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
    可惜的是,两篇论文最终没能在九月份就进入到ann.math,而是拖到了十月初,国庆假期的第三天。
    主要是乔喻始终坚持原则,并不会手动帮陈师兄改稿子,而是把问题找出来,然后发回去,修改好后,乔喻再看。
    反复三次之后,乔喻才算满意。
    没办法,前期麻烦一点,后期才能更轻松一点。第一次合作论文,就让陈师兄完全了解标准,下次对自己的要求就能更严格。
    人的习惯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养成的。
    这次投稿乔喻没跟任何人说,包括田导跟袁老。一方面想给两位老人家些惊喜,另一方面他现在也是课题组负责人了,要有决断力就不能事事都汇报。
    至于陈卓阳就更不会说了。这是他第一次给四大顶刊之一的数学期刊投稿,万一没被录用的话,某些人可能不但心里会嘲笑,嘴上更会直接说出来。
    根据他在内部文献查询,津州大学到目前为止仅在四大数学顶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上发表过一篇论文。
    而且还是在津州大学将数学院从理学院移出,成立单独的数学科学院之前。
    换句话说,如果他的这篇文章真能在ann.math上刊登了,他将是津州大学数学院建院之后第一个在数学四大顶刊发表论文的讲师。
    有了这个成绩想来那位张院长还想阴阳他,也要考虑下后果了。
    甚至有了在顶刊上的文章,以他的年纪就是长江跟杰青的帽子说不定也有机会争一下。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陈卓阳也不是没有付出的。睡眠少了,人自然显得颓废,被看不顺眼的人碰上,难免会说上两句。
    只是这段时间陈卓阳在学校里更加沉默寡言了。除了按时上课外,以及参加一些校内的会议外,几乎不跟其他人打交道。
    主要还是没时间,毕竟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到了做验证工作上了。
    乔喻也没让他失望了,事实证明小师弟推导出的结果,都能被验证。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陈卓阳就可以轻松了。事实上他也就是狠狠的休息了两天之后,就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工作。
    没办法,用乔喻的话说,第一阶段这两篇论文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接下来还有一堆的验证工作要做。
    毕竟一篇顶刊只能让某些人闭嘴,只有发表更多的文章,才能那些想在他身上出气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愚蠢,以及感受到巴掌打在脸上的痛感!
    对小师弟的这番说辞,陈卓阳深以为然。没办法,他也真想把某些人的脸抽肿。
    然后就是难以言喻的感激。毕竟他是真没想过乔喻会为他做到这种份儿上。
    真的,陈卓阳之前以为乔喻会给他弄几个顶刊二作,谁敢想到乔喻想的却是把一作喂到他嘴里。
    虽然乔喻压根没说但陈卓阳也知道其实两篇论文合成一篇完全没有问题。
    理论推导跟验证放在一篇论文里其实会让论文的完整度看起来更高,也更方便审核。
    起码对于乔喻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分成两篇论文的,更别提还是为了让他能理直气壮的拿个第一作者。
    以至于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感谢这位小师弟。
    不过站在乔喻的角度看还真不觉得这有什么。毕竟乔喻一直认为,让人帮忙干活就该给些好处。
    还上初中时他就跟同桌周双说过,如果当发现干某件事情既然无法从中收获快乐,也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时,就要及早抽身。
    乔喻一直觉得这就是一个真理。只要有理智的人肯定能想明白。
    所以推己及人,他既然想让陈师兄尽最大努力帮他把成果做出来,自然就应该要给够好处。
    然而乔喻没钱,那就只能让出点名声了。更别提这种安排对于他来说绝对属于利益最大化了。
    重要论文的一作还是他的,甚至还多了一篇顶刊二作。
    虽然国内不是很认二作,但国外还是认的。再加上ann.math正刊上发文章甚至不需要交版面费,简直是就无本买卖。
    总之,这次论文投递,没人觉得吃亏。哪怕是洛特·杜根,起码在之前跟乔喻交流中都是愉悦的。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多赢,几乎完美的,没有输家的项目。当然前提还是论文真能发表……
    ……
    美国,普林斯顿,这是一座研究院、大学、跟社区交织的城市。
    秋高气爽的时节,洛特·杜根正坐在阳光下晒着秋日里温暖的太阳。
    对面的光头老友正认真的翻阅着手中的论文。洛特·杜根则惬意的在阳光下品着咖啡,悠闲的看着旁边草坪上活动的学生们。
    就是像是在欣赏一张名为青春的画作。
    是的,洛特·杜根其实很喜欢抽些时间看看这些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做任何他们喜欢的事情,显然这比参加那些冗长且毫无意义的行政会议要有意思的多。
    起码他是这么认为的。毕竟洛特·杜根一直觉得把持普林斯顿董事会的那群人不那么聪明,这一点不接受任何反驳。
    良久,旁边的光头老友终于放下了那两篇论文。
    眼角余光注意到这个动作后,洛特·杜根笑着问道:“哈哈,皮埃尔,你在五十年前做模空间结构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把这个问题深入到这种程度?
