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2
,想干啥?”不大功夫刘兴贤一头闯了进来:“二哥,大海苍向咱弟兄放枪了!”刘兴治噌地蹿起,一只脚向椅子上使劲一蹾,一只胳膊架在大腿上,身子前倾,脑袋逼近周文郁:“周大人,你给咱爷们儿下套!”
刘兴贤的话也让周文郁大失颜色,费了牛劲才把这小子唬住,怎么又斜岔里出事!周文郁毕竟是孙承宗老部下,百战之身,很快镇定住:“刘将军,本镇只带来几十人,不过是桨手舵手,怎敢无端向皮岛几千兵将起衅?还是问问你的部将吧!”
“你去,”刘兴治对刘兴贤道,“密切注意西南、东南海面,发现舰船立刻报我,各营上船!”刘兴贤答应一声转身就跑。
刘兴治瞄了眼周文郁:“走,看看去。”说完向身后使个眼色,大步前走,立刻上来三个大汉,逼住周文郁。周文郁看也不看,起身走出,三人紧跟其后。来到泊口一看,周文郁身子都凉了,自己的座舰已驶到离岸边不过十几丈远,船头上十几支佛郎机铳瞄着岸上的东江兵。刘兴治大怒,大叫道:“围上它,它再敢放枪,就凿沉它!”三个大汉闻言,窜上前一把扭住周文郁两臂。栈桥两边十几只小舴艋一齐窜出,围向大海苍。刘兴治颊上横肉突起:“欺人太甚了!几支破铳就敢大打出手!孙承宗算个鸟,不就是鱼死网破吗?好,”他转过身,看着周文郁,眼眯成缝道,“你敢蒙老子,今儿个老子就先演一出杀将祭旗!”
周文郁眼见情势一触即发,豁出去了:“本镇寸铁未带,刘将军却如临大敌,叫三名军弁挟住本镇,可见是胆虚了!”
“嘿嘿,你是非激老子杀你不可!老子就先沉了你!放开他,让他自己跳下去!”
周文郁活动一下双肩:“刘将军,你是个急性子,躁脾气,不问清情由,就认定是本镇座舰开衅?”
“这还用问?一只大海苍能载三四百人呢,又有枪有炮。”说着握拳一擂大腿,“哼,皇上如此逼东江,就不怕东江投了鞑子?”
“将军若不信,可上船去察看。皇上未逼东江,而是逼你刘将军。将军本就是金将归明,不就是不甘为异族之奴,为千夫所指,留千古骂名吗?难道如今又想复叛?”
“复叛又怎着?努尔哈赤待我兄弟天高地厚,归了大明才给我哥个协统,毛文龙、袁崇焕都始终未信我哥俩,老子谁也不伺候了!”
周文郁把手向后横着一划:“皇上相信东江不会投鞑子,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伏羲后人,承秦汉衣钵,习唐宋风俗,江南有他们的父母需要赡养,中原有他们的兄弟牵肠挂肚,一念之差,此生再难见爷娘故土!以上国臣民之身屈膝于下国蛮陌之地,人所不齿,又有何面目再见爷娘故土?本镇想,将军也不会甘为异族之奴,为千夫所指,留千古骂名吧?”这番话捅了刘兴治嗓子眼儿,他本一心想的是东江称王,他人是何肚肠他还真没想过,不由低头沉思。周文郁看出他已心动,再逼一步,“本镇这一跳,你可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刘家一族,再搭上妻室儿女,死无噍类了!”
刘兴治背手溜达开,正此时,听得舰上有人高喊:“岸上可是周大人?”周文郁抬手挥一挥,叫道:“本镇与刘将军在此,不得放枪!”
舰上又喊:“可有事?”
周文郁又抬手摆一摆:“刚才为何放枪?”
“东江兵说大人是自送死来,卑职以为大人被扣,故欲一搏。”
周文郁用力一挥手:“退回原处!”只见十几支佛郎机铳缩了回去,大舰开始徐徐后退。
周文郁向刘兴治道:“将军可听清了,衅起谁手?”刘兴治走到周文郁面前,挺胸凸肚,抱拳齐颌道:“大人是条汉子!还有什么话,咱们酒桌上说。”说罢转身吩咐,“摆酒,为总兵大人接风!”
