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也不愿意让小女儿操心,她白天黑夜起早贪黑地干活,向周围邻居借钱,只为了能把丈夫和儿子的病治好。
    不管生活有多么辛苦,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面对治病欠下的重债,她所想的就是挣钱还债,有时候累着累着,她倒头就能直接睡着。
    她不仅种自家的田,也把邻居家的田收来重,种花生,种玉米,种水稻蔬菜,可就算她这么忙碌,一年到头来,收入也只有几万元。
    《好日子》虽然取了这个片名,但在剧本的前半部分,这个故事和“好日子”没有丝毫关联。
    郭秀勤劳、善良又热情,她却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好日子。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三年,郭秀家依然欠着不少外债,虽然债务的总数比起前些年要少,可她所挣的、所还的每一笔钱,都是用血汗浸泡出来的。
    许沛乙在看到《好日子》这个剧本、了解到郭秀遭遇的第一反应就是捐钱,她一直没结婚,没有子女,可以说,郭秀是她人生中从未接触过的人物,对方所过的,也是她这一生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可是郭秀本人说什么都不肯收,她现在的收入比起前几年已经好了许多,家里的外债已经还清了:“想吃的都能买到,有新衣服穿,有新房子住,这样的生活我以前都不敢想。”
    剧本的第二部分,就是村里土地流转,郭秀家的地被流转出去种蔬菜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段故事是郭秀的人生转折。
    地都流转出去了,郭秀年纪又大了,她靠什么挣钱还债呢?
    镇上之所以发展蔬菜基地种蔬菜,是因为种蔬菜的利润确实比种粮食要高,郭家的苦处被帮扶本村的干部看到了,就把郭秀安排在蔬菜大棚里做工,郭秀又勤奋又好学,她虽然不是特别聪明,可她肯学肯干,镇上办了农业技术培训班,她只要知道就一定要参加,种什么蔬菜的技术她都要掌握。
    农技干部也愿意教她这种肯学肯干的农户,郭秀只要来学,农技干部必然手把手地教她,不过两三年,郭秀就成了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她的收入比起一开始单打独斗提高了不少,而且她确实看到了蔬菜种植的商机。
    这两部分剧情,高光点都在郭秀一个人身上。
    林济也担心过,怕《好日子》反反复复讲述一个女人吃苦和学技术的情节,观众们可能会觉得无聊,可许沛乙演绎起来之后,他发现,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郭秀的故事可以打动他,在许沛乙的演绎下,即使明知这是一段表演,林济依然被打动了。
    他在《好日子》里补充了一些媒体报道之外的细节,比如郭秀一家日常相处的温馨,比如父子二人生了重病之后,父亲想把看病的机会让给儿子,儿子又想把看病的机会让给父亲,又比如说,女儿女婿虽然条件不好,依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父母。
    郭秀的女儿每次回家,都会往母亲手里塞钱,虽然是细碎的零钞,有时候实在没钱,女婿二话不说就去地里干重活,田里那些活重,他都会主动去帮忙,女儿干活虽然不如郭秀麻利,却还是会替母亲看好家里,做一些家门口的活。
    郭秀学技术这事,村里人多少是有质疑的,她家里人却一个个举双手赞成,女儿女婿担心郭秀没钱,主动给她塞钱,有了家人的支持,郭秀鼓起勇气承包大棚种植富硒蔬菜,在她们这个村子,她是第一户这么做的农户,她愿意承包大棚,村里当然给予全力支持。
    而掌握技术种大棚后,郭秀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为自己的家庭买房买车,而是雇佣起和她家一样贫困的农户,手把手教他们种蔬菜。
    林济手里有郭秀以前生活的照片,和现在的家庭合照,他去见郭秀的时候,郭秀本人话其实不多,她的女儿却絮叨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林济的写作素材因此充实了许多。
    作为编剧,林济很擅长观察人,他平时挑演员多少也依靠这一份观察力——一个人对生活是否充满希望,从眼神和表情就能看出来。
    他身处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见过了太高片酬却目光空洞的明星,这些人追求刺激与快感,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演员最初的追求。
    说实话,即使靠种植蔬菜致富后,郭秀的家庭年收入也不过十几二十万而已,和片酬动辄千万的明星比起来,连零头却不够,但郭秀整个人、她的子女们,即使是病重的儿子,身上始终能看到生机。
    娱乐圈的许多明星,不管收入多高,在做公益和捐款上总是吝啬的,林济在剧组里没遇到过,但他周围不少导演和编剧都吐槽过,某某演员恨不得连水电费都要剧组掏,至于要他们像郭秀一样帮助别人——那更是天方夜谭。
