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校尉,今日军议乃是军国大事,你若危言耸听,动摇军心,可要遭受军法处置的!”
姜维的话掷地有声,当众表明了军中无私情的态度。
姜绍颔首,继续说道:
“下吏明白。只是此事的确攸关汉祚兴亡,不敢不言。魏将钟会所率十几万兵马,看似势大,然深入蜀地,后方粮草转运困难,顿兵坚城之下,欲速战而不得,几成强弩之末,其军已得汉中等地,吏士论功皆有封赏,求全之心大于求功,只要我军据险而守,敌军兵马虽众,无能为也。”
“反观邓艾一军则不然,其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而来,前无援军,后无粮草,有进无退,必死则生,乃兵法所言‘投之死地而后生’也。邓艾其人,敌国悍将,征战多年,所领之兵又皆敢死之士,以一当十。”
“眼下国中偏安日久,武备废弛,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以此兵马迎战敌国悍将猛卒,若不援救,窃以为恐有覆军杀将之忧!”
“大胆!”
骇人的话语没说完,座中已有一将勃然大怒。
姜绍知道自己很难说服在座之人,毕竟若没有先知,身为局中人的他也难免会跟众人一样,认为钟会的十几万大军比邓艾的一支偏师更加威胁性,先打邓艾军是在舍本逐末,更何况还有无诏用兵的政治风险。
但既然讲了,就必须站住立场不动摇。
他看向出声呵斥之人,是辅国大将军董厥。
作为诸葛丞相时期被诸葛亮赞为“良士”并提拔重用的荆襄才俊,董厥岁数也不小了,他年过半百,相貌威严,目光凌厉,言辞激烈。
“你危言耸听、妄议军机在前,诋毁朝政、中伤大臣在后,还敢说是为了国祚兴亡,明明就是在当众鼓唇摇舌,惑乱人心。”
“大将军!”董厥出列拱手,向姜维施压。
“请将此子拿下问罪。”
“董将军息怒。”一旁主簿李简得到大将军示意,连忙出场为姜绍转圜,他正色说道:
“时局艰难,忠良志士无不忧心国事。姜校尉言辞激烈,虽有偏颇,但大意还是好的,敌军正奇并用,我军不可不防嘛。董将军又何必介怀——”
“这岂是小事!他刚才说国中偏安、武备废弛、将愚兵骄,不识干戈,这些话说的是谁,你以为在座诸位听不出么——”
董厥不依不饶,想要挑起众怒针对姜绍。
黄皓、董厥、诸葛瞻等人并非一党,虽然在“倒姜”上同声连气,但心思各不相同。黄皓是想除掉这个与自己作对的大将军,换上与自己私下款结的右大将军阎宇,身为丞相故吏的董厥则是想推少壮派诸葛瞻上位,取代大将军姜维。
诸葛瞻也正有此意,他拥有生父留下的偌大名望,加上自身苦心经营的文武双全人设,一路平步青云,十七岁尚公主,年过三十就已经坐到了卫将军、平尚书事的高位,距离大将军姜维的位置不过一步之遥。
纵观身负众望的诸葛瞻上位两大凭仗,一个是孔明子嗣、皇族姻亲的权力荫庇,另一个就是才思敏捷、文武双全的人设名气了。
当然,诸葛瞻想取代姜维,还缺一份拿得出手的军功。阎宇至少有镇守南中、巴东的功劳,诸葛瞻却没有立下战功,这样的资历就想当上大将军,兼领中外军事,实在是难以服众。
而剿灭孤军深入的邓艾军,就是一桩非常适合诸葛瞻的军功。
所以当众针砭时弊,本不足一提,但涉及到身负众望的诸葛瞻,董厥绝不能忍。
他甚至怀疑这是姜维暗中授意的,要不然一个毛头小子怎么敢当众大放厥词。
但他的举动被老将廖化阻止了。
“相忍为国,相忍为国。”老将廖化一边低声念叨着,一边将董厥重新拉回座位。
董厥不想与廖化这员蜀汉老将闹翻,话语只得戛然而止,愤愤回到了座位上,怒视姜绍。
姜绍也很无语。他已经察觉到自己犀利的言辞触及到了某些人的神经,若非李简、廖化及时平息,谁知道要惹来多大的麻烦。
历史深处的暗流,从来没有表面文字记录的那么简单。
姜绍知道这种进言十分冒险,但国难当头,容不得瞻前顾后,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体制内做挽救的尝试了。
只有这样,内心已萌生孤注一掷的他才能心安。
“还不退下。”这是姜维呵斥自己的话,姜绍怏怏拱手退回末席,随后众将商议了其他事情,他再没有吭声。
···
“由基,把我藏的酒都拿出来!”
