活儿,毕竟过年看演出的人也多。再有值班室老头也得你继续照顾着,最近出入人多,他眼神不行就更难整这些事儿了,你说是不?”
虽然张杨非常想跟着野场子挣外快去,但陈叔都这么说了,他也只能答应。他还安慰自己,死冷寒天在外头搭台子,不如天天在屋里,有饭吃有茶喝下班早,而且还能听值班室大爷讲戏,这多得劲儿啊。
午休时候,值班室老头儿端着茶缸口若悬河,“你说,何文秀去桑园找兰英,为什么桑园要锁大门,啊?夫妻相见近在眼前,怎么就不让俩人痛痛快快见面,非要安排让何文秀踩着石头往里瞧这么一段呢?”
“对啊,这样太不干脆了,观众看着也不过瘾,为什么啊?”张杨听得津津有味,筷子夹得豆角半天没想起往嘴里放。
“因为啊,虽然何文秀已经是官儿了,可当年那陷害他入狱的张堂还没绳之于法,他此时不能透漏身份,要假借算命让王兰英伸冤告状,就能有机会铲除这恶霸,这是其一。”
张杨急切的问:“那其二呢?”
“其二,”老头笑眯眯道:“夫妻三年都没见面了,彼此都要认不出来了,只有让何文秀偷看见王兰英给他供奉,给他做三周年,才能显出她的忠贞,显出那种思念丈夫,不能割舍丈夫的感情,何文秀也才更怜悯疼惜她啊。那句‘果然为我做三周年,感谢娘子情意长’之后,何文秀在草房外深深作揖,那不就是感动了么。”
说着,老头摇头晃脑哼唱起《桑园访妻》这一段,张杨听完道:“开头那段词儿写的好,行过三里桃花渡,走过六里杏花村,七宝凉亭来穿过,九里桑园面前呈,这都给用数字穿起来了。不过后面报菜名我就不喜欢,做周年桌上摆了啥也要念叨出来,感觉没什么用。”
老头喝了口温乎茶水,道:“你觉得没有用,可我觉得用处大了。”
张杨疑惑,就听他道:“这三年王兰英过得是什么苦日子,无依无l靠,就靠养蚕整点儿家用,可是给一个死人做周年,桌上有肉有酒啊,自己平时都没钱买这些东西,现在买来给丈夫上供。要不是这样,何文秀怎么能感谢她情意长呢。你想想,舞台上就一个背景画,也没真把那几碟菜摆出来,何文秀不唱,你让观众怎么知道这些,要不你变成菜碟躺地上?”
张杨恍然大悟,同时又让老头最后一句逗得乐不可支,觉得自己问题提的确实挺傻。
老头把饭盒里唯一一块大排夹给张杨,随口问道:“张啊,其实越剧也有意思的,是吧。”
“嗯。”张杨点头,“有意思,总听大爷唱,内南方的口音也能听懂了,别说,软乎乎还挺好听的,跟东北口音俩味儿。”
老头道:“可不咋地,咱俩说话就东北口音重,一股大碴子味儿。”
张杨:“噗!您这么一说,确实是,我家那边儿说话就爱囊嗤(鼻音重),我刚到省城,听谁说话都像播音员,就我自己像推车卖大碴粥的。”
“也别这么说,口音这东西能改,咱平时多跟广播练练就成。”老头吃了口菜,对张杨道:“口音是地方上的特色,是家乡的凭证,但咱中国普及普通话,大爷老了,就这样了,你是年轻人,要好好学学,不然在外边一张口别人就知道是外地的,碰见爱欺生的你不就吃亏了么。”
张杨也觉得是这样,虽然在省城认识这些人大都很好,但少数几个就因为他说话农村味儿重,看他时总有点儿瞧不起的意思在眼里,也不愿意跟他多说话,像是生怕沾上土腥味儿似的。张杨虽然不拿这当事,但每次对上他们那样的眼神,心里也挺难受。
“也不是啥难事儿,在家听广播跟着念叨呗,慢慢儿就好了。”老头把丸子塞进张杨嘴里,又道:“你也连带着跟我学两句绍兴话,啊,趁着现在脑袋好使,没事儿给自己唱两句陶冶一下情操也挺好么不是。”
张杨腮帮子鼓囊囊的嚼,忙摇头:“不不,听您讲我愿意,但是我真唱不来。”
“哎呀,啥叫唱不来啊,我说的可没有唱出来的有意思啊。”老头不赞同的斜眼看张杨,撂下筷子严肃的说:“戏词只有和上调儿,才能飘到人心里最软的地方,比如我说何文秀含冤入狱,我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你听了也就觉得可怜,觉得世道不公,但要是你坐在台下看人唱这段,你说不准都能哭出声来。戏曲夸张的放大了我们的情感,道义和真理,一部戏最重要的就是唱到位,唱得好,再简单的戏词都能戳到人心坎儿里去。明白不?”
