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无比感谢【israel48】的月票~~~~!!!
==========
太学可以称得上汉代自古以来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
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而后经过战乱之后,北汉建武五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后北汉的黄巾之乱使得整个太学及教育系统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私学也因此兴起,典型的代表自然是颍川书院了。
此时的魏帝曹丕在篡位之后就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此时增至千余。时按照科举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也即是说,进入太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个进入官场的途径,而正因如此,诸多学子趋之若鹜,而原来的十九位博士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一力促进太学发展的曹丕,自然要到处招聘真正博学的人。
这样的人,名气越大,自然越好,现如今,公子榜排名第五的大名士何晏已经进入太学之中,担当博士,不过因为年纪未满五十而为人诟病,至于原因下文会细细阐述,而昔日那位一直被荀顗压一头的公子榜眼曹爽亦在太学之中发奋学习,有朝一日必定会一鸣惊人。
公子榜排名第十的琅琊诸葛诞同样也拉了一大批颍川书院的学生进入了太学,不过这并没有对颍川书院造成多大的影响,倒反而让颍川书院真正成为了一个纯粹学术的地方,气氛好得惊人,打个比方,这颍川书院就好比后世现代中的中国名牌高中,学习氛围最浓,而太学就好比中国的大学,对喜欢享乐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妓院,不过也不可否认的是,太学中有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最强的硬件设施,其占地面积,也比其他书院大多了,毕竟这是真正的皇家学院。
卫泓从蜀地归来之后,生命得以延续的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随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而是心的保养,他已经立志进入官场,并希望可以成为河东卫氏的家主,身为一个家族的家主,就必须要在官场之上拥有高位,就如同荀家的那位年轻有为的家主一样。
因此,他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太学,毕竟那是进入官场的最快捷的途径,虽然他对自己的学识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对于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生疏,而太学在这一块有针对的指导,这也是太学最为吸引学子的地方,若其他书院还是只传“道”,而不传“术”的话,那基本上同太学没有任何竞争力。
卫泓的离去,使得他的两位好友王览、谢缵也跟着去了太学,至此,昔日颍川书院的三大风云人物就这样从颍川书院“毕业”了,这“三贱客”的到来,使得太学的声势更加旺盛,来太学求学者不计其数。
此时的太学,俨然真正成为了天下学子心生向往之地,而自从颍川书院开了准许女子入学的先河之后,一手构建太学的荀顗自然也将这样的制度加入到了太学中来,而现在大众的审美观又向才貌双全的方向转变,是以只要名门贵女几乎都会去太学之中深造一番,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而一些二三流世家之女同样如此,她们还期待在太学之中钓到真正的金婿呢。
总之,整个太学就成了魏国年轻人深深向往的地方,能在太学获得“毕业证书”的话,意味着以后绝对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荀粲自接到那封聘请他为博士的邀请函时,在回洛阳的路上,就仔细的将太学的制度的研究了一番,他发现这太学不愧是兄长搞出来的东西,里面的学科之全面,分类之仔细,真是让人佩服,而荀粲也发现,兄长不仅仅重视儒学,更加重视的,却是理科以及武功……
这让荀粲暗暗赞叹,不愧是兄长大人,一眼就看出了科学的重要,至于重视武功,便可理解为对学生身体的锻炼了,太学出来的学子,可不能是文弱书生,而北地本来就民风彪悍,这样一来,倒可以让学生们不是一味的沉浸在书本之中,而是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文理双修,渐渐的让整个汉族重视科学与体育……