    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安德鲁通过你提供的关键数学框架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就已经是你的人生巅峰了对不对?”
    是的,这位光头老友就是跟乔喻在世界代数几何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的皮埃尔·德里尼教授,世界数学界最强的大佬之一。
    菲尔兹奖、阿贝尔奖以及其他一堆的奖项,足以彰显他的贡献。尤其是他对模形式的研究,让许多后辈数学家多了很多有用的工具,其中也包括乔喻的这篇论文。
    比如在乔喻相关定理的推导工作中,就直接用到了德里尼提出的单值性。在做模态距离的定义时,更是直接用到了德里尼关于伽罗瓦表示的几何分析。
    毕竟乔喻提出的框架本就是试图将数论几何化,从目标上说跟之前德里尼的研究方向本就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皮埃尔·德里尼没有理会聒噪的洛特·杜根,放下论文后直接闭上了双眼。
    他还在思考这种把数字全部定义为元素的构架,数字从此不再代表单一的值,而是多维模态中的一个点,携带丰富的属性跟关系……
    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变化,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哲学上的跃迁。
    传统数学视角中,数字只代表一个静态的点或者值,但现在论文作者直接赋予了数字模态属性,所以数字就成了动态、多维的存在。
    未来数论学家研究的将不再是数字本身,而是研究数字作为元素的行为跟互动关系。
    不仅是天才的设计,而且足够疯狂!
    唯一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太短了。只有最基本的定义。
    他刚刚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个模态空间是否可以捕捉到数字间更复杂的群论对称性?
    例如,伽罗瓦表示的分支行为,是否可以在模态几何中找到直接的对应关系?
    只是想到这些就有些头疼。偏偏旁边的洛特·杜根还在喋喋不休。
    “嗨,皮埃尔,难道你不想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你可以求求我,我也许能够在你审核这篇论文之前就告诉你。”
    皮埃尔·德里尼睁开了眼睛,看向身边的洛特·杜根,低声咆哮道:“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吗,洛特!个人风格如此明显的文章,除了乔喻那个小子,还能有谁!”
    洛特·杜根明显很意外,狐疑的问道:“个人风格很明显吗?为什么我没看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当然不会告诉这个好友他其实已经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了乔喻正在做相关的研究。
    是的,陶轩之已经给他发过一封邮件讨论过乔喻想法的可行性。
    所以他坦然的说道:“因为你总是看不到更深层次的联系,这也是你没能获得菲尔兹奖的原因。乔喻的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思路从来都是大胆而激进的!”
    洛特·杜根沉默……然后说道:“但论文是两篇。所以你最多只能算对了一半。”
    被鄙视了,但没办法,他的确没拿到菲尔兹奖。但他拿过阿贝尔奖跟沃尔夫奖,不幸的是,对方这两个奖项也拿到了,而且时间还比他早……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发两篇论文?两篇论文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五页。”皮埃尔·德里尼忍不住吐槽道。
    从他的视角看来,第二篇论文的验证穿插到第一篇论文里,会让整篇论文看起来论据更充足,更完整。
    “因为他觉得要给课题组其他成员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这个理由非常棒!”洛特·杜根给出了一个说不过去的理由。
    迎着皮埃尔·德里尼探究的目光,洛特·杜根摊了摊手补充道:“好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才都是有特权的。想想你年轻的时候吧,难道你没有任性过?”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让皮埃尔·德里尼无话可说。
    是的,他年轻的时候那些大佬的确也一样很包容他。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让-皮埃尔·塞尔……还有许多当时的数学大师们都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
    甚至当格罗滕迪克退出数学研究之后,都依然在weil猜想这块给了他许多帮助,且始终支持他独立进行研究。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这种横跨代数几何、数论跟表示论的多领域研究并不是主流,当时不管是他的导师还是他的同事都对他的想法近乎是无限的包容,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好吧,两篇论文我会一起尽快审核的。另外陶轩之教授对乔喻的研究很感兴趣,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话。”
    皮埃尔·德里尼最终如此说道。
    “陶轩之?好吧,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不错的审稿人,另外还有彼得·舒尔茨、安德鲁·怀尔斯、理查德·泰勒、安德鲁·格兰维尔,加上你,一共六位审稿人,正好够了。”
    洛特·杜根把他选的审稿人都一一列举了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在选审稿人这块身为数学年刊主编的洛特·杜根的确是专业的。
    审稿人中有数论的专家,代数几何与朗兰兹纲领的专家,模形式的专家,数学跨领域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计算与实验验证专家,足以对这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审核。
    是的,一篇论文六位审稿人这种情况并不常有,皮埃尔·德里尼觉得这两篇论文的确值得如此慎重的对待。
    毕竟这意味着数论研究将从这篇,不,是这两篇论文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认可了洛特·杜根的想法之后,皮埃尔·德里尼问了句:“他们都同意作为这两篇论文的审稿人了吗?”
