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大学师生如伏牛山上的落叶纷纷飘坠在丹江岸边。
    那里有一个鸡鸣豫、鄂、陕三省的古镇荆紫关,南临江水,北依青山,帆樯如林,商旅如织。商铺沿江而立,逶迤约三四华里。我们从山上望下去,母亲说它是玉石与江水打磨出来的玉簪,父亲说它是被打惯了算盘的手指拨弄出毛病来的古筝,我说它是一条红烧或是醋溜出来的大鱼,哥哥是个结巴嗑子却一鸣惊人,说是是是我想想想象中的劈劈劈劈破破破
    的玉。母亲受到父亲的奚落,父亲受到母亲的挑剔,我受到全家人协调一致的嘲笑,哥哥受到了父母亲分寸适当的赞许同时也引起了父亲的忧虑。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住宿困难,幸好父亲结识了一位来这里传教多年的英国牧士。他的脑袋如同一个红亮的蛋壳,雪白的头发全部长在脸上,他还让我第一次看到了水晶般湛蓝的眼珠,还有他的“万能牙齿”他声称他的牙齿咬得住自己的鼻子,它果然咬住了,那是一副可以摘下来、再装上去的假牙。他叫安格尔,人们都叫他安牧士。父亲用磕磕巴巴的英语与他进行了亲切的对话,安牧士就用怪腔怪调的中国话请我们与他为邻,住进了福音堂里一座具有中国大屋檐、西式百叶窗的瓦屋。墙上挂着一个半裸的外国男人吊在十字架上受刑的青铜塑像。
    刚在福音堂里住下,父亲就向一个曾在洛阳保安处供职的学生发信,打听保安处长与柳二胡琴的下落。学生回信说,保安处已经溃散,处长作了寓公。柳二胡琴年迈多病,从洛阳战火中侥幸逃生,落脚于南阳地区,确切地址不详。回信还说,柳二胡琴为报处长知遇之恩,欲将劈破玉传给处长的三姨太,数次抚筝而怦然弦断,三姨太大惊失色,以为是不祥之兆,不敢再领教此曲。柳二胡琴暗对曲友说:“师傅在天上怪罪我了!处长本是狎妓的武夫,三姨太原是青楼歌妓,此曲是沾不得秽气的呀!”
    父亲说:“好,趁学校没有开课,我去南阳找柳二胡琴。”
    母亲说:“不宜去!”
    父亲说:“有了主耶稣的保佑,你还不放心吗!”
    母亲说:“南阳属下有八个县,耶稣保佑你去哪里找到柳二胡琴?荆紫关也在南阳专署治下,说不定他就隐居在荆紫关呢!何不在南阳报纸上登一则启事,公布你已搜集到手的曲目,声明愿与同好者互通有无,附言寻找柳二胡琴与劈破玉。好比撒出去一张大网,说不定会找到那块‘玉’,还会捞上来更多的曲牌呢!”
    父亲大喜说:“这么好的主意,我怎么没想到呢?”
    后来,邮差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大包小包。父亲说:“啊呀,我几乎可以汇集一部鼓子曲大全了!”却又不时感叹:“劈破玉,你在哪里?”
    我在关心劈破玉以外的事情。我十岁了,该上五年级了。h大学没有能力再办附属小学。我与h大学的教工子弟都去到供奉着河神的“平浪宫”上了当地的小学。
    上音乐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第一次上课点名,点到了我的名字就顿住了,惊异地望着我说:“张斑斑,你是张斑斑?”我也惊诧地叫她:“小李姨,你是小李姨?”是的,她是张集幼稚园那个让我吃了不少茶叶蛋的小李姨。
    “你长大了!”她说。
    “你也长大了!”我说。
    同学们嘻嘻哈哈笑起来。
    小李姨说:“六年了,六年了!”