“我明白了。”张杨佩服的看着老头儿,“大爷,您当看大门的真屈才,您是大师水平。”
老头得意的笑,端着茶缸摆手:“过奖,过奖。”
接着张杨疑惑道,“但是这跟我唱不来也没啥、没什么关系啊。”
老头儿:“……”
老头脱力的叹气,“傻玩意儿啊你就是,咋就到现在还寻思不明白呢,你……唉,算了,你就当学来陪我行不,我就想找人一起唱两段儿,大爷求你了行不?”
张杨:“行,你都求我了我能说不行么。”
老头儿捂心口:“……小崽子真他妈白稀罕你了。”
大中午跟老大爷唠了这些话,张杨觉得最有收获的就是关于学好普通话。
不是要摒弃东北方言,张杨不是忘本的人,他爱这片广袤深厚的土地,也骄傲自己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但是,在省城这么个地方,张杨不想因为口音被某些人瞧不起,他跟张母一样是个要强的性格,别人越是觉得你这里不行,那就越要让自己在这方面强过那人。而且,学好普通话对自身也有很大益处,中国五湖四海,人们的口音都不同,想要顺利沟通,最好的工具还是通用的普通话。
张扬想,就像老大爷说的,这不是什么难事。他在心中暗自决定,别的什么都先不说,就这普通话,一定得练好。
于是从这天开始,张杨放工回家就开始扎根儿在破收音机前面,跟着广播新闻里的播报员念,韩耀放工回家说想听首歌缓解疲劳,那也不好使,谁也别想动广播一手指头。
韩耀对此表示无奈,“不知道你这是抽得啥疯……”
张杨严厉的要求他修改措辞,“不是‘啥’,是‘什么’。”
韩耀:“……”
张杨继续跟收音机较劲,忽然想起来什么,回头细细打量韩耀,问道:“哥,你今天身上一点儿没脏,你没干活儿?”
“嗯,今天没干活儿。”韩耀从碗架子里翻出个豆包,“卸火车不是长久之计,我今天跟人合计事情去了。这豆包你咋蒸的,馅里边儿这是什么玩意儿,卧槽咋还吃出苹果皮子了呢!”
