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大势不可违
人活于世总会在意些什么,对享有特权的群体来讲,想叫他们放弃特权,放弃既得,这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
东南的情况怎样,朱由校再清楚不过。
“照此来看,东南想维系安稳,恐是很难的事啊。”
西苑。
玉熙宫。
倚着软垫,御览所持密奏的朱由校,眉头紧锁的讲了句,这叫垂手而立的刘朝,心底难免紧张起来。
从两年前开始,他所领的大内行厂,就开始负责一项紧要事宜,即汇总自东南各处密奏密报,以定期将东南实况定期呈递御前。
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
除了将各种密奏内容汇总,筛减其中重复性的内容,还要核准各项内容的真实性,对比前期的种种变化。
就因为领了这件差事,叫刘朝变得愈发寡言了。
“刘朝,你觉得东南诸省治下,会在如今这种动荡局势下,爆发一场席卷各地的奴变大潮吗?”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合上所持奏疏,看向刘朝道:“就像汉末时期的黄巾起义,因为日益贪婪的盘剥与压榨,叫东南诸省治下的官吏、缙绅、商贾等群体名下奴仆,最终选择反抗。”
“尤其是在过去两载,朕记得东南诸省治下可涌现不少工坊主,他们为压低人力方面的开支,可都趁着当初那股乱劲儿藏匿不少人口。”
“皇爷…”
心跳加快的刘朝,面对如此询问,他不知该怎样讲,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但刘朝却也知道皇爷这一问,他必须要回答。
“皇爷,如果在东南诸省治下,那些想倒逼中枢让步的家伙,继续在各地鼓捣这些变数,恐东南诸省真会爆发成规模的奴变。”
刘朝压着心底的惊惧,毕恭毕敬的作揖道:“尽管皇爷派去东南的有司,在各地努力平稳着时局,将各项差事尽全力做好,可却无法改变东南是个火药桶的局面。”
“以钱谦益为首的那帮奸佞被抓,使得不少人都受到极大刺激,还有新一届内阁组建以来,在中枢做的一些决策,让东南那边的刺激更大。”
“不说别的,单单是西南推行的摊丁入亩,倘若有朝一日推到东南去,那些名下有大片土地的群体,利益就将受到严重影响,毕竟据内厂汇总的情况来看,东南诸省的土地兼并是很严重的。”
“这人啊,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朱由校听后,露出复杂的神色。
刘朝所讲的这些,他如何会不清楚呢,尽管以崔呈秀为首的廉政院,在过去凭借掀起的大案,逮捕了不少的人,查抄了不少土地,但这些群体所拥有的,跟整个东南比起来,那简直太微不足道了。
不止是东南诸省,还有大明其他地方,土地兼并的主要矛盾,根本就没有得到遏制与缓解。
真要说有地方缓解的,那就是推行摊丁入亩的地方。
没办法。
谁名下土地多,谁今后就多缴税。
这谁受得了啊。
拿真金白银去购置土地,是传承许久在做的事,承平时期下或许土地所产,不会让投入收回来,但土地本身就是稀缺产物。这也就使得很多人有了家财,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土地,以便于将这些家底传承下去。
银子拿在手里,难免经受各种诱惑。
与其这样,倒不如出去。
而论及保值手段,土地本身无疑是最佳承载。
远的不说,就说北直隶一带,随着集约化手工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少府所直辖的诸多官办工坊,在皇庄田亩上成规模的扩建,这繁荣的发展可刺激到不少人,继而就使大批群体涌进这些产业中。
像造船,像冶炼……这类特殊的产业,只要能在少府有司得到资质,就可以去筹措金银去创办,甚至少府有司还会派下订单,前提是品质必须过硬,这就让私营的规模不断扩大,连带着对土地的需求就增加了。
地价不可避免的涨幅起来。
这也就让一小撮人富起来了。