    那一堂音乐课上,小李姨有些心神不定。我暗暗打量她的面容、她的身姿、她的表情而忘了她教唱的什么歌。小李姨真的不小了,乌黑油亮的两条大辫子变成了浓密的剪发,眼睛依旧清澈明亮而眸子更加幽黑。幽黑的眸子使她露出有了心事的样子。她的笑也不再无畏地炫耀洁白晶亮的牙齿,只是轻抿一下嘴唇,露出一双浅浅的酒窝。我在心中用加法计算,六年以后的她也只有二十四岁。
    我想起了小李姨的男朋友——我给他送去很多只“小燕子”、他也给我刻了一个“橡皮图章”的何杰。我在潭头看见过何杰,他又成了父亲的学生,是h大学国文系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潭头的小戏楼后边,在寨墙上伸出来的歪脖柳树的浓阴下,我看见他跟教育系的“系花”拥抱亲吻,那是一个使知了不再鸣叫、太阳急速下沉的长吻,不是张集小树林里的“点发的快枪”我懂事了,开始学会为小李姨难过,看到茶叶蛋的时候也会引起我早熟的感伤。
    父亲说,小李姨曾经带着一个小包袱,包袱里装着她的嫁妆,去潭头找到了何杰。何杰却带着教育系的“系花”请她在“小小饭庄”吃饭。小李姨放下筷子,哭着离开了潭头。父亲来到平浪宫看望小李姨的时候,避开了与何杰有关的话题,只是表示惊讶说:“小李老师,你怎么流落到这里来了?”
    小李姨说:“这里离内乡张集只有百十里路,还在家门口哩。倒是你们转了一个大圈儿,又转回来了。可我不知道你在h大学,她她也不知道你在h大学,她她以为你还在北平,怕你回不来了,还在挂念你哩!”
    我一时不能确定小李姨说的“她”是谁。
    父亲却露出伤感的样子不再说话。
    小李姨怪罪说:“怎么,你把她忘了吗?我是说我宛儿姐呀,她还在她的母校k女师教音乐,k女师还在内乡夏馆,离这里很近的呀!”
    父亲说:“宛姑娘不是去了老河口吗?”
    小李姨说:“她跟那个稽查科长早分手了。宛儿姐其实是很勇敢的,她跟他实在过不下去,就毅然决然跑回来,在报上发表了一个离婚声明,就拉倒了。再复杂的事情,只要一咬牙,就变得简单了不是?”
    父亲避开小李姨的目光,半晌说不出话来。
    小李姨又说“我跟宛儿商量好了,我们俩这一辈子就一个人过了!”
    父亲问:“为什么?”
    小李姨瞥了父亲一眼“女人的心有多重,你们男人是掂量不出来的!”
    我作为一个未满十岁的男人当然也是掂量不出来的,但我十分想念宛儿姨。她颤颤的手指,她哀婉的表情,她脸颊一红陡然发窘的样子,她抚筝而泣的侧影,她的痣。还有那本沉重的厚书。父亲很久没翻过那本厚书了。
    父亲见到小李姨以后,我就像暗探一样盯着父亲。当天晚上,我就发现父亲从破皮箱里拿出了那本厚书,放在手中抚摸着、抚摸着,却没有翻开,又把它换了地方,装进了邮袋。父亲说过“万国公约”规定,这是一个受到保护的邮袋,就是在打仗的时候,谁也不可以侵犯邮袋。
    小李姨开始教我们唱歌。她说,她曾去女师音乐科进修,宛儿姐就是她的老师。她要我们学会用心灵唱歌,不要扯着嗓子干唱。她教的歌儿不再是小白兔乖乖,而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她是眼含泪水教唱这支歌的,唱到“流浪、流浪”的时候,她哭起来了,全班同学都跟着哭起来。“爹娘啊,爹娘啊”我记得,我们是唱到这里的时候由哽咽不止而齐声痛哭的。战争时期的孩子会为失去家乡和家乡的亲人而落泪,却不会为失去生日蛋糕而哭泣。我所以哭,是因为想起了薛姨。请原谅,写到这里,我的心又在颤栗。我不得不摘下老花眼镜,拭去没有苍老的热泪。