侍郎讽君
刚被复起的右中允黄道周是复官后第一次进文华殿,随日讲官周延儒、文震孟向皇上行礼毕赐坐后,黄道周抬眼观瞧,见御案两侧多了两扇屏风,左面绘的是历代明君贤臣图,右面的是一笔正楷《正心诚意箴》,案头上左边放的是摞起老高的奏札,右边放的,从书脊上可以看出是《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大学衍义补》《贞观政要》《皇明祖训》《帝鉴图说》等书,不由感叹,当今圣上与先帝天启大不同了。
崇祯先开言:“石斋先生是哪年中试的?”
黄道周听皇上称他别号,忙起立道:“臣不敢当陛下称呼。臣是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任经筵展书官。”
崇祯道:“先生请坐。朕听说先生是因经筵时不膝行,而被魏忠贤罢斥的?”
黄道周答了一声“是”,然后坐了下来。
“朕知道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据说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
黄道周道:“臣所著歪章,是臣用以推验治乱,以验《易经》,本是自己用的。”
崇祯对三人道:“石斋先生是治易大家,朕将他请来,以备咨询。”再转向黄道周,“请问先生,儒、释、道三教已并存千年,三教教义是相容的,还是相斥的?”
“回陛下,依臣看,是相补的。”
“噢?请先生详析之。”
“儒家以人为本,明人伦,即‘仁者爱人’;倡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道德,即‘克己复礼’,这样的人即是君子。修身养性,守君子之德,日三省吾身,即为圣人。
“道家以天地为本,天地为真,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教超越自身,去奢去泰,营魄抱一,致虚守静,沐阴浴阳,和光同尘,清静无为,委运任化,乘乎天钧,全性葆真,托命大道,养生尽年,在宥天下,返璞归真。
“佛家非中土之源,本无所本,认为世俗即悲苦,执著即烦恼,万法归宗,因缘幻化,全由心性而生,因此是空。解脱之法,便是修炼。持守戒律,收束言行;由戒入定,坐禅收心,心住一境,杂念不起;由定生慧,精研三藏,觉悟佛理,由染入净,达到涅槃。
“儒家厚德载物,道家乐天安命,佛家慈悲为怀,一个人有这三种德性,便是圣人了,所以臣说相补。”
“朕似有些明白了,只是道家玄虚。”
“陛下说的是。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大宗师》也说,‘夫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所谓大道无形,大音稀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真是宏阔之论!”崇祯一击掌,“先生真是深机洞达啊!”停了一下又道,“《老子》为何又叫《道德经》?”
“《老子》在汉以后又被称为《道德经》。韩非说德是‘道之功’,陆德明说德是‘道之用’,苏辙说德是‘道之见’。《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是说‘道’化生万物,‘德’赋予万物本性,故才能生生不息。所以遵道必重德。”
崇祯点点头,想了想又道:“《大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性’、‘道’、‘教’该做何解?”
“以臣理解,‘性’乃天地之在,万物之本相。《庄子?庚桑楚》说,‘性者,生之质也。’”
崇祯插一句道:“所以说‘食色,性也’?”
“不错,无食无以续命,无色无以延后。”
“嗯,先生接着讲。”
“‘道’指天地运化、万物成毁各有一定之规,非所能强为。《老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相成,穷则反,终则始’。‘教’就是理,是圣人对‘道’的开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总成一理,形之文章,启于后人。”
崇祯再问佛:“佛家为何分成若干门派?”
