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回来才能办,很快领悟:“你......们要把那些东西贡献给朝廷?”若是芸娘的贺仪折算成银子,估量也有近百万了,朝廷正在喧喧闹闹开互市一事,商议了很多次,也没个最终结果,归根究底,不就是国库缺钱?若是上献朝廷,既解了朝廷之急,又正了正名,到最后互市的地点谁也别想跟北平府争了:跟我争,凭什么啊?你出钱了么?慷他人之慨,自己又能得益,指不定那些地方官员为了能获得互市的资格还得来求祈云说情,求情就免不了送礼,还能赚一笔——
太子现在的思维已经朝着 “在不失周正的基础上,凡事往钱看”的方向发展了。继而王深一想,父皇最是痛爱祈云,对这番谣言也没什么反应,是不是也在算计......这样说自己的父皇好像不好......是不是也知道云姐的打算,两人心知肚明,故而默契地不发一言,就等秋伯父回来让那笔财富过明路?
这样一想,真真觉得:姜果然是老的辣。他犹豫着,把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祈云只是一笑,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倒让太子不知道到底是还是不是了。最后只好认为:大概祈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
两人既然名声不堪,免不得被那些自持有依仗或是自以为清高之人讽刺。像林曼妮、贤妃那种试图以势压人的不提也罢,贤妃还不是六宫之主呢,等罪我,等于得罪祈云,得罪祈云,等于得罪皇后,你倒是得罪皇后看看?何苦来哉。公主?大家都是公主,我还比你年长呢,尊老懂么?什么,我克夫?嗨,还没嫁,与我何干,你,那可就扯辩不清咯。总让人占不了便宜去。
此种种都不足提,却说有一回,某侯府的公子组织了一帮文人雅士在东城郊外赏霜菊,赏叹菊花的高洁节气之余,便免得论时事,说起时事便免不得谈到目前火热的“贺仪案”,有那自以为高洁不凡的书生秀才大放厥词,言下之意,无不是像芸娘这样失去名声、闺誉的人怎么还有脸皮活在世上,若是我(我家女子),早一根白绫吊死,也全个清白名誉云云。恰逢其时,祈云、芸娘和严明月也乔装改扮出来游玩,祈云闻言勃然大怒,却不动声色上前与那帮人打招呼探知了对方的姓名贯籍,然后在那些人热情询姓氏祖籍之时冷淡告之:在下北平府林祈云。诸位后会无期。
众人见她仪表风流——其时祈云作男装打扮——气势不凡,且穿着富贵,显见家境优越,无不有意结交,开始听到“林祈云”三字还有些反应不过来,还想攀谈,随后晴天霹雳,无不心肝胆颤。
祈云回去就上了个折子,请求削去这些狂放无状书生秀才的资格、功名,永不录用,有爵位者,降一级。此时顿时引起朝堂大哗,大家纷纷上书,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这会让天下的读书人寒了心,嘴巴长在人身上,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啊云云。
祈云冷笑,叫出礼部官员:“非议皇室何罪?”又云:“君子之道,是为‘仁’,仁者,慈心也,这些人虽然读书,却既不明理,又没有仁慈、体谅之心,弱女子本苦于世,却得那蛇毒之人嘴呶呶,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要人去死,好生狠毒。这样的人,即便做了官,也不过是虫蠹恶鬼之流,要之何用?徒让浪费朝廷资源、俸禄。诸位大人上蹿下跳,求情殷勤,难不成背后也在诽谤皇室,想来个法不责众?”
众人这才知道镇国将军嘴巴的厉害,一句话便将所有人都绕进去了:你求情。得,你肯定也非议了皇室,想法不责众为自己开脱。简直杀人无形。
皇帝果然下诏旨免去了这些生员的资格、功名,至于降爵倒没执行,只责了那些人家一个“管教不严”的罪,另罚俸禄半年作赔偿非议仪和公主之用——算是祈云、仪和公主和朝臣各有交代。
大家才知道,镇国将军仪和公主前段时间之所以按兵不动,原来在等候机会,这一下,算是把所有人都敲打了个遍。而祈云对此说法则是嗤之以鼻:本将军不过给父皇一个台阶下,他们真是想太多了。
祈云这段时间跟皇帝上演“互怄气”戏码:祈云近期进宫给皇后问安无不是借口“怕妨碍父皇政务”刻意避开皇帝,把皇帝气的够呛:朕要把那小娘子弄走不也是为了你好——皇帝这样想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心虚了一个,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说的为了谁好不过是好让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除了怕芸娘弄权,他对她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忌惮。可他不能承认他忌惮一个女娃子,那他只好用怕她弄权的借口了——最后不也是没走?你还给老子倔上了?真是岂有此理。皇帝于是也硬气的“不见就不见,朕还稀罕了”——演得也差不多了,正需要一个下台阶缓和彼此关系,结果那些人就撞枪口了——
后来太子私下问祈云,若不是为此,她会怎么做。祈云很淡定:“什么怎么做,直接扇大嘴巴呗。别人难不成还敢说我不是?”