军帐内,一脸颓丧的姜绍用剑鞘拍着案几,连声催促着姜由基去拿酒。
姜由基应了一声,赶忙掉头出帐找酒,立在帐中的范周想要劝说,却被姜绍阻止。
“道济,你若是为我好,就守好帐门,别让其他人知道。让我一醉就好,我现在就想一醉方休,还有,把中军的尹书佐给我找来喝酒。”
范周无话可说,犹豫了一会还是选择埋头照做了。
天色渐晚,当尹曜赶来时,发现姜绍独自一人已经就着冷菜喝开了。
他抬眼瞧见尹曜进帐,欣喜地招手让尹曜入席共饮。
“兄长,你这又是何苦呢!”
尹曜坐到姜绍身边,看着他醉态酩酊的样子,他也知道了今日中军大帐发生的事情,不由叹息说道。
在他看来,姜绍好不容易才重新得到大将军的重用,胸中纵有韬略不得施展,何苦每次军议都要忤逆上意,当众给自己找难受呢。
“别说了,是兄弟就陪我喝酒。”
姜绍将酒杯推到了尹曜的面前,含糊不清地说道。
看着面前的酒水,尹曜默默吞了一口唾液。他也好酒,只是眼下正值军中特殊时期,蜀汉军队节节战败,身处中军重地的他已经有好久没尝过酒水的滋味了。
“那,我敬兄长。。”
抱着少饮即罢、无人知晓的念头,尹曜举起酒杯向姜绍敬酒,随后将酒水一饮而尽。
酒水的味道在舌头上绽开,顺着咽喉滑入肠胃,热量微微散发,尹曜只觉得神清气爽,夹了一口冷菜,也没阻止姜绍继续给自己倒酒。
不得不说,男人一喝起酒来,帐中气氛就融洽了。
两人交杯换盏,酒劲上来的尹曜刹不住酒杯,反过来殷勤向姜绍倒酒,话题也从饮酒越扯越远。
他们从段谷之战姜绍救出尹曜谈到尹曜从征前在成都向谯周请教经学的事情。
“贤弟,你既然学习图谶,何不预言当下蜀中的形势。”
姜绍吐着酒气,向尹曜提出了要求。他之前伤病缠身、颓丧度日时,一度也迷信谶纬,经常私下向尹曜请教。
尹曜闻言犹豫了一下,出言推脱,但大醉的姜绍执意要求,微醺的他只好拿来纸笔,写下了一句话。
“‘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呵,,贤弟啊,你也知道为兄粗通文墨,这个中到底是何深意?”
古代言文分离,以姜绍前世今生的文化知识,确实是参不透这些玄之又玄的文字。
尹曜压低声音说道:“这是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折断,谯师当时就在柱上留下的谶语,我起初也不清楚其中深意,最近才刚刚想明白了。”
姜绍心中好奇,又开始催促。尹曜推脱不了,只好一边饮酒,一边继续下笔,在“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句谶语下面对应写下了各个字的释义。
众,就是曹,因为“曹”有众人的意思,比如尔曹就是在说你们的意思。
大,就是魏,因为“魏”通“巍”,有高大的意思。
具,就是具备,暗指刘备。
授,就是禅让,暗指刘禅。
因此,在尹曜的讲解下,将各个字的释义结合起来,就是在说曹魏啊曹魏,你又众多,又高大,天下都盼望着汇集到你那边。蜀汉啊蜀汉,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还有什么“后来人”吗?