这是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朱由校不可能说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就简单粗暴的出台政策,不准进行土地交易,朱由校要真敢这样做,势必会叫大批人生出敌意,甚至是反抗。
针对于这一现状,朱由校一直在做一件事,即限制各地宗藩兼并土地,顺带设法收回大量的王庄王田。
为了达成这一谋划部署,宗人府要配合展开行动,以各项实际改变进行捆绑与约束,继而叫各地宗藩群体被迫低头。
一项宗禄新制,使众多底层宗室对朱由校心生敬畏的同时,也增强对大明皇帝的忠诚,毕竟他们的利益得到兜底。
而宗学宗军的开拓,这叫他们有了晋升的希望,可以去做些事情,不至于说没有希望的活着。
而配合这些制度改变,宗税的出现,可谓是成了一招杀手锏,也恰恰是这样,才使得宗人府要以名下土地为主体,叫各地宗藩参与进来时,尽管有很多人不愿意吧,但却被迫选择缴纳。
大明财政一直不好,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被宗藩给拖累的,而这也遮掩住东南严峻的情况。
“大势不可违啊。”
朱由校有些感慨道:“东南想要寻求改变,大明想要寻求改变,必然是要发生些震动天下的事才行。”
“奴变,不是靠人所能改变的。”
“积攒的怒火,如果不彻底发泄出来,那么这一伤疤就会始终存在,可这样一来,东南不知要死掉多少人啊。”
刘朝低下脑袋不敢多言。
其实在很早之前,刘朝就发现自家皇爷想要废除奴籍,只是这件事,跟当初废除掉匠籍不一样,毕竟不是家家都有匠户的,但是在一些有家资的群体中,却都有购买奴仆的习惯,这部分群体的规模,究竟有多庞大,是谁都说不准的事。
如果废除掉的话,那这些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朝廷?
那是不可能的。
这开支太大了,朝堂根本负担不起。
所以这就成了死局,谁要敢触碰这件事,那必将会身陷旋涡之下,哪怕是大明天子也不行。
(本章完)
人活于世总会在意些什么,对享有特权的群体来讲,想叫他们放弃特权,放弃既得,这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
东南的情况怎样,朱由校再清楚不过。
“照此来看,东南想维系安稳,恐是很难的事啊。”
西苑。
玉熙宫。
倚着软垫,御览所持密奏的朱由校,眉头紧锁的讲了句,这叫垂手而立的刘朝,心底难免紧张起来。
从两年前开始,他所领的大内行厂,就开始负责一项紧要事宜,即汇总自东南各处密奏密报,以定期将东南实况定期呈递御前。
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
除了将各种密奏内容汇总,筛减其中重复性的内容,还要核准各项内容的真实性,对比前期的种种变化。
就因为领了这件差事,叫刘朝变得愈发寡言了。
“刘朝,你觉得东南诸省治下,会在如今这种动荡局势下,爆发一场席卷各地的奴变大潮吗?”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合上所持奏疏,看向刘朝道:“就像汉末时期的黄巾起义,因为日益贪婪的盘剥与压榨,叫东南诸省治下的官吏、缙绅、商贾等群体名下奴仆,最终选择反抗。”
“尤其是在过去两载,朕记得东南诸省治下可涌现不少工坊主,他们为压低人力方面的开支,可都趁着当初那股乱劲儿藏匿不少人口。”
“皇爷…”
心跳加快的刘朝,面对如此询问,他不知该怎样讲,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但刘朝却也知道皇爷这一问,他必须要回答。
“皇爷,如果在东南诸省治下,那些想倒逼中枢让步的家伙,继续在各地鼓捣这些变数,恐东南诸省真会爆发成规模的奴变。”
刘朝压着心底的惊惧,毕恭毕敬的作揖道:“尽管皇爷派去东南的有司,在各地努力平稳着时局,将各项差事尽全力做好,可却无法改变东南是个火药桶的局面。”
“以钱谦益为首的那帮奸佞被抓,使得不少人都受到极大刺激,还有新一届内阁组建以来,在中枢做的一些决策,让东南那边的刺激更大。”