“晋以后,佛教在中土渐成宗派。小乘佛教有俱舍、成实二宗,大乘佛教有法性、法相、法华、华严、净土、禅、律、密等门派。法华止观法门,华严注重玄理,净土唯识名相,禅宗开悟心法,法门殊途,其理归一。其实道家也有老庄、稷下、黄老、魏晋玄学之分的。”
崇祯这才转向另三人:“这些才是大家之言啊!朕自小所读之书都是儒家典籍,”然后指着文震孟转向黄道周,“他们给朕讲的也都是治国之术,经济之道,所以朕对佛、道知之甚少。”
“老子也讲了治国之术啊。”
“所谓‘无为而治’?”崇祯轻摇摇头。
黄道周看出了崇祯的不以为然:“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治大国若烹小鲜’。班固说《老子》‘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老子这些话,并不是要人君不理国,不问事,而是要人君师法自然。有枉才有直,有洼才有盈,有失才有得,有弊才有新,福祸相倚,相反相成,柔能克刚,物壮则老,所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崇祯点点头,换了话题:“唉,己巳之变[1],日讲停了四个多月,今日恢复,恍如隔世啊。”
“全赖列祖列宗庇佑、圣上天纵英明、措置有方,才能安然退敌。”周延儒道。
文震孟对这种既不符事实又无内容的阿奉大不以为然,白了他一眼:“安然退敌?是安然退敌么?”
周延儒不想惹这个敢叫皇上把腿放下来的家伙,就没接茬。崇祯摆摆手:“今日不谈这个,”转向文震孟道,“先生今天讲哪一章?”
文震孟想这才算是开讲,答道:“臣先讲《君使臣以礼》。”
“《君使臣以礼》?”崇祯偏头看向文震孟,沉吟道,“先生是有所指吧?”
“是,臣正是指己巳之变。”文震孟刚方贞介,他的直讲在朝臣中是出了名的,天启二年正是因给熹宗上《勤政进学疏》才遭贬的,“敌骑内犯,臣知道圣心焦劳,但身为国主,综合事功应挈纲领,用刑过严,则君臣猜疑便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变数难测,故应培养士气,推心感人,辨贤奸而后定用舍。”
周延儒想这老小子真是死不悔改,居然当面教训起皇上了,这位皇上是惹得的么?必要恼了,就拿眼斜崇祯,等着他发作。可崇祯没动怒,反而笑道:“朕记得先生曾讲,管子言兵,‘主不足畏,则战难胜也’,不就是说的上要让下畏服么?”
文震孟目光如电,说道:“不错,下畏服上,才能听命拼死。但为上者命将出师,必有定算。朝令夕改,功罪不审,赏罚不明,则为下者畏而不服,又怎会尽忠职守?所以《管仲器小》还有一句:‘德必当其位,功必当其禄’,臣再加一句:刑必当其罪。”
崇祯心里明白,“为下者畏而不服”说的是祖大寿,“功罪不审,赏罚不明”指的是袁崇焕事,脸色便有些不悦了。如何处置袁崇焕他还没拿定主意,其中的原因乃是私心,不便向臣下明说:“先生真是辩才无碍。说到管子言兵,朕想起昨日刘应遇的折子,说败贼于汉阴、汉南,汉中贼情是不是缓解了?”
“是,”周延儒道,好话可以尽说,“商洛兵备刘应遇已击毙王二,追斩王大梁。”
崇祯颜色和缓下来,停了半晌,道:“梅之焕罢斥,朕看就让这个刘应遇接替甘肃巡抚如何?”
“陛下慧眼识人。”周延儒道。
崇祯又转向文震孟,接着刚才的话头:“先生说得不错,《子语鲁太师乐》中有云,一曲音乐,一音杂,则众音皆乱。一小人进,则众君子皆废。”
“是。愿陛下慧眼识君子,左右皆君子。”
“那么,如何是君子,如何是小人?”
文震孟慨然道:“视国如家,除凶雪耻,是君子;分门别户,呼朋引类,是小人。”
“不错,朋党就是小人!那么又如何才能识得小人呢?”
