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风车下面,周梁跳下马车,带着庞德公与庞统,走进风车的内部,让他们细细地观察风车的内部结构,对他们讲解风车工作的原理。
风车内部的机械零件和运转方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这个时代。庞德公和庞统大开眼界,他们紧紧地盯着那些木质的齿轮、曲轴、摆臂,一时间竟然忘了偷偷打量周梁。
风车内很大,有些地方非常昏暗,看不真切,周梁就从裤袋内拿出一只细细的小手电,照着那个地方,对他俩讲解。庞德公和庞统的眼睛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风车下面是磨坊。干土豆、干红薯、干玉米粒,被送进去,转眼功夫就被磨成了细粉,装进大麻袋。磨坊一刻不停,操作的工人只有三个人。二人驻足良久,看着几乎没有耗费什么人力,就生产出十几袋面粉,他们粗粗一估计,吓了一跳。一天下来还不得磨个上百袋面粉啊!平日里农家磨面粉都是用小石磨慢慢地磨,半天下来手臂酸痛,还只能磨几升而已。有的家里用驴子拉大石碾子来磨粉,一天能磨出来三袋子算不错了。
参观完风车,这叔侄二人都还意犹未尽。周梁笑着说住下来可以天天来看,他还准备了好多有意思的东西给他们看。
于是又坐上马车,将他们去参观玉米地、土豆田和红薯田。庞德公平日隐居在乡间,虽然不愁衣食,但自己依然下田干农活,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梦想的生活。农事本来就是国事里的重中之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隐居的士人在读书游玩之余,种一种田,表示在修养与情怀上,依然是与苍生社稷紧密相连的。庞德公和司马徽这种世外高人平日在家就是锄地、种桑,表面上看和农人没什么区别。那些慕名前来拜访的公卿官宦,走到田埂上看见他们劳作,也都会恭恭敬敬的。
庞德公看见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作物,自然又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等到周梁告诉他,这就是刚才在磨坊看到的那些作物的苗,而且亩产达到二十石以上,庞德公再也无法淡定了。他紧紧地抓住周梁的手臂,激动得差点儿昏厥。
“朝伟,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可是天赐的神品啊!这些东西如果给大家都种起来,天下再无饥馑之忧矣!”
周梁耸了耸肩,他自然知道这些高产作物是好东西。可以解决目前的饥荒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以后物资就不会匮乏。农业产量一大,社会人口自然就会增多,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增多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全天下土地都种土豆,粮食已然会匮乏。何况复杂的社会里还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
他等庞德公平静了一些,耐心地把他的想法讲给庞德公听。这一番见解,另庞德公肃然起敬。
“朝伟,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庞德公问。
“尚长先生,物资匮乏永远是天下苍生的威胁。‘寡’永远是大患。所以,我们还是要追求‘丰’。只有在物资丰富的前提下,谈论公平,才对社稷有益。”
“哦,看来,朝伟不是太信黄老之说啊。”
周梁叹了一口气,说:“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都没有办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汉四百年以来,我泱泱中华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地摆脱饥馑,每隔一段时候,就来一次大乱,再加上边疆胡虏时而入寇劫掠,老百姓常常是朝不保夕。尚长先生,想要有长久的治世,让百姓们生活安康,还得另想法子。”
谈到这里,想到如今天下的乱局,庞德公表情有点凝重。
眼看快到中午,周梁对他们神秘一笑,说:“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走,我亲自来做一些吃的给你们吃!”
庞德公和庞统不禁都好奇起来,以周梁在唐家庄园的地位,自己亲手做饭?
周梁带着这两个满脸疑问的叔侄来到一间院子。院子里有一个奇怪的装置,看起来是一个大锅,但是是仰朝着太阳的,几根铁条从大锅的边缘伸出来,在大锅前方的中心连在一起,连接的地方形成一个托架。而大锅的内壁上贴满了晶亮的镜子。
“这是什么东西?”庞统站在大锅边研究了一会,越看越糊涂。
“难道是观星用的?但是如果是观星的,为何不放高一些?”庞德公曾经去洛阳观摩过观星台,对浑天仪之类复杂的观星设备有深刻的印象。
“这叫太阳灶!今天阳光很大,我不生火,就借助太阳光的热力来做饭给你们吃!”周梁最近让工匠们按照自己给的设计图鼓捣出这个太阳灶,自己已经用来烤过红薯,煮过饭,所以很有信心。
那个托架比较大,周梁将一砂锅洗好的稻米,上面铺了一层盐和花椒腌了几天的五花肉,再撒了一些土豆片,然后踩着矮梯放到托架上。又在砂锅旁放了七八个红薯。
“这能煮熟?”庞统不可思议地问。
“当然可以,来,坐下喝几杯茶,等一等就熟了。”
茶过几巡之后,砂锅里就传来水沸腾的咕噜声,飘来混着肉香、稻米香和烤红薯诱人的香味。
“这...这也太神奇了!”庞德公和庞统又绕着太阳灶转了好几个圈,这一次,他们比参观风车还要吃惊。风力驱动石磨,他们还能够理解。但把太阳光束就这样聚焦到一起代替火,已经有点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
“此物极妙,仅以数十面镜子,做出至阳之物...”庞德公试图将太阳灶用阴阳的原理来解释。
“这其中的奥妙,是凹镜可以聚集光线,而太阳光本身是一种能量,能够产生热能。”周梁解释说,但是这个解释,庞德公和庞统听完之后,也是半懂不懂。
“朝伟,你是如何想出这些东西的?每一件都精妙绝伦。”
“想知道方法吗?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来,吃完饭,我慢慢讲给你们知道。”