换谁被人当面说该死都会发火,别人还真说不得什么。太子无言以对。
祈云心知皇帝若也有意缓和关系,必然会如她所愿,这样既狠狠的教训了那帮多嘴长舌的狂妄之徒,又达成心愿,何乐而不为?
果然皇帝许了(大半)凑请。
祈云因此先是“期期艾艾”地跟皇帝示了好,皇帝心里得意,不是跟老子犯倔,怎么不犯了?脸上端着,后来被祈云几次撒娇耍赖,皇帝端不了,两父女很快和好如初,祈云三不五时和太子进宫,甜言蜜语帝后,再一家四口一起吃顿饭看个曲儿什么的,显着倒也欢乐。
然后,秋云山夫妇到京了。
秋云山是大半路上接到的封芸娘为公主去鞑靼王庭和亲的圣旨,若非早一步接到祈云的密信,说事情已经解决,怕不吓得魂飞魄散,可饶是如此,不知底势还是让两夫妇夙夜难安,一路上急赶,这才比预定时间早小半个月进京。
秋云山虽在京城没什么根基,但他既得皇帝器重,又有太子、祈云的依仗,故而十分受欢迎,甫到京之初便贺客不断,累得身为主母的三娘叫苦连天,直恨不得闭门拒客。
父女互道离别之情后,秋云山便按照祈云的吩咐,拟了一份将芸娘收到的贺仪献给朝廷为用的折子,三娘担心芸娘所谓的公主身份,以后会惹出更大灾祸,在旁说了支吾了一句:咱家这也算是做好事,能不能求皇帝陛下,以后让芸娘婚事自主呢?我是再受不得听到她去和亲这种担惊受怕的消息了。
秋云山觉得甚好,记在了心头。刚巧皇帝心急知道北地造船情况,宣他进宫,秋云山计上心头,便赶紧准备妥当进宫面圣去了。他给皇帝带来了北地的风光图、
太子现在的思维已经朝着 “在不失周正的基础上,凡事往钱看”的方向发展了。继而王深一想,父皇最是痛爱祈云,对这番谣言也没什么反应,是不是也在算计......这样说自己的父皇好像不好......是不是也知道云姐的打算,两人心知肚明,故而默契地不发一言,就等秋伯父回来让那笔财富过明路?
这样一想,真真觉得:姜果然是老的辣。他犹豫着,把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祈云只是一笑,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倒让太子不知道到底是还是不是了。最后只好认为:大概祈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
两人既然名声不堪,免不得被那些自持有依仗或是自以为清高之人讽刺。像林曼妮、贤妃那种试图以势压人的不提也罢,贤妃还不是六宫之主呢,等罪我,等于得罪祈云,得罪祈云,等于得罪皇后,你倒是得罪皇后看看?何苦来哉。公主?大家都是公主,我还比你年长呢,尊老懂么?什么,我克夫?嗨,还没嫁,与我何干,你,那可就扯辩不清咯。总让人占不了便宜去。
此种种都不足提,却说有一回,某侯府的公子组织了一帮文人雅士在东城郊外赏霜菊,赏叹菊花的高洁节气之余,便免得论时事,说起时事便免不得谈到目前火热的“贺仪案”,有那自以为高洁不凡的书生秀才大放厥词,言下之意,无不是像芸娘这样失去名声、闺誉的人怎么还有脸皮活在世上,若是我(我家女子),早一根白绫吊死,也全个清白名誉云云。恰逢其时,祈云、芸娘和严明月也乔装改扮出来游玩,祈云闻言勃然大怒,却不动声色上前与那帮人打招呼探知了对方的姓名贯籍,然后在那些人热情询姓氏祖籍之时冷淡告之:在下北平府林祈云。诸位后会无期。
众人见她仪表风流——其时祈云作男装打扮——气势不凡,且穿着富贵,显见家境优越,无不有意结交,开始听到“林祈云”三字还有些反应不过来,还想攀谈,随后晴天霹雳,无不心肝胆颤。
祈云回去就上了个折子,请求削去这些狂放无状书生秀才的资格、功名,永不录用,有爵位者,降一级。此时顿时引起朝堂大哗,大家纷纷上书,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这会让天下的读书人寒了心,嘴巴长在人身上,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啊云云。
祈云冷笑,叫出礼部官员:“非议皇室何罪?”又云:“君子之道,是为‘仁’,仁者,慈心也,这些人虽然读书,却既不明理,又没有仁慈、体谅之心,弱女子本苦于世,却得那蛇毒之人嘴呶呶,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要人去死,好生狠毒。这样的人,即便做了官,也不过是虫蠹恶鬼之流,要之何用?徒让浪费朝廷资源、俸禄。诸位大人上蹿下跳,求情殷勤,难不成背后也在诽谤皇室,想来个法不责众?”
