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权力管理与房地产
    沈复将朱简烜的要求拟成圣旨,首先交给朱简烜亲自检查确认,看有没有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
    这种涉及到礼法和律令的圣旨,性质上应该是最为严肃的“诏书”类型。
    皇帝确认之后,要“昭告天下,咸使闻之”的。
    以前要真的要撰写多份,通过驿路把诏书送到天下所有的府县,衙门要宣读或者张贴出去,可能还要当众循环宣读的。
    朱简烜以前的明朝皇帝,要拟定这种类型诏书的时候,通常要先跟重要的臣子们讨论,然后再拟定下发。
    关键是普通的皇帝直接要求,然后贸然通过诏书做出了某些规定,衙门也未必会执行。
    但朱简烜不同,现在全天下的所有事情,朱简烜都能够不跟任何人讨论,直接金口玉言直接定下来。
    现在是朱简烜如果主动召大臣来讨论,那大臣才会根据皇帝的要求发表参考意见。
    如果朱简烜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亲自指示内阁直接发诏书,那就说明皇帝已经拿定主意了,那臣子们直接执行就完事了。
    除非有人想要听朱简烜给他们上课,否则不会再来朱简烜面前逼逼这件事儿。
    朱简烜的权力固然达到了极限,但朱简烜自己的判断一旦出错的话,也没有人能够在实施之前纠正过来。
    朱简烜检查了沈复拟定的圣旨,确定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思,就亲自用印后交给通政司。
    以前的圣旨要走驿路,现在可以通过电报和广播直接传送内容。
    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直接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这再次放大了朱简烜的权力。
    自己只需要几句话安排下去,最多半个小时就能传遍整个世界,然后千百万人的命运直接因此而改变。
    如果朱简烜是这个世界诞生的君主,如果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之后,拥有这样的权力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但朱简烜是个穿越者,前世留下的记忆经常会浮现出来,让朱简烜从一个角度的思考问题。
    前世的经验本身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个特殊的思维角度非常重要,能够让朱简烜不至于完全迷失在当前的权威之中。
    朱简烜确定了建筑规格的诏书,就让沈复回他的办公室继续干活,自己开始了一个人的思考。
    自己现在的这种权力,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的。
    自己以后的大明皇帝不会有这样的权力,自己的子孙也没有办法继续掌握这样的权力。
    就算是自己的某个儿子,完全继承了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也没有自己两世为人的特殊心态提供这种警惕性。
    不是皇帝这个身份让自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而是自己的成就让大明皇帝拥有了这样的权力。
    自己赋予大明皇帝的超然权力,一部分可以用影响力的形式传承给子孙,但自己的这种心态和警惕性却无法传承。
    朱简烜想到这里,伸出自己的双手稍微握了握拳,感受了一下身体的状态。
    虽然目前仍然很健康,但是年龄也马上就要五十岁了,必须开始考虑和规划身后之事了。
    因为朱简烜现在已经逐渐明白了,权力的塑造和传承不是针对结果的管理,不是说一句继承人是谁就行了。
    而是对于针对过程的管理,最好是用足够漫长的时间,在自己仍然完全掌控局势的情况下,就把权力逐步分阶段传递下去。
