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就算不愧对国家了。他大体上放下心,见夜色渐浓,便结束第一次照会,向外宾告辞了。
重庆和民离开以后,北平和莫斯科站在餐厅门口。餐厅的位置在一座半山腰上,天虽然还不是很晚,毕竟正值隆冬,在尽数渲染成一片深沉的墨蓝色的夜空下,能望见沿着山城的曲线起起落落的灯火。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有政府机关和工厂大而亮敞的灯光,也有平民百姓微小却温暖的灯光。寻常的,在战时却弥足珍贵的景致。在还有空袭的日子里,这样明亮的灯光是不可想象的。
在宁静的半山腰的夜色中,大声说话会显得很不识趣。北平悄声问:“要直接回去吗?还是做点别的,都随您。”
“我想散会儿步,在城里面。”
“好的。”北平应完正要领外宾上早在等候的轿车,听到对方迟疑的一声呼吸,转过身:“有什么招待不周没注意到您的需要的?请告知。”
“没有。只是——”
又是一声迟疑的呼吸。对着北平疑惑的注视,莫斯科说:“你允诺过我,在下次再会时就用‘你’相互称呼。现在已经是‘下次’了。”
“啊……是我记性不好。记挂着要对外宾尊重礼让,不小心把约定搁到一边去了。现在改还来得及吧?”
“当然。”
他们钻进车里。轿车沿着山路向下行驶时,他们又陆续交换了一些闲话。莫斯科对这座深处内陆的战时首都的繁华夜景感到颇感兴趣,在他的印象和所知资料中,中国自从被轰开国门以来各地发展极不均衡,一个位于西南又不是平原地形的城市能有如此繁荣是不常见的。他问起迁都前后城市形貌的变化,北平也挑了比较有趣的部分说给他听。
他谈到曾经很困难的根本无力负担涌进后方的庞大人口的交通。“……政府高官乘专机在长江中的小岛上修的机场降落,还要坐滑竿离开。滑竿就是一把没遮盖的藤椅,让轿夫抬着,人悬在空中,比他自己的个子都高。”
“好像挺有意思的。”
“相信我,坐过一回就不会有意思了。特别从江边上坡的路上那段几百蹬石阶的路,你要是用这种方法过来就未必吃得下今天的午饭了。”
“好吧,我相信你。”莫斯科笑,“但是你也不要小瞧我?吃饭不总是一种享受,身处军队要开赴下次战斗的时候,吃饭就是任务。那时候,就算饭再难吃,人再难受,我也能逼着自己吃下去,然后再尽量不吐出来。”
“我怎么敢小瞧你,苏联的首都和战斗英雄。听你的意思,中间没见的这三年,你应该熬过很多痛苦、受了很多罪吧?”
“还好。反正并不比这之前最难熬的岁月里还要糟很多……”
“那只能说过去有很痛苦的岁月,不能证明这三年就‘还好’。”
“……不错。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也就……还好,并没有不跨越的、让人绝望到倒地不起的障碍。”莫斯科沉吟一会儿,说,“你瞧,我们不是又见面了吗?”
“是啊……又见面了。”
这个话题似乎已经结束,又似乎留了一截尾巴,悬在半空,没有真正打上一个结,给一个令人放心的结束。也没有人急于开启一个新话题,两人之间便短暂陷入和山间夜色一般的寂静氛围。
车里是半个独立封闭的宇宙。寒风穿过山林的呼啸声隔着车窗玻璃在耳畔回荡,一会儿很近,一会儿又很远。他们可以聆听外界的响动,观察外界的变幻,外界却不能太多干扰到他们。莫斯科坐在后座上,感到他和北平之间的距离正如车里和车外的距离:物理上很近,心理上却揣测不出有多远。他们中间仿佛也隔着一层玻璃,一阵风,虽然不是很寒冷,但毕竟是冬日的风,足以将两个人推回到各自的思绪与各自的世界里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细线在他们之中穿梭,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线太细了,还无法形成拉力,将他们的距离再收缩上哪怕一点点。
他们下车,到街上散步,扯着更加轻松的漫无边际的话,这种感觉却没有随之消逝。也许是心照不宣地,他们同时问起对方两次见面间隔的三年间的经历。北平的境遇相对安稳,不太舒服的遭际牵涉到的国内摩擦也没必要让一个苏联人知道太多,因此他几乎只是在引导和应和莫斯科的话。
听到列宁格勒恢复得不错,已经可以承担起一部分工作,他莞尔:“太好了。有时我会想,失而复得的亲人就像上天恩赐的奇迹,是吧?”