“南墙摘的海棠果,吃不了要烂了,让我给剁碎拌里头蒸了。我觉得挺好吃的啊,而且,”张杨义正言辞道:“不是‘咋’,是‘怎么’。”
“……”韩耀仰天长叹,搂着桃酥上前院邻居家看电视去了,留张杨自己在家跟播音员激情洋溢,深情勃发的念:“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
虽然一门心思的研究普通话,张杨也没忘了最近的大事――苏城和陈晓云的婚礼。
陈叔嫁闺女,排场大得很,把剧院一楼大厅空出来设宴;而苏城家也不含糊,摆上三十六桌酒菜,请双方亲戚朋友,剧团里的大家来喝喜酒,甚至平日要好的街坊邻居也给发了请帖。
人家办婚礼请客吃饭,宾客自然要给封礼金。张杨原来在家里,凡有结婚的都是送礼物,只有几家有钱的,在十里八乡有头脸的才送礼金。可现在是在城里了,也不知道这边儿是怎么个习惯,别到时候在那么多人面前拿不出手,闹出笑话。
韩耀说:“你先拿五十去,肯定只多不少,到时候看看别人怎么给,你也怎么给,这不就完了么。”
张杨觉得有道理,就按他说得办。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韩耀骑自行车把张杨送到地方,顺便参观了下剧院大楼外貌。俩人商量好了,韩耀今天还跟人谈事情,差不多婚礼结束就能回来,到时候还在门口台阶旁边接他,然后一起去副食店买盐和酱油。
送走韩耀,张杨扯了扯干净白衬衣上的褶皱,走进装饰了彩纸和拉花的实木门。
这么喜庆隆重的日子,大厅顶棚所有灯全部打开,灯火辉煌,圆桌铺上红桌布,还没开始上菜,上边儿只摆着插玫瑰花的小花瓶和烟灰缸。厅门口摆放一张长桌,有个男人在记礼帐,张杨见一般人都拿十块,有些人拿二十。他想了想,觉得好哥们儿一辈子的头等大事,拿少了自己心里都不得劲儿。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事,结婚时哪方的朋友亲戚给随礼多,那是真真在大家面前给那家人挣面子的,人家可能记不住哪个随了多少钱,但一定记得,是新郎或是新娘的谁谁给随的,都会在背后议论是新郎家面子大,还是新娘家人气儿大。
于是,张杨在桌前顿了顿,把五张大团结都掏出来放在那人面前,道:“我叫张杨,是苏城朋友。”
写礼帐那人是苏城的二叔,看见这些钱遂即一愣。他原来在家总听大城子提起自己有个哥们儿,叫张杨,说人怎么怎么好,虽然不富裕但为人处事一丝半点不亏良心,云云。今天见着了真人,却没想到这孩子是真肯给苏城花钱争脸啊!
张杨以为他没听清,重复道:“我叫张杨。”
“啊、诶!好好,来孩子,自己在这上头写上名儿。”二叔赶紧把礼帐和钢笔给张杨,还忍不住打量他,张杨一笔一划写上自己名字,道谢后走进去。
苏城穿一身白西装,比平时英气不少,更衬托出浓眉大眼,陈晓云穿的是红旗袍,鬓间插了朵红花,言笑晏晏。
两人手挽手站在一起,真有种良辰美景的感觉。
张杨走过去跟他们道祝福,苏城拉着他说,“谢谢你,兄弟,等会儿咱们好好喝几杯。”
陈晓云笑着把张杨按坐在软椅上,道:“他肯定不是跟你喝几杯那么简单,别怪姐没嘱咐你,快吃些菜垫垫肚子,不然一会儿喝酒胃该难受了。”
张杨接过陈晓云递来的筷子,挑眉道:“我可不能再管你叫姐了,得喊嫂子,是不是大哥?”
苏城笑骂几句,陈晓云掩着嘴乐。
婚礼虽然排场挺大,过程却不繁复,新人敬酒,家长讲话之后就是热火朝天的开吃。一开始安排的座位全乱套了,人们端着酒杯到处找认识的朋友亲戚聊天喝酒,整个大厅里吵吵嚷嚷,热闹非凡。
张杨暂时还没看着认识人,叼着筷子四处瞅,忽然就瞥见几步开外的另一桌,值班室老大爷正站在那儿跟人说话。
找见熟人了,张杨立刻来了兴致,端起酒杯走过去想跟老头儿聊天。而老头背对着他,正跟个年轻人说话。
年轻人表情恳切道:“老师,我一整年都在苦练,您看看我唱的如何行么?我肯定让您满意!”
老头却摆了摆手,“孩子,不是我不愿意教你,你都有老师了啊!许老唱王派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你不跟他好好学,这么来缠着我,你老师得多伤心啊。”
老头连连摆手转身欲躲,回身就看见张杨一张脸疑惑不解的看他,当即愣了。
“老师,我真不想唱王派了,我求您,我――”年轻人见势,急切的上前扯住老头胳膊,可话还没说完,就听一个清亮的声音道:“大爷,你……什么时候开始收徒弟了?”