事实上,自从楚汉相持时期,之前的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穿越者,早就搞出了阿拉伯数字以及各种公式之类,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南楚的科技发展也比北汉要强,它在海上的势力几乎无可匹敌,吴王孙权自获得荆州之后,就没有北上一统中原的欲望,而是积极发展航海业,大力表彰那些探险家,开始了向外殖民扩张的路子……
所以,江南之地虽然豪门世家深蒂固,但国内的矛盾却并不尖锐,大抵是由于所有的人民都几乎都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实在穷的没法的人,也加入了大航海的事业,积极拓展海外,为吴国所攫取的财富简直惊人,而相对来说,总是经历战乱的北方地区如今才刚刚稳定下来,还有北边的异族威胁,所以依旧有种内忧外患的感觉。
荀粲知道,自己的这个博士位置怕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或许自己走入太学的时候,非议之声将会铺天盖地而来,按照他的年龄来说,更加像一个学子,而现在,自研究过博士在太学的特权之后,他对这个位置产生了兴趣。
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常”为九卿之一,取“欲令国家盛太常存”之意,太学隶属太常更有其实际意义。在管理上,太常持重的是选拔总领纲纪的祭酒(校长)和学识渊深的博士(教师)。北汉规定:“祭酒”必须是“有聪明威重者”,其条件高于博士,或说是博士领袖。北汉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即“既欲其为人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所以北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而且选任时要有官员保举。其举状要写明被举人的品行、礼法、学识、身体状况及家族属行为是否合乎礼度等。并且规定选任博士年龄限制在五十以上。
虽然现在北汉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但之前人们对博士的印象已经算是深蒂固,必定是上了年纪的大儒,而如今荀粲却陡然要被任命为博士,虽然可以让荀粲的名气再一次增加,但他的年纪毕竟太年轻了,而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著作,肯定会遭到舆论的非议……不过,他早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对策。
就在他马上要回到洛阳的时候,此时在太学之中,却又发生了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在太学那最为标志的建筑,孔子雕像后方的那幢巨大的殿之前,公子榜排名的第十的诸葛诞在诸多学子的围观之中意气风发的读出了手中的一首足以能够流传千古的名赋——《感甄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于黄初三年因为封为鄄城王而入朝,魏帝给了曹植一条甄洛的玉镂金带枕,曹植见之,不觉流泪。
曹植当然不知道,那位宓妃正在荀粲的家中盼望着她的荀郎的宠幸,而巫山的那位神女(诸葛芸),也正在怀念荀粲的面容……
诸葛诞读完曹植的《感甄赋》之后,用十分具有煽动力的语气说道:“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足以流传千古的名赋!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辞章之华丽,用情之深刻,真是令人叹息!因此,曹七步才应当算是我们魏国的文坛领先,至于那位欺世盗名的荀粲,只是徒令人笑话而已!”
诸位学子听了诸葛诞的话,议论纷纷:
“曹七步果然大才,此等妙赋,怕是百年难出啊!”
“若那《阿房赋》真是公子榜首荀八叉所写,那这荀八叉的才华也不逊于曹七步啊……”
“但最重要的是,这位琅琊诸葛诞如此有把握认定荀八叉有人代笔,而荀八叉也没有出来澄清,看起来这次荀八叉很没有底气呢!”
“哼,这只会用别人的辞赋来炫耀的诸葛诞,为了打击荀八叉,真是什么手段都用上了,荀奉倩横空出世以来,琴艺无双,又有‘八叉捷才’,也就那两篇古文因为风格不同而让人怀疑罢了,这诸葛诞也太小题大做了一点……”
“听说马上那荀八叉就要回洛阳了,到时候就又有好戏看了!”
“我看这诸葛诞啊悬着呢,荀八叉好像从来没有吃过亏……”
……
就在愈发想要抹黑的诸葛诞洋洋得意之时,却听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诸葛公休!你可真够无耻的,我手中有篇诗作,想来也不比《感甄赋》差!”
诸生齐齐向那人望去,却是公子榜第七的卫家公子卫泓,“白玉公子”卫泓脸上带着愠色,手中捧着一幅字画,却是那首用荀粲特有的行书体写的——《蜀道难》。
此字一出,神秘的竹隐先生终于显出了真正的身份!
