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目前只有这些了。”叶文不想多事,就打了个哈哈,至于以后再出现什么东西,叶文也有说辞。
旁边的汝南公主虽然奇怪叶文为什么没有说出手机,但她并没有多话。
李二得到答案后,知道叶文的性格,就挥手让叶文离开了,没有再询问电力之事,汝南公主见叶文离开了,也跟着告辞离开了。
李二见此除了心里说句女大不中留外,还能说什么呢?同时李二还想起了跟他形同陌路的父亲,自己作为一代君王,不光是对外还是对内,李二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够完美了。但自从玄武门之变后,自己跟父亲有着无法弥补的裂痕,这让一直渴望完美的李世民,内心一直难以安宁。
“你为什么不跟我父亲说手机的事?”汝南公主追上前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给你父亲说出了手机,你还能玩吗?”叶文反问道,这唐朝没有通信基站,这手机也就没有通信的功能,只是一个消遣时间的玩具,说了也没必要。
“哦。”汝南公主想到叶文在为她着想,心里不禁喜滋滋的,雀跃的跟叶文聊着天。
叶文下来后,一直下面迟迟不肯散去的人们,看着汝南公主手中电动两轮车不禁感到羡慕。作为娱乐项目没有后世多的唐朝人,对这个电动两轮车感到十分的新奇,也想拥有一个。
“这位就是叶议郎了?”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体态臃肿、满脸肥肉的年轻少年。
“正是,你是?”叶文看向这个胖胖的少年。
“他是四哥。”汝南公主在一旁说道。
“拜见大王。”(唐朝就是这样称呼非太子的王子的。)叶文作了一揖道,想来他就是李泰了。
“免礼,叶议郎可否割爱?本王会给叶议郎足够的赔偿。”李泰看向汝南公主手中的电动两轮车说道,刚才他也看到叶文站在电动两轮车的样子,感觉这电动两轮车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不用走路不说,而且还十分拉风,比骑马坐车强多了。
“这个,在下已经送给汝南公主了,而且这还有一些缺陷,大王恐怕暂时使用不了。”叶文知道他打什么主意,但叶文没打算给他,给了他一个,只不一定后面还有人要。这个电动两轮车还要充电,叶文可不想自己家里变成充电站,而且看他那体态,也不担心把电动两轮车压坏。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告辞了。”李泰听此也没多说什么就告辞了。
“你这个东西真的送给我的吗?还是用来敷衍四哥的借口?”等李泰走远后,汝南公主悄声的问道。
“当然是真的了,我说的话还有假吗?”既然叶文说出了口,也不好再跟汝南公主要,反正自己有小空,再买一个不就行了,至于没电来他家里充电,叶文也不介意她来他家联络联络感情。
有了李泰这个先锋,围观的人也就没有跟叶文提这个要求了,最后也就慢慢的散了,而有的女的在走时幽怨的看了叶文一眼,想来是看上叶文了,但汝南公主在一边,也不好表露自己的心迹。
这一现象被汝南公主看个正着,吃醋般的冷哼一声,叶文在一旁尴尬的同时,也有一些惋惜。如果以后真跟汝南公主在一起了,希望她不是很吃醋的那一种。
其实叶文作为一个宅男,也有三妻六妾的想法,但在后世能找个女朋友就不错了,所以这想法也就想想而已。但到了唐朝,叶文现在又混的不错,还没这想法,叶文也就白穿越了。
当然了,现在叶文也就在心里想想,但要是跟汝南公主说说,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毕竟不是古代所有人不像长孙皇后一样,还给李二物色美女呢。
“好了,你的姐妹们还等着你玩蹴鞠呢。”叶文宽慰道。
汝南公主这才愤愤的朝着自己刚才玩蹴鞠的地方走去。
有了刚才的事,叶文也没走远,就在一旁看着她们玩,因为叶文拒绝跟她们玩,所以她们也都没有找男的,都是女士,看着一群俏丽的美女在场上踢来踢去,也是一番美妙的情景。
等叶文有了视觉疲劳的时候,叶文看了看周围,程处默他们在不远处又喝起了酒来,叶文虽然酒量很好,但也不是很爱喝的主儿,叶文也就不去凑热闹了。
而李二那边又开始了新的舞蹈,甚至那些大臣都上去开始了群魔乱舞,叶文见此也不诧异,这跳舞在唐朝很流行,就连这元旦大朝会也有跳舞的情节。
朝会进行时,一直有典仪站在阶下高声指挥大臣们行礼,还有帮助他扬声喊叫的“赞者”。他们喊“趋”,就要跟在别人身后弯腰拱手小步快走;他们喊“脱舄”,就要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喊“解剑”,就把身上朝服腰间挂着的剑解下来;喊“俛伏”,就要双膝跪倒趴地;喊“兴”的意思是可以站起来了。
典仪喊了一声“再拜”,要知道“再”是“两次”的意思,而“拜”是稽首,这时要双膝跪下,举手过头,往前拱落至地,这要求大臣们同时叩头落地,动作不要迟慢得太明显,否则小心被御史弹劾“朝仪不整”什么的。
稽首至地,起身后,然后再一次跪地拱手叩头,再行一遍“稽首”礼,要不怎么叫“再拜”呢。这一遍拜完,大臣们爬起来站好,当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门下省首长)要上前到皇帝那里接受诏旨,然后回来走到官员们的东北位置,面朝西,大声宣布“有制”(皇上有旨)。这时候官员们又开始下跪行礼了,又是一次“再拜”。
折腾完了,侍中才宣布刚从皇帝那里领受的旨意,说的是什么呢?“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新的一年来到了,我和大家一起庆贺。)就说这一句话,官员们又开始折腾“再拜”啦!这回稽首两次还不算完,这庄严神圣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又开始了一番天魔乱舞的景象,大过年的,各位官员都在比谁跳舞跳得卖力,争取给皇帝陛下留个好印象,这舞是什么呢?也就是一些扬臂、跺脚,来个原地转体1080度的动作,真让叶文描述,叶文也没看过,当时叶文去的刚刚好,都行完礼跳完了,叶文才去的。