    秘密立储只能保障当前皇帝的权力,新皇帝继位之后未必会继续保持父辈的意志。
    不能等自己完全不能动的时候,再去指定一个年轻的继承人,必须在自己还完全掌控局势的时候,就开始安排后事。
    等自己的身体已经动不了的时候,权力应该完全传承下去了,自己突然去世也不会直接影响局势才行。
    而这份权力不能传承给任何一个人,它所对应的巨大责任会把任何一个普通人压垮。
    所以应该把这份庞大权力放进一套复杂精密的制度体系中。
    这套体系现在就要开始建设,那样自己能够有至少二十年,最好是超过三十年的时间来稳固它。
    在体系建立之后,让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至少换一代,最好是能完整换两代。
    让这套体系变成这一代人记忆中理所当然的事情。
    让这套体系就会成为整个官僚系统习以为常的“惯例”,后人再想要大规模的颠覆就是跟整个官僚系统为敌了。
    官僚系统是最讨厌改变的,最希望循规蹈矩的按部就班的做事的。
    不追求这份构架能维持三百年,能持续维持一百年以上就足够了,那时候全世界应该都只剩下大明人了。
    朱简烜又想到了大儿子朱靖坤之前的请示:
    “靖坤目前表现的智力、能力、心态都足够了,他如果能再把眼前的这件事情做好,这套体系中自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另一边,朱简烜的圣旨发下去之后,大明朝廷上下内外的各色人的反应各不相同。
    虽然他们都不会站出来质疑制定朱简烜制定的规则不合理,但是各种各样的想法却不可避免开始酝酿起来。
    在当天晚上,大明各地的酒楼、茶馆、戏院里面,以及很多人家的私人院落里面,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
    不同身份的人,关注点的点自然也不一样,对这份诏书的态度也不太一样。
    礼部尚书作为提议制定建筑规范的当事人,看到通政司转来的电报圣旨内容之后,有些遗憾同时也很多的不解。
    但是在衙门干活的时候,没有直接发表什么评论。
    等到下午放衙之后,才在自己的家中,跟到访的友人一起讨论这件事情,其中就有撺掇礼部尚书上奏章的人。
    “圣上的旨意真的出人意料啊,楼房最高只能建到十五层五十米,而且必须建在城外。”
    “关键是没有功名的百姓,最高只能建六层二十米的楼。如果没有爵位,最高只能建到九层三十米。”
    “为什么啊?咱们圣上是在世鲁班,对工程建设方面的事情最为熟稔,肯定知道现在建设百米高楼也没有难度吧?”
    “十几年前建的北苑新宫,都有宫殿的高度超过一百米了,现在开始规划的功勋楼要直接建到两百米呢。”
    “由此可见,圣上真的不喜欢高楼,如果不是现在民间已经有了很多六层楼,可能会限制的更低。”
    “圣上对民间的吃穿用度之类的管束向来宽容,为什么唯独对高楼的限制的如此严格呢?”
    “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圣上以前专门做出的规定,基本都有深意的,也许再过二十年大家就明白了。”关注礼仪、制度的官僚们,对这份规定都不是很满意,关键是不理解朱简烜的意图。
    一群人摇头晃脑的叹息念叨了好久,最后也只能带着十二分的不解先接受现实,然后准备慢慢观察等待结果显现。
    另一边,在杭州府的一间酒楼里面,一群本地的房地产商人,首先注意到了另一件事情:
    “大家注意到没有,圣上的诏书好像专门限制了,以后不允许将上下楼层分开卖……
    “这什么意思?以前有人这么卖过房子吗?房子还能这么卖吗?”
    周围的地产商人都是茫然而又惊愕,然而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了。
    “圣上不只是在世鲁班,简直也是在世商圣啊,我们以前怎么没想楼房可以分层卖呢!”
    “以前只能盖好一栋楼卖给一个人,但是能够买得起整栋楼的人太少了,分层销售之后就能有更多的用户了。”
    “你们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圣上在我们想起来之前就给禁止了!”
