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为风水,风见水而止,谓之风水也。
    何为吉宅,首先就是大门口的正前方,有一块宽敞明亮的场地,名曰朱雀。
    并且门前没有什么树木遮挡,再配上场地的正前方还有一汪清水塘,这就是吉宅的首要。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吉宅四要素。
    这四大要素里,唯有门前的朱雀位,最具有影响力量。
    风水与命运的关系,也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既相生,又相克的相互作用力。
    如果正确的利用起来,就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反之,就悲剧了。
    怎么样运用呢?
    就像水与火,如果用水灭火,谓之水克火。
    把水放入锅里,再用火来蒸煮,做出一锅好菜饭来,就是水火济济了。
    这就是看怎么运用了。
    在易致桦的老家,她们易姓家族,祖祖辈辈,都是以农耕生存。早年盖的房子,家家户户都是差不多的砖木结构的三间瓦房,一般六柱,大一点的就是七柱。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沿汉水两岸,当时政府为了老百姓的安全,统一要求住在沿河两岸边的农户,全部搬到大堤的外面居住,并且加固加高沿河大堤,这样,长江沿线发水患的时候,就安全多了。
    整个沿河堤内的住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全部从水岸边搬离,一户不剩。
    各家各户各自寻找地基,填土打台基盖房子。
    当时还是土木结构做房,各家各户都是各凭实力盖房。
    从沿河岸边离开,翻过大堤,前面就是大遍大遍的平原地带,每家每户都以集体模式,划出分界线,以生产小组为单位,一片一片落户盖房。
    从沿河边翻过大堤,生产大队,规划出大片大片的平原地带,再分出几个小队的集体区域。以各小队为单位分配。
    这样,各小队规划好了之后,在规划的区域内,每家每户就可以任意选择地基盖房子了。
    老村庄里的住户,大多数都姓易。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吴姓家庭。很显然,吴姓家族在这里是一个很小的姓氏家族。
    而易姓,则是一个大姓,整个大队,三个小生产队,十之八九是易姓家族之人。
    大队全体住户,由沿河岸边迁移到大堤外时,大约有三百多户人家,包括吴姓家族的住户。
    当时是建国初期嘛,集体统一规划地基,盖房子则由各家各户自己去盖,每家每户全靠自己的能力去盖房的。
    单说这易姓家族中的一支,一位老爷爷,生有四个儿子,这兄弟 四个,老大名叫易万达,老二起名易万谢,老三名叫易万天,老四起名易万地,还有两个姐妹,姐姐名叫易凯之,妹妹则起名易旋之,总共兄妹六人。
    因为,当时易家村的这些个家庭,还是最古老的生活习惯,就是沿着有水源的地方居住,主要是,用水近,方便。所以他们选择了在汉水岸边盖房。
    殊不知,长江流域闹起水患来,可就惨不忍睹了。旧社会,都是靠自然生存。每百年遇一次大水,水患过后,命大的继续繁衍生息,周而复始,反正不会断根。
    进入新社会,普通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当时上面为了老百姓能够长治久安,要求统一搬离汉水岸边。
    也就是这次有组织的集体统一大迁移,造就了长江流域的汉水两岸的人口,迅速发展壮大。
    这次集体大迁移时,这易姓家族中的四弟兄,正值壮年时期。
    这一支家族,当时在沿河岸边盖的是那种最古老的有东西厢房的四合院的房子。按长序分房是这样的,老大易万达,住在房子的正房,正房也最大,易万达则生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易万达的四个儿子因为是“隆”字辈,所以给大儿子起名易隆平,老二易隆安,老三易隆喜,老四易隆乐。女儿最小,又是秋天出生的,起名易秋霞。
    老二易万谢住在东厢房,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起名易隆恩,两个女儿分别是易梦玲,易梦珑。
    老三易万天,从四合院里搬出来做了房子,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易隆合,二儿子易隆作,三儿子易隆化。当时生产队叫合作化公社,所以起了这个名字。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易晓芬,易晓芳。三男二女。
    老四易万地住在西厢房,生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起名叫易隆泽,三个女儿分别是易丹凤,易丹祥,易丹阳。
    一栋四合院里,拥挤着这么一大家人。当时老大家的四个儿子,最大的易隆平十四五岁,老二易隆安十三岁,老三易隆喜十一岁,老四易隆乐九岁。女儿易秋霞最小,只有六岁。
    这易家“万”字辈是弟兄四个,到了他们的下一代“隆”字辈,总共就有九个儿子,八个女儿。人口数量翻了一倍有余。
    那年月,虽然贫穷,存活率非常高,这一家的“隆”字辈,九男八女,不仅全部存活下来了,并且后来全部成家立业了。