光跳舞还不成,大家挥胳膊蹬腿地扬尘舞蹈一番,又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又一次“再拜”,稽首两次,把欢庆气氛推向高潮,这才算结束了一年里最隆重的一次拜君礼,侍中也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这个对着皇帝跳舞的“蹈舞”“舞蹈”“拜舞”礼呢,其实也不是上古中原文化流传下来的礼俗,而是跟“五胡乱华”后北方游牧民的风俗有那么点儿不远不近的关系。北朝各个宫廷里都有君臣在朝会上起舞庆贺的记载,游牧民族的感情比较外露奔放嘛!
不过“舞蹈”作为大臣对皇帝行的礼第一次见诸史书,是在隋朝,到了唐朝就大大盛行,然后宋朝也还沿袭着,不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达激动兴奋情绪的时候,大臣都要对着皇帝开跳,而且一般是边跳舞边叩头边喊万岁,难度还不小呢。
还有这行礼在唐朝也很有讲究,后世的人可能觉得当时跪拜礼不流行,其实不然。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
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唐朝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
唐朝的人无论是在卧床上躺着,或者正盘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床上梳洗,或者已经坐到食案前开始吃早饭了,他们的重心都很低,离地不太远,因为大家都还是更习惯使用传统的非高足家具。
要想表达亲近尊敬的感情,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弯下去,在离他们较近的地方跪倒,叩头以后直起腰,就势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视或略微仰望的视线与父母对答谈话,大家都觉得比较舒服。
如果不这样,而按照后世习惯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后养成的习惯,进门以后躹个躬,然后双腿并拢站直跟父母说话,而父母坐得很低,变成他们要抬头仰望你,说不了几句脖子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颠倒,老爷子越说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都差不多。
等发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作为乖宝宝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礼,比如说今天要去当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么拜别父母的时候,需要“稽首”。
首先双膝跪倒,慢慢跪,这个礼的精髓就在一个“慢”字。慢慢弯下腰,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左手在头上压住右手,跟着身体一起往前弯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触到地面。这时候头也弯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围成的圈子里,膝盖前、手掌后,不要动。稽首可不能像顿首那样头一触地即起,得保持这个弯腰伸臂叩头的姿势一定时间。
要保持多久?最稳妥的办法是支起耳朵听着,听头上那个受礼的人发话示意可以起来了,然后再收动作爬起来。“稽首”这个大礼对行礼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经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场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才行此礼,而且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身体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将,都有优惠减免政策。
和尚道士们也动不动跟人说“贫道稽首了”,但要期待他们也像正常人一样屈膝跪拜,那可就上当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张自己有特权,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为此一直跟历朝历代官方掐架,唐朝贞观五年春季,正月,诏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号称“稽首了”,其实只是向人弯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儿。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再讲讲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需要跪地的礼节。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
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并不太多。
