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真正种地,谁都不相信她能干得像其他人一样好。
秋穆对这种“歧视”感到有些生气,她干脆和李有河一起组织了一个新的互助组,专门“收容”那些其他互助组不要的人。很快这个互助组就有了七个成员,除了秋穆和李有河之外,还有张八全、王小树、李文昇、张玉青和沈金来。
张八全就是一开始要把房子借给秋穆住的那个贫农姑娘,今年刚二十一岁,家里就她自己一个人。她姐姐原本住在李有河隔壁,然而却得肺结核死了。而张八全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也不知是由于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还是患有什么别的疾病,这姑娘好好地走路都不能连续走十里地。为了种那分配下来的六亩多地,她都快要到达体力的极限了,其他互助组自然也不想要她。
而王小树虽然没什么健康问题,但她家里可谓真是除了那套木匠家伙之外是家徒四壁,而且比起种地她还是更喜欢做木工。木工这玩意儿可是不容易搞合作的,毕竟村里对木制品的需求就这么大,不需要那么多人当木匠。
李文昇和张玉青的原因自然不必说了,一个是前地主,一个是前地主的女儿,自然没人想要。原本李文昇是没必要参加互助的,可因为栋才爹加入了一个互助组,但那个互助组不想让原先帮栋才爹的李文昇也加入,所以李文昇便失去了工作,现在只能到村公所的公地上帮忙,说白了就相当于是村公所白管她的饭吃。而张玉青还太年轻,家里也没有了地,她母父都被“扫地出门”了,留下她和弟弟张玉荷,一直处于尽管还有吃的却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的状态。
最后一个沈金来,则是因为砸了泥菩萨之后,村里有人揭发她之前卖的都是假药,一时间没人想搭理她了。尽管她的确悔过自新,并且入了党、积极参加革命,但之前吃过她卖的假药的乡亲却没有一个想招她进他们互助组的。而沈金来之所以去卖假药,也无非是因为从小孤苦无依又没有土地,没有别的生计罢了。现在她虽然也分到了地,但各种农具都还缺着。
就是这么五个人,别的互助组都不愿意要,而秋穆和李有河却把她们拢到了一起,决定成立一个“后进互助组”。
这个互助组帮助困难群众的意义已经大于了原本组织生产的意义,并且谁也不知道成立之后该怎么组织下去。张八全实际上只能算是半个劳动力,王小树是个木匠,李文昇和张玉青都没有地,就连秋穆事实上也在种地上不怎么在行。相比之下,李有河缺乏农具的问题跟沈金来之前卖假药的问题简直谈不上是“问题”了。
可是无论如何,既然成立了就得想办法办下去。秋穆整理了一下儿这个互助组的情况,一共七个全劳动力(如果把张八全也算在内的话),张玉青有一个弟弟也能算半个劳动力(尽管一般情况下并不把男孩儿算在内),而土地一共有三十二亩一分,全换算成劣等地相当于五十一亩五分一厘。
七个全劳动力种这么些地,完完全全是足够了的。而根据当下丘阳农田的预计产量,这些地也能够养活七个青年女人和一个男孩子。
问题在于,即使从计算上是合理的,实际操作上也不一定可行。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跟秋穆、李有河的互助一样——缺乏农具。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法解决。尽管她们一辆大车也没有,但她们却有木匠王小树。王小树可以做出一辆大车所用的各种木制部件儿,而后拿去让农会委员、铁匠丁福多箍成一辆大车。这个过程就跟王小树之前替别人做大车是一样的,只不过互助组里不直接付工钱,而要给她记下相应的工。
同理,其他的农具也可以这么造出来。于是关键的问题就从没有农具,转到了没有原材料——木头,以及如何摊派制造农具的花销上了。
好在,这个“后进互助组”里的李文昇和张玉青虽然没有地,但粮食还是有的。估计了制造农具的花销,平均分成七份儿,每人交一份儿,这她俩还是能交得起的。而农具造好之后,就算是互助组公有的,正好也解决了使用农具该算多少工的问题。
于是,秋穆和李有河把她俩之前分配到的那半辆大车卖了,正好拿这些粮食凑了她俩的两份儿。其他人也凑出来了相应的粮食。造大车的木材很快便买到了,交给王小树来制作大车部件儿,而在她干木工时,其他人就以换工1的方式帮她种她家的地。
注释:
1换工:既同等“工”(价值)的劳动进行交换。
☆、第一百零九章:织布互助组
女人们组成了以种地为主的互助组,也促使男人们开始形成了干其他工作的互助组。例如之前夫男会办的织布学习班很快就成立了一个互助组,因为会员们在学会织布之后,反而觉得在一起织布效率更高。
一开始人们都觉得男人应该跟着他们家里的女人一起干活儿,互助组应该以“户”为单位。但实际上,女人们以种地为主要目标的互助组对于男人们的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因为男人的工作不必受到土地的限制,他们就不用非要跟邻居一起合作,而且他们的工作往往也不会占太多的地方,从而能够形成规模更大的组织。
很快,村公所的院子里就挤满了参加织布互助组的男人们,其中甚至有六七十岁的老爷子和三四岁的小男孩儿。即使没办法完成一整套的织布工作,这些老人和孩子也能做些例如缠梭子之类辅助工作,以节省织布工作者们的时间。
因为整个解放区都要促进生产,开通了运输线路使得各村的产品能够相互之间流通,并且运送到城市中去。丘阳的男人们不用担心织出来的布卖不出去,自然要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多赚钱。
而因为这些织布互助组的男人们有了正式的工作,他们在妻主和姐妹面前也更能抬得起头了。原先那些女人的互助组甚至都不把男人当劳动力看,可在织布互助组里,年轻和中年的男人和那些女人一样,也能被称为“全劳动力”了。
不过这样也有问题,因为男人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互助组里度过,他们回家做饭和照顾孩子的事儿就被耽误了,外出种地的女人逐渐开始抱怨织布互助组占用了她们夫郎太多的时间,让家里的活儿没人干了。其实这也体现了之前男人在家受到了怎样的“剥削”,虽然表面上他们似乎没有干什么活儿,而一旦他们离开了家,那些女人们便能立刻发现好些事儿都没有人做了。
另外,男人们在村公所的院子里织布,也影响到了村公所、民兵队和农会委员会的正常工作。其他部门的干部们不得不向夫男会提出意见,织布的男人们的聊天儿唱歌的声音太大,而且他们带来的孩子满院子地跑
秋穆对这种“歧视”感到有些生气,她干脆和李有河一起组织了一个新的互助组,专门“收容”那些其他互助组不要的人。很快这个互助组就有了七个成员,除了秋穆和李有河之外,还有张八全、王小树、李文昇、张玉青和沈金来。
张八全就是一开始要把房子借给秋穆住的那个贫农姑娘,今年刚二十一岁,家里就她自己一个人。她姐姐原本住在李有河隔壁,然而却得肺结核死了。而张八全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也不知是由于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还是患有什么别的疾病,这姑娘好好地走路都不能连续走十里地。为了种那分配下来的六亩多地,她都快要到达体力的极限了,其他互助组自然也不想要她。
而王小树虽然没什么健康问题,但她家里可谓真是除了那套木匠家伙之外是家徒四壁,而且比起种地她还是更喜欢做木工。木工这玩意儿可是不容易搞合作的,毕竟村里对木制品的需求就这么大,不需要那么多人当木匠。
李文昇和张玉青的原因自然不必说了,一个是前地主,一个是前地主的女儿,自然没人想要。原本李文昇是没必要参加互助的,可因为栋才爹加入了一个互助组,但那个互助组不想让原先帮栋才爹的李文昇也加入,所以李文昇便失去了工作,现在只能到村公所的公地上帮忙,说白了就相当于是村公所白管她的饭吃。而张玉青还太年轻,家里也没有了地,她母父都被“扫地出门”了,留下她和弟弟张玉荷,一直处于尽管还有吃的却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的状态。
最后一个沈金来,则是因为砸了泥菩萨之后,村里有人揭发她之前卖的都是假药,一时间没人想搭理她了。尽管她的确悔过自新,并且入了党、积极参加革命,但之前吃过她卖的假药的乡亲却没有一个想招她进他们互助组的。而沈金来之所以去卖假药,也无非是因为从小孤苦无依又没有土地,没有别的生计罢了。现在她虽然也分到了地,但各种农具都还缺着。
就是这么五个人,别的互助组都不愿意要,而秋穆和李有河却把她们拢到了一起,决定成立一个“后进互助组”。