14选择
老头一把拂开年轻人的手,语气中隐约夹带着不悦,“你就别再来找我了,要真爱学戏,就回去跟你老师好好学,咱俩没师生缘分。快走吧,别搁人家结婚宴上唧唧歪歪的。”
年轻人还是不甘心,拉着老头就是不让他走:“我求你,金老师我求求您,您哪怕不教我也行!您让我站省越里头看你教别人也行!您给我个机会……”
“你怎么……唉呀!我现在就明确告诉你,省越没有你站的位子,想也别想!尊重自己老师都做不到的人,我老金头高攀不起!你爱求谁求谁去,要有人能让你进省越,那算你能耐,反正在我这儿就是不行!”
老头压着嗓子,却压制不住字句间的怒气,周围一些客人听见动静都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指指点点的议论。
张杨端着酒杯杵在原地,尴尬的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同时疑问又泉涌般在脑子里弥漫开,还没等开口问,老头就把他推挤进人堆里,往大厅门外走。
年轻人欲追,却被来往宾客阻挡了视线,等他分开人群,两人的身影早消失在觥筹交错中。
走廊安静且空旷,明亮壁灯下,男人默默抽着烟,女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轻笑低语。老头环视一周,没找见能说话的地方,又把张杨拖进黑漆漆的值班室里。
“这他妈的……参加个婚礼都没个消停。”他打开书桌上的小台灯,屋里顷刻亮起一团昏黄的光晕,端起茶缸喝下一大口凉水,喘着粗气,抬头就对上张杨疑惑的目光。
茶缸放在木质桌面上发出一声轻响,老头看了眼他,道:“你坐下吧,反正刚才你也听着不少,今天索性都跟你讲明白得了。”
张杨看着他,微怔,“大爷,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不是省越么,干嘛……”
“你也听见了,我是省越剧团的。你肯定想问我,你个省越的,干嘛来这小破剧院看大门啊。这件事说来,其实是我们刻意瞒着你。本来你陈叔不想告诉你,想等你自己想明白,不过今天既然让你撞见了,那再瞒着也没必要,正好说出来,咱问你要一个明白话。”
“什么明白话?……”
老头摆摆手,示意他坐下,道:“你听我说。”
“你来剧院找工作那天下午,你陈叔就上我家去了,说遇见个多少年碰不见的好苗子,就是年纪不怎么小,再不学就真晚了,孩子又从来没接触过越剧,非得让我装看门的来教你。说什么让我看看,肯定满意,孩子啥也不懂,你引导引导他,兴许他以后真愿意往精了学也说不定。”
“本来我不想来,我们团里那老些事儿,我那老些学生全没人管,我耽误一大中午,老陈就管我顿盒饭,我犯得上么我。”
“可是我来了之后一看你,立刻就不怨忿了。我敢拿老陈的身家性命和他那点儿人格作担保,只要你好好学,将来就能在戏曲这块有一番成就。所以我天天中午背着别人假扮值班室老头,变着法儿给你说戏,唱戏,让你能情愿的学戏……唉。”
老头看着他,目光里带着期望:“现在明白了没有?大爷和你陈叔希望你能成才,本来是块好材料,不雕琢浪费啊。”
张杨杵在小屋里,彻底愣了,明明一字一句说的这么明白清楚,他脸上的表情却茫然的像听不懂。
为啥陈叔刚见面时那么奇怪,为啥偏就平白给他安排值班室的外快,为啥全剧团上下只有他和老大爷供午饭,为啥这老头天天给他讲戏……
渐渐地,茫然变成惊诧,回过神来,简直就说不清心里头是什么感觉了,哭笑不得,又有种被算计的气愤和无奈:“大爷、你们……咋不跟我明说啊,瞒着我整这些事干啥!我根本也不想学越剧,哪有骗别人学的道理!陈叔他咋能这样啊!大爷你也是!你们……得,大爷您这些天受累了,我是真不想学,我没唱过戏也不想唱戏,我去把钱还陈叔。”说罢转身就往外走。
“小王八羔子你!”老头原本期望他能明白,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他那死乞白赖的样,登时气得直跳脚,从凳子上窜起来就喊:“啥叫你陈叔咋能这样啊!?他为啥要这么做啊?!不就是为了成全你嘛!你见过谁愿意自己掏腰包哄你学戏的!不就是觉得你不学可惜了么!你陈叔都为你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你怎么还能往回缩啊你!”