正常骑着马出了家门,在路上遇见个平辈或者晚辈的熟人,如果急着去办事,不想耽误太多时间,那么在马上抱拳拱拱手,问个好擦身过去,这也算是打过招呼了。不过这种方式是最简便轻慢的礼节,如果对方是个很计较的人,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心生不满,觉得看不起他。
有教养有礼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对晚辈,也应该停住马,至少做个要下马的姿态(对方这时候一般会上来扶住不让下来),再客气一点儿就真下了马,站着跟对方拱个手,或者更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上几句客气话,再上马各自走开,这是比较稳妥的礼节。
再恭敬一点儿,比如遇见了长辈,那么不但要赶紧下马,还要“长揖”。站着双手高举过头交握,深深地弯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尽量接近地面,腰也弯成至少九十度,低头看地,听到对方发话再直起腰站好。“长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当然,如果在街上遇到的是那种特别需要巴结的或者威权极重的高官,比如那个暴躁自大的顶头上司,或者负责京城治安的“京兆尹”,再或者宰相甚至皇帝就别可惜那刚上身的崭新外袍了,该下跪磕头的别犹豫,哪怕身前是一摊马粪呢,浑身臭烘烘的总比被抓去打板子强。
但要是站立着听人说话呢?那么我就得跟您讲一讲唐朝十分流行,但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礼”了。
站在街边,向偶遇的长辈长揖,对方拱手还礼,双方直起腰,长辈开始八卦:“听闻白乐天...”。
这时候要脸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双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虚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实按在胸上,要悬空着,保持姿势不准动——这个就是标准的“叉手礼”了,长辈看到一直在行这个礼听他说话,估计会挺高兴地继续说下去,然后就可以发挥上课听讲时练出来的功夫神游太虚了。
“叉手”的简单形式其实就是双手交握,虚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离方寸(古人对心脏的别称)”的说法。至于手指的摆布,是比较细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来再慢慢调整到位。当然对于从小接受严格礼仪训练的士族家庭来说,小孩子六岁一开始入学学礼,就要教他们正确的叉手姿势,那么他们长大后一行叉手礼,手指就会自然而然地握对位置了。要是还不能理解,可以找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瞅瞅,那里面有两位正在听音乐的红衣官人,双手捧在胸前,姿势就是传说中的“叉手礼”。
“叉手”在唐、五代、宋都是很流行很常见的礼节,行起来简单,而恭敬意味又很浓,当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谨小慎微怕再犯错误,于是“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敦煌变文里也有“舜子叉手启阿娘”的句子,总之与人交往的时候保持这个姿势是比较安全的,而这些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用到的各种礼节了。
再说上朝的礼仪,“三跪九叩”这个礼节出现的时间很晚,有说是到了清朝才见记载。中古时代最隆重的拜君礼仪,以“再拜稽首”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上面已经介绍)。
“上朝”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每日或者隔三五天来一次的“常朝”、接见外国使团的朝会、接受皇太子拜见的朝会、封爵授高官的朝会等,哪种和哪种的礼仪都不完全一样,参加朝会的君臣穿戴的服饰、演奏的音乐等也不一样,这些烦琐的事想想都让人头大,所以才有礼部等机构里的一群官员专门负责弄这些。
- 肉肉屋
旁边的汝南公主虽然奇怪叶文为什么没有说出手机,但她并没有多话。
李二得到答案后,知道叶文的性格,就挥手让叶文离开了,没有再询问电力之事,汝南公主见叶文离开了,也跟着告辞离开了。
李二见此除了心里说句女大不中留外,还能说什么呢?同时李二还想起了跟他形同陌路的父亲,自己作为一代君王,不光是对外还是对内,李二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够完美了。但自从玄武门之变后,自己跟父亲有着无法弥补的裂痕,这让一直渴望完美的李世民,内心一直难以安宁。
“你为什么不跟我父亲说手机的事?”汝南公主追上前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给你父亲说出了手机,你还能玩吗?”叶文反问道,这唐朝没有通信基站,这手机也就没有通信的功能,只是一个消遣时间的玩具,说了也没必要。
“哦。”汝南公主想到叶文在为她着想,心里不禁喜滋滋的,雀跃的跟叶文聊着天。
叶文下来后,一直下面迟迟不肯散去的人们,看着汝南公主手中电动两轮车不禁感到羡慕。作为娱乐项目没有后世多的唐朝人,对这个电动两轮车感到十分的新奇,也想拥有一个。
“这位就是叶议郎了?”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体态臃肿、满脸肥肉的年轻少年。
“正是,你是?”叶文看向这个胖胖的少年。
“他是四哥。”汝南公主在一旁说道。
“拜见大王。”(唐朝就是这样称呼非太子的王子的。)叶文作了一揖道,想来他就是李泰了。
