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确的道路被发现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的六人,分成了三个小组,进行了对照组试验。
通过对比不同的蒸煮时间,面条压制的不同长度,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小改良,不到十天,大家就基本上摸清了如何制作小米面条。
甚至整理出了一张很细致的试验结果表。
用不同制作方法,最终产生的效果都是大不同的。
最主要的是面条长度的变化。
如果是挤压出5-10厘米的面条,煮熟后就容易碎成1-2厘米。
挤压出的面条在15厘米以上,煮出来也会断成2-5厘米。
只有挤压到30厘米以上,煮熟后才会断成15-20厘米的长度,刚好适合吃。
之后就算挤压出更长的面条,煮熟后也会断成15-20厘米左右。
在挤压这部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汪维达与林雅负责的蒸面对照组,对面团挤压成面条之前的蒸煮步骤,也进行了详细的试验。
从蒸煮一分钟,到蒸煮超过一个小时,都试了一遍后,汪维达与林雅发现小米面团先蒸煮15分钟,然后再用饸络床子挤压,可以做出煮熟后超过30厘米长的小米面条。
最终再加上第一次实验时没有用上的饧面、浸泡小米等环节后,课题小组合力做出了能够超过120厘米长的面条!
而且为保工艺的普适性,陈翰最后还用不同的小米品种都试了一下,基本上全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小米面条,长度也不过50厘米而已。
当课题小组能够做出长度超过120厘米的熟小米面条后。
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就再无秘密可言了。
陈翰对着一碗刚做出来的,而且还铺上了肉码子,还在冒着热气的小米面条,从多个角度拍下了高清照片后,便宣告了实验的成功!
“各位,我们复刻小米面条的课题,可以宣告成功了!”
“只要将我们的实验过程,以及总结出来的制作步骤,不同方法制造出的差异性结果,整理成一篇论文!”
“那完全可以在国内的核心期刊投稿了!”
庄云鹏双眼冒着金光的一把拉住了陈翰的胳膊,含情脉脉的看着他:“师弟,我最亲爱的师弟。”
“这篇论文,师哥能混个共同一作吗?”
今年已经是庄云鹏在孔建文手下读博的第三年了。
众所周知,博士毕业是有论文硬标准的。
虽然各大高校的要求都有细微差别,但是在社科院这边,想要博士毕业,要求肯定是最高的。
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才能博士毕业。
不然就别想了。
所以,喇家遗址的发现,可能对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们来说,是一个震动华夏的考古大发现,是意义非凡的重要研究。
但是对庄云鹏来说,喇家遗址就是一个行走的论文素材库啊!
过去三年里,庄云鹏哼哧哼哧的也就只捣鼓出了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
而且还是去年跟着老师参与了一个唐朝大墓的考古发掘,才有的机会。
他去年跟的那个唐朝大墓项目,和喇家遗址比起来,根本是小巫见大巫呢!
现在【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将喇家遗址最具轰动效果的出土物,给复原出来了。
这成果,国内任何一家核心期刊绝对都会抢着刊的,不可能投不上!
庄云鹏要能不心动,那才是见鬼了。
只是吧,不只是他,整个小组六个成员,包括陈翰在内,全都是社科院考古所的在读博士生。
他们谁不想要这个一作的机会啊?
每个人都眼巴巴的看着陈翰,指望他这个课题小组的组长,大发慈悲,抬大家一手呢。
面对这一双双期盼的目光,陈翰也实在是有些招架不住。
他干咳了一声,道:“额,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肯定是要让孔老师来署名,这点大家没意见吧?”
“至于第一作者嘛,大家为这个课题都辛苦了,也确实不好说谁功劳大,谁功劳小。”
“不如这样吧,我们就不分一二三作者了,就按照姓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并列在第一作者里吧。”
陈翰这大气的话,可把大家伙给震到了。
这是真舍得啊!