“你为我想想行不!”张杨也忍不住喊道:“你们这是干嘛啊!你们觉得我得学戏,我就必须的学么?大爷,我从来就没唱过戏,我唱不来!我连唱歌都跑调!内些个劈腿弯腰的我也不行啊!”
老头气得直拍桌子,震得茶水都晃荡出来,洒在桌面上,“啥叫唱不来?谁下生就知道自己啥做的来啥做不来啊?条子再正也得学!我要不是看准你,我一天天拎着一把老骨头渣子折腾啥啊我!!”
老爷子喊得声嘶力竭,话语戛然而止,狭小的值班室里仿佛还回荡着颤音。
张杨倔强的别过脸,隐在门边的阴影里看不清表情,沉默的像座雕像。
门外的喧嚣像是故意钻进来,搅乱两人间本就烦躁的死寂。
良久。
老头跌坐在扶手椅里,重重叹气:“我就跟你要一句答复,或者你也可以不答复,直接走人。以后,你是想一辈子搭台子,还是想站在台上让别人给你鼓掌,都随便你。也或者你以后能有更大的能耐也说不定。”
张杨僵直的身体猛然一颤,不答也不动。往前一步就是明亮的走廊,他却迟迟迈不动脚步。
因为一句话。
老人说了这么多,狠戳进他胸腔里的,就只有一句话。
你是想一辈子搭台子,还是想站在台上让别人给你鼓掌。
张杨听见有人说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赋的时候,何尝不欣喜雀跃,可他更忐忑。长这么大,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唱戏沾上边儿。念了这些年书,跟大学擦肩而过,没想到老天爷却是给他安排了这样一条路。
虽然做梦也没想到,可是……
等不到回答,老人的心也黯淡下来,疲惫的摆摆手,看着窗户上的虚影,长叹。
“算了。强求你学也没意思,随便你。明天自己去跟老陈说清楚就行,去吧……”
“大爷……l”张杨没有走,他转过身看向惋叹的老人,声音微颤:“老师,我……学。”
15启程
作者有话要说:/br这章自认为信息量略大,实在想不出好标题嘤嘤……hr size=1 / 从苏城结完婚第二天开始,张杨就不去城东剧场搭台铺幕了,开始每l天跟老金爷子学习越剧。
陈叔听老金头说“小崽子终于拿下了”的时候,腆着肚腩笑得眼睛都要没有了。张杨想把每天一块钱的外快还回去,陈叔也不要,说:“你以后出息了,时不时回咱们团里唱两场,让我多赚点儿就行。”
老金爷子也道:“学费啥的大爷不在乎,反正一日为师终身那啥,你平时给我端个茶倒个水,没事儿陪我唠嗑解闷,知道孝顺老人就成。”
张杨明白陈叔和老头儿的意思,离开剧场去省越学习,就等于暂时没了收入,他们怕他日子过得紧巴。非亲非故的这些人,却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张杨打心眼里感激,也更决心要有出息。
不然对不起自己的决定,更对不起俩老人的一片心。
苏城知道张杨不声不响就傍到著名老艺术家门下的时候,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激动的差点儿把大枣核整个抽进气嗓子里去,卡得他直干呕,最后让陈晓云用牙签给扒拉出来,好了。
“你急什么啊。”陈晓云道。
“那是省越啊!”苏城咆哮。
原本省里就一个省戏剧团,里头杂七杂八的什么玩意儿都有,最近这两年革新,把重点培养的艺术种类都分划出来,独成一家,越剧就是大大的重点培养对象。这第一批越剧团的以后成了老人,一个两个地位可就都上去了,用面儿上话说,省越剧团就是在这一辈人的努力下才能发展成什么什么样,以后都得是元老级别。有实力者将来更能居高位,做副团长,团长,甚至声名远扬都不是难事。
多少年轻人求而不得的省越一席之地,张杨一个小门外汉,愣是让老金爷子哭天抢地的往门下收,苏城坚信他家祖坟方位一定特别好!