第三百七十八章 针锋相对在线阅读
<!--over-->
无比感谢【israel48】的月票~~~~!!!
==========
太学可以称得上汉代自古以来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
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而后经过战乱之后,北汉建武五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后北汉的黄巾之乱使得整个太学及教育系统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私学也因此兴起,典型的代表自然是颍川书院了。
此时的魏帝曹丕在篡位之后就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此时增至千余。时按照科举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也即是说,进入太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个进入官场的途径,而正因如此,诸多学子趋之若鹜,而原来的十九位博士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一力促进太学发展的曹丕,自然要到处招聘真正博学的人。
这样的人,名气越大,自然越好,现如今,公子榜排名第五的大名士何晏已经进入太学之中,担当博士,不过因为年纪未满五十而为人诟病,至于原因下文会细细阐述,而昔日那位一直被荀顗压一头的公子榜眼曹爽亦在太学之中发奋学习,有朝一日必定会一鸣惊人。
公子榜排名第十的琅琊诸葛诞同样也拉了一大批颍川书院的学生进入了太学,不过这并没有对颍川书院造成多大的影响,倒反而让颍川书院真正成为了一个纯粹学术的地方,气氛好得惊人,打个比方,这颍川书院就好比后世现代中的中国名牌高中,学习氛围最浓,而太学就好比中国的大学,对喜欢享乐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妓院,不过也不可否认的是,太学中有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最强的硬件设施,其占地面积,也比其他书院大多了,毕竟这是真正的皇家学院。
卫泓从蜀地归来之后,生命得以延续的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随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而是心的保养,他已经立志进入官场,并希望可以成为河东卫氏的家主,身为一个家族的家主,就必须要在官场之上拥有高位,就如同荀家的那位年轻有为的家主一样。
因此,他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太学,毕竟那是进入官场的最快捷的途径,虽然他对自己的学识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对于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生疏,而太学在这一块有针对的指导,这也是太学最为吸引学子的地方,若其他书院还是只传“道”,而不传“术”的话,那基本上同太学没有任何竞争力。
卫泓的离去,使得他的两位好友王览、谢缵也跟着去了太学,至此,昔日颍川书院的三大风云人物就这样从颍川书院“毕业”了,这“三贱客”的到来,使得太学的声势更加旺盛,来太学求学者不计其数。
此时的太学,俨然真正成为了天下学子心生向往之地,而自从颍川书院开了准许女子入学的先河之后,一手构建太学的荀顗自然也将这样的制度加入到了太学中来,而现在大众的审美观又向才貌双全的方向转变,是以只要名门贵女几乎都会去太学之中深造一番,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而一些二三流世家之女同样如此,她们还期待在太学之中钓到真正的金婿呢。
总之,整个太学就成了魏国年轻人深深向往的地方,能在太学获得“毕业证书”的话,意味着以后绝对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荀粲自接到那封聘请他为博士的邀请函时,在回洛阳的路上,就仔细的将太学的制度的研究了一番,他发现这太学不愧是兄长搞出来的东西,里面的学科之全面,分类之仔细,真是让人佩服,而荀粲也发现,兄长不仅仅重视儒学,更加重视的,却是理科以及武功……
这让荀粲暗暗赞叹,不愧是兄长大人,一眼就看出了科学的重要,至于重视武功,便可理解为对学生身体的锻炼了,太学出来的学子,可不能是文弱书生,而北地本来就民风彪悍,这样一来,倒可以让学生们不是一味的沉浸在书本之中,而是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文理双修,渐渐的让整个汉族重视科学与体育……