- 肉肉屋
风车内部的机械零件和运转方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这个时代。庞德公和庞统大开眼界,他们紧紧地盯着那些木质的齿轮、曲轴、摆臂,一时间竟然忘了偷偷打量周梁。
风车内很大,有些地方非常昏暗,看不真切,周梁就从裤袋内拿出一只细细的小手电,照着那个地方,对他俩讲解。庞德公和庞统的眼睛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风车下面是磨坊。干土豆、干红薯、干玉米粒,被送进去,转眼功夫就被磨成了细粉,装进大麻袋。磨坊一刻不停,操作的工人只有三个人。二人驻足良久,看着几乎没有耗费什么人力,就生产出十几袋面粉,他们粗粗一估计,吓了一跳。一天下来还不得磨个上百袋面粉啊!平日里农家磨面粉都是用小石磨慢慢地磨,半天下来手臂酸痛,还只能磨几升而已。有的家里用驴子拉大石碾子来磨粉,一天能磨出来三袋子算不错了。
参观完风车,这叔侄二人都还意犹未尽。周梁笑着说住下来可以天天来看,他还准备了好多有意思的东西给他们看。
于是又坐上马车,将他们去参观玉米地、土豆田和红薯田。庞德公平日隐居在乡间,虽然不愁衣食,但自己依然下田干农活,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梦想的生活。农事本来就是国事里的重中之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隐居的士人在读书游玩之余,种一种田,表示在修养与情怀上,依然是与苍生社稷紧密相连的。庞德公和司马徽这种世外高人平日在家就是锄地、种桑,表面上看和农人没什么区别。那些慕名前来拜访的公卿官宦,走到田埂上看见他们劳作,也都会恭恭敬敬的。
庞德公看见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作物,自然又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等到周梁告诉他,这就是刚才在磨坊看到的那些作物的苗,而且亩产达到二十石以上,庞德公再也无法淡定了。他紧紧地抓住周梁的手臂,激动得差点儿昏厥。
“朝伟,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可是天赐的神品啊!这些东西如果给大家都种起来,天下再无饥馑之忧矣!”
周梁耸了耸肩,他自然知道这些高产作物是好东西。可以解决目前的饥荒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以后物资就不会匮乏。农业产量一大,社会人口自然就会增多,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增多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全天下土地都种土豆,粮食已然会匮乏。何况复杂的社会里还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
他等庞德公平静了一些,耐心地把他的想法讲给庞德公听。这一番见解,另庞德公肃然起敬。
“朝伟,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庞德公问。
“尚长先生,物资匮乏永远是天下苍生的威胁。‘寡’永远是大患。所以,我们还是要追求‘丰’。只有在物资丰富的前提下,谈论公平,才对社稷有益。”
“哦,看来,朝伟不是太信黄老之说啊。”
周梁叹了一口气,说:“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都没有办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汉四百年以来,我泱泱中华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地摆脱饥馑,每隔一段时候,就来一次大乱,再加上边疆胡虏时而入寇劫掠,老百姓常常是朝不保夕。尚长先生,想要有长久的治世,让百姓们生活安康,还得另想法子。”
谈到这里,想到如今天下的乱局,庞德公表情有点凝重。
眼看快到中午,周梁对他们神秘一笑,说:“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走,我亲自来做一些吃的给你们吃!”
庞德公和庞统不禁都好奇起来,以周梁在唐家庄园的地位,自己亲手做饭?
周梁带着这两个满脸疑问的叔侄来到一间院子。院子里有一个奇怪的装置,看起来是一个大锅,但是是仰朝着太阳的,几根铁条从大锅的边缘伸出来,在大锅前方的中心连在一起,连接的地方形成一个托架。而大锅的内壁上贴满了晶亮的镜子。
“这是什么东西?”庞统站在大锅边研究了一会,越看越糊涂。
“难道是观星用的?但是如果是观星的,为何不放高一些?”庞德公曾经去洛阳观摩过观星台,对浑天仪之类复杂的观星设备有深刻的印象。
“这叫太阳灶!今天阳光很大,我不生火,就借助太阳光的热力来做饭给你们吃!”周梁最近让工匠们按照自己给的设计图鼓捣出这个太阳灶,自己已经用来烤过红薯,煮过饭,所以很有信心。
那个托架比较大,周梁将一砂锅洗好的稻米,上面铺了一层盐和花椒腌了几天的五花肉,再撒了一些土豆片,然后踩着矮梯放到托架上。又在砂锅旁放了七八个红薯。
“这能煮熟?”庞统不可思议地问。
“当然可以,来,坐下喝几杯茶,等一等就熟了。”
茶过几巡之后,砂锅里就传来水沸腾的咕噜声,飘来混着肉香、稻米香和烤红薯诱人的香味。
“这...这也太神奇了!”庞德公和庞统又绕着太阳灶转了好几个圈,这一次,他们比参观风车还要吃惊。风力驱动石磨,他们还能够理解。但把太阳光束就这样聚焦到一起代替火,已经有点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
“此物极妙,仅以数十面镜子,做出至阳之物...”庞德公试图将太阳灶用阴阳的原理来解释。
“这其中的奥妙,是凹镜可以聚集光线,而太阳光本身是一种能量,能够产生热能。”周梁解释说,但是这个解释,庞德公和庞统听完之后,也是半懂不懂。
“朝伟,你是如何想出这些东西的?每一件都精妙绝伦。”
“想知道方法吗?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来,吃完饭,我慢慢讲给你们知道。”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