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偷一手的万历
    长定堡这个地方太敏感了,在万历年间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地名,这都是因为几十年前曾经有一场“长定堡大捷”。
    那是张居正当首辅时的事。
    当时张居正正巧回老家探亲,长定堡的守将突然向京城汇报,说他们在长定堡一带获得大胜,杀了四百多入侵的鞑靼人。
    当时李成梁还没有崛起,大明面对鞑靼蒙古常态性吃瘪。
    留守京城的少年万历听到这消息,自然十分高兴。在张居正没参与的情况下,他和内阁成员一起作出决定,先给辽东一众文武官员都升了官,然后又风风光光的去太庙祭祀庆贺。
    直到张居正回到京城,却一眼看出文书上的问题,派人去详查,才发现是一个四百多人的鞑靼部落到长定堡内附,被当地守将谎称为入侵,然后杀良冒功。守将非但没有立功,还大大损害了大明在蒙古人中的形象,害得许多蒙古部落再不相信大明。
    张居正当时将长定堡大捷揭露出来,严惩涉事官员,搞倒了一大批人,顺带把少年万历的面子踩到了泥土里。
    张居正倒台之后,这事情自然又被万历皇帝找后账,一来二去,弄得长定堡这个地名在万历一朝响彻天下。
    今年的鞑靼入寇,辽东几百个城堡,鞑靼人打破哪个不好?偏偏是打了知名度超高的长定堡,李柄自然被天下大骂。
    但即使这样为一个城堡失守而撤职巡抚还是有些夸张,真正原因是万历皇帝早就想拿回辽东巡抚的位置。
    趁着京中官员都在骂李柄,李化龙突然上了个折子,指责李柄犯罪太大,应该撤职。
    朝中官员原本还没谈到撤巡抚的事情上,但李化龙的声望实在太高,他提出这点后一时也没人敢反驳。
    接着万历皇帝火速同意,让李柄撤职回籍,升杨镐为辽东巡抚。
    等大家反应过来的时候,辽东巡抚职位已经回到万历控制之下了。这时众人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万历皇帝联合李化龙的偷袭。
    辽东原本就充斥着皇帝一派的势力,杨镐在辽东上任之后也很快跑通了辽东的政军事物。
    一个月前杨镐已经推荐李如梅担任辽东总兵。
    辽东将再次回到李家军阀和皇帝推选的巡抚共同治理的局面。
    对于辽东百姓来说,这样的局面却是让大家开心。
    李家军能在辽东崛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万历朝以前大明在辽东的军势一直是收缩态势,李成梁崛起之后才有了宽甸六堡以及辽东的军事扩张。
    虽然李家军阀陈腐老化,在面对女真人时也力不从心,只想粉饰太平,但是他们却是少数能够调动辽东军事体系运转的力量。
    就如同,这两年李家军阀失势,辽东立刻就被鞑靼人叩边,长定堡一战,各派将军打的乱七八糟。
    而历史上杨镐和李如梅组合管理辽东,在一两年内甚至就能够出塞去抄掠鞑靼蒙古之地。
    萨尔浒之前,上至万历皇帝,下到辽东百姓之所以对杨镐充满信心,也是因为杨镐主政辽东以后的管理十分不错。
    毕竟这时谁也想不到,萨尔浒之战杨镐和李家军阀直接丢了坨大的。
    离开杨镐驻辟所在,熊廷弼对王文龙道:“有了杨巡抚的支持,这赈灾之事便成了一半,接下去该找这宁远城的祖家商议。”
    王文龙问道:“赈灾就在宁远进行吗?”熊廷弼点头:“山海关外几个最大的人口聚集之地,无非是宁远、辽阳与开铁,宁远又负责另外两地的物资输送中转,此地的灾情若得缓解,则全辽无虞也。”
    熊廷弼一番介绍王文龙才知道明末辽东的气温和前世完全不能比,均温低了可能有两度。
    别小看这两度的差别,放在辽东这就关系到农历二三月份平均气温能否恢复到零度以上。
    那正是春播的时间。
    二三月均温零度以上的地区土壤不会霜冻,方可以进行耕种。
    春季两度的温差,直接将辽东适合农业耕种的地区往南推移了上百里,让整个辽河套地区都不能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垦。
    王文龙突然问:“我在信中建议飞百兄于辽东推广的两种新作物可有成效。”
    熊廷弼说起这个难得的脸露笑容:“这玉米和马铃薯果然神奇,即使在铁岭都能种植,而且产量还不错。”
    王文龙连忙询问:“既然如此,这两种作物可是推广开来了?”
    熊廷弼却是摇摇头道:“虽是长得好,但辽东百姓似乎不太愿意接受,具体情形,不如待会儿去问祖佥事,他家便是此地最大地主,家中也是种了玉米和马铃薯的。”
    王文龙知道有两种作物可以突破寒区的温度限制,那就是玉米和马铃薯。
    这两种作物原产都是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作物的祖源都来自高寒地区,自带抗寒buff。
    王文龙前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原时空的。闯关东移民真正突破满清的柳条边限制所依靠的并不只是他们敢于在满清封锁下去东北开垦,更重要的也是玉米和马铃薯在北方的推广。
    东北固然能种水稻,但是在东北种水稻受限于气候因素,产量和南方是没法比的。而且水稻是细作粮食,在机械化铺开之前,种植水稻非常消耗人力。
    这么说吧,直到伪满时期,以当时日本鬼子的机械化和农业水平,都不敢在东北大规模推广水稻,而是以种植玉米为主,要直到新中国后才能够负担。同样的劳动力付出,在东北种水稻所能提供的热量实在太低了。
    想要开辟北大荒,将东北纳入产粮区,起先所要依靠的只能是玉米和马铃薯,农民得先靠这两种作物活下来,才有能力在土地上开辟水稻田。
    王文龙在熊廷弼带领下来到祖家,祖天定出门来迎接。
    “建阳公,听说你一封信便从福建来了辽东,先生对辽东百姓真是有心啊。我替东人谢过先生了。”
    王文龙拱手连道不敢,开口问的却是:“听说玉米和马铃薯祖家都有种,祖佥事觉得这两种作物可能被辽东百姓所接受?”
    祖天定一愣,他是个世家子弟,又是军官,哪里会去管家中种田之事。
    他对王文龙的问题十分上心,当即叫来家中管事,管事又去找来在城外的一个负责运营农庄的庄头。
    那庄头听到询问马铃薯和玉米,回答道:“这两种作物的确产量高,马铃薯需要多些水,玉米却能抗旱,哪怕今年受到灾荒,也能够正常成活。”
    “你们庄子里这两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广吗?”王文龙询问。
    那庄头却是摇了摇头:“这两种作物虽好,却是没什么人种。”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无相黄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相黄叶并收藏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