“免礼,叶议郎可否割爱?本王会给叶议郎足够的赔偿。”李泰看向汝南公主手中的电动两轮车说道,刚才他也看到叶文站在电动两轮车的样子,感觉这电动两轮车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不用走路不说,而且还十分拉风,比骑马坐车强多了。
“这个,在下已经送给汝南公主了,而且这还有一些缺陷,大王恐怕暂时使用不了。”叶文知道他打什么主意,但叶文没打算给他,给了他一个,只不一定后面还有人要。这个电动两轮车还要充电,叶文可不想自己家里变成充电站,而且看他那体态,也不担心把电动两轮车压坏。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告辞了。”李泰听此也没多说什么就告辞了。
“你这个东西真的送给我的吗?还是用来敷衍四哥的借口?”等李泰走远后,汝南公主悄声的问道。
“当然是真的了,我说的话还有假吗?”既然叶文说出了口,也不好再跟汝南公主要,反正自己有小空,再买一个不就行了,至于没电来他家里充电,叶文也不介意她来他家联络联络感情。
有了李泰这个先锋,围观的人也就没有跟叶文提这个要求了,最后也就慢慢的散了,而有的女的在走时幽怨的看了叶文一眼,想来是看上叶文了,但汝南公主在一边,也不好表露自己的心迹。
这一现象被汝南公主看个正着,吃醋般的冷哼一声,叶文在一旁尴尬的同时,也有一些惋惜。如果以后真跟汝南公主在一起了,希望她不是很吃醋的那一种。
其实叶文作为一个宅男,也有三妻六妾的想法,但在后世能找个女朋友就不错了,所以这想法也就想想而已。但到了唐朝,叶文现在又混的不错,还没这想法,叶文也就白穿越了。
当然了,现在叶文也就在心里想想,但要是跟汝南公主说说,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毕竟不是古代所有人不像长孙皇后一样,还给李二物色美女呢。
“好了,你的姐妹们还等着你玩蹴鞠呢。”叶文宽慰道。
汝南公主这才愤愤的朝着自己刚才玩蹴鞠的地方走去。
有了刚才的事,叶文也没走远,就在一旁看着她们玩,因为叶文拒绝跟她们玩,所以她们也都没有找男的,都是女士,看着一群俏丽的美女在场上踢来踢去,也是一番美妙的情景。
等叶文有了视觉疲劳的时候,叶文看了看周围,程处默他们在不远处又喝起了酒来,叶文虽然酒量很好,但也不是很爱喝的主儿,叶文也就不去凑热闹了。
而李二那边又开始了新的舞蹈,甚至那些大臣都上去开始了群魔乱舞,叶文见此也不诧异,这跳舞在唐朝很流行,就连这元旦大朝会也有跳舞的情节。
朝会进行时,一直有典仪站在阶下高声指挥大臣们行礼,还有帮助他扬声喊叫的“赞者”。他们喊“趋”,就要跟在别人身后弯腰拱手小步快走;他们喊“脱舄”,就要把自己脚上的鞋脱掉;喊“解剑”,就把身上朝服腰间挂着的剑解下来;喊“俛伏”,就要双膝跪倒趴地;喊“兴”的意思是可以站起来了。
典仪喊了一声“再拜”,要知道“再”是“两次”的意思,而“拜”是稽首,这时要双膝跪下,举手过头,往前拱落至地,这要求大臣们同时叩头落地,动作不要迟慢得太明显,否则小心被御史弹劾“朝仪不整”什么的。
稽首至地,起身后,然后再一次跪地拱手叩头,再行一遍“稽首”礼,要不怎么叫“再拜”呢。这一遍拜完,大臣们爬起来站好,当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门下省首长)要上前到皇帝那里接受诏旨,然后回来走到官员们的东北位置,面朝西,大声宣布“有制”(皇上有旨)。这时候官员们又开始下跪行礼了,又是一次“再拜”。
折腾完了,侍中才宣布刚从皇帝那里领受的旨意,说的是什么呢?“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新的一年来到了,我和大家一起庆贺。)就说这一句话,官员们又开始折腾“再拜”啦!这回稽首两次还不算完,这庄严神圣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又开始了一番天魔乱舞的景象,大过年的,各位官员都在比谁跳舞跳得卖力,争取给皇帝陛下留个好印象,这舞是什么呢?也就是一些扬臂、跺脚,来个原地转体1080度的动作,真让叶文描述,叶文也没看过,当时叶文去的刚刚好,都行完礼跳完了,叶文才去的。
光跳舞还不成,大家挥胳膊蹬腿地扬尘舞蹈一番,又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又一次“再拜”,稽首两次,把欢庆气氛推向高潮,这才算结束了一年里最隆重的一次拜君礼,侍中也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这个对着皇帝跳舞的“蹈舞”“舞蹈”“拜舞”礼呢,其实也不是上古中原文化流传下来的礼俗,而是跟“五胡乱华”后北方游牧民的风俗有那么点儿不远不近的关系。北朝各个宫廷里都有君臣在朝会上起舞庆贺的记载,游牧民族的感情比较外露奔放嘛!
不过“舞蹈”作为大臣对皇帝行的礼第一次见诸史书,是在隋朝,到了唐朝就大大盛行,然后宋朝也还沿袭着,不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达激动兴奋情绪的时候,大臣都要对着皇帝开跳,而且一般是边跳舞边叩头边喊万岁,难度还不小呢。
还有这行礼在唐朝也很有讲究,后世的人可能觉得当时跪拜礼不流行,其实不然。
古代讲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早晨和晚上都要去向父母问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门外,先隔着门问一声可不可以进去,或者让侍候的奴仆转达,得到允许以后,才能进门。
见了父母,下跪,一边问着“大人夜来可曾好睡”之类的话,一边弯腰轻轻磕个头。“男儿膝下有黄金”之类的论调,是近古以来才有的,唐朝时代人们都很习惯动不动就下跪,真的。
唐朝的人无论是在卧床上躺着,或者正盘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床上梳洗,或者已经坐到食案前开始吃早饭了,他们的重心都很低,离地不太远,因为大家都还是更习惯使用传统的非高足家具。