众人这才知道镇国将军嘴巴的厉害,一句话便将所有人都绕进去了:你求情。得,你肯定也非议了皇室,想法不责众为自己开脱。简直杀人无形。
皇帝果然下诏旨免去了这些生员的资格、功名,至于降爵倒没执行,只责了那些人家一个“管教不严”的罪,另罚俸禄半年作赔偿非议仪和公主之用——算是祈云、仪和公主和朝臣各有交代。
大家才知道,镇国将军仪和公主前段时间之所以按兵不动,原来在等候机会,这一下,算是把所有人都敲打了个遍。而祈云对此说法则是嗤之以鼻:本将军不过给父皇一个台阶下,他们真是想太多了。
祈云这段时间跟皇帝上演“互怄气”戏码:祈云近期进宫给皇后问安无不是借口“怕妨碍父皇政务”刻意避开皇帝,把皇帝气的够呛:朕要把那小娘子弄走不也是为了你好——皇帝这样想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心虚了一个,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说的为了谁好不过是好让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除了怕芸娘弄权,他对她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忌惮。可他不能承认他忌惮一个女娃子,那他只好用怕她弄权的借口了——最后不也是没走?你还给老子倔上了?真是岂有此理。皇帝于是也硬气的“不见就不见,朕还稀罕了”——演得也差不多了,正需要一个下台阶缓和彼此关系,结果那些人就撞枪口了——
后来太子私下问祈云,若不是为此,她会怎么做。祈云很淡定:“什么怎么做,直接扇大嘴巴呗。别人难不成还敢说我不是?”
换谁被人当面说该死都会发火,别人还真说不得什么。太子无言以对。
祈云心知皇帝若也有意缓和关系,必然会如她所愿,这样既狠狠的教训了那帮多嘴长舌的狂妄之徒,又达成心愿,何乐而不为?
果然皇帝许了(大半)凑请。
祈云因此先是“期期艾艾”地跟皇帝示了好,皇帝心里得意,不是跟老子犯倔,怎么不犯了?脸上端着,后来被祈云几次撒娇耍赖,皇帝端不了,两父女很快和好如初,祈云三不五时和太子进宫,甜言蜜语帝后,再一家四口一起吃顿饭看个曲儿什么的,显着倒也欢乐。
然后,秋云山夫妇到京了。
秋云山是大半路上接到的封芸娘为公主去鞑靼王庭和亲的圣旨,若非早一步接到祈云的密信,说事情已经解决,怕不吓得魂飞魄散,可饶是如此,不知底势还是让两夫妇夙夜难安,一路上急赶,这才比预定时间早小半个月进京。
秋云山虽在京城没什么根基,但他既得皇帝器重,又有太子、祈云的依仗,故而十分受欢迎,甫到京之初便贺客不断,累得身为主母的三娘叫苦连天,直恨不得闭门拒客。
父女互道离别之情后,秋云山便按照祈云的吩咐,拟了一份将芸娘收到的贺仪献给朝廷为用的折子,三娘担心芸娘所谓的公主身份,以后会惹出更大灾祸,在旁说了支吾了一句:咱家这也算是做好事,能不能求皇帝陛下,以后让芸娘婚事自主呢?我是再受不得听到她去和亲这种担惊受怕的消息了。
秋云山觉得甚好,记在了心头。刚巧皇帝心急知道北地造船情况,宣他进宫,秋云山计上心头,便赶紧准备妥当进宫面圣去了。他给皇帝带来了北地的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