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黄台吉知道朝鲜君臣的回复后,已经有些麻爪了。
    在攻下汉城之前,八旗将士都有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打下汉城,把朝鲜都城攻下来。
    但是打下汉城后要怎么做,很多人就心思不一了。
    有些人的想法和阿敏一模一样,想要把朝鲜完全占据。
    有些人则觉得让朝鲜臣服他们即可,由之前的兄弟之国彻底变为臣属,让朝鲜向他们朝贡,提供需要的物资。
    这个想法,也是黄台吉所认同的。
    所以打下汉城之后,他得知朝鲜君臣已经逃往永宗岛,就命令英俄尔岱携带自己的书信,和朝鲜君臣谈判。
    但他实在没想到,朝鲜君臣竟然连见都不见,直接把英俄尔岱赶回来。
    还让英俄尔岱带回一篇檄文,上面写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击鞑虏之责任”。
    这让黄台吉恼火的同时,心中也暗暗忧虑:
    『朝鲜人口近千万,就算一百个人有一个站出来反抗,那也有十万人。』
    『如果反抗的人更多,我们可能被困在这!』
    一路上都在防着伏击的他,知道朝鲜并不是没有反抗能力。
    只是打仗的将领太菜,才完全没有发挥战力。
    如果反抗的一二十万朝鲜人是这样的将领带着还好说,他有把握一鼓击败,甚至收获一二十万奴隶,省得费心抓捕。
    但是像之前袭扰阿敏那样可就恶心了,就算他们每次战斗都胜利、把袭扰的人杀光,一场战斗也消灭不了多少人。
    这必然导致战事的漫长化,八旗将士也必然有损失。对于人丁很少的金国来说,根本损失不起。
    而且他更担心的是,长期停留朝鲜,可能感染疾疫。
    像是被打下的汉城,因为里面出现了天,他和多铎等没出过痘的高层,就一个都没有进汉城。避免感染天,不小心死在这里。
    如今他们都住在汉城外面的营帐里,有人想见他们,需要重重确认。
    这也是黄台吉不想待在朝鲜,想让朝鲜臣服、自己率兵离开的原因。
    但是如今的朝鲜君臣连使者都不愿见,他顿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继续打下去,要打哪个城池?』
    『难道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打到釜山把朝鲜给占住?』
    这是阿敏早就有的想法,也是他极力反对的。因为这样会让阿敏的势力大大增加,可能会和他这个大汗抗衡。
    而且金国当前的状况,也不适合分兵,那样会让力量更分散。
    所以黄台吉根本就没有继续打的想法,他把目光掠过南边的城池,看向了永宗岛那边:
    “永宗岛那边距岸有多远?”
    “我们的勇士能不能登上去?”
    英俄尔岱没有登上永宗岛,但他只是目视,就知道永宗岛距离海岸,至少也有四五里。
    所以他回复道:
    “永宗岛距岸四五里,如果像觉华岛一样结出厚冰,我们的勇士可以登上去。”
    “现在天气没有那么冷,很难跨海登陆。”
    黄台吉皱了皱眉,知道最冷的时候是在腊月正月,距离现在有一个月左右。
    再想到汉城的气候明显比辽东温暖,他询问道:
    “永宗岛那边,最冷的时候会结厚冰吗?”
    “你有没有问过?”
    英俄尔岱还真问过,但是朝鲜人都说不会结冰,这让他反而有些不信了,回道:
    “朝鲜人都说没有,但是属下以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可以派投靠我们的朝鲜人,让他们去询问当地人。”
    黄台吉微微点头,命人派出人手查探。
    而后他又指着地图上的江华岛,说道:
    “上次我们打过来,朝鲜君臣是躲在这里吧?”
    “为何这次没有躲在江华岛,反而去了永宗岛?”