哪怕是眼巴巴想要混个并列第一作者的庄云鹏,也没想过陈翰会这么搞。
一般来说,如果是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比如调研报告、科研论文、专利研发等,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也就是第一作者。
这个第一作者几乎占据整个论文80%的功劳,也只有他可以自称是这片论文的创作人。
剩下的其他署名人,只能算是搭把手,出劳动力的工具人。
这篇论文不能算是他们的,不能拿来评职称或者当毕业论文。
只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有些大型的项目,比如生物科研,环境调查之类的,有的时候涉及到多达上百人,大家都要署名,就很难去区分一二三作者了。
这种时候,署名比较靠前的几个人,就会默认是第一作者,有的时候也会专门在论文里标记出来。
陈翰这就算是打了个擦边,大家都并排署名,但不特意标出谁是第一作者。
这样理论上六个人就都是第一作者了。
而且六个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比起惯例的一作只能2-3人多了一点,但是又比那些署名几十人的论文少的多。
虽然说想要拿来评职称,那肯定是混不过去的。
但是庄云鹏他们厚着脸皮拿来当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导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能混过去了。
清华那边现在还都不搞这种硬性标准了,学校觉得你科研做的还不错,就能给你发博士学位了。
庄云鹏他们擦擦边,也不算什么很过分的事情。
这件事唯一有些吃亏的也就是陈翰了,将一篇原本可以自己独占的论文,分给了大家一起沾光。
毕竟他才是这个课题小组的组长,其他人都是他邀请来帮忙的,本来这个第一作者就是他应得的。
庄云鹏实在过意不去,不好意思的说道:“师弟,这不好吧。”
“这有啥的,我今年才刚读博,未来日子还长着呢,有的是机会再写论文。”陈翰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他要是没有系统加身,那可能会将这篇论文宝贝的不行。
但是他现在也是有系统的男人了!
虽然目前为止,系统还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但是他相信自己未来的成就,肯定不会止步在博士毕业论文都发不出来的份上!
现在抬几位师兄师姐一手,以后师兄师姐毕业了各奔东西了,这人脉不就攒下了嘛!
搞科研工作的,有的时候其实就是拼人脉的。
不过他不在意,师兄师姐们可不是没脸没皮的。
林雅摆着手强调道:“陈师弟的名字必须在第一个,我们排在后头就行了。”
署名的时候按姓名字母顺序来排列,确实是有点过分了。
陈翰也知道有的时候太大方,也会过犹不及,便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下来。
“行,这事就这么决定了。”
“再辛苦各位几天,尽快将论文整理出来,我拿给老师扶正一下,然后就投出去。”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让国内同行,看看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面了。”
- 肉肉屋
【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的六人,分成了三个小组,进行了对照组试验。
通过对比不同的蒸煮时间,面条压制的不同长度,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小改良,不到十天,大家就基本上摸清了如何制作小米面条。
甚至整理出了一张很细致的试验结果表。
用不同制作方法,最终产生的效果都是大不同的。
最主要的是面条长度的变化。
如果是挤压出5-10厘米的面条,煮熟后就容易碎成1-2厘米。
挤压出的面条在15厘米以上,煮出来也会断成2-5厘米。
只有挤压到30厘米以上,煮熟后才会断成15-20厘米的长度,刚好适合吃。
之后就算挤压出更长的面条,煮熟后也会断成15-20厘米左右。
在挤压这部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汪维达与林雅负责的蒸面对照组,对面团挤压成面条之前的蒸煮步骤,也进行了详细的试验。
从蒸煮一分钟,到蒸煮超过一个小时,都试了一遍后,汪维达与林雅发现小米面团先蒸煮15分钟,然后再用饸络床子挤压,可以做出煮熟后超过30厘米长的小米面条。
最终再加上第一次实验时没有用上的饧面、浸泡小米等环节后,课题小组合力做出了能够超过120厘米长的面条!
而且为保工艺的普适性,陈翰最后还用不同的小米品种都试了一下,基本上全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小米面条,长度也不过50厘米而已。
当课题小组能够做出长度超过120厘米的熟小米面条后。
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就再无秘密可言了。
陈翰对着一碗刚做出来的,而且还铺上了肉码子,还在冒着热气的小米面条,从多个角度拍下了高清照片后,便宣告了实验的成功!
“各位,我们复刻小米面条的课题,可以宣告成功了!”
“只要将我们的实验过程,以及总结出来的制作步骤,不同方法制造出的差异性结果,整理成一篇论文!”
“那完全可以在国内的核心期刊投稿了!”
庄云鹏双眼冒着金光的一把拉住了陈翰的胳膊,含情脉脉的看着他:“师弟,我最亲爱的师弟。”
“这篇论文,师哥能混个共同一作吗?”