“不说别的,单单是西南推行的摊丁入亩,倘若有朝一日推到东南去,那些名下有大片土地的群体,利益就将受到严重影响,毕竟据内厂汇总的情况来看,东南诸省的土地兼并是很严重的。”
“这人啊,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朱由校听后,露出复杂的神色。
刘朝所讲的这些,他如何会不清楚呢,尽管以崔呈秀为首的廉政院,在过去凭借掀起的大案,逮捕了不少的人,查抄了不少土地,但这些群体所拥有的,跟整个东南比起来,那简直太微不足道了。
不止是东南诸省,还有大明其他地方,土地兼并的主要矛盾,根本就没有得到遏制与缓解。
真要说有地方缓解的,那就是推行摊丁入亩的地方。
没办法。
谁名下土地多,谁今后就多缴税。
这谁受得了啊。
拿真金白银去购置土地,是传承许久在做的事,承平时期下或许土地所产,不会让投入收回来,但土地本身就是稀缺产物。这也就使得很多人有了家财,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土地,以便于将这些家底传承下去。
银子拿在手里,难免经受各种诱惑。
与其这样,倒不如出去。
而论及保值手段,土地本身无疑是最佳承载。
远的不说,就说北直隶一带,随着集约化手工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少府所直辖的诸多官办工坊,在皇庄田亩上成规模的扩建,这繁荣的发展可刺激到不少人,继而就使大批群体涌进这些产业中。
像造船,像冶炼……这类特殊的产业,只要能在少府有司得到资质,就可以去筹措金银去创办,甚至少府有司还会派下订单,前提是品质必须过硬,这就让私营的规模不断扩大,连带着对土地的需求就增加了。
地价不可避免的涨幅起来。
这也就让一小撮人富起来了。
这是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朱由校不可能说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就简单粗暴的出台政策,不准进行土地交易,朱由校要真敢这样做,势必会叫大批人生出敌意,甚至是反抗。
针对于这一现状,朱由校一直在做一件事,即限制各地宗藩兼并土地,顺带设法收回大量的王庄王田。
为了达成这一谋划部署,宗人府要配合展开行动,以各项实际改变进行捆绑与约束,继而叫各地宗藩群体被迫低头。
一项宗禄新制,使众多底层宗室对朱由校心生敬畏的同时,也增强对大明皇帝的忠诚,毕竟他们的利益得到兜底。
而宗学宗军的开拓,这叫他们有了晋升的希望,可以去做些事情,不至于说没有希望的活着。
而配合这些制度改变,宗税的出现,可谓是成了一招杀手锏,也恰恰是这样,才使得宗人府要以名下土地为主体,叫各地宗藩参与进来时,尽管有很多人不愿意吧,但却被迫选择缴纳。
大明财政一直不好,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被宗藩给拖累的,而这也遮掩住东南严峻的情况。
“大势不可违啊。”
朱由校有些感慨道:“东南想要寻求改变,大明想要寻求改变,必然是要发生些震动天下的事才行。”
“奴变,不是靠人所能改变的。”
“积攒的怒火,如果不彻底发泄出来,那么这一伤疤就会始终存在,可这样一来,东南不知要死掉多少人啊。”
刘朝低下脑袋不敢多言。
其实在很早之前,刘朝就发现自家皇爷想要废除奴籍,只是这件事,跟当初废除掉匠籍不一样,毕竟不是家家都有匠户的,但是在一些有家资的群体中,却都有购买奴仆的习惯,这部分群体的规模,究竟有多庞大,是谁都说不准的事。
如果废除掉的话,那这些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朝廷?
那是不可能的。
这开支太大了,朝堂根本负担不起。
所以这就成了死局,谁要敢触碰这件事,那必将会身陷旋涡之下,哪怕是大明天子也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