要想表达亲近尊敬的感情,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弯下去,在离他们较近的地方跪倒,叩头以后直起腰,就势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视或略微仰望的视线与父母对答谈话,大家都觉得比较舒服。
如果不这样,而按照后世习惯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后养成的习惯,进门以后躹个躬,然后双腿并拢站直跟父母说话,而父母坐得很低,变成他们要抬头仰望你,说不了几句脖子疼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颠倒,老爷子越说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态位置差别不大,大家对于“跪”这个礼节并没有太多屈辱感。进朋友或者长辈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礼不答礼、还拜不还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着,模样都差不多。
等发展到后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进门跪在地上磕头,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剔牙,居高临下地问话,这样的情形才让人感觉很屈辱,那个时候人们也就不再随便轻易地行跪拜礼了。
而且,跪拜礼和跪拜礼也不一样。平常日子去向父母问安,跪倒以后快速地用额头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这样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点,花点力气让额头在地面上碰出响声,这个礼叫“顿首”,近代俗称“磕响头”,在唐朝是卑幼对尊长的日常性礼节。平辈也可以行这个礼,您去朋友家拜访,对朋友叩个头,朋友也叩个头回礼,然后大家跪坐着说话,谁也不欠谁。
比“顿首”礼节轻一点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随便一点儿的场合。比如跟父母聊着天,老爷子夸了您一句“昨天写的字有进步”,作为乖宝宝需要谦虚逊让一下,嘴里说着“承蒙大人夸奖诚惶诚恐愧不敢当”之类的话,两手在胸前拱抱,头也低下去,脑门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简称为“拜”,是所有跪地礼里最轻的一种,应用也比较广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礼,比如说今天要去当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么拜别父母的时候,需要“稽首”。
首先双膝跪倒,慢慢跪,这个礼的精髓就在一个“慢”字。慢慢弯下腰,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左手在头上压住右手,跟着身体一起往前弯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触到地面。这时候头也弯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围成的圈子里,膝盖前、手掌后,不要动。稽首可不能像顿首那样头一触地即起,得保持这个弯腰伸臂叩头的姿势一定时间。
要保持多久?最稳妥的办法是支起耳朵听着,听头上那个受礼的人发话示意可以起来了,然后再收动作爬起来。“稽首”这个大礼对行礼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经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场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才行此礼,而且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身体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将,都有优惠减免政策。
和尚道士们也动不动跟人说“贫道稽首了”,但要期待他们也像正常人一样屈膝跪拜,那可就上当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张自己有特权,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为此一直跟历朝历代官方掐架,唐朝贞观五年春季,正月,诏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号称“稽首了”,其实只是向人弯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儿。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再讲讲日常生活中各种不需要跪地的礼节。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宫里,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绝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黄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熟人在大街上遇见了,要求双方必须下跪叩头打招呼,那真是对衣服的摧残啊!