    洛特·杜根玩味的看着老友,笑着答道:“当然,除了陶轩之我还没有通知之外,其他人都已经同意了。
    我跟他们说了,你对这篇论文的初评是如果文章是对的,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作,没有之一。所以别露馅了。”
    皮埃尔·德里尼怔了怔,然后表情快速恢复了自然……
    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发誓自己还没有说过这句话,毕竟他刚刚才初步看完论文,都还没有深入的进行计算跟推导。
    “我记下了,如果他是对的,我下次会在公开场合再说一遍。”
    皮埃尔·德里尼瞪了洛特·杜根一眼,回答道。
    好吧,有一个了解他的朋友其实也不错,因为他觉得这个评价其实非常……贴切。
    如果最后大家都挑不出文章有什么错漏的话。
    ……
    一个重要的公理体系框架搭建需要时间,证明需要时间,交给审稿人验证同样需要时间。
    所以乔喻投稿之后,就没再关注这件事了。
    一方面研究才刚起步,他还需要继续往后推进。接下来他还要引入一些更复杂的概念。
    比如模态卷积,这就需要把二维模态空间推进到三维模态空间。
    从二维推进到三维,同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证明的工作会更复杂一些。
    不过更复杂的其实还是验证工作而非单纯的证明。
    乔喻从洛特·杜根那里得知,他的论文最少会找四到五位的审稿人审核后,他就能大概判断出这篇论文最快大概也要在十二月末见刊了,甚至可能要等到来年。
    哪怕审稿人都很勤快,审稿大概也要两个月,然后再排版。按照乔喻的规划,第一批次的论文见刊之后再开始投第二批次的论文,就意味着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下阶段的工作。
    显然这个时间可以说相当充裕。
    第二批次的论文乔喻依然打算分成两篇,也依然是他跟陈师兄互为第一作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偶尔能发一篇四大顶刊,人家会觉得这人也就是走狗屎运了。
    但如果能持续的发顶刊,才会让某些人发现这位大佬必须得供起来……
    顺便还能为自己的课题打打广告。正如他跟洛特·杜根说的那样,整个框架他可能要十篇以上的论文来构建。
    前期的工作量还不算大但一旦开始把群论、图论这些东西都引入到框架内的话,各种验证工作将会成倍的增加。
    原因也很简单,在引入这些复杂的理论之后,就必须要把模态空间推向更高维。
    当群论和图论扩展到高维模态空间时,验证每个定理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
    最简单的例子,验证一个模态路径的群对称性可能需要检查所有维度上的相互关系。
    更别提群论和图论本身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将它们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就需要证明一些跨领域的性质,例如群表示在模态路径上的作用。
    工作量成倍的增加,到时候就算是把陈师兄把头发全部献祭,甚至活活累死,也不可能在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时间里完成那些繁复的验证工作。
    所以一方面陈师兄能得到他想要的,另一方面陈师兄也是课题组对外的一个活广告。
    看吧,来乔喻的课题组,发顶刊就跟玩一样,一年甚至可以发两、三篇。
    乔喻甚至都不担心一作分不过来。
    道理也很简单,经过这段时间不断地扩展跟补充,乔喻觉得这套公理体系完全可以做成高度公理化跟模块化的理论。
    比如他把针对群论模块的证明工作完成之后,那么针对群论引入的各项工作验证,完全可以分成数篇论文。
    模态空间的对称群与几何结构、模态路径的群轨道与周期性、群表示在多维模态空间中的作用、模态卷积的群论验证、群作用对模态密度函数的影响、具体数论问题的模态空间群论描述……
    真的随便想想,乔喻都能找到成堆的研究方向,而且每个方向都能涉及一个独立的问题或工具,全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他还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分类。因为这些命题都集中到一篇论文里,太大了!更不利于传播。
    分开反而能显得很精简,其他数学家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文献。
    这些命题足够喂饱一个庞大的课题组了。就好像他之前跟老薛说的那样。
    如果有一天成为数学界的领袖了,掌控了无数的资源,但同时有两个亲近的人成就差不多,位置只有一个怎么办?
