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坦坦、安安稳稳的一生为大多数人所渴望。
    然而,苦难却常常光顾并造就一个扑朔迷离的传奇文人。
    白朴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文名赫赫,而其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悲情人生。
    白朴的笔底总是有千般波澜,令当时的文人观之都甘拜下风。
    “金哀宗正大三年,白朴出生在汴京的官僚世家。”
    “他的父亲白华科举入仕,深受金哀宗信任,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参与军国大事。”
    “白朴出生时,大蒙古国军队不断出兵侵袭金朝。”
    “金朝军队连连败退,尽失黄河以北土地。”
    “金哀宗天兴元年,蒙古大将速不台重兵围攻金朝首都汴京,汴京告急。”
    “白朴之父白华向金哀宗建议效仿春秋时期纪国旧事,主动放弃汴京前往外地调集救兵,以保全金朝宗庙。”
    “金哀宗采纳了白华意见,决定率一部分文武大臣先行离开汴京,白朴之父亦在随行之列。”
    “临行前未携带家眷,白朴姐弟与母亲张氏一并留居在汴京。”
    “天兴二年,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突然发动兵变,向蒙古军队献出汴京城。”
    “蒙古军队入城后,在汴京城内大掠财物残杀百姓,城中居民仓惶出逃。”
    “混乱中年幼的元朴姐弟跟母亲张氏失散,幸亏白朴的父亲好友元好问及时赶到,元朴姐弟这才躲过一劫。”
    “为避战乱,元好问带白朴姐弟沿黄河北上。”
    “因逃难途中条件艰苦,年幼的白朴不幸染上瘟疫,高烧不退性命垂危。”
    “元好问见白朴药石无医,只好不分白昼的抱着小白朴。”
    “六日后,白朴在元好问臂弯中浑身发汗,高烧终于退却。”
    “元好问对白朴姐弟视若已出,对他们悉心教导。”
    “白朴天资聪颖,在元好问的教导下,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
    张居正: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白朴,父亲白华是金宣宗时期的枢密院判,宋灭金时便转而仕宋。
    之后,蒙古人剽悍的铁骑征服了中原,白华又俯首成为元朝的臣子。
    古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说,在几个王朝的士林中摇摆飘摇,俯身低颜,白华臣节尽丧,为士林所不齿。
    而入了新朝亦不被朝廷倚重,潦倒不堪的白华渐渐地陷入自怨自艾的深渊。
    幼年时,终日面对着愁容惨淡的父亲,一切忧思都好似浓重的阴影,投射在白朴敏感的心房。
    白家世代书香,白朴的仲父白贲年少时便有锦绣诗名在外。
    其父白华饱读诗书,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的元好问便是白华的好友。
    元白两家为世交,常有诗文往来。
    元好问对聪颖过人的白朴极为喜爱,曾以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来勉励他刻苦读书。
    金亡时,蒙古大军大肆劫掠,汴京城一片离乱。
    奔走逃亡的人群挤满街巷,白朴姐弟在慌乱中与母亲走散,皆沦落为孤儿,而白朴当时只有七岁。
    如非元好问及时赶到,搭救白家姐弟于水火之中。
    恐怕白朴早己殒命在蒙古军队的马蹄之下,而没有日后享誉文坛的盛名了。
    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元好问便带他们四处奔逃。
    生活虽然艰辛,但元好问对白家姐弟视如己出,呵护备至。
    一次,白朴身染瘟疫,眼看七分魂魄已散去了六分,虚弱的身体飘若游丝。
    总是患难之时才见真情,看着白朴被瘟疫折磨,元好问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紧紧地抱着他数夜未眠。
    终于,白朴周身发汗病愈,元好问却疲惫地晕厥在地。
    幼时与母亲的离散在白朴的心间划了一道难以缝合的伤口,以至于他终生都不能释怀。
    而元好问给了白朴一段坚实的不求回报的父爱,努力地弥合着他心头的伤痛。
    白朴对此从不敢忘怀,无论是才学还是品行,都以元好问为标杆。
    这一切,元好问都看在眼里,自然也对白朴格外用心,不辞辛苦地教导着他。
    元太宗九年,十二岁的白朴被元好问送回到父亲白华的身边。