今年已经是庄云鹏在孔建文手下读博的第三年了。
众所周知,博士毕业是有论文硬标准的。
虽然各大高校的要求都有细微差别,但是在社科院这边,想要博士毕业,要求肯定是最高的。
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才能博士毕业。
不然就别想了。
所以,喇家遗址的发现,可能对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们来说,是一个震动华夏的考古大发现,是意义非凡的重要研究。
但是对庄云鹏来说,喇家遗址就是一个行走的论文素材库啊!
过去三年里,庄云鹏哼哧哼哧的也就只捣鼓出了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
而且还是去年跟着老师参与了一个唐朝大墓的考古发掘,才有的机会。
他去年跟的那个唐朝大墓项目,和喇家遗址比起来,根本是小巫见大巫呢!
现在【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将喇家遗址最具轰动效果的出土物,给复原出来了。
这成果,国内任何一家核心期刊绝对都会抢着刊的,不可能投不上!
庄云鹏要能不心动,那才是见鬼了。
只是吧,不只是他,整个小组六个成员,包括陈翰在内,全都是社科院考古所的在读博士生。
他们谁不想要这个一作的机会啊?
每个人都眼巴巴的看着陈翰,指望他这个课题小组的组长,大发慈悲,抬大家一手呢。
面对这一双双期盼的目光,陈翰也实在是有些招架不住。
他干咳了一声,道:“额,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肯定是要让孔老师来署名,这点大家没意见吧?”
“至于第一作者嘛,大家为这个课题都辛苦了,也确实不好说谁功劳大,谁功劳小。”
“不如这样吧,我们就不分一二三作者了,就按照姓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并列在第一作者里吧。”
陈翰这大气的话,可把大家伙给震到了。
这是真舍得啊!
哪怕是眼巴巴想要混个并列第一作者的庄云鹏,也没想过陈翰会这么搞。
一般来说,如果是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论文,比如调研报告、科研论文、专利研发等,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也就是第一作者。
这个第一作者几乎占据整个论文80%的功劳,也只有他可以自称是这片论文的创作人。
剩下的其他署名人,只能算是搭把手,出劳动力的工具人。
这篇论文不能算是他们的,不能拿来评职称或者当毕业论文。
只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有些大型的项目,比如生物科研,环境调查之类的,有的时候涉及到多达上百人,大家都要署名,就很难去区分一二三作者了。
这种时候,署名比较靠前的几个人,就会默认是第一作者,有的时候也会专门在论文里标记出来。
陈翰这就算是打了个擦边,大家都并排署名,但不特意标出谁是第一作者。
这样理论上六个人就都是第一作者了。
而且六个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比起惯例的一作只能2-3人多了一点,但是又比那些署名几十人的论文少的多。
虽然说想要拿来评职称,那肯定是混不过去的。
但是庄云鹏他们厚着脸皮拿来当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导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能混过去了。
清华那边现在还都不搞这种硬性标准了,学校觉得你科研做的还不错,就能给你发博士学位了。
庄云鹏他们擦擦边,也不算什么很过分的事情。
这件事唯一有些吃亏的也就是陈翰了,将一篇原本可以自己独占的论文,分给了大家一起沾光。
毕竟他才是这个课题小组的组长,其他人都是他邀请来帮忙的,本来这个第一作者就是他应得的。
庄云鹏实在过意不去,不好意思的说道:“师弟,这不好吧。”
“这有啥的,我今年才刚读博,未来日子还长着呢,有的是机会再写论文。”陈翰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他要是没有系统加身,那可能会将这篇论文宝贝的不行。
但是他现在也是有系统的男人了!
虽然目前为止,系统还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但是他相信自己未来的成就,肯定不会止步在博士毕业论文都发不出来的份上!
现在抬几位师兄师姐一手,以后师兄师姐毕业了各奔东西了,这人脉不就攒下了嘛!
搞科研工作的,有的时候其实就是拼人脉的。
不过他不在意,师兄师姐们可不是没脸没皮的。
林雅摆着手强调道:“陈师弟的名字必须在第一个,我们排在后头就行了。”
署名的时候按姓名字母顺序来排列,确实是有点过分了。
陈翰也知道有的时候太大方,也会过犹不及,便顺水推舟的答应了下来。
“行,这事就这么决定了。”
“再辛苦各位几天,尽快将论文整理出来,我拿给老师扶正一下,然后就投出去。”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让国内同行,看看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面了。”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