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记忆忽然打开,他回想起q19的那一幕戏。
拿到试镜的那张纸,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陈述和顾寒也不例外。
他们两个这次试角是一个角色,诺亚·艾尔。
说起来算吃亏,东方人的长相出来混都不容易,偏柔弱,偏清秀,和大多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相悖,使得角色诠释度降低,哪怕在表演功力上做的再好,也难以入眼。
即便是近些年来很多导演会采用c国人演戏,也是出于c国人口大国的思考,这方面的经济带动效应很好。
顾寒挂尾巴,他属于名不见经传的那种,哪怕在龙族里的那张脸让很多人直接拜他为男神,在人才济济,光彩耀眼的世界娱乐圈,算不上什么,票房二十亿在国内提一提还可以,拿出来就不好说了。
顾寒越来越觉出一种憋屈,这种憋屈来自于文化压制,凌驾在文化差异之上,靠经济实力来定位的大国标准,在文化上c国是文化大国,但在文化输出上,可谓凋零已久。他向来不喜欢服输,此刻也有种想要拼了的冲动。
他想赢,想用独特的东方精神去诠释出一个未来天才的沉默与疯狂。
有两种人的爱□彩最绚丽也最瑰丽,一种是天才,一种是疯子。
他等了一会儿,陈述先出来了,摇了摇头,脸色隐隐有种挫败感。
竟然没过?顾寒手心忽然捏着一把汗,陈述自己有些失落,仍然拍了拍他的肩膀,“放松一些。”
陈述坐到了顾寒的旁边,把自己纷乱的情绪整理了一下,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却又停下来。
“怎么了?”顾寒心中先把试镜放到一边,问陈述,“你是怎么诠释的?”
“我大概和导演的理念不合,我心中想着的诺亚·艾尔这个人,很天才,所以会落寞,会孤独。罗伯特镜头中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疯子,疯子一样的天才到了最后依然会不顾一切吧,他眼中本来是火,漫长的时间将火种磨成了火星,在灰烬中,到了垂垂老矣,记忆开启,他会焚烧自己,然后坠亡吧。”
顾寒听他说,觉得他说的不错,但又觉得少了那么一些东西。
“陈述,你说,什么才会让你疯狂?”顾寒抽丝剥茧。
“挚爱之人的死亡。”陈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像是害怕什么,手攒紧成拳头,青筋暴起,骨骼都显露出白色。
顾寒知道捅到了他的痛楚,陈述是个痴心的,尽管表面上文质彬彬,温柔待人,但本质其实有一些疏离,只有对上心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耐心和守候,毕竟人不是圣母圣父,要圣光普照所有人,那样做人太累。
他伸手捉住陈述,“没事,我在呢。”
陈述的喜欢像水流,蜿蜒千万里,时间漫长而亘古不变,他努力去诠释火山爆发,但跨物种需要基因太多次突变,飞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注定失败。
角色的诠释,来自于演员一些隐藏性格的延伸,去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尤其是研究出疯子中的天才,天才中的疯子,陈述总是有些距离。
无限接近,但永远戳不到那个敏|感点,这使得罗伯特把他从诺亚·艾尔这个角色上刷了下来。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说过一句话,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即缺乏意义……死亡变成了我们生命中令人眩惑的蒙太奇……幸亏有了死亡,生命才得以表现出我们自己。我是这么充满激情,这么疯狂地拥抱生命,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顾寒侧头看着陈述的眼睛,“在我看来,死亡对诺亚·艾尔是一种终结,失去一部分记忆的人生命的一部分会空白,这空白会趋势我们努力去寻找真相,而真相对于他来说,是一份解脱。”
“顾寒!”一个金发银灰色瞳孔的中年人操着一口蹩脚的中文,喊顾寒的名字。
顾寒匆匆站起来走进那个门里,陈述还停留在他刚才说的那番话,思索着其中的意义。