苏城实在是羡慕张杨,但是他不嫉妒。本来自己好朋友能有这么一条路走,他着实是高兴,再者苏城是京剧小生,张杨要学的是越剧小生,根本就是两回事,谈不上比较高下什么的。苏城心里非但不酸,反倒还迸起一股滚热的冲劲儿。他京剧唱得也算小有名气,不能在小剧院野场子呆一辈子,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是有家有妻的老爷们,更得上进,不然让好兄弟和媳妇瞧不起!
陈晓云听见这信儿也为张杨高兴,催促苏城要么送礼要么请客,得给你大兄弟好好庆祝啊。苏城这才回过劲儿来,俩人从粮油店一路冲进小胡同,拎着五十斤大米,五斤猪肉和一条大鱼钻过大水泥管子,给好哥们儿送礼,顺便终于见识了张杨嘴里经常提到的大哥,韩耀。
在苏城的想象里,韩耀就是个五大三粗的平头汉子,矮粗壮,黝黑,外形基本等同于大窝瓜。然而进门这一照面,苏城微怔瞬间转为震惊,同时在窝瓜上打了个大红叉。
眼前的男人高壮挺拔,肤色深却干净,长得俊,只是眉眼间总觉得隐约有股戾气,不笑就让人觉得不好亲近。
在蔬菜品种里根本挑不出一个符合这人气质的。
陈晓云抬眼看见韩耀,也跟着苏城一起愣了,仨人大眼瞪小眼,直到张杨从厨房跑出来,凝固成团的诡异气氛才缓和开,众人互相介绍,又寒暄了几句,就让张杨领着进屋了。
苏城从反差中缓过劲儿,就听自家媳妇儿拍着胸口小声嘀咕:“艾玛,我以为他得长得跟窝瓜似的,没想到这么吓人……”
苏城:“……”
本来吧,那天大中午的太阳挂着,这时间韩耀一般还在火车站上工,按理他们见不到面。
韩耀之所以在家,是因为,他已经不再卸火车了。
苏城结婚那天晚上,张杨坐在后车座上跟韩耀讲学戏的事情,叨叨咕咕发表完各种惊愕、感慨和决心之后,就听韩耀说:“好好学。哥也要开始干事业了,咱俩一起努力。”
这一次,没等张杨问,韩耀就把自己的计划清清楚楚告诉给他。
卸车皮承包队的老板是个姓袁的男人,会计出身,韩耀就是跟他一起做生意。
最近全国经济形势都很好,北方也开始复苏,小个体户已经像春雨过后的野菜头一样冒出一大片,有本钱的人要是再不往大买卖上抓紧,可能连一杯羹都分不到了。俩人这才商量好并决定下来,由老袁出本钱,韩耀出力,从南方倒货回北方做批发,盈利六|四分成。
张杨坐在后车座上听韩耀讲,觉得不靠谱:“哪有不用出钱就能得利的好事儿,那个老袁不能是骗你吧?”