    将一栋楼的不同楼层分给不同的人,甚至每一层还能再分区给不同的人所有,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出现,还是在拿破仑法典上,明确了建筑中的一块区域,也可以拥有独立的产权。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有了产权,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就能够出售、租赁、转让了,这是真正资本主义化的东西。
    但是拿破仑法典的建筑区域产权,主要是配合法国大革命时期形成的分割继承法的。
    启蒙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人权理念,支持所有人生而平等,那关键的财产继承也要平等,所以要废除长子继承法。
    要将一个人留下的所有资产,平均分配给他所有的子女。
    如果一个人有一栋房子和四个子女的话,那他死后就得把这栋房子的所有权分成四份,平均分给四个子女持有。
    这种法律经过调整,运用在纯粹的商品房销售上,那基本上都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因为商业房地产就是二十世纪才开始兴旺发达的产业。
    在那之前,在古典时代的东西方,房屋大多是个人家庭自行建设自行使用的。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普通工人的收入极低,绝大部分根本买不起住房,基本都是租房居住,
    城市中没有广泛存在的潜在购房者群体,自然也没有广泛的商业房地产行业。
    在朱简烜前世的历史上,这种做法真正普遍应用的时候已经是二战结束后,工人福利迅速提高时代了。
    不过大明现在已经有商业房地产了,因为大明的社会上有大量潜在的购房者,官营工厂的工匠们的积蓄足够购买独立房屋。
    特别是在浙江,当地的产业大多是公私合营的,朝廷只是持股和监督,实际经营管理者还是原有的东家。
    虽然这些厂商也按照朝廷规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它们并没有完全照搬官厂的员工福利。
    很多工厂和商行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宿舍楼,或者是宿舍楼的条件比较差,就给民间房地产留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是这一批大明早期的房地产商人们,还没有想到可以把一栋房子不同楼层卖给不同的人。
    更没有想到每一层楼还能再次分成几个区。
    当他们意识到可以这么干的时候,也是这条路被他们的皇帝直接堵死的时候。
    一群人心情复杂的又摇头晃脑的懊恼了好一阵,然后又盯上了圣旨上的最后一项规定,关于借贷的规定。
    “借贷金额不得超过注册金额,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大麻烦啊,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规定?”
    “圣上是怎么从楼房高度和层数限制的问题上,转到了民间借贷上?”
    “有可能是担心民间的商行东家们借钱建高楼吧?”
    “真的有可能,圣上把楼房高度限制列清楚了,那符合条件的人可能马上就要开始建房子了。
    “省城能建十二层四十米,州府城也能建设九成三十米,都后六层高了一截。
    “很可能会有人彼此较劲,以至于需要贷款去盖楼。”
    “好像确实有道理。”
    虽然这群官僚分析事情的逻辑,跟朱简烜准备遏制的东西八竿子打不着,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大差不差。
    朱简烜的这份圣旨发下去,大明民间很快就出现了一轮盖楼的热潮。
    省城、府城、州城的很多人,收到广播中的圣旨消息之后,去衙门确认了一下,就马上动手准备了。
    很多人想要抢到本地第一栋满高度的楼的名声,这可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意。
    虽然在个人住房上,没有爵位和功名的人,最多只能盖和以前一样高的六层楼,但是商用楼房是按照城市规格限制的。
    只要是在省城里面,就算是没有任何功名,也可以用公司的名义,建设一栋十二层楼房,那是公爵的标准。
    虽然是商用楼,但是也不能不允许人住在里面啊,公司的东家可能会为了能够全心全意的工作,所以吃喝拉撒都在公司啊。
    虽然商业上的供水和供电都比住宅楼更贵一截,但能建起这种楼房的商人也肯定不在乎这点钱了。
    南北两京的城外区域,更是可以建设十五层的楼房,那是亲王标准。
    这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至于那些有爵位的高级勋贵,特别是没有封地的富贵公爵和王爵家庭,很多看到消息就有人决定到城外买地建楼了。
    以至于,大明民间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突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热了起来。
    朱简烜警惕的金融产业,特别是最直接的民间借贷等金融产业,反而基本没有什么水出现。
    因为大明现在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直接投资实业就是最快的赚钱方法。
    货币衍生产品还不发达,借贷本来就需要高额的抵押,债务与注册金额的比例还不大,控制下来也不会太难。
    也是因为朱简烜的规定都是预判性质的,等到金融产业已经热起来的时候再限制就麻烦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不革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王子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子虚并收藏大明不革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