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言传身教
两军相持的白日时光总是枯燥且无趣的,赵基撤兵时也不见曹操发劲骑来追,更感无趣。
实在是没办法,当年汴水一战,曹操就被打的全军覆没。
若是没有曹洪让马,曹操很难渡过汴水保住性命。
再临汴水,又是被赵基、吕布夹击,曹操不得不沉稳。
只要等下去,他的援军会越来越多。
而赵基、吕布,显然不会有新的援军。
撤军返回营地,赵基又换一批骑从,引着三百余骑来到淳于琼营地。
淳于琼营地在汴水南岸,紧挨着汴水堤坝扎营。
堤坝附近堆积了大量的芦苇筏子、木筏,下游十里处曹仁敢搭建浮桥渡河,淳于琼这里放火筏顺流而下,就能阻断曹仁的支援。
从始至终,淳于琼就没有介入这场战斗的心思。
他们离开上党,是奉命护卫朝廷,而非追随赵基,这是原则问题。
淳于琼营地内,他出营迎接赵基入内,赵基引着十几名护卫上前,与淳于琼进入大帐。
大帐外双方卫士站立,相互警惕。
韩猛、张郃的家属都送到晋阳去了,淳于琼目前还算是自由的。
韩猛也担忧自己家眷,闻讯后引着卫士也来这里。
他的到来,也能压制淳于琼,免得淳于琼冲动。
大帐之内,赵基带来的地图铺开:“决战就在近日,不知淳于将军是何看法?”
淳于琼谦和笑笑:“我等奉命入朝拱卫天子,今侍中公与曹公相争,我等不宜介入。”
“我并无强迫将军出兵助战的心思,只是有一席话语要说给将军。”
“愿闻侍中高论。”
赵基指着地图上曹操大营点了点:“曹操若胜,兖豫二州依旧在他手中,携此大胜,朝廷诸公不敢逆其锋锐,他必然会挟持朝廷。到那时,河北袁公将置于何地?”
淳于琼不语,只是低头看地图。
事情真发展到那一步,他想撤回河北都难。
曹操真击败赵基、吕布、陈王三方联军,又怎么可能让近在咫尺的淳于琼撤兵返回河北?
就算他安全率兵返回河北,袁绍又会怎么看待他?
作为西园军时的同僚、旧识,淳于琼不仅了解曹操,也了解袁绍。
赵基又说:“此战我与吕蒙侯若是取胜,曹操若是阵亡,曹氏衰败,北岸曹仁、济阴程昱,以及陈留夏侯惇,必然举兵依附袁公。中原粮秣匮乏,战后我也无意逗留,自会撤兵返回太原。此言,然否?”
“侍中公所言不假,中原各军粮秣不足,皆后继乏力。”
淳于琼还是补充:“无袁公军书,恕末将不能督兵参战。”
“我不是来游说将军举兵参战的,只是希望将军能严守营垒,两不相帮。若是曹仁搭建浮桥,将军释放火筏,干扰曹仁渡河即可。”
赵基笑了笑:“我与吕蒙侯若是取胜,曹操若是侥幸不死,也将撤往北岸。汴水以南,皆非曹操所有。那时我撤军太原,吕蒙侯入朝辅政,曹操实难立足,只能依附袁公。”
彼此沉默片刻,让淳于琼思索片刻后,赵基又说:“曹操若是向将军这里逃亡,将军可出兵庇护,我不做攻击。将军大可胁迫曹操,使之委质河北,自此听令于袁公麾下。将军立下如此殊功,我想袁公也不会亏待将军。”
淳于琼听闻后,抬手抚须,作为目前袁绍麾下第一大将,淳于琼也有属于他的忧虑。
鞠义,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虽然很想追随袁绍建立一番功业,可也要考虑袁绍的容忍程度。
曹操比他强,曹操亲旧党羽也都善战。
把曹操拉到袁绍麾下,危险的工作可以交给曹操这伙人来干。
为了制衡曹操,袁绍自然会大力扶植他。
不仅是要制衡曹操,还要制衡沮授、颜良这些人。
淳于琼不见赵基继续说,只能表态:“无袁公军令,恕我不能参战。曹孟德乃末将旧交,若是来营中避难,末将若是援手?”
“我说到做到,会给淳于将军这个面子。”
赵基笑问:“可要立字据为证?”
“不敢。”
淳于琼笑了笑,疑惑问:“侍中公祖籍琅琊,末将听闻晋阳侯与曹孟德有仇,何以如此轻饶孟德?”
“中原虽显残破,可若无曹操,谁来为我制衡吕蒙侯?”
赵基反问,一笑:“如此可明白了?”
淳于琼点着头,追问:“若是吕奉先追讨孟德至此?”