“嗯。”莫斯科用力点点头。
他随后的话音却轻得像和风拂过柳枝:“那一天的你,对我来说也像恩赐的奇迹。”
“谢谢,不过……远远到达不了奇迹的高度。我只是个催化,没有我在,你也一样能很快从沮丧中走出来。”
莫斯科望着对方走在他侧面的身影。北平背后是人来人往的街道和绵延的店铺,他却恍惚觉得他正在融入一片无边无际的夜色,很快就会抓不住了。午宴和晚餐,北平的存在感算不上强。他说的话不少,但多半是礼节性的套话,要么就在为别人做注脚,自己没有主动表露过观点。依他在这次接待中的随同身份,这些表现很合情合理。但是到了独处时刻,他一次次的避让就无法忽略了。北平明显在避开他有指向性的话。
他不免感到无力。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往事太多,而论对彼此人生真正的了解,却可以说少得可怜。连对方这三年间的经历,只要北平不想跟他详说他就没办法知道。三年前的相见恍如一场幻梦,没有任何约定能保证他们的关系还能更进一步。但是他来了,站在这里,尽管皆是出于偶然,总不愿意轻易放弃。
这时北平像是洞察他所思所想,终于不打算装聋作哑了。走过街道拐角到一处僻静些的巷子,北平说:“我能明白一些你的想法……但是就算向前迈,又能怎样呢?平时只能靠书信联系,我说不准,你也至多在做访问的空隙和我见一面。这还是在两国关系良好、联络通畅的前提下。你接受得了这种状态……?”
“我觉得……”莫斯科呼出一口热气,望着它们在夜幕衬托下凝成不甚清晰的白雾,“可以接受。”
“好吧。可中苏不是天然盟友,苏共和民更不是。cpc已经甩掉共产国际的影响,可是你们的理念毕竟还在同一路。经过快八年的抗战,国共关系还是看不到彻底调和的希望。要是有个……万一,你们会做什么?”
“据我所知你是同情共的。”
“是的,但我首先是中国的城市化身。我
重庆和民离开以后,北平和莫斯科站在餐厅门口。餐厅的位置在一座半山腰上,天虽然还不是很晚,毕竟正值隆冬,在尽数渲染成一片深沉的墨蓝色的夜空下,能望见沿着山城的曲线起起落落的灯火。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有政府机关和工厂大而亮敞的灯光,也有平民百姓微小却温暖的灯光。寻常的,在战时却弥足珍贵的景致。在还有空袭的日子里,这样明亮的灯光是不可想象的。
在宁静的半山腰的夜色中,大声说话会显得很不识趣。北平悄声问:“要直接回去吗?还是做点别的,都随您。”
“我想散会儿步,在城里面。”
“好的。”北平应完正要领外宾上早在等候的轿车,听到对方迟疑的一声呼吸,转过身:“有什么招待不周没注意到您的需要的?请告知。”
“没有。只是——”
又是一声迟疑的呼吸。对着北平疑惑的注视,莫斯科说:“你允诺过我,在下次再会时就用‘你’相互称呼。现在已经是‘下次’了。”
“啊……是我记性不好。记挂着要对外宾尊重礼让,不小心把约定搁到一边去了。现在改还来得及吧?”
“当然。”
他们钻进车里。轿车沿着山路向下行驶时,他们又陆续交换了一些闲话。莫斯科对这座深处内陆的战时首都的繁华夜景感到颇感兴趣,在他的印象和所知资料中,中国自从被轰开国门以来各地发展极不均衡,一个位于西南又不是平原地形的城市能有如此繁荣是不常见的。他问起迁都前后城市形貌的变化,北平也挑了比较有趣的部分说给他听。
他谈到曾经很困难的根本无力负担涌进后方的庞大人口的交通。“……政府高官乘专机在长江中的小岛上修的机场降落,还要坐滑竿离开。滑竿就是一把没遮盖的藤椅,让轿夫抬着,人悬在空中,比他自己的个子都高。”
“好像挺有意思的。”
“相信我,坐过一回就不会有意思了。特别从江边上坡的路上那段几百蹬石阶的路,你要是用这种方法过来就未必吃得下今天的午饭了。”
“好吧,我相信你。”莫斯科笑,“但是你也不要小瞧我?吃饭不总是一种享受,身处军队要开赴下次战斗的时候,吃饭就是任务。那时候,就算饭再难吃,人再难受,我也能逼着自己吃下去,然后再尽量不吐出来。”
“我怎么敢小瞧你,苏联的首都和战斗英雄。听你的意思,中间没见的这三年,你应该熬过很多痛苦、受了很多罪吧?”
