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婉不能作主, 只是在方瑜同意后,和宜文细细地说了这两个三品大员家的富贵厉害之处。宜文也是动了俗心, 觉得她儿子娶个高门贵女才是正理。
另一头,方瑜秉承着公开透明的原则, 也和侄子方明说了这事, 问方明是如何想的。
方明问舅舅:“和这两家结亲, 对咱们家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方瑜想了想, 说:“这世间的事,从来都是利弊各半、福祸相依。一般情况下,和这几家结亲对你都有不小的提携增益,端看你个人的取舍选择了。”
“舅舅,侄儿想了许久,希望能去京城外做知县掌管一地,最好能挨着宣北,这样也方便照拂家里。”
方明继续道:“舅舅之前也说过,这几年京里恐怕是不会消停。咱们家不牵扯太多是非,那结亲的人家也理应如此。如此看来,选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家反而不稳妥,不如挑和咱们家相近的人家。”
方瑜见侄儿头脑清明,并不因为殿试的成绩懊恼,还主动把目光放远,心中十分宽慰。
他转头就告诉冯婉要得体且委婉地拒绝这几家的试探,然后又去找吏部的人拉关系,想要把方明安排到与宣北宣南紧挨着的潜西去。
几番活动,方瑜终于如愿以偿,给侄儿寻到了千永县知县这个缺儿。
千永县正处在三省交界之地,归潜西管,离冯晋在宣南所辖的淞县不远,也算个大县。
方瑜很满意这样的布局。
方家的亲属和姻亲的势力分布正好形成一个不大规则的椭圆:从乐平县起,到同宁府,再到淞县和千永县。
如今方瑾和省城地方势力的代表人家结了亲,也进一步扩大了方家在宣北的势力。
万事俱备,方瑜终于可以在这个小椭圆慢慢推行他想要的发展了。
这两年,凌河村里培养出来二十三个合格学生,男女各半,正好可以接出来用了。
方瑜给云天成写信,让他安排这些孩子悄悄地进入乐平县城,在县城方府进行再次分流和岗前培训。
这十二个女孩子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是在方家的产业里做事,二是跟在小马郎中做学徒当医女,未来去宣北各处开医馆。
剩下的十一个男孩子也有三个发展方向,除了前面提到的经商、行医,还有一个就是走读书科举的路子。
还有,除了这些合格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不合格的孩子,可以跟着柳镖头继续习武,进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进行忠于方家的思想教育,然后成为方家产业的保安。
方瑜在信中细细交待,停下笔后,还是叹息着说可用的人手真是太少了。
合格的人力资源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货啊!
方瑜不甘心,他心中有大志,又另拿出一张纸,继续给堂哥方瑾写信,交待他时不时的多去外面挑有潜质的苗子带回家里慢慢教。
至于方明的妻子,也在方明朝考后就定了下来,是翰林院检讨丁圆和的嫡长女。
丁家是江南的富户,当然肯定是比不上张之青家了,但也是当地的一个体面的地主豪绅。
这位丁大人三十多才中了二甲进士,花了天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留在翰林院里当官。其人中正平和,谦和有礼,从来不搞拉帮结派那种事,官当得很稳当。
他家的子女教养得也都很好,小娘子都端庄秀丽,小郎君也都端方俊秀,个个都是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宜文跟着冯婉一起去丁家相看过这位姑娘,自然没什么不满意的,只是到底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方宜文私下里又问过儿子一遍,真不后悔不娶三品大员家的姑娘。方明就把舅舅和他的顾虑都和他娘解释透了。
宜文听了解释,才算是把心里的这一点痴想给灭了,开始专心替儿子张罗婚事。
两家人尽量把三书六礼的流程加快,这样就能在方明离京赴任前完婚了。
在方明成亲的前两天,方瑜特意把侄儿叫了过去,进行了一番有着现代科学思想的夫妻启蒙教育。
方明面红心不跳地恭敬听完,毕竟他都经过人事了,也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东西。
方瑜并不知晓他大侄儿有过通房丫鬟的事情。故去的老太太早就和宜文、曾孙说好了,这事要瞒着方瑜。
方瑜看过侄媳妇的庚贴,上面有丁萱如的生辰八字,方瑜心里一算,虽然说是十六岁,但这是虚岁,按周岁算其实也才刚满十五。
他就特地嘱咐方明,让他乐而有节,成亲后也不必急着要孩子。
方瑜小声地对侄子说:“你这快过门的妻子年纪尚小,骨骼还没发育好,晚两年生育才好。”
方明见到舅舅少有的窘迫,就忍着笑,善解人意地说:“马郎中和我们讲过这些,我晓得其中道理的,您就放心吧。”
“那就好。”方瑜背过手,一本正经地点着头。
紧赶慢赶地,终于在十二月初办完了婚礼,就在方瑜家举行。
等办完这件大事,方家上下才算是松了一大口气,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家里其他的孩子身上。
宜佳和小瑾家的孩子们在京城过得都不错。
因为有母亲陪着,金桂姐弟三人并不想家,成日里都玩得十分高兴,就是跟着表兄弟姐妹一起学习有点累脑。