    小李姨教我们唱了好几支歌,除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大刀进行曲、兵农工学商一起来救亡,还有一个在风雨中流浪的难童歌,一个农夫要“多打些五谷送军粮”的二月里来,一个漂泊异乡的大姑娘思念家乡、梦见爹娘、又做了一身寒衣送给情郎去打仗的四季歌。然后,小李姨就扯下她的红缎子被面,在火红的被面上写下了墨黑的大字:“抗日募捐队”
    我开始对父亲的鼓子曲和他整天念叨的劈破玉表示不敬,而且盯住了父亲存放鼓子曲稿的邮袋,感到那是一个很好的募捐袋,几乎是用最后通牒的语气讨要那只邮袋。出乎意外的是,父亲听我说明了用途,用一种终于发现了“吾家千里驹”的眼神对我刮目相看,毫不犹豫地掂起邮袋“吐吐噜噜”把曲稿和那本厚书都倒了出来,又跟我母亲小声嘀咕了几句话,把一叠细心查点了两遍的纸币和铜板塞到邮袋里,才把邮袋交给我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募捐袋,我和你妈妈给它垫了垫底。但是,你要记住,这一个月,也许更长一些时间,我们是不能吃肉的了,只能吃豆芽,懂吗?你和哥哥、姐姐要轮流值日,帮助妈妈给豆芽择尾巴。”
    我十分讨厌择豆芽,而我们的募捐十分成功。
    小李姨瞄准了这个商埠上每一家稍大一些的店铺。一大早,当店铺里的算盘都被账仙儿举在手中摇着,让算盘珠儿发出炸豆般的声响以祈求赵公元帅多多保佑的时候,红缎子被面就卷着江上的风如猎猎作响的火焰沿街烧过去,我们的两列纵队会随时变成横队迅速包抄,依次堵住每一家店铺的门脸,然后开始演说、唱歌、高呼口号,好像日本鬼子就窝藏在这家店铺里。我比较荣幸地突前站在小李姨身边,拎着邮袋唱歌。我把邮袋口撑得很大,让它几乎可以钻进去一头牛,而钻进去的常常只是一些面额很小的毛票和铜板。对于每一笔捐款,无论数量多少,小李姨都要当众查点,高声报数,请店家把捐款数目写在我们的募捐簿上。
    在一家名声很大的粮坊门前,我们唱完了三支歌,才有一个傲慢的铜板飞出来“当”地落在地上。小李姨拾起铜板,如拾起一个金元宝似地高高举起,唱歌儿般地向人群宣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大掌柜为抗日将士捐献铜板一个!”人群里一片哗笑。赵大掌柜的脸上就露出猪肝的颜色,说:“别急,别急嘛,怪我拿错了!”又发狠地拿出一块银洋,捏在手指间,映着太阳摇晃,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银元的光泽,再向银元吹一口气,让它发出蚊子振翅的声音,接着就有一道热乎乎的亮光画了一道弧线,倏地钻进了我的邮袋。小李姨又扬嗓高唱:“赵大掌柜爱国心切,再次慷慨解囊,为抗日将士再捐‘袁大头’一枚!”人群里就拍起了巴掌。
    小李姨神情端庄,目光闪闪发亮,报数的声音如百灵鸟儿凌空歌唱。各个商家听了,竞相攀比捐款的数额。我和小伙伴们都为商人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一开口唱歌又首先感动了自己,泪水就从一张张小脸上落下来。人群中也有眼泪落下来。小李姨报数的嗓音越发清脆感人。我也越发感觉到了邮袋的重量。邮袋搭在我的肩头,会使人想起一个大褡裢搭压在一头小毛驴背上的样子,两端都几乎拖在地上。为了不让它沾染灰尘,我踮着脚尖走路,骄傲地挺起了胸脯。赵大掌柜却在身后喊叫:“都说咱荆紫关的女子能撂倒三个省的男人,这女子领着一群娃子,倒是把咱荆紫关的男人当猴耍了!”有人接腔说:“别吃后悔药了,反正,不是往女人那个窟窿里入钱!”
