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守丧 8
谈画
孕期的人儿很是贪睡,常常一日几寐。一觉醒来,不见了苏轼,院内静悄悄的,我转了一大圈儿也没找到他的影子。最近,我感觉越来越离不开他了。
来到小书屋,桌案上摊开着一大张宣纸。几枝墨竹、一二枯石,赫然纸上,造型古朴端庄、雕工手法洗练的荷叶形歙砚内墨汁尚余。看着那一贯到顶的墨竹,我心中涌起说不出的喜悦。
苏轼的绘画造诣是相当高深的。尽管他一生意在从政报国,而不甚在意诗书琴画,仅仅将其作为休闲娱乐,但是,不能不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柳柳成荫”,是他一生的写照。悲哀,还是幸运?
他才华横溢,有宰相之才,却仕途坎坷多艰,政界少有名气,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了牺牲品;相反,被他看作娱乐之用的诗文书画等,却让他流芳百世,成为了千古名人。
现代有人曾说过,在中国古代文艺几乎所有的领域内,苏轼都有资格站出来发言,往往登高一呼,应者如流。因为他的修养太全,造诣太深,加之人格又太有魅力,在他的周围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数不清的追随者。他随意点化,便蔚然形成一片美丽的风景。
在绘画方面,苏轼认为,绘画与书法一样,都是“达其情,行其哀乐”的手段,绘画所表现的应是画家的思想与趣味。他特别强调线条的表现力、笔墨的意味以及个色彩,他反对对客观物象作斤斤模拟,曾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画画往往凭借一时的兴致,画出了纯粹的随意印象,在夸张、变形和朴拙的水墨中表现出了一种神,以此传达一种情绪,提升一种哲理。在他的引领之下,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绘画流派,即“文人画”。
苏轼尤其喜好画枯木竹石,信手拈来,格调极高。他对竹子的喜好已达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地步。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抬眸所及,总能看到竹子的苍翠挺拔,一个个如身形修长、儒雅风范的翩翩君子,在众多草草木木中鹤立**群,脱颖醒目,更有甚者,他还在庭院外种植了成百上千竹子的大竹林。他曾有诗云:“可使食无,不可居无竹。”
苏轼画竹也与常人不同。古人中,画竹最为出名的要数清朝的“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了,在现代,随处可见其竹图复制品,其竹逐节而上,与常人无异,只是神韵不能比拟罢了。苏轼笔下的竹子却是从部一贯到顶的,中间没有竹节,很是特别。旁人质疑时,他回答也是极妙的,他说:“竹之生长从来都是从部一贯至顶,你何曾见过竹子分节而生?”一句反问,直噎住了所有的异词,不愧为大家的眼光,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艺术主张——重神轻形,做到了神似,这就是写意画的特色,“文人画”的风格。
我提笔在旁边临摹着,虽然功力有限,总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依然乐此不倦,权当是陶冶情以做胎教了。
忽然想起儿时常玩的指头画竹法,于是,我便兴趣盎然地玩起来。
我伏在案前,以墨点指,以指为笔,随意地在淡黄的宣纸上纵横肆虐。儿时,我常用钢笔尖点食指指腹,指腹带着残留的墨迹在纸上划过,留下由浓而淡的一道墨迹,再点,再从转淡消失处续划,道道由浓而淡的墨迹相连,形成一株株节节相连的竹子。在两节相接处,点墨随手散开几笔,那便是竹叶了。我喜欢竹子,用这种方式画竹,感觉清雅自然许多。
此刻,我正以羊毫代替钢笔点划指腹,食指在纸上挥霍、肆虐,不多功夫,一幅幅墨竹画呈现于眼前了,还算高洁、清雅吧,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一如屋外的艳阳高照。
“有创意!”一声赞叹,惊得我差点儿跳起来。苏轼不知何时来到了房中,站在了我身后,站立了多久,我竟然一无所知。下一秒,我落入了那个温暖的怀中。抬眼看他,黑眸中深深浅浅,泽泽生光,洋溢着欣赏与爱恋。我脸上一暖,心中瞬间溢满了幸福的感觉。
“与可来了,我带你去见他。”他拉起我就往外冲,随手不忘卷带上我的指头墨竹画。
“与可?就是那个名唤文同的人吗?”我踉跄地跟上他的脚步。
“正是!咦,我从不曾在你面前提起过他,你怎会知道?”他的声音有点儿兴奋,有点儿好奇。
“切!”我忍不住耍弄他,“你不提,我便不能知道?我还知道他擅长山水、禽鸟和人物画,尤其以画竹最富盛名。”
“弗儿!”他语调陡然提高,面显怒色,竟然生气了。我忙识趣地住了口,不再去招惹他。
墨竹与墨梅、墨兰、墨菊并称为画中“四君子”,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的推崇。文同与苏轼一样都喜好画竹,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心得和感悟。
文同画竹注重对竹作细致的观察,掌握竹的生长变化规律,创作时才得心应手,合于天造。故苏轼在《文与可画篔筜(yun dang)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就是“有成竹”典故的来源。
厅里的那个白衣翩翩的俊公子就是文与可吗?是那个与苏轼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得到苏轼的题赞、画记、画跋总计不下万言的从表兄吗?