武成和建成只是偶尔想家,大体上还是更喜欢在京城的叔叔家生活。
--
另一头,方瑜秉承着公开透明的原则, 也和侄子方明说了这事, 问方明是如何想的。
方明问舅舅:“和这两家结亲, 对咱们家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方瑜想了想, 说:“这世间的事,从来都是利弊各半、福祸相依。一般情况下,和这几家结亲对你都有不小的提携增益,端看你个人的取舍选择了。”
“舅舅,侄儿想了许久,希望能去京城外做知县掌管一地,最好能挨着宣北,这样也方便照拂家里。”
方明继续道:“舅舅之前也说过,这几年京里恐怕是不会消停。咱们家不牵扯太多是非,那结亲的人家也理应如此。如此看来,选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家反而不稳妥,不如挑和咱们家相近的人家。”
方瑜见侄儿头脑清明,并不因为殿试的成绩懊恼,还主动把目光放远,心中十分宽慰。
他转头就告诉冯婉要得体且委婉地拒绝这几家的试探,然后又去找吏部的人拉关系,想要把方明安排到与宣北宣南紧挨着的潜西去。
几番活动,方瑜终于如愿以偿,给侄儿寻到了千永县知县这个缺儿。
千永县正处在三省交界之地,归潜西管,离冯晋在宣南所辖的淞县不远,也算个大县。
方瑜很满意这样的布局。
方家的亲属和姻亲的势力分布正好形成一个不大规则的椭圆:从乐平县起,到同宁府,再到淞县和千永县。
如今方瑾和省城地方势力的代表人家结了亲,也进一步扩大了方家在宣北的势力。
万事俱备,方瑜终于可以在这个小椭圆慢慢推行他想要的发展了。
这两年,凌河村里培养出来二十三个合格学生,男女各半,正好可以接出来用了。
方瑜给云天成写信,让他安排这些孩子悄悄地进入乐平县城,在县城方府进行再次分流和岗前培训。
这十二个女孩子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是在方家的产业里做事,二是跟在小马郎中做学徒当医女,未来去宣北各处开医馆。
剩下的十一个男孩子也有三个发展方向,除了前面提到的经商、行医,还有一个就是走读书科举的路子。
还有,除了这些合格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不合格的孩子,可以跟着柳镖头继续习武,进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进行忠于方家的思想教育,然后成为方家产业的保安。
方瑜在信中细细交待,停下笔后,还是叹息着说可用的人手真是太少了。
合格的人力资源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货啊!
方瑜不甘心,他心中有大志,又另拿出一张纸,继续给堂哥方瑾写信,交待他时不时的多去外面挑有潜质的苗子带回家里慢慢教。
至于方明的妻子,也在方明朝考后就定了下来,是翰林院检讨丁圆和的嫡长女。
丁家是江南的富户,当然肯定是比不上张之青家了,但也是当地的一个体面的地主豪绅。
这位丁大人三十多才中了二甲进士,花了天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留在翰林院里当官。其人中正平和,谦和有礼,从来不搞拉帮结派那种事,官当得很稳当。
他家的子女教养得也都很好,小娘子都端庄秀丽,小郎君也都端方俊秀,个个都是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宜文跟着冯婉一起去丁家相看过这位姑娘,自然没什么不满意的,只是到底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
方宜文私下里又问过儿子一遍,真不后悔不娶三品大员家的姑娘。方明就把舅舅和他的顾虑都和他娘解释透了。
宜文听了解释,才算是把心里的这一点痴想给灭了,开始专心替儿子张罗婚事。
两家人尽量把三书六礼的流程加快,这样就能在方明离京赴任前完婚了。
在方明成亲的前两天,方瑜特意把侄儿叫了过去,进行了一番有着现代科学思想的夫妻启蒙教育。
方明面红心不跳地恭敬听完,毕竟他都经过人事了,也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东西。
方瑜并不知晓他大侄儿有过通房丫鬟的事情。故去的老太太早就和宜文、曾孙说好了,这事要瞒着方瑜。
方瑜看过侄媳妇的庚贴,上面有丁萱如的生辰八字,方瑜心里一算,虽然说是十六岁,但这是虚岁,按周岁算其实也才刚满十五。
他就特地嘱咐方明,让他乐而有节,成亲后也不必急着要孩子。
方瑜小声地对侄子说:“你这快过门的妻子年纪尚小,骨骼还没发育好,晚两年生育才好。”
方明见到舅舅少有的窘迫,就忍着笑,善解人意地说:“马郎中和我们讲过这些,我晓得其中道理的,您就放心吧。”
“那就好。”方瑜背过手,一本正经地点着头。
紧赶慢赶地,终于在十二月初办完了婚礼,就在方瑜家举行。
等办完这件大事,方家上下才算是松了一大口气,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家里其他的孩子身上。
宜佳和小瑾家的孩子们在京城过得都不错。
因为有母亲陪着,金桂姐弟三人并不想家,成日里都玩得十分高兴,就是跟着表兄弟姐妹一起学习有点累脑。
武成和建成只是偶尔想家,大体上还是更喜欢在京城的叔叔家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