所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礼的情况就并不太多。
正常骑着马出了家门,在路上遇见个平辈或者晚辈的熟人,如果急着去办事,不想耽误太多时间,那么在马上抱拳拱拱手,问个好擦身过去,这也算是打过招呼了。不过这种方式是最简便轻慢的礼节,如果对方是个很计较的人,那么很可能会因此心生不满,觉得看不起他。
有教养有礼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对晚辈,也应该停住马,至少做个要下马的姿态(对方这时候一般会上来扶住不让下来),再客气一点儿就真下了马,站着跟对方拱个手,或者更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上几句客气话,再上马各自走开,这是比较稳妥的礼节。
再恭敬一点儿,比如遇见了长辈,那么不但要赶紧下马,还要“长揖”。站着双手高举过头交握,深深地弯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尽量接近地面,腰也弯成至少九十度,低头看地,听到对方发话再直起腰站好。“长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当然,如果在街上遇到的是那种特别需要巴结的或者威权极重的高官,比如那个暴躁自大的顶头上司,或者负责京城治安的“京兆尹”,再或者宰相甚至皇帝就别可惜那刚上身的崭新外袍了,该下跪磕头的别犹豫,哪怕身前是一摊马粪呢,浑身臭烘烘的总比被抓去打板子强。
但要是站立着听人说话呢?那么我就得跟您讲一讲唐朝十分流行,但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礼”了。
站在街边,向偶遇的长辈长揖,对方拱手还礼,双方直起腰,长辈开始八卦:“听闻白乐天...”。
这时候要脸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双手,以左手紧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虚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实按在胸上,要悬空着,保持姿势不准动——这个就是标准的“叉手礼”了,长辈看到一直在行这个礼听他说话,估计会挺高兴地继续说下去,然后就可以发挥上课听讲时练出来的功夫神游太虚了。
“叉手”的简单形式其实就是双手交握,虚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离方寸(古人对心脏的别称)”的说法。至于手指的摆布,是比较细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来再慢慢调整到位。当然对于从小接受严格礼仪训练的士族家庭来说,小孩子六岁一开始入学学礼,就要教他们正确的叉手姿势,那么他们长大后一行叉手礼,手指就会自然而然地握对位置了。要是还不能理解,可以找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瞅瞅,那里面有两位正在听音乐的红衣官人,双手捧在胸前,姿势就是传说中的“叉手礼”。
“叉手”在唐、五代、宋都是很流行很常见的礼节,行起来简单,而恭敬意味又很浓,当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谨小慎微怕再犯错误,于是“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敦煌变文里也有“舜子叉手启阿娘”的句子,总之与人交往的时候保持这个姿势是比较安全的,而这些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用到的各种礼节了。
再说上朝的礼仪,“三跪九叩”这个礼节出现的时间很晚,有说是到了清朝才见记载。中古时代最隆重的拜君礼仪,以“再拜稽首”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上面已经介绍)。
“上朝”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元旦、冬至的大朝会、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每日或者隔三五天来一次的“常朝”、接见外国使团的朝会、接受皇太子拜见的朝会、封爵授高官的朝会等,哪种和哪种的礼仪都不完全一样,参加朝会的君臣穿戴的服饰、演奏的音乐等也不一样,这些烦琐的事想想都让人头大,所以才有礼部等机构里的一群官员专门负责弄这些。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