这个互助组帮助困难群众的意义已经大于了原本组织生产的意义,并且谁也不知道成立之后该怎么组织下去。张八全实际上只能算是半个劳动力,王小树是个木匠,李文昇和张玉青都没有地,就连秋穆事实上也在种地上不怎么在行。相比之下,李有河缺乏农具的问题跟沈金来之前卖假药的问题简直谈不上是“问题”了。
可是无论如何,既然成立了就得想办法办下去。秋穆整理了一下儿这个互助组的情况,一共七个全劳动力(如果把张八全也算在内的话),张玉青有一个弟弟也能算半个劳动力(尽管一般情况下并不把男孩儿算在内),而土地一共有三十二亩一分,全换算成劣等地相当于五十一亩五分一厘。
七个全劳动力种这么些地,完完全全是足够了的。而根据当下丘阳农田的预计产量,这些地也能够养活七个青年女人和一个男孩子。
问题在于,即使从计算上是合理的,实际操作上也不一定可行。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跟秋穆、李有河的互助一样——缺乏农具。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法解决。尽管她们一辆大车也没有,但她们却有木匠王小树。王小树可以做出一辆大车所用的各种木制部件儿,而后拿去让农会委员、铁匠丁福多箍成一辆大车。这个过程就跟王小树之前替别人做大车是一样的,只不过互助组里不直接付工钱,而要给她记下相应的工。
同理,其他的农具也可以这么造出来。于是关键的问题就从没有农具,转到了没有原材料——木头,以及如何摊派制造农具的花销上了。
好在,这个“后进互助组”里的李文昇和张玉青虽然没有地,但粮食还是有的。估计了制造农具的花销,平均分成七份儿,每人交一份儿,这她俩还是能交得起的。而农具造好之后,就算是互助组公有的,正好也解决了使用农具该算多少工的问题。
于是,秋穆和李有河把她俩之前分配到的那半辆大车卖了,正好拿这些粮食凑了她俩的两份儿。其他人也凑出来了相应的粮食。造大车的木材很快便买到了,交给王小树来制作大车部件儿,而在她干木工时,其他人就以换工1的方式帮她种她家的地。
注释:
1换工:既同等“工”(价值)的劳动进行交换。
☆、第一百零九章:织布互助组
女人们组成了以种地为主的互助组,也促使男人们开始形成了干其他工作的互助组。例如之前夫男会办的织布学习班很快就成立了一个互助组,因为会员们在学会织布之后,反而觉得在一起织布效率更高。
一开始人们都觉得男人应该跟着他们家里的女人一起干活儿,互助组应该以“户”为单位。但实际上,女人们以种地为主要目标的互助组对于男人们的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因为男人的工作不必受到土地的限制,他们就不用非要跟邻居一起合作,而且他们的工作往往也不会占太多的地方,从而能够形成规模更大的组织。
很快,村公所的院子里就挤满了参加织布互助组的男人们,其中甚至有六七十岁的老爷子和三四岁的小男孩儿。即使没办法完成一整套的织布工作,这些老人和孩子也能做些例如缠梭子之类辅助工作,以节省织布工作者们的时间。
因为整个解放区都要促进生产,开通了运输线路使得各村的产品能够相互之间流通,并且运送到城市中去。丘阳的男人们不用担心织出来的布卖不出去,自然要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多赚钱。
而因为这些织布互助组的男人们有了正式的工作,他们在妻主和姐妹面前也更能抬得起头了。原先那些女人的互助组甚至都不把男人当劳动力看,可在织布互助组里,年轻和中年的男人和那些女人一样,也能被称为“全劳动力”了。
不过这样也有问题,因为男人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互助组里度过,他们回家做饭和照顾孩子的事儿就被耽误了,外出种地的女人逐渐开始抱怨织布互助组占用了她们夫郎太多的时间,让家里的活儿没人干了。其实这也体现了之前男人在家受到了怎样的“剥削”,虽然表面上他们似乎没有干什么活儿,而一旦他们离开了家,那些女人们便能立刻发现好些事儿都没有人做了。
另外,男人们在村公所的院子里织布,也影响到了村公所、民兵队和农会委员会的正常工作。其他部门的干部们不得不向夫男会提出意见,织布的男人们的聊天儿唱歌的声音太大,而且他们带来的孩子满院子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