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有很多人
    一阵冷风吹过承天门,郭正一被冻得打了一个摆子,又道:“许尚书,兵部与御史那边送来了消息,下官也是才听说。”
    “什么消息?”
    郭正跟着许敬宗的脚步道:“从西域回来的将士说那个大食使者其实梁建方好大喜功留下的,军中将士们早就想杀了这个使者,是梁大将军特意留下的。”
    许敬宗的脚步忽然停下,黑着脸道:“好个梁建方,他好大喜功让我们的休沐被搅和了。”
    郭正一也是无奈一笑。
    这也没有办法,按照情理上来说梁建方的做法也没错,一个使者要来长安那就让他来。
    梁建方在战前杀了使者,也算是情有可原,如此军功在身朝野不会为难他的,只是以后会被人诟病。
    再者说,退一步说放眼朝野,朝中哪个将军没有坏的风评?
    皇帝一句话定下了这个使者的生死,今年的休沐依旧正常进行。
    两人刚走到礼部门口,就见到上官仪与太子正有说有笑地走来,这位太子舍人近来与太子相处的相当不错。
    许敬宗再次迈开脚步,与郭正一迎面而去,摆出一副正好撞见的模样,行礼道:“太子殿下。”
    於菟行礼道:“许尚书,郭寺卿。”
    看着嗓音还有些生嫩又沙哑的太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在变声音的年纪。
    许敬宗道:“殿下,下官要去杀个使者,不知殿下是否得闲?”
    於菟想了想,了然道:“杀人?在战场上看多了,父皇还布置了许多学业,就不去了。”
    上官仪面对眼前两人也是面带歉意的笑容。
    近来太子确实很忙,几乎是住在了中书省,整日与中书省的那些侍郎走动,许敬宗隐隐担忧这样的太子,将来会不会吃亏。
    寒风依旧萧瑟,许敬宗与郭正一来到了朱雀门前,当文吏带着高将军而来,那位大食使者也被押到了门下。
    当这位大食使者的人头落地,也就宣告着大唐与大食之间的关系,也就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大唐拒绝了一切和好的机会。
    或许这样更好,让唐人知道,在外面还有广袤的土地没有被大唐征服,许敬宗又想起了陛下的理想,陛下希望有更多的唐人走出去,走出去的唐人能够在世间各地留下唐人的种子。
    就这样让唐人的种子遍布世界各地,哪怕有唐人在遥遥万里之外,能够建设一个唐人小国,陛下也会不吝赏赐的。
    陛下希望唐人能够走出去,能够去更远的地方征服。
    一骑快马来到了长安城,来人将一个消息带到了长安城,老君山上的天文台就要落成了。
    还以为皇帝会在老君山上建设出一个宫殿,没想到是给李淳风道长建设了一个望星台。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走在朱雀大街上,两人须发皆白,身后只有三两个侍卫,走入柴绍家的府邸。
    李世民道:“这里还是一样。”
    柴哲威道:“侄儿一直让家中人将这里维持成原样。”
    李世民来到一棵银杏树前,在树边,还有一间向阳的屋子,屋子内有两个灵位,是柴绍与平阳公主的灵位。
    李世民抬头看着银杏树,听到了身后有匆忙的脚步声,脚步声很熟悉。
    “爷爷。”
    听到於菟的话语声,李世民也没有回头,而是看着银杏树道:“近来你都在学政?”
    於菟走上前道:“孙儿近来与上官老师学政。”
    “上官老师?”
    “他是孙儿的东宫舍人,孙儿有很多疑惑需要问他,便称老师。”
    李世民又问道:“疑惑,你还有什么疑惑。”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太子面带笑意。
    於菟回道:“父皇说过要政令通达。”
    李世民道:“你父皇总是这么说,他恨不得给各县的官吏都拴紧了。”
    “爷爷,孙儿与上官老师都觉得其实父皇的忧虑是对的。”
    “你有何见地?”