“识深而心正,则谄谗不进。《五子之歌》说,识精明,则环而伺者无所售其欺,心纯一,则巧于中者无所投其隙。”
“微言大义,诛心之论。”崇祯忽然抬头问,“你们说这朝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大臣们太了解自己这位皇上了,如果直说出来,就有“呼朋引类,排斥异己”的结党之嫌了。周延儒略一思索,说道:“陛下,御史田唯嘉疏荐杨维垣、贾继春,通政使张光岳疏荐霍维华,陛下阅了么?”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2在线阅读
刘兴贤的话也让周文郁大失颜色,费了牛劲才把这小子唬住,怎么又斜岔里出事!周文郁毕竟是孙承宗老部下,百战之身,很快镇定住:“刘将军,本镇只带来几十人,不过是桨手舵手,怎敢无端向皮岛几千兵将起衅?还是问问你的部将吧!”
“你去,”刘兴治对刘兴贤道,“密切注意西南、东南海面,发现舰船立刻报我,各营上船!”刘兴贤答应一声转身就跑。
刘兴治瞄了眼周文郁:“走,看看去。”说完向身后使个眼色,大步前走,立刻上来三个大汉,逼住周文郁。周文郁看也不看,起身走出,三人紧跟其后。来到泊口一看,周文郁身子都凉了,自己的座舰已驶到离岸边不过十几丈远,船头上十几支佛郎机铳瞄着岸上的东江兵。刘兴治大怒,大叫道:“围上它,它再敢放枪,就凿沉它!”三个大汉闻言,窜上前一把扭住周文郁两臂。栈桥两边十几只小舴艋一齐窜出,围向大海苍。刘兴治颊上横肉突起:“欺人太甚了!几支破铳就敢大打出手!孙承宗算个鸟,不就是鱼死网破吗?好,”他转过身,看着周文郁,眼眯成缝道,“你敢蒙老子,今儿个老子就先演一出杀将祭旗!”
周文郁眼见情势一触即发,豁出去了:“本镇寸铁未带,刘将军却如临大敌,叫三名军弁挟住本镇,可见是胆虚了!”
“嘿嘿,你是非激老子杀你不可!老子就先沉了你!放开他,让他自己跳下去!”
周文郁活动一下双肩:“刘将军,你是个急性子,躁脾气,不问清情由,就认定是本镇座舰开衅?”
“这还用问?一只大海苍能载三四百人呢,又有枪有炮。”说着握拳一擂大腿,“哼,皇上如此逼东江,就不怕东江投了鞑子?”
“将军若不信,可上船去察看。皇上未逼东江,而是逼你刘将军。将军本就是金将归明,不就是不甘为异族之奴,为千夫所指,留千古骂名吗?难道如今又想复叛?”
“复叛又怎着?努尔哈赤待我兄弟天高地厚,归了大明才给我哥个协统,毛文龙、袁崇焕都始终未信我哥俩,老子谁也不伺候了!”
周文郁把手向后横着一划:“皇上相信东江不会投鞑子,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伏羲后人,承秦汉衣钵,习唐宋风俗,江南有他们的父母需要赡养,中原有他们的兄弟牵肠挂肚,一念之差,此生再难见爷娘故土!以上国臣民之身屈膝于下国蛮陌之地,人所不齿,又有何面目再见爷娘故土?本镇想,将军也不会甘为异族之奴,为千夫所指,留千古骂名吧?”这番话捅了刘兴治嗓子眼儿,他本一心想的是东江称王,他人是何肚肠他还真没想过,不由低头沉思。周文郁看出他已心动,再逼一步,“本镇这一跳,你可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刘家一族,再搭上妻室儿女,死无噍类了!”
刘兴治背手溜达开,正此时,听得舰上有人高喊:“岸上可是周大人?”周文郁抬手挥一挥,叫道:“本镇与刘将军在此,不得放枪!”
舰上又喊:“可有事?”
周文郁又抬手摆一摆:“刚才为何放枪?”
“东江兵说大人是自送死来,卑职以为大人被扣,故欲一搏。”
周文郁用力一挥手:“退回原处!”只见十几支佛郎机铳缩了回去,大舰开始徐徐后退。
周文郁向刘兴治道:“将军可听清了,衅起谁手?”刘兴治走到周文郁面前,挺胸凸肚,抱拳齐颌道:“大人是条汉子!还有什么话,咱们酒桌上说。”说罢转身吩咐,“摆酒,为总兵大人接风!”