    同样饱受离乱之苦的白华,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女。
    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的词句。
    白华没有想到,命运弄人,骨肉离合,一切都如同黄粱一梦。
    一家团聚后,白朴便随父亲在北方的真定城安居下来,重新体会久违的亲情。
    较之从前,相对安定的生活使白朴能更安心地读书。
    他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被朝廷征用。
    然而,他从不想戴上官帽,深入官场。
    “金亡后第三年,白朴之父白华先投南宋后投元朝。”
    “此后在河北真定定居下来,依附于元朝重臣史天泽,在他的照拂下出仕元朝。”
    “元好问听说白华回到北方后,便专程北上将元朴姐弟送归白家,使其一家团圆。”
    “白华对此颇为惊喜,专程作谢诗,感激元好问在战乱时对自己子女的照顾。”
    “在父亲白华的要求下,白朴学习科场课业,在律赋上尤为用功,很快便有诗名。”
    “当时,元好问修撰金朝历史书籍,常常途径真定,指导白朴的课业。”
    “元好问曾经盛赞元朴,认为在元白子弟中,以白朴资质最佳。”
    “幼年时白朴经历蒙古族掠夺,导致母子失散,使他心中对蒙古统治者充满厌恶,无法为其效劳。”
    “因此,白朴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心仕途,加入了九山书会等杂剧社,为杂剧艺人谱曲写戏。”
    “此外,白朴常与友人出入青楼,与当地的艺妓频频来往,为她们作词写下《夜醉西楼为楚英作》《木兰慢.歌者樊娃索赋》。”
    “白朴之父白华认为白朴此举有辱家门,并多次写诗训诫儿子,希望白朴不要自甘堕落专心修习课业,日后考取功名重振家声。”
    “白朴并未听从父亲建议,继续从事杂剧创作。”
    “白朴二十一岁时与妻子董氏成婚,让人意外的是白朴成亲一事,白朴之父白华并没有通知有着通家之好的元好问。”
    “元好问从其他友人处得知消息后,专程写信质问此事,让原本就对父亲效忠敌国不满的白朴,与父亲白华关系更加紧张。”
    “白朴在真定时,与史天泽、及史天泽之子史璋等人关系密切。”
    王阳明:汴梁城昔日动乱的场景令白朴难以忘怀,而对元朝的深恶痛绝亦令他难以理解父亲的委曲求全。
    故而,他一刻都不想在宦海停留,面对满目苍凉的山河,只想拂袖离去。
    半生荣辱,是是非非,都清楚地浮现在白朴的心间。
    金代后期的动乱,亡国去家的惨痛,让父亲和恩师元好问一次次地经历时代和人生的风霜。
    这一切都让白朴彻底地看透世事,因而过早地流露出看破红尘的绝望。
    父亲望他始终如一、宽仁平顺的愿望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下是难以实现的。
    而白朴深知,万事不过虚妄,自己的人格一定不能为尘世的污浊所玷污。因而他甘愿朴素地坚守自己的内心,哪怕孤独得如一枝不蔓不枝的青莲也在所不惜。
    官场仿若暗夜一般伸手不见五指,白朴不愿在其中摸索,便毅然选择读书写诗、闲云野鹤的日子。
    四处游历之时,他偶尔为梨园名角几部剧本,卖文以求生存。
    深入市里坊间,白朴的学问名望更加闻名。
    当时正值元世祖广纳人才之时,推荐白朴入朝为官的人难以计数。
    就在此时,元好问的死讯却突然传来,白朴如坠深渊,痛苦至极。
    世事的无常,让他更加无心于仕途。
    他深知,若在宦海混迹,他难免遭人诽谤非议。
    即使能相安一时,能否全身而退也是谜题。
    因而,白朴继续力避官场,缄口不语,唯在江湖间纵横逍遥。
    面对时有波澜的宦海,白朴对仕途的担心不无道理。
    汉时,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后,旋即离开朝堂,淡然离去。
    春秋,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即刻远离江湖,避免杀机。
    君王之心如六月天一般捉摸不定,进入朝堂,便是将自己的性命也都托付给了帝王。
    识时务者为俊杰,趁早隐退,在乐山乐水间徜徉遨游,才是人间正途。
    然而,兔死狗烹的道理如此浅显,古时今世亦无几人能完全参破。
    在这样的现状中,自朴不禁感到一种难以抚慰的悲凉。
    朝廷屡次征召白朴出仕,都被他一口回绝。
    而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坚持推荐白朴入朝,白朴依旧没有应允。
    忤逆了史天泽的举荐之意,让白朴深感不安,他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