    於菟又道:“父皇说过,从皇帝到大臣,皇帝说要求一百,到了朝中恐怕就剩下了八成,出了长安城就剩下了六成,到了各道州府恐怕就剩下了三成,若到了地方县乡那就只剩下了一成,这是不好的,这会酿成隐患。”
    “因此朝中要加大监察力度,加大县乡分权与互相制衡,自上而下要让各级官吏清楚,他们为官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治理社稷,上官老师说官吏不论大小,不论在朝堂还是在县乡,他们的行为就是社稷的行为。”
    “若最下层都失去了控制,社稷何谈稳固,孙儿懂得不多,可孙儿铭记父皇教诲,李唐的江山从来不是一口锅,也不是每个人在这口锅中分食,李唐的江山没有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没有这天下与江山。”
    听罢,李世民眼神中带着欣喜与担忧,缓缓道:“承乾,他都教会了你什么啊。”
    於菟道:“孙儿学到的不多,爷爷见笑了。”
    李世民摆了摆手道:“去吧。”
    於菟作揖行礼,也向长孙无忌行礼,才快步离开。
    长孙无忌面带笑容地看着,直到太子的身影看不到了,才开口道:“太上皇有个好孙儿。”
    李世民轻哼一声,道:“朕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将来会比他爹更严苛。”
    长孙无忌道:“是太子学得不好吗?”
    李世民颔首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承乾那样的天分,当年舅父说过承乾的天赋就适合当皇帝,后来你与朕都看到了,当年的承乾学什么都很快。”
    长孙无忌回忆着当初,笑道:“是呀,当初还是太子时,不论什么事总是看一眼,问几句就会了,房相当年总说他没有教过太子什么,而太子就已会了,若说真要太子学得慢的唯有射术了,英公教了很多年。”
    阳光洒在屋内的两个灵位上,李世民坐在一旁笑着道:“朕都快忘了你们长什么样了。”
    今年的除夕,宫里尤其热闹。
    李承乾带着李欣正与李恪吃着火锅,道:“青雀走了,他带着一群学子说是要到处去看看,将欣儿交给父皇抚养。”
    李欣是魏王李泰的儿子,这孩子自小就乖巧,他正捧着碗喝着汤。
    李恪问道:“青雀去做什么?”
    李承乾吃着羊肉,道:“说是要去测量土地的年龄,可能要走不少地方,看看那些地方的土。”李恪道:“到如今还是青雀最清闲。”
    李承乾道:“你呢?”
    “恪还不打算停下来,这世上总有很多旧事需要办,官吏的能力不够就需要有人看着,子民需要教化,就需要有人去教导,恪觉得这辈子都办不完这些事。”
    说着话,李恪自嘲地一笑,道:“若有一天恪觉得累了,想要停下来,还望皇兄不要见笑。”
    说着话,他举起酒碗就一饮而尽。
    李承乾又给他倒上酒水。
    也不知是不是酒意上头,耳边都是孩子们的玩闹声,李恪的眼睛有些微红,道:“皇兄,有件事,恪一定要说。”
    “你说。”
    “以前恪走动各地,父皇也好,皇兄也好那时候我们李唐的皇帝都没有对世家妥协,世家对李唐社稷口诛笔伐,因父皇的氏族志,皇兄的监察,他们恨不得揭竿而起。”
    “当年父皇东征,皇兄在洛阳杀得人头滚滚,就再也没有人敢言造反。”李恪的语气激动了几分,他红着眼又带着笑意。
    这笑意中带着骄傲,他言道:“当年恪走访各地,查问各地时常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恪,也会有人想要将恪赶走,那时觉得没有人相助。”
    “可如今不一样了,如今有了一群又一群的崇文馆学子,他们带着郑公的话语,去教化子民,看到那群学子,恪就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李恪话语停顿了片刻,又道:“很值得。”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望着星空道:“这老天是眷顾大唐的。”
    李恪也抚着下巴的短须。
    当年李恪像是孤身一人在各地走动,面对世家面对那些不平事,他为了乡民站出来。
    现在李恪也不再是一个人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学成之后支教各地,改变着许多地方,那些学子会叫喊,会愤怒地面对不公。
    支教的夫子都是从长安出发的,他们前往各地会告诉人们,如今的长安是什么样的,如今的政令是什么样的,如今的皇帝是什么样的。
    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长安。
    但愿,往后百年还是如此。
    李承乾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的靠背上,揣着手笑道:“其实朕也不是一个人了。”
    李欣喝了汤水,他将比脸还大的碗放下,从边上拿了几颗核桃,跑去分给於菟兄长吃。
    除夕这天,长安城的夜空又有了异象,一朵又一朵的烟在夜空中绽放。
    李治正在与丽质讲述着他的设想,那是一个水轮机或者是汽转球的想法,这个想法还未成图纸,只能通过口述讲着。
    李丽质坐在母后边上,神色毫无波动,甚至有些厌倦了。
    长孙皇太后听了之后就很有兴致,问道:“当真?不用人力就能动?”