    红缎子被面忽啦啦地爬上古镇北边的斜坡。斜坡上有一个大户人家给老太爷过六十大寿。我们挤进门楼,就被喜棚堵住了。一个女艺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正敲着八角鼓唱大调曲子,加上为她伴奏的三弦、古筝、檀板,完全占领了我们应该占领的地方。女艺人对面的堂屋里,坐着一个身穿黑缎子马甲、蓄着八字胡的老人。两边的喜棚里坐满了贺寿的宾客,都摇头晃脑地欣赏女艺人的表演。我看见过这个女艺人,镇上人都叫她“浪三省”也有人叫她“花野鸡”她去福音堂做过礼拜,却没有人愿意挨着她坐,她就蜷缩在教堂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孤独地占领了一条长凳,好像是一个被上帝所抛弃的女人。她的嗓门唱不好赞美诗,总是跑腔走调地窜到高音区独领风骚。一个热心肠的寡妇举着小木箱为贫苦教友募捐时,她也早早地把钱掏出来举在手上。寡妇却视而不见地从她身边越过。她就哭泣着离开了教堂。
    我听不懂“浪三省”唱的什么曲儿,但她唱得太妩媚、太卖弄、太腻味了,一个字的拖腔也会从喜棚里长长地扯出去,从屋檐上绕到树梢上,把树叶儿撩得飒飒乱晃,再从树梢上掉下来,钻到喜棚的人缝里窜来窜去,在每个人的心口和耳膜上挠着痒痒。我有点儿哲学意味地发现,她唱的与我们唱的不是一个物质世界里的精神产品。喜棚里的喜庆气氛与我们沉浸其中的“抗日情感”也相去甚远。但她毫无停下来的意思,她和贺寿的客人都没有发现我们的存在。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气恼,却忽地看到父亲也挤坐在喜棚的一角,把数年前他与宛儿姨共同使用过的大书夹子放在膝上,捏着一支钢笔,一边两眼发直地听,一边满头冒汗地记。
    我为父亲在如此浮华的场所如此煞有介事、如此偷偷摸摸地记录浪三省的曲文感到羞耻,为了制止浪三省的演唱,也是为了打断父亲的记录,我暗自约好小伙伴,倏地跳到浪三省面前,忽啦一下,扯开了我们的锦绣红旗。喜棚里惊炸了。浪三省躲在乐师背后,抚着胸口喊叫:“哎呀,我的老寿星呀,这是哪儿来的刀客?”老寿星望着大红被面说:“哦,募捐队,是巧要饭儿的吧?”父亲站起来说:“高老先生,他们是本镇小学的学生,有几个是h大学的教工子弟,错不了的。那一位是小李老师,他们也排练了很好的节目呢!”高老先生说:“恕老朽看花眼了,小李老师请坐!”小李姨说:“对不起,学生年纪小,冲了这位大姐的场子,就让孩子们替她唱几支歌儿,给老寿星拜寿!”