    乔喻当时的回答是,把蛋糕做大。大到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吃不完,就不存在这种可笑的问题了。
    当然,蛋糕也是要跟能力相匹配的。到了后期,那就只能是有能力就能拿到研究课题,验证成功就上位。
    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自然会被课题组淘汰。
    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来为他的理论框架做繁复的验证,他就能抽出时间在博士毕业前把田导要求他做的命题做出来。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跟黎曼猜想。
    当然这些野心,乔喻并没有对外公布。甚至没跟田导跟袁老提这些事情,毕竟前期的工作没那么多,相对而言其实很轻松。
    现在也没谁觉得这个命题能在一年内发数篇顶刊。
    总之乔喻的规划就是这样,前期的工作量较小,可以通过几篇核心理论和验证论文吸引学术界的兴趣。
    后续复杂验证工作的展开,在逐步让大家知道,他打算将整个框架打造为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研究体系。
    越到后期,难度越大,但吸引到的合作者自然也更厉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只要保证整个过程都是良性竞争跟发展就好了。
    至于做这个长期规划的目的……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乔喻是个有着极致天赋的人,但其实大家比不了解乔喻的天赋并不仅限于数学,甚至是科学。
    更在于他非常擅长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观察跟总结。更有着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的决心。
    比如乔喻很明白他在数学界混,现在最缺的不是天赋、不是论文、不是成就,甚至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奖项,而是资历跟底蕴。
    毕竟其他的荣誉他都有信心在年轻的时候拿到手,唯独资历跟底蕴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能靠时间去慢慢填补。
    他的导师田言真,他的师爷爷袁正心,还有洛特·杜根,甚至那个男人的岳父米凯尔·艾森,以及那些大佬们,他们能一言九鼎,靠的可不只是自身那些荣誉。
    更因为他们的学生遍布世界各个高校跟研究所。他们的许多优秀学生同样已经成为了数学的大佬……
    期刊的编委甚至主编,各大奖项、科学基金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高校跟研究所的课题组负责人。
    就好像一张网,把这些人凝聚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则利益一致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往往就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乔喻可等不了这么久。
    等他毕业,成为教授,再带学生,还要等着自己带的学生成长起来……
    那个时候他可就已经老了!
    慢慢的搭建这套理论框架,把一群本就已经在学术界有一定发言权的人都争取到自己身边,国内的,国外的……
    大家的核心利益都是一致的。毕竟借助乔喻的课题,他们的发言权能更大。
    接下来就简单了。只需要几年时间,围绕他身边的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扩音器,他小声说一句话,也能震耳欲聋,这才是王道。
    ……
    当然,以上都只是乔喻的远景规划,目前还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课题组内部成员全部照顾到起码都是他十八岁的事情了。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所以他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最近唯一让他不满意的是,在大家都很忙碌且充实的时候,袁老竟然安排乔曦趁着十一假期出门旅游去了。
    是的,字面意义上的旅游,而且是假期的旅游,到处凑热闹那种。
    原因是原来觉得乔曦生活太简单沉闷了些,而且不善于跟人交流,多出门跟人接触才有可能改善。
    乔曦竟然还真去了……
    好吧,无所谓,考虑到乔曦一直没有出去好好玩玩,人生的确应该张弛有度。
    总之,十一假期很快过完,乔喻又被导师叫到了办公室。
    “今年数学学会学术年会的时间定下了,下个月的2号到6号,4号上午第二场的特邀报告,由你代表燕北大学做六十分钟报告。”
    不容置否的语气直接把乔喻给整不会了。
    “不是,田导,那个……六十分钟报告我讲点什么?”乔喻下意识的问道。
    总不能把他在世界代数几何会议上关于几何朗兰兹猜想的论文再讲一遍吧。
    “就讲你的模态空间理论。我跟袁老都觉得这将是未来数论几何研究最重要的方向。这次机会也是我们帮你争取来的。
    上次给你申请项目你撤回就算了,这么长时间,把你的构想先写一篇概述性的论文出来,提交给组委会审核。你可别小看数学年会,这已经是国内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了。”
    田言真直接帮乔喻选好了命题。
    乔喻感觉有些抓瞎……
    第一次投顶刊没跟导师汇报,结果撞上了数学学会的会议?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他已经投稿给了ann.math,而且根据后台反馈,编辑部那边才进入同行评审环节没两天,这个时候他在会议上拿还没发表的论文做报告似乎有点不太合适……
    似乎看出了乔喻的情况不太对,田言真皱了皱眉头问道:“怎么了?不会这一个多月你什么都没做吧?就算你什么都没做,还有二十多天完成一篇概述性的论文提交给委员会审核对你来说很难吗?”