侍郎讽君
刚被复起的右中允黄道周是复官后第一次进文华殿,随日讲官周延儒、文震孟向皇上行礼毕赐坐后,黄道周抬眼观瞧,见御案两侧多了两扇屏风,左面绘的是历代明君贤臣图,右面的是一笔正楷《正心诚意箴》,案头上左边放的是摞起老高的奏札,右边放的,从书脊上可以看出是《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大学衍义补》《贞观政要》《皇明祖训》《帝鉴图说》等书,不由感叹,当今圣上与先帝天启大不同了。
崇祯先开言:“石斋先生是哪年中试的?”
黄道周听皇上称他别号,忙起立道:“臣不敢当陛下称呼。臣是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任经筵展书官。”
崇祯道:“先生请坐。朕听说先生是因经筵时不膝行,而被魏忠贤罢斥的?”
黄道周答了一声“是”,然后坐了下来。
“朕知道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据说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
黄道周道:“臣所著歪章,是臣用以推验治乱,以验《易经》,本是自己用的。”
崇祯对三人道:“石斋先生是治易大家,朕将他请来,以备咨询。”再转向黄道周,“请问先生,儒、释、道三教已并存千年,三教教义是相容的,还是相斥的?”
“回陛下,依臣看,是相补的。”
“噢?请先生详析之。”
“儒家以人为本,明人伦,即‘仁者爱人’;倡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道德,即‘克己复礼’,这样的人即是君子。修身养性,守君子之德,日三省吾身,即为圣人。
“道家以天地为本,天地为真,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教超越自身,去奢去泰,营魄抱一,致虚守静,沐阴浴阳,和光同尘,清静无为,委运任化,乘乎天钧,全性葆真,托命大道,养生尽年,在宥天下,返璞归真。
“佛家非中土之源,本无所本,认为世俗即悲苦,执著即烦恼,万法归宗,因缘幻化,全由心性而生,因此是空。解脱之法,便是修炼。持守戒律,收束言行;由戒入定,坐禅收心,心住一境,杂念不起;由定生慧,精研三藏,觉悟佛理,由染入净,达到涅槃。
“儒家厚德载物,道家乐天安命,佛家慈悲为怀,一个人有这三种德性,便是圣人了,所以臣说相补。”
“朕似有些明白了,只是道家玄虚。”
“陛下说的是。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大宗师》也说,‘夫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所谓大道无形,大音稀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真是宏阔之论!”崇祯一击掌,“先生真是深机洞达啊!”停了一下又道,“《老子》为何又叫《道德经》?”
“《老子》在汉以后又被称为《道德经》。韩非说德是‘道之功’,陆德明说德是‘道之用’,苏辙说德是‘道之见’。《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是说‘道’化生万物,‘德’赋予万物本性,故才能生生不息。所以遵道必重德。”
崇祯点点头,想了想又道:“《大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性’、‘道’、‘教’该做何解?”
“以臣理解,‘性’乃天地之在,万物之本相。《庄子?庚桑楚》说,‘性者,生之质也。’”
崇祯插一句道:“所以说‘食色,性也’?”
“不错,无食无以续命,无色无以延后。”
“嗯,先生接着讲。”
“‘道’指天地运化、万物成毁各有一定之规,非所能强为。《老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相成,穷则反,终则始’。‘教’就是理,是圣人对‘道’的开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总成一理,形之文章,启于后人。”
崇祯再问佛:“佛家为何分成若干门派?”