    江华岛仅仅二里宽的海峡,在他看来实在是太窄了,连一些比较大的河流,都要比它要更宽。
    如果朝鲜君臣还在这个岛上,他立刻就会命人攻上去。
    但是现在也就只能想想,朝鲜君臣这次躲到了永宗岛,攻下江华岛也没什么意义。
    英俄尔岱对此仔细打探过,回道:
    “听说是朝鲜君臣想去江华岛,明朝将领建议他们去永宗岛。”
    “现在永宗岛上,还有明军护着。”
    “加上朝鲜兵马,大约有两万人。”
    这个兵力数字,让黄台吉又忍不住皱了皱眉。
    如果只有朝鲜士兵还好说,他有信心将对方轻易击败。
    但是有了大明将领率领,这些士兵发挥的实力就不好说了。
    即使永宗岛海域真的结冰,跨海强征也有一些危险。
    这让他更加恼怒朝鲜君臣,怪他们不肯接受自己好意:
    『只要你们臣服就行了,为何非要和我过不去。』
    『早日臣服罢兵,岂不皆大欢喜?』
    他都这个想法,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多铎大声叫道:
    “朝鲜的王不知好歹,我们就给他个教训。”
    “我的正白旗,愿为大汗效力。”
    黄台吉欣慰地看着这一幕,知道攻打朝鲜的胜利,让他在八旗中重新树立了威信。
    但是攻打江华岛到底也是跨海,朝鲜君臣不在那里,打下来也没有多少好处。
    所以他指着仁川道:
    “江华岛暂时不必攻。”
    “你出一些兵马,让你哥哥多尔衮带着,去把仁川给打下来。”
    “我要陈兵海边,让朝鲜的王见识一下他们。”
    这让多铎深受鼓舞,多尔衮也当即领命,率着两白旗兵马出征。
    仁川距离汉城不过六十里,只是一日功夫,多尔衮就率兵赶到那里。
    而且他根本没多大力气,就把没有多少人防守的仁川城攻了下来,然后率着兵马,来到距离永宗岛最近的海岸。
    拿着从明军缴获的望远镜,多尔衮远远望见,岛边停留了许多船,还有朝鲜君臣迎接,礼仪简陋隆重。
    这让他好奇地询问道:
    “岛上发生了什么事?”“朝鲜君臣这是在做什么?”
    麾下的朝鲜通译仔细打探,好一会儿才从渔民那里听说,是大明朝廷的使臣,坐着大船而来。
    这船只非常巨大,远比渔船大得多。船上也来了大官,据说是大明的宰相。
    凡是在岛上的朝鲜君臣,都走出来迎接。
    这让多尔衮听了极为生气,猜测大明宰相来干什么?
    同时还在盘算,能不能想办法把大明的宰相擒过来。
    ——
    抵达永宗岛的施凤来,并不知道有人想把自己擒过去。
    作为内阁次辅的他,是不怎么喜欢这个差事的。因为海上风高浪急,谁都不知道会不会遇到危险。
    但是上了天津最新制造的大船后,他才发觉自己多虑了。这种在马尼拉大帆船基础上建造的中国帆船,非常适合航海。
    在船上不说稳如平地,一般的风浪却无法奈何他们。
    更别说如今是冬天,台风已经平息。
    只是在旅顺中转了一下,他和周永春等人就顺利到了朝鲜。
    而且在永宗岛上,非常受到礼遇。
    这让在内阁中几乎是小透明的他,心中非常得意——
    不管在内阁中实权如何,他在外面都是响当当的辅臣。
    在朝鲜更是上国宰相,被朝鲜君臣敬畏。
    看着朝鲜君臣尽力摆放的器物,还有周围的气氛,施凤来满意地点了点头,打开诏书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君分封诸侯,藩屏国家。朝鲜为箕子之苗裔,侍奉大明至忠,故封诸侯以待。”
    “朕思朝鲜之忠,授朝鲜国王李倧顺天辅运推诚仁亲王,食禄一万石,以贵其身,永为子孙世禄,尔惟懋哉!”
    大声宣读了册封朝鲜国王李倧为仁亲王的诏书,李倧按大明的礼节,跪地领旨谢恩。
    施凤来为他授与了印信,把原本印信收回。
    然后周永春又宣读了册封其他爵位的诏书,包括没在场的朝鲜王世子,以及他的弟弟凤林伯、麟坪伯。
    还有特意赶来的慈江伯崔南伊,三等男爵朴义——
    他是射杀扬古利的朝鲜士兵,因为扬古利被画在百字牌上悬赏,而且死亡时还代掌整个镶黄旗。所以赏格提升到一千户,被封为世袭男爵,拥有方百里封地。
    这是他之前从未想过的,激动地跪在地上,感谢皇帝恩典。
    崔南伊相比之下就好多了,毕竟以前是两班贵族出身。
    不过对大明皇帝真的封自己为伯、还划分了一块领地,他心中同样十分激动,下决心为大明皇帝尽忠,听从大明使臣的命令,帮大明保住朝鲜。
    封爵之后,施凤来等大明使臣,和朝鲜君臣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在场的无论大明人还是朝鲜人,都是喜悦非常。相互间的关系,也多了一层亲近。
    就在这个时候,周遇吉接到汇报,说是发现有人在岸上,一直看着这边。
    “看就看吧,还能遮住不成?”