    我记得,我们刚唱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客人中竟有一个大汉子号啕大哭起来。高老先生说:“李副官,我知道你是想家了,你不要难过,今天咱要善待这群娃儿们,好好表表心意就是了!”我们受到哭声的感染,唱得更加动情。唱四季歌时,一个拉弦儿的也跟着歌声调好了弦,给我们当了伴奏。我们最后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客人中有人应和,父亲也站在远处挥着手臂为我们打拍子。
    歌声刚落地,仆人就托着一个垫了红布的盘子跑过来,拖着长腔宣布:“高老太爷问女先生跟学生娃儿们辛苦,为打鬼子捐献现大洋十元!”小李姨喜得眼睛一亮,躬身说:“多谢高老先生!”我也喜得心里一颤,把邮袋口撑得大大的,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元丁零当啷地钻进了邮袋。
    浪三省也举着小筐,在喜棚里钻来钻去,不停嘴地说:“爷呀,赏个脸!”客人纷纷向小筐里扔着零钱。仆人高声说:“喂!你咋又凑起热闹了,你是忙的哪一壶?”浪三省一脸委屈说:“学生娃们脸皮儿薄,不会收钱,我是替娃们收钱哩!”她说着,泪水就溢出了眼眶,继续端着小筐收钱,说:“谢谢,我替娃儿们谢谢!”她端着冒尖一小筐钱跑过来,对小李姨说:“快收着,刚才怪我看花眼了。我也是逃出来的难民,俺有个兄弟还在前线打鬼子哩!”她把筐里的钱倒进邮袋,拉着我的手说:“你别慌,小兄弟!”又从鼓架上掂起一个肮脏的小布袋,倒掂着布袋一抖擞,把皱里巴叽的小票子和脏里巴叽的碎铜板一古脑儿倒在邮袋里,说:“赏给我个脸,叫我也爱国一回!”
    小李姨领着我们依次向高老先生、向全体贵客、向浪三省鞠躬道谢。向浪三省鞠躬的时候,她受惊地打了个愣怔,蹲在地上大哭,说:“受不起,我这种人实在受不起!”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可我的鼻子发酸,心里和邮袋一样沉重。
    我们离去时,又听见女艺人哭着说:“爷呀,我的曲儿唱不出口了!我心里堵得慌,叫我缓口气儿”
    小李姨把我们募到的款项张榜公布,贴在平浪宫的门脸上,引来众人的围观。有人问,榜上这个王翠香是谁呀,我咋没听说过镇上有这么一个人?有人嗤笑着回答,就是那只花野鸡、浪三省嘛,她这钱正好臊臊小鬼子!我发现,我已经不能容忍对浪三省的侮辱,就躲在一块大石碑后边,用弹弓瞄准口吐秽言者的臀部,发射了一颗愤怒的弹丸。这个弹丸只是瞄准“花野鸡”这个秽词发射的,当时,我还弄不明白“浪三省”是什么意思,因此,至今还欠着他一颗弹丸。
    小李姨委托南阳的报馆把捐款转交给抗日将士。报纸为此发表了一篇古镇小儿郎,募捐打东洋的报道。小李姨用红笔把报道圈起来,贴在平浪宫的门脸上,又引来众多的读者驻足观看。父亲也把眼镜凑上去看报,却发现同一张报纸的“大众信箱”栏目还发表了一位读者的来信,对南阳地区一些地方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弦歌声不绝于耳”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也有涉及家父的一段话:“呜呼!犹有学者名流发表启事征集淫曲秽词者,如不幡然省悟,不惟国将不国,吾等亦将死无葬身之地矣!”信尾,又以杜牧诗泊秦淮相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父亲看了报纸,大为恐慌地就地踅了几个圆圈,急急走进平浪宫,向小李姨郑重说明,他之所以出现在高老先生的堂会上,仅仅是为了记录王翠香女士演唱的陈妙嫦中月下来迟一折。试想,如果你曾多方寻求此曲而未果,终于在荆紫关的茶馆里与此曲邂逅相遇,也一定会跟踪到高老先生的堂会上以完成记录的。这样的天赐良机,怎能再让它失之交臂呢?你说对吗?但它绝对不是什么什么“淫曲秽词”其真挚的情致、活泼的语言是无数民间艺术天才所创造,是文人闭门造车万万造不出来的呀!而且,他之所以征集鼓子曲稿,正是为了在民族存亡系于战火的危急关头,要抓紧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啊!万望不至于引起小李老师的误会。等等等等。
    小李姨贴报纸时并没有注意“大众信箱”愕然不知父亲之所云,好不容易弄清了原委,跌脚笑道:“看把你急的!怪不得宛儿姐说你有时像个大孩子呢!我压根儿没看见那篇文章,贴报纸不是冲着你去的,我把报纸扯下来就是了!”父亲急忙拦住说:“哎呀,万万不可!那是正义之呐喊呀,对于‘弦歌声不绝于耳’的批评,可以说是入骨三分,我也深有同感的呀!再说,你领着‘古镇小儿郎,募捐打东洋’的义举,是应该公诸报端,昭示世人的。怎能把它扯下来!”小李姨说:“那么,先生记下来的月下来迟,能叫我欣赏一下吗?”父亲连连摇头说:“不,不,等打败了鬼子,再送你过目吧。”
    半个世纪以后,我在父亲的记录稿中找到了这段曲词,摘句如下:(鼓子尾)妙嫦说:天色晚了安歇吧,二人双双入红绫。
    红绫被上风浪起,忽听得金鸡哽哽咯儿咯儿、咯儿咯儿哽哽叫个不停。
    妙嫦闻听心上恼,她只把苍天埋怨几声:“闰年闰月朝朝有,为什么、为什么没有闰五更?”