    因为对比太过强烈,林济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同样感慨无限。
    站在林济的角度,他会觉得上天对郭秀太不公平,可郭秀本人并不这么想。
    她自己靠劳动和勤奋获取金钱,她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她的血汗,可因为她曾贫穷过曾困苦过,她觉得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在很多人看来,郭秀大概是很笨的,林济猜,《好日子》这部剧播出后,恐怕也有人会这么想,但郭秀自己的原话是,如果不是扶贫人员教她学技术,如果不是有帮扶,她也很难承包起大棚的种植,她家生活变好,除了有自己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政策的帮助。
    既然她过上了好日子,那她理所当然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林济看过郭秀的一篇采访,在采访里,记者问她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她说愿望是国家太平。
    这个想法虽然朴素,可实践起来却比想象中要难得多,但很多时候,通常只有郭秀这样的人才会这么去想。
    《好日子》短短22集剧本,林济写了郭秀、郭秀的家人、扶贫干部、被郭秀帮到的人,虽然不能百分百符合原型,可林济至少在努力让角色贴近原型。
    他抓演员们的表演也比前几个剧组抓得更紧一些。
    客观来说,他前面几部剧,包括《无限危机》《我欲成仙》,演员表演可以有假的成分,就算欠缺一点也没什么,因为这几部剧不是现实主义的剧,不管是修仙还是无限流,剧情本身是虚构的,演员并没有固定的表演范式。
    可《好日子》这部剧,林济希望演员的表演不掺一丝虚假,尽量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他的定义里,郭秀,包括《好日子》里的一群人都是有信念的,角色的信念要通过演员呈现给观众,演员自身如果演不出充满信念感的一面,如何把剧集的内核传递给观众呢?
    至少演员自身要相信这个故事,要怀抱那种过好日子的信念。
    《好日子》的拍摄进度虽然慢,却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剧组在村里驻扎了几个月,刚开始拍摄时,总有一群村民来围观,后来围观的人少了,剧组也被村民们当成他们的一份子,村里人知道王博成和林济是剧组的老大,两人只要在剧组露面,村民们总要再三提醒,让他们一定把剧给拍好了。
    第159章 开播前
    每一年开春, 各大卫视都会公布下一年计划播出的片单——大江卫视、青蓝卫视几家一线卫视的片单,不仅剧迷们会关注,媒体也会投去视线。
    剧评人们也会借助这一机会, 向观众推荐自己提前看好的剧集。
    当然, 业内远不止三家一线卫视, 部分二线卫视推出的重点剧集同样会吸引剧迷和剧评人的视线, 就比如——云和卫视计划在3月份推出的《好日子》。
    众所周知, 云和卫视在一众二线卫视中的存在感低到可怜,旭日卫视、大秦卫视这几家, 好歹靠着不断重播的《代号11》和《百归记》收获了一定关注度, 尤其是前者, 对“无名英雄”故事的挖掘几乎成为了旭日卫视的招牌。
    而对比之下,观众们既不记得云和卫视推出过什么剧,也不知道云和卫视自身的特色。
    有些卫视天生腥风血雨,虽然口碑一般,名气倒是一直有, 最怕的就是如云和卫视这般存在感几乎为零的, 不管云和卫视拍了什么剧,或者推出过什么有意义的活动, 关注者却始终寥寥。
    而云和卫视的新剧之所以受到关注,自然因为编剧那一栏一个众人熟悉的名字——林济。
    “云和卫视这是请了小林来救场吗?据说小林写完这部要休息一阵?编剧林济, 主演许沛乙, 阵容看起来挺不错的。”
    “没有人觉得片名太……无聊了吗?《好日子》这个片名,和林济本人真的一点也不搭。”
    “+1+1, 虽然林济的片名都不算出彩, 甚至可以用直白来形容,但《后宫》和《静梧传》好歹点题, 《好日子》是什么鬼,从片名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
    “林济成名始于旭日卫视,退圈前和云和卫视合作一次,倒也符合他的风格。”
    “云和卫视啊……”
    不管怎么说,林济的名字一挂,云和卫视这家曾经默默无闻的二线卫视终于出现在了观众视野中。
    甚至有观众觉得,既然林济愿意和云和卫视合作,会不会因为云和卫视其实有两把刷子,只是被他们忽略了?
    抱着这种想法,观众们默默把遥控器转到云和卫视,开始欣赏云和卫视在黄金时段推出的力作。
    云和卫视最近播的,是一部叫《血浓于水》的情感大剧,欣赏了一整集后,不少观众默默换了台。
    怎么说呢?情感大剧要么是《真爱诺言》那种,一路狗血到底,要么就拍出一点能让观众内心被打动的故事,而《血浓于水》属于观众刚要被真情打动,剧情就开始撒狗血了,这狗血持续时间又太短,劲儿还没体会到呢,又开始以情动人了。
    总而言之,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都想要,偏偏什么都得不到。
    “林济怎么和这么一家卫视合作了?剧的水准有点次了,不是说他要和大江卫视合作吗?”