    周遇吉对此并不怎么在意,因为建虏的火炮、投石机,打不了这么远的距离。
    不过士兵的下一句话,却让他险些跳了起来。这不是他受了惊,而是实在太欢喜:
    “镶白旗主多尔衮!”
    “你们认清了这个人?”
    报信的士兵说道:
    “当然是认清了,而且反复确认。”
    “咱们大明的望远镜,远胜建虏那边。”
    这个周遇吉能确定,因为御营的装备,都是一等一的。
    在薄珏这个制镜天才加入装备院后,他们的望远镜是越来越好了。只是四五里的距离,当然能够认清。
    这让他盯着那边的多尔衮,思索着如何拿到这个功绩。
    在崔南伊和朴义刚刚受封、兑现悬赏的现在,他敢说这个消息只要透出去,就算朝鲜士兵,都敢上岸冒险——
    一旦把多尔衮杀了,那就是世袭子爵的富贵。
    不过,还没有等他想明白,他就忽然听到,施凤来等人乘坐的大帆船上,有火炮声传了过来。
    这让他气得一拍大腿,知道是海军那边抢了先。
    这些人直接就在船上开炮,对准多尔衮所在的方向轰击。
    多尔衮还在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忽然就看到一个炮弹飞了过来,把自己身边的士兵连人带马打碎。
    这让他顿时吃了一惊,知道被明军那边发现。急忙拍马而走,远远离开这里。
    船上的海军炮手,同样气得拍大腿,恨火炮精度不够,没有直接打死多尔衮。
    ——
    这个插曲,让周遇吉这个陆军将领,和海军将领一阵扯皮。
    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岛上庆贺的氛围,内阁次辅施凤来还说这是礼炮,庆祝朝鲜正式内附大明,成为大明内藩。
    他还代表大明朝廷,和朝鲜国王李倧,正式签订了《朝鲜国王受封顺仁王规矩条约》。
    里面的内容基本是之前谈下来的,作为大明和朝鲜交往的规范。
    然后施凤来又带着深意地道:
    “永宗岛这个名字不错,正合永宗大明之意。”
    “希望仁亲王这边,永远把大明作为宗主看待。”
    李倧连连许诺,永远会以大明为宗主国。又请求大明派遣天兵,把朝鲜子民救出苦难。
    如今朝鲜已成为大明内藩,按照条约条款,也有这个责任。
    施凤来这次过来就携带了不少士兵和武器,不过他却没有立刻告知朝鲜君臣,而是道:
    “如此盛世,焉能没有石碑记之?”
    “施某以为当竖碑以记,刻上‘永宗大明’四字,以及诏书内容和条约条文。”
    “这是大明和朝鲜关系的见证,应该让大明和朝鲜子民谨记。”
    李倧听到这里有些犹豫,不怎么愿意把里面的内容公布出来。他倒不是觉得接受大明册封有什么屈辱,而是单纯地认为普通人不应该知道。
    但是朝鲜的臣子,却认为应该立碑。他们希望通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保护自己权益、约束国王权力。
    以后如果朝鲜国王敢肆意妄为,他们就能指着石碑,大声教训国君——
    这和大明臣子喜欢拿祖制约束皇帝是一样的,而且大明这个宗主国和朝鲜立下的条约,比祖制更有约束力。
    在他们的支持下,李倧最终答应设立碑阁,在永宗岛建造石碑。正面刻上“永宗大明”四字,以及诏书内容。背面刻上条约条文,以及条约的签订人。
    这个石碑也成为了两国关系的见证,很多人来仁川的时候,都会到岛上观看。(本章完)

章节目录

崇祯重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凤凰北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凰北斗并收藏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