“比起曹操,他更想要曹操的溃兵。”
赵基语气略无奈:“曹操若败,我与吕蒙侯之间的情谊也就到头了。”
“侍中公以诚待我,我舍命相陪就是。”
淳于琼眼睛一瞪,拱手:“曹孟德若来,末将自会留他。”
“嗯,今天下各方相争,未来我与袁公未尝没有联军交好的一日。”
赵基本能画着饼,语气也轻松起来:“来日方长,我料袁公百年之后诸子争位,将军为子弟谋一条退路,也是人之常情。并州地广人稀,我已剪除大姓,实乃沃土。”
“是,末将明白了。”
淳于琼长舒一口气,想说些心里话,又觉得不合适,就对赵基拱手:“让侍中公见笑了。末将与袁公外托君臣之义,内有伙伴之情。来日山河崩殂,唯有舍身尽人臣之义。若是子孙不器,还请侍中公念在今日情谊,提携一二。”
“将军宽心,我立世以来,何时亏待过伙伴、袍泽?”
赵基神情郑重,也是拱手还礼。
这时候韩猛引着亲兵来到帐外,赵基瞥一眼,就说:“汴水之防,就委托给将军了。”
淳于琼也看到韩猛,拱手之际身子微微俯下:“朝廷诏令我等协助侍中公讨贼,自当尽力。”
韩猛入帐,对赵基拱手长拜:“末将拜见侍中公。”
“韩校尉来的正好,我已与淳于将军议定军事。明日校尉率本部兵随我进讨曹贼,淳于将军率二营兵驻守此处,扼守汴水,阻曹仁渡河增援。校尉可有疑虑?”
“没有,愿听侍中公调度。”
韩猛人如其名,在河北诸将中,论勇猛仅次于颜良、文丑。
他的家眷已经去了晋阳,以后赵基不放人,韩猛留在河北也不会得到重用。
麾下士兵他也带不走多少,所以也不心疼战斗中的损耗。
这与张郃有本质区别,张郃麾下多是乡党、族兵。
张郃即便要脱离河北,也会尽力避免无意义的损耗,这也是派张郃去曹操眼皮底下扎营的原因。
张郃所部的凝聚力更高,配合更加娴熟,遭遇夜袭时,反应迅捷,能发挥的更稳定。
未来张郃脱离河北,这支乡党族兵会另外推举一个名望高的乡党充当领军,这是袁绍默认的事情。
不默认也没办法,换个人去,也抓不住军队,反而上下猜疑,影响战斗力。
韩猛与淳于琼也没有多余的交流,见赵基这里商议完毕,就亲自护送赵基离营,避免小概率事件发生。
乱世之中,韩猛即便没有经历这种暗杀、伏击,也没少听说。
离开淳于琼营地后,赵基见韩猛的坐骑只是寻常的东胡骏马,就一招手。
一名牵着备用战马的骑奴将一匹更高大的西极骏马牵来,赵基伸手接过缰绳,递到韩猛手中:“明日决战,胜败难料。仅以此马,酬校尉今日援护之情。”
韩猛握住缰绳,看了看这匹比他坐骑还要高出半尺的骏马,当即抬腿滚落马鞍,单膝跪地抬头:“末将拜谢侍中赐马。”
赵基也下马,双手搀扶韩猛:“待破曹操,校尉若是眷恋河北人物,我自会遣还校尉家眷。”
“侍中以诚相待,卑将……自当尽力杀贼,以报侍中恩德。”
韩猛起身,又说:“末将与袁公已有情谊,未来两家交兵,请恕末将不能阵前效力。”
“校尉宽心,我并非强情之人。”
赵基拍了拍韩猛的肩膀,笑说:“待破曹操,返还并州。休养之后,就要奉诏征讨贼臣李傕、郭汜。三辅广袤,足以安置校尉。”
“谢侍中体恤。”
韩猛又要拜,却被赵基稳稳托住双臂,指着旁边西极骏马:“天色将晚,校尉试试这匹马力,早些回营休息,休养气力,明日与我联军一处,举兵向东,击破恶臣曹操!”
“喏!”