姜绍听得瞠目结舌,这谶语还能这么解的。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个意外之喜,他继续向尹曜敬酒,催促他下笔解开其他谶语,以印证他刚刚对这句谶语的解释。
醉意上涌的尹曜开了头,不仅刹不住酒杯,也刹不住话了。他又写下“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流传更广的谶语,饱含深意地看着姜绍说道:
“涂高者,魏也。”
姜绍这次说不出什么话了。
蜀地闭塞,不少士民迷信五斗米教、图谶和巫祝。说起这蜀地当下流行谶纬的源头,还是有迹可循的。它们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师承渊源,那就是后汉初年益州广汉的杨统、杨厚父子。
杨厚习传父亲杨统的“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生平历经安、顺、冲、质、桓五帝,名重于世,又在益州传下了三个著名弟子:董扶、任安和周舒。
董扶在灵帝末年用“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建议刘焉出任益州。任安虽然早死,但他的弟子杜琼、何宗都曾经上表劝进,用图谶证明刘备得到天命。周舒之子周群还有向杜琼请教过图谶的谯周,则是当前“魏将代汉”谶语的私下传播者。
可以说,汉末三国,蜀中的谶纬伴随了刘焉、刘璋、刘备、刘禅各个时期。
“若如谶纬所言,曹魏是天命代汉,那我等该何去何从?”
姜绍似乎鼓足勇气问出了心中所想。
“既是天命,那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顺天者昌,我等只能顺应天命。”
醉酒的尹曜思绪混乱,眼光迷离,想了许久,终于说出了埋在心底的秘密。
姜绍苦笑,“降魏?君不见上官武的下场么?”
尹曜的头越来越沉重,不断靠近案几,他摇头叹气,“那就只能逃了,,,若能逃离剑阁,逃离天命,,,那就逃得越远越好。”
说完之后,尹曜的头已经埋在流到案面的浊酒中,呼噜声大作。
恍惚之间,他似乎听到了苦涩的笑声。
“逃命?,,,若能逃命,那就还像在段谷逃命那样,要走一起走。。。。”
“好,一起。。走。”
《三国志·杜琼传》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 肉肉屋
姜维的话掷地有声,当众表明了军中无私情的态度。
姜绍颔首,继续说道:
“下吏明白。只是此事的确攸关汉祚兴亡,不敢不言。魏将钟会所率十几万兵马,看似势大,然深入蜀地,后方粮草转运困难,顿兵坚城之下,欲速战而不得,几成强弩之末,其军已得汉中等地,吏士论功皆有封赏,求全之心大于求功,只要我军据险而守,敌军兵马虽众,无能为也。”
“反观邓艾一军则不然,其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而来,前无援军,后无粮草,有进无退,必死则生,乃兵法所言‘投之死地而后生’也。邓艾其人,敌国悍将,征战多年,所领之兵又皆敢死之士,以一当十。”
“眼下国中偏安日久,武备废弛,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以此兵马迎战敌国悍将猛卒,若不援救,窃以为恐有覆军杀将之忧!”
“大胆!”