怎么看,他都更像个阳光灿烂的大男孩,更像是苏轼的弟弟。他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眼角眉梢流动着浪漫的气息,他明明……实在是与我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我还以为,他会是一个年近中旬、表面儒雅沉稳、却透着古怪倔强、有点儿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呢,现代搞艺术的人哪个不是这样的……
脑门上一个爆栗,剧痛中,我看到苏轼略带恼怒的责怪眼神。噢,真丢人,我竟然盯着人家文同帅哥发起了呆。
尴尬地见礼,我触碰到文同好奇加戏谑的大胆直视,更加站也不是,走也不是。
“哥,与可兄称赞你的画大有长进呢,说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子由不着痕迹地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还是子由好,总是细心地顾及我的感受,照顾我的情绪,从来都不会让我难堪。刚才的尴尬,让我不好意思再去偷窥文同,只得低头傻傻地陪坐一边。
不知何时,他们围着我的画谈论起来,赞不绝口。那文同不时投来的炙热目光,更是让我又羞又愧,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指头画竹本是我们儿时常玩的一个小把戏而已,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有必要如此大加赞扬吗?
忽然,我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在绘画界有一种叫指头画的表现方法。它兴起于清代前期的康熙年间,开山鼻祖是高其佩。具体画法是,以指蘸墨作较大的笔触,以指甲蘸墨作较细微的笔触,有时,指指甲兼用或数指并用,有时,用外指或指背、手掌、手背作较放的大写意画。指头画从造型基础上讲与毛笔画并无二致,但是因作画工具差异,其所描绘的线条起伏、曲折、转承、延伸、浓淡、深浅等皆形成了不同的趣味,产生了毛笔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高其佩因指头画一鸣惊人,扬名于世,指头画遂独树一帜于画林。
在宋代,绘画艺术虽进入到一个繁盛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世俗画等种类繁多,也出现了许多留名于世的大画家,如帝王宋徽宗、有“宋四家”之称的苏轼、米芾、蔡襄和黄庭坚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作)也出现于此时,但是,作画工具多是毛笔,用指头作画可谓闻所未闻。
在现代寻常无奇的东西,到了这古代自然就成了创新,显得标新立异了。难怪有人曾说,现代的一粒沙子到了古代都会显得比金玉还独特。唉,我就是那粒现代的沙粒吗?
第六章 守丧 8在线阅读
孕期的人儿很是贪睡,常常一日几寐。一觉醒来,不见了苏轼,院内静悄悄的,我转了一大圈儿也没找到他的影子。最近,我感觉越来越离不开他了。
来到小书屋,桌案上摊开着一大张宣纸。几枝墨竹、一二枯石,赫然纸上,造型古朴端庄、雕工手法洗练的荷叶形歙砚内墨汁尚余。看着那一贯到顶的墨竹,我心中涌起说不出的喜悦。
苏轼的绘画造诣是相当高深的。尽管他一生意在从政报国,而不甚在意诗书琴画,仅仅将其作为休闲娱乐,但是,不能不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柳柳成荫”,是他一生的写照。悲哀,还是幸运?
他才华横溢,有宰相之才,却仕途坎坷多艰,政界少有名气,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了牺牲品;相反,被他看作娱乐之用的诗文书画等,却让他流芳百世,成为了千古名人。
现代有人曾说过,在中国古代文艺几乎所有的领域内,苏轼都有资格站出来发言,往往登高一呼,应者如流。因为他的修养太全,造诣太深,加之人格又太有魅力,在他的周围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数不清的追随者。他随意点化,便蔚然形成一片美丽的风景。
在绘画方面,苏轼认为,绘画与书法一样,都是“达其情,行其哀乐”的手段,绘画所表现的应是画家的思想与趣味。他特别强调线条的表现力、笔墨的意味以及个色彩,他反对对客观物象作斤斤模拟,曾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画画往往凭借一时的兴致,画出了纯粹的随意印象,在夸张、变形和朴拙的水墨中表现出了一种神,以此传达一种情绪,提升一种哲理。在他的引领之下,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绘画流派,即“文人画”。
苏轼尤其喜好画枯木竹石,信手拈来,格调极高。他对竹子的喜好已达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地步。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抬眸所及,总能看到竹子的苍翠挺拔,一个个如身形修长、儒雅风范的翩翩君子,在众多草草木木中鹤立**群,脱颖醒目,更有甚者,他还在庭院外种植了成百上千竹子的大竹林。他曾有诗云:“可使食无,不可居无竹。”
苏轼画竹也与常人不同。古人中,画竹最为出名的要数清朝的“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了,在现代,随处可见其竹图复制品,其竹逐节而上,与常人无异,只是神韵不能比拟罢了。苏轼笔下的竹子却是从部一贯到顶的,中间没有竹节,很是特别。旁人质疑时,他回答也是极妙的,他说:“竹之生长从来都是从部一贯至顶,你何曾见过竹子分节而生?”一句反问,直噎住了所有的异词,不愧为大家的眼光,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艺术主张——重神轻形,做到了神似,这就是写意画的特色,“文人画”的风格。