韩猛暗暗吃惊赵基的力量,高声应答,矫健翻身上马。
赵基还将自己的马鞭递给韩猛,韩猛受宠若惊,双手接住,在赵基神色鼓励下,扬鞭抽马。
座下西极骏马脚力强劲,载着重甲在身的韩猛疾驰而去。
赵基眺望,韩猛的卫士纷纷纵马追随而去。
跟随赵基左右的军吏、亲兵、骑奴目睹这些,自会记忆、学习下来,成为他们以后统兵时的参考例子。
这样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带出来的军吏,成长自然快。
(本章完)
两军相持的白日时光总是枯燥且无趣的,赵基撤兵时也不见曹操发劲骑来追,更感无趣。
实在是没办法,当年汴水一战,曹操就被打的全军覆没。
若是没有曹洪让马,曹操很难渡过汴水保住性命。
再临汴水,又是被赵基、吕布夹击,曹操不得不沉稳。
只要等下去,他的援军会越来越多。
而赵基、吕布,显然不会有新的援军。
撤军返回营地,赵基又换一批骑从,引着三百余骑来到淳于琼营地。
淳于琼营地在汴水南岸,紧挨着汴水堤坝扎营。
堤坝附近堆积了大量的芦苇筏子、木筏,下游十里处曹仁敢搭建浮桥渡河,淳于琼这里放火筏顺流而下,就能阻断曹仁的支援。
从始至终,淳于琼就没有介入这场战斗的心思。
他们离开上党,是奉命护卫朝廷,而非追随赵基,这是原则问题。
淳于琼营地内,他出营迎接赵基入内,赵基引着十几名护卫上前,与淳于琼进入大帐。
大帐外双方卫士站立,相互警惕。
韩猛、张郃的家属都送到晋阳去了,淳于琼目前还算是自由的。
韩猛也担忧自己家眷,闻讯后引着卫士也来这里。
他的到来,也能压制淳于琼,免得淳于琼冲动。
大帐之内,赵基带来的地图铺开:“决战就在近日,不知淳于将军是何看法?”
淳于琼谦和笑笑:“我等奉命入朝拱卫天子,今侍中公与曹公相争,我等不宜介入。”
“我并无强迫将军出兵助战的心思,只是有一席话语要说给将军。”
“愿闻侍中高论。”
赵基指着地图上曹操大营点了点:“曹操若胜,兖豫二州依旧在他手中,携此大胜,朝廷诸公不敢逆其锋锐,他必然会挟持朝廷。到那时,河北袁公将置于何地?”
淳于琼不语,只是低头看地图。
事情真发展到那一步,他想撤回河北都难。
曹操真击败赵基、吕布、陈王三方联军,又怎么可能让近在咫尺的淳于琼撤兵返回河北?
就算他安全率兵返回河北,袁绍又会怎么看待他?
作为西园军时的同僚、旧识,淳于琼不仅了解曹操,也了解袁绍。
赵基又说:“此战我与吕蒙侯若是取胜,曹操若是阵亡,曹氏衰败,北岸曹仁、济阴程昱,以及陈留夏侯惇,必然举兵依附袁公。中原粮秣匮乏,战后我也无意逗留,自会撤兵返回太原。此言,然否?”
“侍中公所言不假,中原各军粮秣不足,皆后继乏力。”
淳于琼还是补充:“无袁公军书,恕末将不能督兵参战。”
“我不是来游说将军举兵参战的,只是希望将军能严守营垒,两不相帮。若是曹仁搭建浮桥,将军释放火筏,干扰曹仁渡河即可。”
赵基笑了笑:“我与吕蒙侯若是取胜,曹操若是侥幸不死,也将撤往北岸。汴水以南,皆非曹操所有。那时我撤军太原,吕蒙侯入朝辅政,曹操实难立足,只能依附袁公。”
彼此沉默片刻,让淳于琼思索片刻后,赵基又说:“曹操若是向将军这里逃亡,将军可出兵庇护,我不做攻击。将军大可胁迫曹操,使之委质河北,自此听令于袁公麾下。将军立下如此殊功,我想袁公也不会亏待将军。”
淳于琼听闻后,抬手抚须,作为目前袁绍麾下第一大将,淳于琼也有属于他的忧虑。
鞠义,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虽然很想追随袁绍建立一番功业,可也要考虑袁绍的容忍程度。
曹操比他强,曹操亲旧党羽也都善战。
把曹操拉到袁绍麾下,危险的工作可以交给曹操这伙人来干。
为了制衡曹操,袁绍自然会大力扶植他。
不仅是要制衡曹操,还要制衡沮授、颜良这些人。
淳于琼不见赵基继续说,只能表态:“无袁公军令,恕我不能参战。曹孟德乃末将旧交,若是来营中避难,末将若是援手?”
“我说到做到,会给淳于将军这个面子。”
赵基笑问:“可要立字据为证?”
“不敢。”
淳于琼笑了笑,疑惑问:“侍中公祖籍琅琊,末将听闻晋阳侯与曹孟德有仇,何以如此轻饶孟德?”
“中原虽显残破,可若无曹操,谁来为我制衡吕蒙侯?”
赵基反问,一笑:“如此可明白了?”
淳于琼点着头,追问:“若是吕奉先追讨孟德至此?”