    我虽然不敢担保此曲为不朽的传世佳作,但也似乎不能认定是“淫曲秽词”父亲对女艺人追踪数日而终获此曲后,却还收到过一封简明扼要的匿名信:“浪三省不是好鸟,劝先生保重身体!”父亲抖着信纸,向他的好友、留德医学博士鲁教授郑重质询:“请问,他要我保重身体是什么意思?”鲁教授说:“大概是请你提防梅毒一类的性病吧!”父亲陡地跳起来“什么?王女士唱的陈妙嫦也染上梅毒了?”鲁教授笑得前仰后合,说:“有人开开你的玩笑罢了,看把你急的!”
    不管是不是沾染了梅毒细菌,我已经把邮袋还给了父亲。父亲又把曲稿连同刚刚到手的月下来迟装进了邮袋。不知是不是出于卫生方面的疑虑,父亲好久没有打开过邮袋。h大学也大伤了元气,没有再开课。父亲似乎对劈破玉再也不敢问津,又无别的事情可做,便在福音堂的葡萄架下,以英文版圣经为研究对象,就教于大不列颠的安格尔牧士,并用毛笔书写英文马可福音以修炼“柳体”英文书法,终成正果。安格尔称赞他是举世罕见的英文书法家。父亲志得意满,毛笔一挥,为安格尔书写了一幅“柳体”英文“横幅”:
    “thetrue,thegoodandthebeautiful”(真善美)
    笔酣墨饱,曲里拐弯儿,果然是笔舞龙蛇。
    安格尔请当地中国木刻门神版画专家精心装裱了“横幅”悬挂于西式客厅,仰视而赞叹说:“主啊,多么奇妙的文化!”
    我在庆幸,父亲好像摆脱了劈破玉的幽灵。
    安宁的日子却没有持续多久,小李姨又要我充当信使,正要把信交给我,却又把手缩回去,说:“不行,让你爸亲自来取。”父亲应命而来。小李姨说:“张先生不必不安了,你还有一个始终不渝的支持者哩!”她把信交给父亲说:“宛儿看到过你的‘启事’,她要我把这封信交给先生。”父亲急急取出信笺,背过身子看了,狂喜说:“啊,她通过她的父亲找到柳二胡琴了,劈破玉果然在柳二胡琴手中,且已许诺以此曲相赠,她就要去南阳记谱了呀!”父亲向小李姨连连躬身说:“谢谢,太谢谢了!”小李姨说:“你这是谢谁呀?快去找你的‘玉’吧!”