我提笔在旁边临摹着,虽然功力有限,总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依然乐此不倦,权当是陶冶情以做胎教了。
忽然想起儿时常玩的指头画竹法,于是,我便兴趣盎然地玩起来。
我伏在案前,以墨点指,以指为笔,随意地在淡黄的宣纸上纵横肆虐。儿时,我常用钢笔尖点食指指腹,指腹带着残留的墨迹在纸上划过,留下由浓而淡的一道墨迹,再点,再从转淡消失处续划,道道由浓而淡的墨迹相连,形成一株株节节相连的竹子。在两节相接处,点墨随手散开几笔,那便是竹叶了。我喜欢竹子,用这种方式画竹,感觉清雅自然许多。
此刻,我正以羊毫代替钢笔点划指腹,食指在纸上挥霍、肆虐,不多功夫,一幅幅墨竹画呈现于眼前了,还算高洁、清雅吧,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一如屋外的艳阳高照。
“有创意!”一声赞叹,惊得我差点儿跳起来。苏轼不知何时来到了房中,站在了我身后,站立了多久,我竟然一无所知。下一秒,我落入了那个温暖的怀中。抬眼看他,黑眸中深深浅浅,泽泽生光,洋溢着欣赏与爱恋。我脸上一暖,心中瞬间溢满了幸福的感觉。
“与可来了,我带你去见他。”他拉起我就往外冲,随手不忘卷带上我的指头墨竹画。
“与可?就是那个名唤文同的人吗?”我踉跄地跟上他的脚步。
“正是!咦,我从不曾在你面前提起过他,你怎会知道?”他的声音有点儿兴奋,有点儿好奇。
“切!”我忍不住耍弄他,“你不提,我便不能知道?我还知道他擅长山水、禽鸟和人物画,尤其以画竹最富盛名。”
“弗儿!”他语调陡然提高,面显怒色,竟然生气了。我忙识趣地住了口,不再去招惹他。
墨竹与墨梅、墨兰、墨菊并称为画中“四君子”,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的推崇。文同与苏轼一样都喜好画竹,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心得和感悟。
文同画竹注重对竹作细致的观察,掌握竹的生长变化规律,创作时才得心应手,合于天造。故苏轼在《文与可画篔筜(yun dang)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就是“有成竹”典故的来源。
厅里的那个白衣翩翩的俊公子就是文与可吗?是那个与苏轼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得到苏轼的题赞、画记、画跋总计不下万言的从表兄吗?
怎么看,他都更像个阳光灿烂的大男孩,更像是苏轼的弟弟。他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眼角眉梢流动着浪漫的气息,他明明……实在是与我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我还以为,他会是一个年近中旬、表面儒雅沉稳、却透着古怪倔强、有点儿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呢,现代搞艺术的人哪个不是这样的……
脑门上一个爆栗,剧痛中,我看到苏轼略带恼怒的责怪眼神。噢,真丢人,我竟然盯着人家文同帅哥发起了呆。
尴尬地见礼,我触碰到文同好奇加戏谑的大胆直视,更加站也不是,走也不是。
“哥,与可兄称赞你的画大有长进呢,说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子由不着痕迹地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还是子由好,总是细心地顾及我的感受,照顾我的情绪,从来都不会让我难堪。刚才的尴尬,让我不好意思再去偷窥文同,只得低头傻傻地陪坐一边。
不知何时,他们围着我的画谈论起来,赞不绝口。那文同不时投来的炙热目光,更是让我又羞又愧,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指头画竹本是我们儿时常玩的一个小把戏而已,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有必要如此大加赞扬吗?
忽然,我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在绘画界有一种叫指头画的表现方法。它兴起于清代前期的康熙年间,开山鼻祖是高其佩。具体画法是,以指蘸墨作较大的笔触,以指甲蘸墨作较细微的笔触,有时,指指甲兼用或数指并用,有时,用外指或指背、手掌、手背作较放的大写意画。指头画从造型基础上讲与毛笔画并无二致,但是因作画工具差异,其所描绘的线条起伏、曲折、转承、延伸、浓淡、深浅等皆形成了不同的趣味,产生了毛笔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高其佩因指头画一鸣惊人,扬名于世,指头画遂独树一帜于画林。
在宋代,绘画艺术虽进入到一个繁盛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世俗画等种类繁多,也出现了许多留名于世的大画家,如帝王宋徽宗、有“宋四家”之称的苏轼、米芾、蔡襄和黄庭坚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作)也出现于此时,但是,作画工具多是毛笔,用指头作画可谓闻所未闻。
在现代寻常无奇的东西,到了这古代自然就成了创新,显得标新立异了。难怪有人曾说,现代的一粒沙子到了古代都会显得比金玉还独特。唉,我就是那粒现代的沙粒吗?
第六章 守丧 8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