骇人的话语没说完,座中已有一将勃然大怒。
姜绍知道自己很难说服在座之人,毕竟若没有先知,身为局中人的他也难免会跟众人一样,认为钟会的十几万大军比邓艾的一支偏师更加威胁性,先打邓艾军是在舍本逐末,更何况还有无诏用兵的政治风险。
但既然讲了,就必须站住立场不动摇。
他看向出声呵斥之人,是辅国大将军董厥。
作为诸葛丞相时期被诸葛亮赞为“良士”并提拔重用的荆襄才俊,董厥岁数也不小了,他年过半百,相貌威严,目光凌厉,言辞激烈。
“你危言耸听、妄议军机在前,诋毁朝政、中伤大臣在后,还敢说是为了国祚兴亡,明明就是在当众鼓唇摇舌,惑乱人心。”
“大将军!”董厥出列拱手,向姜维施压。
“请将此子拿下问罪。”
“董将军息怒。”一旁主簿李简得到大将军示意,连忙出场为姜绍转圜,他正色说道:
“时局艰难,忠良志士无不忧心国事。姜校尉言辞激烈,虽有偏颇,但大意还是好的,敌军正奇并用,我军不可不防嘛。董将军又何必介怀——”
“这岂是小事!他刚才说国中偏安、武备废弛、将愚兵骄,不识干戈,这些话说的是谁,你以为在座诸位听不出么——”
董厥不依不饶,想要挑起众怒针对姜绍。
黄皓、董厥、诸葛瞻等人并非一党,虽然在“倒姜”上同声连气,但心思各不相同。黄皓是想除掉这个与自己作对的大将军,换上与自己私下款结的右大将军阎宇,身为丞相故吏的董厥则是想推少壮派诸葛瞻上位,取代大将军姜维。
诸葛瞻也正有此意,他拥有生父留下的偌大名望,加上自身苦心经营的文武双全人设,一路平步青云,十七岁尚公主,年过三十就已经坐到了卫将军、平尚书事的高位,距离大将军姜维的位置不过一步之遥。
纵观身负众望的诸葛瞻上位两大凭仗,一个是孔明子嗣、皇族姻亲的权力荫庇,另一个就是才思敏捷、文武双全的人设名气了。
当然,诸葛瞻想取代姜维,还缺一份拿得出手的军功。阎宇至少有镇守南中、巴东的功劳,诸葛瞻却没有立下战功,这样的资历就想当上大将军,兼领中外军事,实在是难以服众。
而剿灭孤军深入的邓艾军,就是一桩非常适合诸葛瞻的军功。
所以当众针砭时弊,本不足一提,但涉及到身负众望的诸葛瞻,董厥绝不能忍。
他甚至怀疑这是姜维暗中授意的,要不然一个毛头小子怎么敢当众大放厥词。
但他的举动被老将廖化阻止了。
“相忍为国,相忍为国。”老将廖化一边低声念叨着,一边将董厥重新拉回座位。
董厥不想与廖化这员蜀汉老将闹翻,话语只得戛然而止,愤愤回到了座位上,怒视姜绍。
姜绍也很无语。他已经察觉到自己犀利的言辞触及到了某些人的神经,若非李简、廖化及时平息,谁知道要惹来多大的麻烦。
历史深处的暗流,从来没有表面文字记录的那么简单。
姜绍知道这种进言十分冒险,但国难当头,容不得瞻前顾后,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体制内做挽救的尝试了。
只有这样,内心已萌生孤注一掷的他才能心安。
“还不退下。”这是姜维呵斥自己的话,姜绍怏怏拱手退回末席,随后众将商议了其他事情,他再没有吭声。
···
“由基,把我藏的酒都拿出来!”
军帐内,一脸颓丧的姜绍用剑鞘拍着案几,连声催促着姜由基去拿酒。
姜由基应了一声,赶忙掉头出帐找酒,立在帐中的范周想要劝说,却被姜绍阻止。
“道济,你若是为我好,就守好帐门,别让其他人知道。让我一醉就好,我现在就想一醉方休,还有,把中军的尹书佐给我找来喝酒。”
范周无话可说,犹豫了一会还是选择埋头照做了。
天色渐晚,当尹曜赶来时,发现姜绍独自一人已经就着冷菜喝开了。
他抬眼瞧见尹曜进帐,欣喜地招手让尹曜入席共饮。
“兄长,你这又是何苦呢!”