    他们易姓家族,在沿河岸边生活了多少年,后人们没有谁去考究。从沿河岸边搬到大堤外的平原地带时,可就宽敞多了,广阔的地带,在生产大队规划的区域内,随便找个地基,就可以盖房子了。
    这一阵轰轰烈烈的大迁移,整个易姓家族的人,因为盖房的变动而变化,各家各户的生活轨道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沿河边翻过大堤,一望无际辽阔的平原土地,任谁都可以随便找一个地方,盖起房子,屋前屋后,都是宽敞明亮得很。
    这里是长江的支流,汉水河流,易姓家族,已经在这里扎根生存。
    天然的山青水秀,每逢夏天,燕子纷纷回来筑巢,各色各样的蜻蜓,在头顶上盘旋,水塘里的荷花,争相斗艳,煞是好看。
    每到秋天,忙忙碌碌的人们,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着秋收。圆鼓喽兜的黄豆,金灿灿稻子,红红的高粱,棒棒敲的芝麻,亮闪闪的玉米,饱满的油菜籽,大伙儿越忙,劲头越大,年年总有几个品类收存是喜人的。
    最最繁忙的,还是那柔软的棉花,四瓣的桃壳,四瓣的雪白朵朵,一不小心,桃壳总会把那摘棉花的手,扎得一缩,仍然双手不闲。
    喜人的朵朵棉花,前面摘了,后面又开了,天天都有摘的,足足要摘上一个多月,到九月进入摘棉花的尾声。
    趁着艳阳高照的大好晴天,摘下的棉花,顺便在田间地头爆晒,晒个一两天,然后积攒起来,用板车拖到扎花厂,经过扎花机加工之后,籽是籽来,皮花是皮花,一级皮花,可以卖个一块多一斤。脱出来的棉籽就榨油炒菜吃。棉梗就扯起来当柴,烧火做饭。解决了没柴火的难题。这是搬迁之后,集体统一规划种棉花的好处,一举三得,棉花卖钱,棉籽榨油,棉梗当柴。
    这棉籽炸的棉油,到了冬天,油就结冻,有点像猪油膏状。
    到了两千年才听说,这棉籽油是工业油,不能食用,只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战难刚刚结束不久,整个国家还比较困难,没有那么多合格的食用油,各地都是自给自足,棉籽油才允许食用。
    建国初期,热火朝天的大集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没有压力,大家过得都一样,没有觉得哪个比哪个富,谁比谁穷,大家都差不多,走的是大集体,人人有口粮名份。
    集体分配任何东西,全都按人口数量来分配,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忧愁,更不会有什么其它非分之想,人人争先恐后下地干活争先进,个个全力以赴力争上游。
    每年的年底,公平公正的评选个人劳模,先进集体等,那日子过得是,家家欢歌笑语,人人欢天喜地。
    那时候,人人勤勤恳恳,个个任劳任怨。如果有谁想从生产队走出去闯荡江湖,就是背叛生产队,大队的领导干部,就有权力把外出的人,逼回来。
    易家村全村也就三百来户,哪一家有几口人,几个男劳力,几个女孩子等,大家都是透明的,户与户之间,没有半点隐私可言。
    闲暇之余,大家相互串门,特别是十来岁左右的娃儿们,当哪一家的大人走亲戚去了,当天晚上回不来,因为那时候都是用走路的,几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这时候,那一家没有家长的孩子,就会叫来小伙伴去自己家里做伴壮胆,这样,你在我家过夜,我到你家凑热闹,这样的事情多的去了。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不在家的时候,好伙伴在一个床上睡觉,开心好玩极了。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个以家族为主的生产大队,本来就是一个祖宗,平日里,白天,大伙在一起干农活,傍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
    特别是吃晚饭,所有的人,都把碗端着,到屋外的场地上,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又聚集在一堆吃饭唠嗑。
    这是平原地区的一大文化。
    到了夏天,炎热的天气,蒸得人晚上不能在室内睡觉,那时候没有电风扇,就连电灯都没有,几乎是倾巢出动,所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到生产小队的那块水泥场子上,各家各户都把自己家里的竹床搬来,集体乘凉。每个人都喜欢这样乘凉,大家有说有笑,有时候聊着家长里短的,有时候有人讲故事,还有出谜语猜谜语的,总之五花八门,百家争鸣。
    一次集体乘凉,一直要聊到半夜十二点,才又都各自搬着竹床各回各屋休息。
    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带,肥沃的土地,孕育着这里的人们。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章节目录

命运风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用户淇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用户淇淋并收藏命运风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