“还好。反正并不比这之前最难熬的岁月里还要糟很多……”
“那只能说过去有很痛苦的岁月,不能证明这三年就‘还好’。”
“……不错。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也就……还好,并没有不跨越的、让人绝望到倒地不起的障碍。”莫斯科沉吟一会儿,说,“你瞧,我们不是又见面了吗?”
“是啊……又见面了。”
这个话题似乎已经结束,又似乎留了一截尾巴,悬在半空,没有真正打上一个结,给一个令人放心的结束。也没有人急于开启一个新话题,两人之间便短暂陷入和山间夜色一般的寂静氛围。
车里是半个独立封闭的宇宙。寒风穿过山林的呼啸声隔着车窗玻璃在耳畔回荡,一会儿很近,一会儿又很远。他们可以聆听外界的响动,观察外界的变幻,外界却不能太多干扰到他们。莫斯科坐在后座上,感到他和北平之间的距离正如车里和车外的距离:物理上很近,心理上却揣测不出有多远。他们中间仿佛也隔着一层玻璃,一阵风,虽然不是很寒冷,但毕竟是冬日的风,足以将两个人推回到各自的思绪与各自的世界里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细线在他们之中穿梭,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线太细了,还无法形成拉力,将他们的距离再收缩上哪怕一点点。
他们下车,到街上散步,扯着更加轻松的漫无边际的话,这种感觉却没有随之消逝。也许是心照不宣地,他们同时问起对方两次见面间隔的三年间的经历。北平的境遇相对安稳,不太舒服的遭际牵涉到的国内摩擦也没必要让一个苏联人知道太多,因此他几乎只是在引导和应和莫斯科的话。
听到列宁格勒恢复得不错,已经可以承担起一部分工作,他莞尔:“太好了。有时我会想,失而复得的亲人就像上天恩赐的奇迹,是吧?”
“嗯。”莫斯科用力点点头。
他随后的话音却轻得像和风拂过柳枝:“那一天的你,对我来说也像恩赐的奇迹。”
“谢谢,不过……远远到达不了奇迹的高度。我只是个催化,没有我在,你也一样能很快从沮丧中走出来。”
莫斯科望着对方走在他侧面的身影。北平背后是人来人往的街道和绵延的店铺,他却恍惚觉得他正在融入一片无边无际的夜色,很快就会抓不住了。午宴和晚餐,北平的存在感算不上强。他说的话不少,但多半是礼节性的套话,要么就在为别人做注脚,自己没有主动表露过观点。依他在这次接待中的随同身份,这些表现很合情合理。但是到了独处时刻,他一次次的避让就无法忽略了。北平明显在避开他有指向性的话。
他不免感到无力。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往事太多,而论对彼此人生真正的了解,却可以说少得可怜。连对方这三年间的经历,只要北平不想跟他详说他就没办法知道。三年前的相见恍如一场幻梦,没有任何约定能保证他们的关系还能更进一步。但是他来了,站在这里,尽管皆是出于偶然,总不愿意轻易放弃。
这时北平像是洞察他所思所想,终于不打算装聋作哑了。走过街道拐角到一处僻静些的巷子,北平说:“我能明白一些你的想法……但是就算向前迈,又能怎样呢?平时只能靠书信联系,我说不准,你也至多在做访问的空隙和我见一面。这还是在两国关系良好、联络通畅的前提下。你接受得了这种状态……?”
“我觉得……”莫斯科呼出一口热气,望着它们在夜幕衬托下凝成不甚清晰的白雾,“可以接受。”
“好吧。可中苏不是天然盟友,苏共和民更不是。cpc已经甩掉共产国际的影响,可是你们的理念毕竟还在同一路。经过快八年的抗战,国共关系还是看不到彻底调和的希望。要是有个……万一,你们会做什么?”
“据我所知你是同情共的。”
“是的,但我首先是中国的城市化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