    “可能是合作次数太多,林济腻了?”
    “《好日子》这个片名看起来要么是喜剧,要么是正剧,放在大江卫视更好吧?作为小林的剧迷,我倒是希望他正剧都在大江卫视播,其他卫视的基本盘少了点。”
    当然,云和卫视的片单上既然出现了《好日子》,《好日子》在云和卫视播出毋庸置疑。
    其实《好日子》年初就拍完了,主创们留在剧组的时间很长,就为了呈现出最佳的成片效果。
    许沛乙之后还补拍了几个镜头,她是主要演员里最晚离开剧组的,甚至她还参与了一部分后期——她和导演王博成大概是同一时间离开剧组,之后剧组这边和云和卫视协商剧集播出的时间,把日期定在了3月份。
    定档期这事,云和卫视没有一线卫视的顾虑,对云和卫视来说,什么档期都是冷门档期,剧集放在哪个时间点播出都一样,卫视方面不想等,只想尽早让《好日子》和观众见面。
    云和卫视也没考虑过和大江卫视、青蓝卫视这样的一线卫视竞争。
    林济和青蓝卫视、大江卫视合作,拿年冠就像喝水一样简单,云和卫视的观众基本盘比旭日卫视都差多了,《好日子》也不是《代号11》那种能轻易吸引观众注意的剧。
    “如果咱收视率能有4%,台里是不是该办庆功宴了?”
    “4%……你是不是想太多了?去年一整年,咱们收视率破2%的剧有几部,你数了吗?”
    “可那是林济啊,咱们自己不行,林济总是行的吧?”
    “考虑到平台是咱们,不如先预设一个林济编剧生涯的滑铁卢?”
    慕溪:“……”
    说实话,作为卫视总监,听到下属这么调侃,她是相当无语,可收视差是现实,不是她训了谁或者不想听就能改变的。
    这几年台里的成绩实在太差,情况虽然不是她造成的,可她上任之后并没有带来明显的转变。慕溪甚至怀疑,台里之所以没有换掉她,不是因为她太优秀,而是因为无人可换,换上一个未必能改变台里目前的困境。
    当然,她一直觉得,台里某些决策实在是太保守了,她上任之后提过不少改进意见,都直接被否了,没再给她开口的意见。
    郭秀这类人物,g省有许多,因为g省本身不富裕,扶贫的影子在g省各地随处可见,值得拍、值得写的例子有太多,哪怕是拍几部纪录片也不错。
    她这个提议送上去不久就被否了,理由是他们拍纪录片的水准有限,除此之外,纪录片的关注度实在太低,不会对云和卫视的现状产生好的改变。
    慕溪:“……”
    她懂了,高层要的是从收视率1%到5%的转变。
    怎么不去做梦呢?
    成天给自己洗脑,改变可要快多了。
    慕溪甚至怀疑,如果《好日子》的编剧不是林济的话,以郭秀这样的形象为主角的剧集,台里恐怕都不愿意投资拍摄。
    各家卫视的定位毕竟不同,高层也不能总惦记着成绩好的那几家。
    就以青蓝卫视为例,这几年收视率前三的剧都出自青蓝卫视,青蓝卫视可谓赚到盆满钵满,但问题在于,青蓝卫视的收入高,台里可支配的资金也高到吓人。
    高层只看到青蓝卫视一百挣一千,问题在于,青蓝卫视有一百,而他们只有十块。
    “但愿《好日子》收视率能破4%吧。”慕溪在稿纸上默默写下“4”这个数字。
    对于云和卫视而言高不可攀的收视数据,却只是林济的收视底盘而已。
    林济难得和云和卫视合作,为《好日子》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收视太差的话,慕溪总觉得对不起对方。
    ……
    论宣传能力,云和卫视也无法和青蓝卫视相比,至少云和卫视买不起各大社交平台的广告位,地铁、公交站台贴剧集海报这种宣传方式,以云和卫视的资金也办不到。
    可在g省这块地界,云和卫视尽了最大努力去宣传——g省各个地级市的电视台,都被迫在自家的广告时段给《好日子》打广告。
    各地级市台可谓怨气冲天。
    但没办法,云和卫视资金都有限,各地级市台的发展更是一片惨淡,地级市台播出的剧集,有不少是云和卫视免费或者半卖半送给出去的,换成其他卫视,绝对不会以这种低价卖剧给地级市台。
    云和卫视自身的广告时间同样如此——空出来的广告位全都分给了《好日子》。
    《好日子》的宣传海报可谓云和卫视立台以来之最,慕溪甚至丧心病狂到开大会的时候都带着《好日子》的纸质海报。
    “慕溪这是要放手一搏了?”

章节目录

我靠编剧发家致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远上天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远上天山并收藏我靠编剧发家致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