尹曜坐到姜绍身边,看着他醉态酩酊的样子,他也知道了今日中军大帐发生的事情,不由叹息说道。
在他看来,姜绍好不容易才重新得到大将军的重用,胸中纵有韬略不得施展,何苦每次军议都要忤逆上意,当众给自己找难受呢。
“别说了,是兄弟就陪我喝酒。”
姜绍将酒杯推到了尹曜的面前,含糊不清地说道。
看着面前的酒水,尹曜默默吞了一口唾液。他也好酒,只是眼下正值军中特殊时期,蜀汉军队节节战败,身处中军重地的他已经有好久没尝过酒水的滋味了。
“那,我敬兄长。。”
抱着少饮即罢、无人知晓的念头,尹曜举起酒杯向姜绍敬酒,随后将酒水一饮而尽。
酒水的味道在舌头上绽开,顺着咽喉滑入肠胃,热量微微散发,尹曜只觉得神清气爽,夹了一口冷菜,也没阻止姜绍继续给自己倒酒。
不得不说,男人一喝起酒来,帐中气氛就融洽了。
两人交杯换盏,酒劲上来的尹曜刹不住酒杯,反过来殷勤向姜绍倒酒,话题也从饮酒越扯越远。
他们从段谷之战姜绍救出尹曜谈到尹曜从征前在成都向谯周请教经学的事情。
“贤弟,你既然学习图谶,何不预言当下蜀中的形势。”
姜绍吐着酒气,向尹曜提出了要求。他之前伤病缠身、颓丧度日时,一度也迷信谶纬,经常私下向尹曜请教。
尹曜闻言犹豫了一下,出言推脱,但大醉的姜绍执意要求,微醺的他只好拿来纸笔,写下了一句话。
“‘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呵,,贤弟啊,你也知道为兄粗通文墨,这个中到底是何深意?”
古代言文分离,以姜绍前世今生的文化知识,确实是参不透这些玄之又玄的文字。
尹曜压低声音说道:“这是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折断,谯师当时就在柱上留下的谶语,我起初也不清楚其中深意,最近才刚刚想明白了。”
姜绍心中好奇,又开始催促。尹曜推脱不了,只好一边饮酒,一边继续下笔,在“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句谶语下面对应写下了各个字的释义。
众,就是曹,因为“曹”有众人的意思,比如尔曹就是在说你们的意思。
大,就是魏,因为“魏”通“巍”,有高大的意思。
具,就是具备,暗指刘备。
授,就是禅让,暗指刘禅。
因此,在尹曜的讲解下,将各个字的释义结合起来,就是在说曹魏啊曹魏,你又众多,又高大,天下都盼望着汇集到你那边。蜀汉啊蜀汉,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还有什么“后来人”吗?
姜绍听得瞠目结舌,这谶语还能这么解的。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个意外之喜,他继续向尹曜敬酒,催促他下笔解开其他谶语,以印证他刚刚对这句谶语的解释。
醉意上涌的尹曜开了头,不仅刹不住酒杯,也刹不住话了。他又写下“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流传更广的谶语,饱含深意地看着姜绍说道:
“涂高者,魏也。”
姜绍这次说不出什么话了。
蜀地闭塞,不少士民迷信五斗米教、图谶和巫祝。说起这蜀地当下流行谶纬的源头,还是有迹可循的。它们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师承渊源,那就是后汉初年益州广汉的杨统、杨厚父子。
杨厚习传父亲杨统的“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生平历经安、顺、冲、质、桓五帝,名重于世,又在益州传下了三个著名弟子:董扶、任安和周舒。
董扶在灵帝末年用“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建议刘焉出任益州。任安虽然早死,但他的弟子杜琼、何宗都曾经上表劝进,用图谶证明刘备得到天命。周舒之子周群还有向杜琼请教过图谶的谯周,则是当前“魏将代汉”谶语的私下传播者。
可以说,汉末三国,蜀中的谶纬伴随了刘焉、刘璋、刘备、刘禅各个时期。
“若如谶纬所言,曹魏是天命代汉,那我等该何去何从?”
姜绍似乎鼓足勇气问出了心中所想。
“既是天命,那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顺天者昌,我等只能顺应天命。”
醉酒的尹曜思绪混乱,眼光迷离,想了许久,终于说出了埋在心底的秘密。
姜绍苦笑,“降魏?君不见上官武的下场么?”
尹曜的头越来越沉重,不断靠近案几,他摇头叹气,“那就只能逃了,,,若能逃离剑阁,逃离天命,,,那就逃得越远越好。”
说完之后,尹曜的头已经埋在流到案面的浊酒中,呼噜声大作。
恍惚之间,他似乎听到了苦涩的笑声。
“逃命?,,,若能逃命,那就还像在段谷逃命那样,要走一起走。。。。”
“好,一起。。走。”
《三国志·杜琼传》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