“晋以后,佛教在中土渐成宗派。小乘佛教有俱舍、成实二宗,大乘佛教有法性、法相、法华、华严、净土、禅、律、密等门派。法华止观法门,华严注重玄理,净土唯识名相,禅宗开悟心法,法门殊途,其理归一。其实道家也有老庄、稷下、黄老、魏晋玄学之分的。”
崇祯这才转向另三人:“这些才是大家之言啊!朕自小所读之书都是儒家典籍,”然后指着文震孟转向黄道周,“他们给朕讲的也都是治国之术,经济之道,所以朕对佛、道知之甚少。”
“老子也讲了治国之术啊。”
“所谓‘无为而治’?”崇祯轻摇摇头。
黄道周看出了崇祯的不以为然:“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治大国若烹小鲜’。班固说《老子》‘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老子这些话,并不是要人君不理国,不问事,而是要人君师法自然。有枉才有直,有洼才有盈,有失才有得,有弊才有新,福祸相倚,相反相成,柔能克刚,物壮则老,所以,‘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崇祯点点头,换了话题:“唉,己巳之变[1],日讲停了四个多月,今日恢复,恍如隔世啊。”
“全赖列祖列宗庇佑、圣上天纵英明、措置有方,才能安然退敌。”周延儒道。
文震孟对这种既不符事实又无内容的阿奉大不以为然,白了他一眼:“安然退敌?是安然退敌么?”
周延儒不想惹这个敢叫皇上把腿放下来的家伙,就没接茬。崇祯摆摆手:“今日不谈这个,”转向文震孟道,“先生今天讲哪一章?”
文震孟想这才算是开讲,答道:“臣先讲《君使臣以礼》。”
“《君使臣以礼》?”崇祯偏头看向文震孟,沉吟道,“先生是有所指吧?”
“是,臣正是指己巳之变。”文震孟刚方贞介,他的直讲在朝臣中是出了名的,天启二年正是因给熹宗上《勤政进学疏》才遭贬的,“敌骑内犯,臣知道圣心焦劳,但身为国主,综合事功应挈纲领,用刑过严,则君臣猜疑便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变数难测,故应培养士气,推心感人,辨贤奸而后定用舍。”
周延儒想这老小子真是死不悔改,居然当面教训起皇上了,这位皇上是惹得的么?必要恼了,就拿眼斜崇祯,等着他发作。可崇祯没动怒,反而笑道:“朕记得先生曾讲,管子言兵,‘主不足畏,则战难胜也’,不就是说的上要让下畏服么?”
文震孟目光如电,说道:“不错,下畏服上,才能听命拼死。但为上者命将出师,必有定算。朝令夕改,功罪不审,赏罚不明,则为下者畏而不服,又怎会尽忠职守?所以《管仲器小》还有一句:‘德必当其位,功必当其禄’,臣再加一句:刑必当其罪。”
崇祯心里明白,“为下者畏而不服”说的是祖大寿,“功罪不审,赏罚不明”指的是袁崇焕事,脸色便有些不悦了。如何处置袁崇焕他还没拿定主意,其中的原因乃是私心,不便向臣下明说:“先生真是辩才无碍。说到管子言兵,朕想起昨日刘应遇的折子,说败贼于汉阴、汉南,汉中贼情是不是缓解了?”
“是,”周延儒道,好话可以尽说,“商洛兵备刘应遇已击毙王二,追斩王大梁。”
崇祯颜色和缓下来,停了半晌,道:“梅之焕罢斥,朕看就让这个刘应遇接替甘肃巡抚如何?”
“陛下慧眼识人。”周延儒道。
崇祯又转向文震孟,接着刚才的话头:“先生说得不错,《子语鲁太师乐》中有云,一曲音乐,一音杂,则众音皆乱。一小人进,则众君子皆废。”
“是。愿陛下慧眼识君子,左右皆君子。”
“那么,如何是君子,如何是小人?”
文震孟慨然道:“视国如家,除凶雪耻,是君子;分门别户,呼朋引类,是小人。”
“不错,朋党就是小人!那么又如何才能识得小人呢?”
“识深而心正,则谄谗不进。《五子之歌》说,识精明,则环而伺者无所售其欺,心纯一,则巧于中者无所投其隙。”
“微言大义,诛心之论。”崇祯忽然抬头问,“你们说这朝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大臣们太了解自己这位皇上了,如果直说出来,就有“呼朋引类,排斥异己”的结党之嫌了。周延儒略一思索,说道:“陛下,御史田唯嘉疏荐杨维垣、贾继春,通政使张光岳疏荐霍维华,陛下阅了么?”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2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