他确实有些到了瓶颈期,演的角色有一些定型,理智,温柔,智慧,把在一定领域内的角色演到炉火纯青也可以拿奖拿到手软。
但陈述不想这样,或者说,不仅仅是这样,就像是武功,打通了任督二脉(获得影帝头衔),自然想要达到更高水准,那就是成为经典,载入史册。
摄影指导曾念平的一句名言:没有黑就没有白。
很多想法都很经典,但想法变成具体的镜头,不同的导演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好的导演可以让白色成为想像无穷,而二流导演只会让其亮点失色。
色彩的最高境界是层次衬托出来的白色,完成其丰富性和塑造出的精神上的“型”。
拿两部影片来说,《盗梦空间》,《时间规划局》。
《时间规划局》是好点子烂电影的典范,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人类的遗传基因被设定停留在25岁,不管他们活了多久,生理特征都将保持在25岁。
然而到了25岁,所有人最多只能再活1年,唯一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时间(如工作、借贷、交易、变卖,甚至抢劫)。于是时间就成了这个世界的流通货币。
类似于银行的时间管理机构遍布全球,而时间守护者会像警察一样追踪并记录每个人所使用的时间和剩余的时间,一旦在时间银行中的存额所剩无几,就将被剥夺生命。有钱人可以长生不老,而穷人们的生存则变得很艰难,一旦手臂上的表清零,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死亡。
本可以用来设定更高矛盾的地方成了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片,抱的美人归,让人看到新颖的点子之后不免扼腕。这就是不知道如何分层,把好点子扔到一边浪费掉,专心致志的奔往狗血烂片上头也不回,最后电影评分仅有六点六,大抵也是看在剧本上的这个唯一新意亮点吧。
而《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不依靠热血和英雄主义,主角柯布想要回家,亡妻意识阻挠,回家的诱惑让他在艰险中前进。故事层层推进,把事件的真相揭露出来,惊心动魄,一气呵成,结尾留白,是现实还是梦境?陀螺隐约有停下的迹象,而孩子终于回头,戛然而止,结果已出。
在数字和3d横行于世的当下,诺兰坚守胶片创作,热衷用道具、模型拍摄实景效果,并借由imax摄影机实拍,为观众带来更恢弘的视觉冲击力。以叙事手法诡谲,视觉风格深藏艺术修养,使得影片当时无愧的成功,评分高达九点二。
模拟场景是一张病床,诺亚·艾尔躺在上面,演绎在人生最后的那一刻,这个曾经天才少年的心里活动。
现场没有床,只有一把椅子。
罗伯特没有喊开始,什
拿到试镜的那张纸,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陈述和顾寒也不例外。
他们两个这次试角是一个角色,诺亚·艾尔。
说起来算吃亏,东方人的长相出来混都不容易,偏柔弱,偏清秀,和大多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相悖,使得角色诠释度降低,哪怕在表演功力上做的再好,也难以入眼。
即便是近些年来很多导演会采用c国人演戏,也是出于c国人口大国的思考,这方面的经济带动效应很好。
顾寒挂尾巴,他属于名不见经传的那种,哪怕在龙族里的那张脸让很多人直接拜他为男神,在人才济济,光彩耀眼的世界娱乐圈,算不上什么,票房二十亿在国内提一提还可以,拿出来就不好说了。
顾寒越来越觉出一种憋屈,这种憋屈来自于文化压制,凌驾在文化差异之上,靠经济实力来定位的大国标准,在文化上c国是文化大国,但在文化输出上,可谓凋零已久。他向来不喜欢服输,此刻也有种想要拼了的冲动。
他想赢,想用独特的东方精神去诠释出一个未来天才的沉默与疯狂。
有两种人的爱□彩最绚丽也最瑰丽,一种是天才,一种是疯子。
他等了一会儿,陈述先出来了,摇了摇头,脸色隐隐有种挫败感。
竟然没过?顾寒手心忽然捏着一把汗,陈述自己有些失落,仍然拍了拍他的肩膀,“放松一些。”
陈述坐到了顾寒的旁边,把自己纷乱的情绪整理了一下,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却又停下来。
“怎么了?”顾寒心中先把试镜放到一边,问陈述,“你是怎么诠释的?”