    便辞别妻子,告别父亲,踏上了浩浩荡荡的漫游之路。
    从此白朴放浪形骸于外,寄身山水之间。
    远离家乡,一想起家中的父亲与妻子儿女。
    白朴便觉肝肠寸断,欲立即返回家中。
    “史璋虽为勋贵之后,但平常喜欢参与杂剧创作,并且著有杂剧《破莺燕蜂蝶庄周梦》、南戏《董秀英月东墙记》等作。”
    “元朝海迷失后三年,白朴离开真定外出游历,在燕京短暂停留之后,白朴与友人依依惜别。”
    “元宪宗二年,白朴游历顺天府时,前往拜访蒙古名将张柔夫人毛氏。”
    “此前,两人在元好问的引荐相识,在此次顺天之行,白朴得到毛氏的热情款待。”
    “中统二年,为稳固元朝统治,忽必烈下令各路招宣抚使举荐才华出众之士,为朝廷所用。”
    “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
    “同年,白朴与父亲白华为创作杂剧一事爆发激烈冲突,白朴负气远走。”
    “白朴先到汉口,然后到了九江,41岁时曾经返回真定,路过汴京。”
    “之后,又再次南下,在九江和洞庭之间往来。”
    “约在这个阶段,白朴创作出《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经典作品。”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白朴定居金陵。”
    “期间,白朴因妻子离世返回真定,妻丧之后,白朴又返回金陵。”
    “当时又有人推荐白朴做官,白朴作词《沁园春》委婉谢绝。”
    “白朴借由魏晋时嵇康事迹,来表达自己无意仕途的决心。”
    “至元二十四年,白朴在江南游历时,写下《夺锦标》。”
    “在这首词中白朴回忆起少时与好友同游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
    “此后,白朴一直在杭州、扬州一带游历。”
    “81岁时,白朴再次重游扬州,之后便无人知晓白朴的踪迹了。”
    徐光启:正当白朴踌躇不定时,妻子对他思念成疾,抑郁而亡。
    他从未想到,十年前的一别竟然就是终生之别。
    妻子离世的消息传来,白朴的心上又多了一道伤口。
    他即刻踏上归途,一路跌跌撞撞,几次昏厥在路上。
    从前与妻子甜言蜜语、耳鬓厮磨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而一夕之间,便天人永隔。
    妻子亡故之后,白朴的诗文曲辞中,更加难觅温馨与希望的字眼,所剩的不过都是悲怆。
    此后,他又从真定逃亡江南,往来于扬州、苏州、杭州之地,飘零在小桥流水人家之间。
    而这样漫无目的的漂泊,开始之后便又是十年。
    身边的人屡遭变故,让本就多情敏感的白朴感到万分痛苦。
    他本以为,看遍无关情爱的山水风月便可让他的心暂时安定,未料云游四方之后,所见的景象愈加让他怅惘。
    每到一处地方,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蒙古军队洗劫过后的断壁残垣。
    幼年时的惨痛记忆不觉间又浮上心头,让笼罩在他眉间厚重的阴霾更加难以抚平。
    在元代,鄙薄功名、渴求归隐之人并非白朴一个。
    与他同时的关汉卿、马致远,稍后的贯云石、张可久等,亦有同样的心曲。
    然而,白朴并非在求仕碰壁后才选择归隐,而是从一开始便甘愿独守清贫。
    尽管父亲对他怀着进士的愿望,但他不愿再迈进官场一步,步父亲的后尘。
    江山易代,白朴不禁为之悲戚,而更多的是为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伤怀。
    从幼经丧乱,仓皇失母到放浪形骸,期于失意。
    常人祈祷的寿比南山在白朴那里总未显得那样顺遂人意。
    活到耄耋之年,亲情离散,爱情凋零,与他相伴随的无非是挥之不去的沧桑和失落。
    因而,他宁愿沉默,去深山采撷忘忧草和含笑,来企盼来世的潇洒快意。
    于是,八十一岁那年,对人世没有一丝眷恋的白朴,择一个吉日便走入了一座深山。
    他一面唱着忧伤的曲辞,一面走向丛林深处。
    山雾迷离,一切景物皆不可见,唯有他楚辞般哀伤绵长的曲调在林中传扬。
    一阵风吹过,连曲子的余音也都不见,唯有风声在林隙间呼啸,仿佛山峦也在哽咽。
    白朴,便从此消失在人间,再无音讯!
    不显达时,笑汲汲营营者太轻浅。
    该隐退时,道自己多情总是伤离别。
    显达、退隐,两厢里皆不要,说归去便当真归去的白朴,空留给世间一段悲情。(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