韩耀只是笑着答道:“不怕,我不出一分钱,只出力气。他要能从我身上骗出个屁,老子都算他能耐的。”
老袁的意思是,年前先一起到南方探路,给韩耀指个道,做个示范,等过完年就正式开始合伙做生意,老袁在批发一条街揽生意,韩耀自个儿跑线倒腾货物,在南方联系价格低的厂家,东西是小件儿的就抗大包一气儿坐火车带回来,多的话联系储运用火车皮,主要还是要在南方货比三家,要找能挣着钱的便宜东西往回弄,所以要一趟趟南北两边儿跑。
八四年底,第一场雪还没有下,离过年还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于是,离开卸车皮承包队的韩耀正式开始家里蹲。
韩耀整日在家呆着无所事事,一身力气没地方使,骨头缝子里痒痒,便主动承担起接送孩子上放学,节省电车费用的职责。毕竟现在俩人都没收入了,省一点儿算一点儿,正好还能参观参观新建的省剧院。
韩耀得闲了,张杨的功课却一点不轻松。
学发音、气息、调子都还好,只是身上的把式功夫不苦练是不行的。张杨十七八的大小伙子,身板早已经长硬了,腰弯不下去,腿劈不开叉,邦邦硬像木头棍子,稍微一拉扯就嘎嘣直响。老金爷子平日里稀罕小弟子跟亲儿子似的,对练功可是真下狠心狠手,天天连同师哥师姐一起,往死里给他撕腿拉筋,疼得淌眼泪也不好使,啥时候能抻直了,啥时候才能歇着。
头一天晚上,韩耀去骑自行车接他回家,抬眼一看愣是吓一跳,小孩儿整张脸都哭花了,颤巍着胳膊腿儿往门外蹭,全身上下拧巴的跟让人挑断手脚筋了似的。韩耀就怕他一个站不住从老高的台阶上跌下来,再摔出个脑残什么的,赶紧三两步迈上去,扛起他放后车座上。
张杨疼得缩成一团,捂着大腿里子骂娘,一边骂,一边哽咽的抽泣,抽得韩耀衬衣后背浸湿一片,大鼻涕连着眼泪,亮晶晶直反光。
路过剧院后街,道边儿卖茶叶蛋的大娘还关心的跟张杨喊:“哎妈呀!孩子这是咋地了!咋还磕着裆了呢!”
周围走路的、卖货的、骑车的齐刷刷全瞅向他们,张杨臊得脸通红,恨不得把脑袋插|进韩耀衣领子里。
韩耀回头解释:“没那事儿!就腿抽筋了而已!”
大娘关切的眺望俩人:“回家拿热手巾敷敷蛋儿!”
买草席子的大爷附和:“对!那样儿止疼!”
……
先头这段学戏的时光是张杨最撕心裂肺痛苦不堪的记忆,不过每天坚持练习下来,总能得到好成果。
渐渐地,两个月之后,张杨的身体开始变得柔软,容易伸展,拉筋劈叉也不再喊疼了。只是,随着学习不断深入,要学的要练的越来越多,放课时间越来越晚,人也越来越疲惫。大多时候,韩耀载着他还不到一分钟,后背就让他结结实实的压住,还直打呼噜。
韩耀知道他累,又怕他从车上栽下来,只能用裤腰带把人拦腰捆在身上。早上张杨也再没起大早做过饭,都是韩耀买回早饭装在盘子里,再把张杨从被窝里挖出来捂冷毛巾醒觉,俩人匆匆吃一口,就赶紧驮着苦大仇深的小孩儿去学戏。
这样的双待业生活一直持续到1985年二月。
小年这天,院墙内外静谧一片,只偶尔有麻雀啄食的o声。窗檐上的雪让北风一卷,洋洋洒洒飘了漫天,在晨光中闪烁着金灿灿的晶莹。土坯房里暖融融,堂屋中央一小块空地上,铁圈炉子里的红光时闪时灭,轻微焦气跟棉被的味道搀和在一起,弥漫开来,莫名的温馨安逸。
樱桃树杈被厚重的积雪压得咯吱响,终于不堪重负折断,掉在庭院里,韩耀鼾声一停,醒了。
他伸出右手抹了把脸,手臂间隆起的肌肉沾着汗气,略微有些潮。左胳膊上枕着的人张着嘴巴,呼哧呼哧喘气,气息中带着少年独有的好闻味道。
韩耀侧过脸,动了动脑袋底下的胳膊,干燥的嗓子有些暗哑,声音低沉:“起来吧。”
张杨皱眉,翻身贴着暖和的火墙,肩背缓和的起伏,呼吸依然绵长。
韩耀不管他,起身穿衣洗脸,出去扫院里的雪,到胡同口的早点摊子买了大面果子和豆腐脑。再回屋里一看,还在睡,姿势都没变。
韩耀探身在他脑袋上方喊道:“张杨,赶紧的给我起来。”
“唔。”张杨缓慢的蜷缩进棉被里,不动了。
韩耀叹气,从立柜里拿出收拾好的行李包,“你睡吧,饭放碗架子上
恋耽美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