“我大概和导演的理念不合,我心中想着的诺亚·艾尔这个人,很天才,所以会落寞,会孤独。罗伯特镜头中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疯子,疯子一样的天才到了最后依然会不顾一切吧,他眼中本来是火,漫长的时间将火种磨成了火星,在灰烬中,到了垂垂老矣,记忆开启,他会焚烧自己,然后坠亡吧。”
顾寒听他说,觉得他说的不错,但又觉得少了那么一些东西。
“陈述,你说,什么才会让你疯狂?”顾寒抽丝剥茧。
“挚爱之人的死亡。”陈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像是害怕什么,手攒紧成拳头,青筋暴起,骨骼都显露出白色。
顾寒知道捅到了他的痛楚,陈述是个痴心的,尽管表面上文质彬彬,温柔待人,但本质其实有一些疏离,只有对上心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耐心和守候,毕竟人不是圣母圣父,要圣光普照所有人,那样做人太累。
他伸手捉住陈述,“没事,我在呢。”
陈述的喜欢像水流,蜿蜒千万里,时间漫长而亘古不变,他努力去诠释火山爆发,但跨物种需要基因太多次突变,飞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注定失败。
角色的诠释,来自于演员一些隐藏性格的延伸,去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尤其是研究出疯子中的天才,天才中的疯子,陈述总是有些距离。
无限接近,但永远戳不到那个敏|感点,这使得罗伯特把他从诺亚·艾尔这个角色上刷了下来。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说过一句话,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即缺乏意义……死亡变成了我们生命中令人眩惑的蒙太奇……幸亏有了死亡,生命才得以表现出我们自己。我是这么充满激情,这么疯狂地拥抱生命,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顾寒侧头看着陈述的眼睛,“在我看来,死亡对诺亚·艾尔是一种终结,失去一部分记忆的人生命的一部分会空白,这空白会趋势我们努力去寻找真相,而真相对于他来说,是一份解脱。”
“顾寒!”一个金发银灰色瞳孔的中年人操着一口蹩脚的中文,喊顾寒的名字。
顾寒匆匆站起来走进那个门里,陈述还停留在他刚才说的那番话,思索着其中的意义。
他确实有些到了瓶颈期,演的角色有一些定型,理智,温柔,智慧,把在一定领域内的角色演到炉火纯青也可以拿奖拿到手软。
但陈述不想这样,或者说,不仅仅是这样,就像是武功,打通了任督二脉(获得影帝头衔),自然想要达到更高水准,那就是成为经典,载入史册。
摄影指导曾念平的一句名言:没有黑就没有白。
很多想法都很经典,但想法变成具体的镜头,不同的导演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好的导演可以让白色成为想像无穷,而二流导演只会让其亮点失色。
色彩的最高境界是层次衬托出来的白色,完成其丰富性和塑造出的精神上的“型”。
拿两部影片来说,《盗梦空间》,《时间规划局》。
《时间规划局》是好点子烂电影的典范,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人类的遗传基因被设定停留在25岁,不管他们活了多久,生理特征都将保持在25岁。
然而到了25岁,所有人最多只能再活1年,唯一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时间(如工作、借贷、交易、变卖,甚至抢劫)。于是时间就成了这个世界的流通货币。
类似于银行的时间管理机构遍布全球,而时间守护者会像警察一样追踪并记录每个人所使用的时间和剩余的时间,一旦在时间银行中的存额所剩无几,就将被剥夺生命。有钱人可以长生不老,而穷人们的生存则变得很艰难,一旦手臂上的表清零,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死亡。
本可以用来设定更高矛盾的地方成了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片,抱的美人归,让人看到新颖的点子之后不免扼腕。这就是不知道如何分层,把好点子扔到一边浪费掉,专心致志的奔往狗血烂片上头也不回,最后电影评分仅有六点六,大抵也是看在剧本上的这个唯一新意亮点吧。
而《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不依靠热血和英雄主义,主角柯布想要回家,亡妻意识阻挠,回家的诱惑让他在艰险中前进。故事层层推进,把事件的真相揭露出来,惊心动魄,一气呵成,结尾留白,是现实还是梦境?陀螺隐约有停下的迹象,而孩子终于回头,戛然而止,结果已出。
在数字和3d横行于世的当下,诺兰坚守胶片创作,热衷用道具、模型拍摄实景效果,并借由imax摄影机实拍,为观众带来更恢弘的视觉冲击力。以叙事手法诡谲,视觉风格深藏艺术修养,使得影片当时无愧的成功,评分高达九点二。
模拟场景是一张病床,诺亚·艾尔躺在上面,演绎在人生最后的那一刻,这个曾经天才少年的心里活动。
现场没有床,只有一把椅子。
罗伯特没有喊开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