    神秘的宛儿姨伴着神秘的“玉”再次向父亲走来。父亲好像有点儿提心吊胆,他把宛儿的信交给母亲过目,母亲推开说:“找到‘玉’就好,我不看了。”父亲给宛儿写了回信,又交给母亲过目,母亲又说:“我不看了,不要忘了替我问好就是了。”父亲寄出回信,又心神不定地研究宛儿的来信,说:“可惜呀!还有双玉、听琴两个曲牌已经毁于战火,从此失传了。它们在我心中引起的痛苦不亚于被鬼子掠去一块土地呀!劈破玉决不可再丢掉了!”又向母亲试探说:“只是只是记谱工作大不易,要反复演奏,反复记录,再按照记录反复试奏、反复校正,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呀!”母亲说:“不要嗦了!拿上你避邪的手杖、吓狼的雨伞,抓紧上路就是了。不过,还要提防着天上的炸弹!”
    母亲不幸而言中。父亲登程第二天,安格尔就用“四声”错位的中国话告诉母亲:“张太太,你不要‘进账(紧张)’,一定不要‘进账’才‘号(好)’!今天早上,我从收音机里听到听到哦,你‘进账’了吗?这是一个不‘号’的‘笑戏(消息)’,日军进犯‘难样(南阳)’,先头部队已经交火,作战十分惨烈。你一定不要‘进账’才‘号’!你学会‘气到(祈祷)’了吗?哦,让我们‘气到’吧,保佑张先生‘乒暗(平安)’!”
    母亲不会祈祷,只会在胸前乱七八糟地比比画画。我知道母亲是想画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十字,却画成了一个不合标准的圆圈。我和哥哥、姐姐陷入突来的恐怖,也都乱七八糟地跟着在胸前画圆圈。在十字架上吊着耶稣的那一个塑像前,安格尔声若洪钟地开始了我听不明白的祈祷:“路平安当颂主名,路黑暗有主同行,路危险主必保护,安稳在主怀中。阿门!”
    我确曾看见十字架上有灵光一闪。接着,我就看见一拨一拨的逃亡者,如热锅上的蚂蚁从东河滩上急急惶惶地爬过来。经历了潭头劫难的h大学师生也急急惶惶地加入热锅蚂蚁的行列,逃亡陕西去了。
    只剩下母亲和她的五个子女守候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等待下落不明的父亲。那位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寡妇大妈来到母亲身边,随着挂钟的“滴笃”声,反复低吟着同一首赞美诗:“我的心啊,平稳安静,专心等候基督。我的心啊,平稳安静,如卧慈母怀中”
    我终于看见,父亲撩起长衫下摆,手杖一摇一晃地向“慈母怀中”走来。
    父亲的手杖总是这时在我的记忆中凸现出来。还是那一根对狼没有产生威慑作用的手杖。父亲在夸耀手杖上那一个天然弯曲的把手。在南阳城外卧龙岗上激战正酣的时刻,父亲就是利用这个弯曲的把手勾起了一篮热腾腾的大包子,又把手杖扛在肩上,加入了南阳民众支援前线的行列。那是父亲第一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篮肉包子热腾腾、香喷喷地在他的背上打着滴溜,随队到了武侯祠内,诸葛亮和众百姓同时发现慰劳队里多了一个人,就把这个可疑分子交给了带领慰劳队的李县长。千幸万幸,李县长是父亲旧时相识“怎么?你怎么跑到这里送起包子来了?”父亲说:“包子叫我碰上了,我不把它送来,它就放凉了,前方将士吃了,会闹肚子的呀!”有一颗炮弹在不远的地方落地开花。李县长缩了一下脖子,说:“好了,你不要在这里碍手碍脚了!”父亲说:“我要进城找人,守城门的士兵不放我进去,请你带我进城如何?”李县长说:“人家都往城外跑,你咋偏要往城里钻?一切非军事人员都疏散到城外了,你进去还能找谁?”又有一梭子机枪子弹扫在墙头上,李县长急急推着他说:“你赶紧走吧,我顾不上你了!”
    父亲转身西行,又跑到女子师范所在地——内乡夏馆找宛儿,校舍里空无一人。农民说,去陕西找吧,她们早跑远了!

章节目录

远去的驿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张一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一弓并收藏远去的驿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