事实上,自从楚汉相持时期,之前的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穿越者,早就搞出了阿拉伯数字以及各种公式之类,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南楚的科技发展也比北汉要强,它在海上的势力几乎无可匹敌,吴王孙权自获得荆州之后,就没有北上一统中原的欲望,而是积极发展航海业,大力表彰那些探险家,开始了向外殖民扩张的路子……
所以,江南之地虽然豪门世家深蒂固,但国内的矛盾却并不尖锐,大抵是由于所有的人民都几乎都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实在穷的没法的人,也加入了大航海的事业,积极拓展海外,为吴国所攫取的财富简直惊人,而相对来说,总是经历战乱的北方地区如今才刚刚稳定下来,还有北边的异族威胁,所以依旧有种内忧外患的感觉。
荀粲知道,自己的这个博士位置怕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或许自己走入太学的时候,非议之声将会铺天盖地而来,按照他的年龄来说,更加像一个学子,而现在,自研究过博士在太学的特权之后,他对这个位置产生了兴趣。
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常”为九卿之一,取“欲令国家盛太常存”之意,太学隶属太常更有其实际意义。在管理上,太常持重的是选拔总领纲纪的祭酒(校长)和学识渊深的博士(教师)。北汉规定:“祭酒”必须是“有聪明威重者”,其条件高于博士,或说是博士领袖。北汉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即“既欲其为人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所以北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而且选任时要有官员保举。其举状要写明被举人的品行、礼法、学识、身体状况及家族属行为是否合乎礼度等。并且规定选任博士年龄限制在五十以上。
虽然现在北汉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但之前人们对博士的印象已经算是深蒂固,必定是上了年纪的大儒,而如今荀粲却陡然要被任命为博士,虽然可以让荀粲的名气再一次增加,但他的年纪毕竟太年轻了,而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著作,肯定会遭到舆论的非议……不过,他早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对策。
就在他马上要回到洛阳的时候,此时在太学之中,却又发生了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在太学那最为标志的建筑,孔子雕像后方的那幢巨大的殿之前,公子榜排名的第十的诸葛诞在诸多学子的围观之中意气风发的读出了手中的一首足以能够流传千古的名赋——《感甄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于黄初三年因为封为鄄城王而入朝,魏帝给了曹植一条甄洛的玉镂金带枕,曹植见之,不觉流泪。
曹植当然不知道,那位宓妃正在荀粲的家中盼望着她的荀郎的宠幸,而巫山的那位神女(诸葛芸),也正在怀念荀粲的面容……
诸葛诞读完曹植的《感甄赋》之后,用十分具有煽动力的语气说道:“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足以流传千古的名赋!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辞章之华丽,用情之深刻,真是令人叹息!因此,曹七步才应当算是我们魏国的文坛领先,至于那位欺世盗名的荀粲,只是徒令人笑话而已!”
诸位学子听了诸葛诞的话,议论纷纷:
“曹七步果然大才,此等妙赋,怕是百年难出啊!”
“若那《阿房赋》真是公子榜首荀八叉所写,那这荀八叉的才华也不逊于曹七步啊……”
“但最重要的是,这位琅琊诸葛诞如此有把握认定荀八叉有人代笔,而荀八叉也没有出来澄清,看起来这次荀八叉很没有底气呢!”
“哼,这只会用别人的辞赋来炫耀的诸葛诞,为了打击荀八叉,真是什么手段都用上了,荀奉倩横空出世以来,琴艺无双,又有‘八叉捷才’,也就那两篇古文因为风格不同而让人怀疑罢了,这诸葛诞也太小题大做了一点……”
“听说马上那荀八叉就要回洛阳了,到时候就又有好戏看了!”
“我看这诸葛诞啊悬着呢,荀八叉好像从来没有吃过亏……”
……
就在愈发想要抹黑的诸葛诞洋洋得意之时,却听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诸葛公休!你可真够无耻的,我手中有篇诗作,想来也不比《感甄赋》差!”
诸生齐齐向那人望去,却是公子榜第七的卫家公子卫泓,“白玉公子”卫泓脸上带着愠色,手中捧着一幅字画,却是那首用荀粲特有的行书体写的——《蜀道难》。
此字一出,神秘的竹隐先生终于显出了真正的身份!
第三百七十八章 针锋相对在线阅读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