    乔喻摇了摇头,答道:“那个……田导,本来打算给你跟袁老一个惊喜的……您说的这个论文我已经写出来了,已经投给ann.math两篇,现在都在评审阶段。”
    这番话把田言真给整不会了。
    他知道乔喻写论文很快,就好像各种灵感始终缠绕着他,但没想到这么快。
    这才多久,这小子就已经整理出了论文,还投给了ann.math?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田言真皱着眉头确认道:“你刚才说两篇?”
    乔喻连忙点了点头道:“对啊,两篇。我一篇,陈师兄一篇。论文还没正式发表就在会议上讲有点不合适,总不能一稿两投吧?
    我倒是能再赶出一篇论文来,但是吧如果不讲前置性的定理,报告会上大家怕是听不懂我要表达什么。”
    办公室里大眼瞪小眼的沉默了几秒,直接把田言真给气乐了……
    “陈师兄?陈卓阳?他也有一篇?好,好,好,把论文发给我看看。”
    好吧,其实这么索要还没发表的论文其实不太礼貌,但鉴于这是自家导师的提的要求,乔喻也没废话,乖乖的小跑到导师的电脑旁边操作上了。
    很快就把两篇论文从自己的邮箱附件库里下载了下来。
    “这篇《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lized modal number theory axiom system》我是一作,另外一篇陈师兄是一作。”
    “我看看你的投稿后台……”
    “哦……”
    很快,后台便证明了论文的确是已经到了找好审稿人的阶段,毕竟那个under review不会骗人。
    田言真看了眼投稿时间,只能说数学年刊编辑部的速度很快,竟然只用了两天就找好了审稿人,这对于一家数学顶刊编辑社来说,简直就是神速了。
    主要是田言真并不知道审稿人都是洛特·杜根亲自请的,而且还直接假借了皮埃尔·德里尼的评价……大家自然都会给个面子。
    没有再跟乔喻废话,田言真了十多分钟把两篇论文泛泛的翻看了一遍,便立刻明白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了。
    放下论文瞥了乔喻一眼,说道:“你对陈卓阳是真的很不错啊。”
    乔喻咧开嘴憨憨的笑了笑,说道:“哎,这还不是看在您的面子上。师兄是您的学生,他最近在津州大学过的挺难的,他又不好意思跟您说,只能我出手了。”
    “哦?很难?怎么了?”田言真皱了皱眉头问了句。
    “哎,您是不知道啊……”
    乔喻立刻把陈卓阳跟他说的那些,又重新阐述了一遍,顺便往里掺了些油跟醋。
    最后忿忿不平的总结道:“……大概情况就是这样,还是欺负陈师兄太老实了,换了我去,那肯定要把他们摆成十八个样子!”
    田言真看不出喜怒的点了点头,然后瞪了乔喻一眼:“行吧,不过四号上午那场报告不能换人了,你自己想想,还能写篇什么论文出来吧。二十五号之前交给我!”
    “二十五号?您确定?”乔喻目瞪口呆。
    田言真冷笑,说道:“不然呢?提交之后还要委员会审核,你以为能让你上去胡说一通?赶紧去做准备吧!都能自己投ann.math了,还能被这种小问题难住?”
    感觉到自家导师似乎真不太愉快,乔喻只能委屈的点了点头,嘟囔了句:“那,我尽量。不过,真就想给您一个惊喜来着……”
    这是惊喜么……
    这特么是惊吓吧!
    感谢书友20241104192300136的打赏鼓励!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巅峰学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一桶布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桶布丁并收藏巅峰学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