    李治道:“当然了,若能够造出来一个很大的炉子,就能够不用人力,让印刷作坊自己运作,只是……”
    “只是什么?”
    听母后追问,李治神色颇有得逞之意,他道:“只是需要很多很多钱。”
    “呵呵……”
    李丽质忽然冷笑,像是早有预料,早就预料到他会这么说。
    见母后似乎真的在盘算要给多少银钱,李丽质忙抱住母后的手臂,道:“母后,稚奴要的银钱至少上万贯。”
    “啊……”长孙皇太后有些迟疑道:“要这么多?”
    李丽质瞪着弟弟道:“稚奴,皇兄与杜荷都给你多少银钱了!就算是给了你银钱,你多久才能造出来?给你的银钱根本没有尽头。”
    李治本就是个好孩子,他的确把钱都用在了各种发明上,只是发明有没有用不是钱说了算的,再者说科研发明就是需要一次次地试错。
    被皇姐这么一数落,李治就低着头不言语,很委屈。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东阳从一旁走来端着一盆柑橘,道:“只要稚奴再经过细致的规划与测绘,并且在正式投入之前,多尝试可行的概率,就可以避免乱钱。”
    李治看到东阳皇姐,就像是看到了希望,他重重点头道:“多谢姐姐指点。”
    东阳摇头道:“稚奴还是一副大器晚成的模样。”
    李丽质叹道:“恐怕,稚奴的设想还是皇兄给他的。”
    李治的脸更红了。
    李慎吃着柑橘,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这里的兄弟姐妹与母后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在烟的炸响声下,这里的欢笑声反倒是更热烈了。
    夜色中,漫天的星辰下,乾庆十一年结束了。
    翌日,除夕刚过,乾庆十二年新年初一,天刚亮就有官吏在坊间大声念诵着皇帝的旨意,大致意思是庆贺葱岭大胜,长安城解除宵禁七天。
    皇帝还有赏赐,凡有各地戍守将士的家庭都可得十贯钱,还有米面与被。
    不论年龄,凡有退下来的老府兵,或者为边关战死的将士家眷都有赏赐。
    当皇帝的旨意下来,就有不少老府兵带着家眷向着朱雀大街的尽头,也就是太极殿方向行礼谢旨。
    在有心人的眼中,皇帝的旨意更像是回礼,当初太上皇六十大寿各县的乡民都有恭贺,而现在皇帝有点像是回礼给各县的乡民。
    会有人这么想,其原因也无它,历经李唐三代人,放眼如今关中,各县的乡民往上两代人数,谁家没个府兵?
    正值新年初一,李承乾接见自家丈人之余,也召见了兵部尚书于志宁与裴炎。
    苏亶本是来庆贺新年了,陛下与兵部两人多半有要事谈,他见场面不太合适,思量再三后,还是言道:“陛下,老臣……”
    李承乾伸手拦住要行礼的丈人,“有些事还要丈人一起议。”
    苏亶只好又坐回来,尴尬笑着,摆出一副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张九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九文并收藏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