“比起曹操,他更想要曹操的溃兵。”
赵基语气略无奈:“曹操若败,我与吕蒙侯之间的情谊也就到头了。”
“侍中公以诚待我,我舍命相陪就是。”
淳于琼眼睛一瞪,拱手:“曹孟德若来,末将自会留他。”
“嗯,今天下各方相争,未来我与袁公未尝没有联军交好的一日。”
赵基本能画着饼,语气也轻松起来:“来日方长,我料袁公百年之后诸子争位,将军为子弟谋一条退路,也是人之常情。并州地广人稀,我已剪除大姓,实乃沃土。”
“是,末将明白了。”
淳于琼长舒一口气,想说些心里话,又觉得不合适,就对赵基拱手:“让侍中公见笑了。末将与袁公外托君臣之义,内有伙伴之情。来日山河崩殂,唯有舍身尽人臣之义。若是子孙不器,还请侍中公念在今日情谊,提携一二。”
“将军宽心,我立世以来,何时亏待过伙伴、袍泽?”
赵基神情郑重,也是拱手还礼。
这时候韩猛引着亲兵来到帐外,赵基瞥一眼,就说:“汴水之防,就委托给将军了。”
淳于琼也看到韩猛,拱手之际身子微微俯下:“朝廷诏令我等协助侍中公讨贼,自当尽力。”
韩猛入帐,对赵基拱手长拜:“末将拜见侍中公。”
“韩校尉来的正好,我已与淳于将军议定军事。明日校尉率本部兵随我进讨曹贼,淳于将军率二营兵驻守此处,扼守汴水,阻曹仁渡河增援。校尉可有疑虑?”
“没有,愿听侍中公调度。”
韩猛人如其名,在河北诸将中,论勇猛仅次于颜良、文丑。
他的家眷已经去了晋阳,以后赵基不放人,韩猛留在河北也不会得到重用。
麾下士兵他也带不走多少,所以也不心疼战斗中的损耗。
这与张郃有本质区别,张郃麾下多是乡党、族兵。
张郃即便要脱离河北,也会尽力避免无意义的损耗,这也是派张郃去曹操眼皮底下扎营的原因。
张郃所部的凝聚力更高,配合更加娴熟,遭遇夜袭时,反应迅捷,能发挥的更稳定。
未来张郃脱离河北,这支乡党族兵会另外推举一个名望高的乡党充当领军,这是袁绍默认的事情。
不默认也没办法,换个人去,也抓不住军队,反而上下猜疑,影响战斗力。
韩猛与淳于琼也没有多余的交流,见赵基这里商议完毕,就亲自护送赵基离营,避免小概率事件发生。
乱世之中,韩猛即便没有经历这种暗杀、伏击,也没少听说。
离开淳于琼营地后,赵基见韩猛的坐骑只是寻常的东胡骏马,就一招手。
一名牵着备用战马的骑奴将一匹更高大的西极骏马牵来,赵基伸手接过缰绳,递到韩猛手中:“明日决战,胜败难料。仅以此马,酬校尉今日援护之情。”
韩猛握住缰绳,看了看这匹比他坐骑还要高出半尺的骏马,当即抬腿滚落马鞍,单膝跪地抬头:“末将拜谢侍中赐马。”
赵基也下马,双手搀扶韩猛:“待破曹操,校尉若是眷恋河北人物,我自会遣还校尉家眷。”
“侍中以诚相待,卑将……自当尽力杀贼,以报侍中恩德。”
韩猛起身,又说:“末将与袁公已有情谊,未来两家交兵,请恕末将不能阵前效力。”
“校尉宽心,我并非强情之人。”
赵基拍了拍韩猛的肩膀,笑说:“待破曹操,返还并州。休养之后,就要奉诏征讨贼臣李傕、郭汜。三辅广袤,足以安置校尉。”
“谢侍中体恤。”
韩猛又要拜,却被赵基稳稳托住双臂,指着旁边西极骏马:“天色将晚,校尉试试这匹马力,早些回营休息,休养气力,明日与我联军一处,举兵向东,击破恶臣曹操!”
“喏!”
韩猛暗暗吃惊赵基的力量,高声应答,矫健翻身上马。
赵基还将自己的马鞭递给韩猛,韩猛受宠若惊,双手接住,在赵基神色鼓励下,扬鞭抽马。
座下西极骏马脚力强劲,载着重甲在身的韩猛疾驰而去。
赵基眺望,韩猛的卫士纷纷纵马追随而去。
跟随赵基左右的军吏、亲兵、骑奴目睹这些,自会记忆、学习下来,成为他们以后统兵时的参考例子。
这样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带出来的军吏,成长自然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