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万少女当中挑选出来三个人,这三个女孩的颜值得多高啊?
    韦宝对自己身边的一大堆美女是有信心的,尤其是张美圆和吴雪霞,韦宝觉得她们俩放在全天下,也得是第一流的颜值,尤其是张美圆,光从颜值论,已经几乎封顶了,可以称得上倾国倾城,绝代风华。
    但韦宝看过周氏、袁氏,和田氏之后,扭转了这种想法。
    让韦宝知道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田氏的颜值真不会比张美圆差,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身材略输张美圆,稍显单薄一些。
    而袁氏丰满,周氏文弱,颜值也都是超高的,两女简直与吴雪霞不相上下。
    这让韦宝觉得,皇宫的女人真的太漂亮了,几万人海选出来的美女真的不是瞎盖的,自己的两位顶级美女夫人,放在今天这个场合,完全压不了场子啊。
    其中还有目前韦宝见过最漂亮的女人皇后张嫣,还有虽然三十出头了,却还是宛如少女一般的西李李康妃。
    包括朱徽媞的颜值也超高,不比这些海选出来的美女差。
    老朱家经过多少代人的基因进化,的确是专门出帅哥美女啊。
    周氏、袁氏、田氏在太监的引领下,对众人一一行礼。
    行到信王的时候,她们三人集体认错,以为韦宝是信王。
    这就有点尴尬了。
    韦宝穿的国公的服装,和藩王的服装是有区别的,但这些女孩都是民女出身,暂时还认不全这么多服装。
    主要因为韦宝挨着皇帝坐,且韦宝和朱由校的长相都是清秀型的,有几分神似。
    朱由检虽然性格阴柔细腻,长的却是一张国字脸,大长脸,虽然也很帅,却和朱由校完全不像。
    所以三女会一起认错。
    太监大惊,急道:“这是韦公爷,那边才是信王!”
    三女也吓得,赶紧给皇帝跪下请罪。
    朱由校倒是很高兴,点头笑道:“不妨事,不妨事,都平身吧。”
    朱由校对韦宝道:“韦爱卿,连她们都会认错,朕早就觉得咱们前世一定是兄弟,颇为相像,你说是不是?”
    韦宝笑道:“微臣不敢,能与陛下有半分胜似,都是微臣的天大福分。”
    朱由校笑道:“咱俩有缘的地方,还不在于长得相像,想到信王选妃,朕就想到当初与你的夫人初次相见,那时候我们还小小无猜,本来以英国公的家世背景,朕与英国公之女才是一对啊。而朕的皇后与你一样,出身农家。张嫣小时候纯洁娴静,笑不露齿。七岁的时候,茹苦耐劳,洒扫庭院,洗衣做饭,样样都会。没事的时候,独处一室,习做女红,阅览书史。十三四岁,窈窕端丽,绝世无双。张嫣在家还能亲自照顾弟妹,是极为能干的。本来你俩的家世背景,才正合适。”
    皇帝身边的韦宝与张皇后听皇帝这么说,都是大囧,都暗忖你真的什么话都说的出口啊。
    尤其是韦宝,暗忖你老惦记我老婆就算了,还说你老婆适合我,你说说让嘴巴痛快舒服了,没啥大问题,但我就不行了,这话要是传出去,被有心人抓住把柄,等下越传越无耻。
    人家还以为我和皇后有什么呢。
    只可惜,在场众人没有人能压住皇帝的,尤其是康昭太妃性格随和,不管皇帝说什么,她都是乐呵呵的。
    西李性子圆滑,拍皇帝马屁还来不及,哪里会顶撞皇帝。
    “陛下,一切都是缘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西李道。
    朱由校感慨的点了点头,似乎真的在想张美圆了,对韦宝道:“韦爱卿,下回家宴,你得带上夫人同来,我听说你夫人有孕在身,现在回老家了,不在京师?”
    “是,有劳陛下挂心。”韦宝赶忙道。实则像吃了苍蝇一般,暗忖你个病秧子,还真的惦记老子老婆啊,给你玩,你玩的动吗?倒是你老婆,要是给我玩一晚上,能让张皇后飞起来!老子怎么样也算是习武之人,身体强壮的很哩,哈哈哈哈。
    随后,朱由校让张皇后为韦宝与朱由检介绍周氏、袁氏和田氏。
    韦宝逐渐回忆起了自己记忆中,关于朱由检这三位主要后、妃子的事。
    大明的内宫,几乎都是美女,都是民女,除了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找的是勋贵世家的女儿,后面几乎都是小门小户家的女子。
    所以普遍颜值超高。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内宫与外戚一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内宫权力大了,外戚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起来。
    诸如西汉的吕后专权以后,不顾汉高祖刘邦留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大封诸吕为王。
    还有唐朝武则天称帝以后,只相信自己的娘家人,不只是大封武氏诸人为王,甚至还曾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储君。
    甚至外戚权力大了,都可以自己改朝换代,诸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王莽之手、还有隋文帝杨坚也属于是北周的外戚。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有感于历史上内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惨痛教训,使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在后世在选妃方面,抛弃了门第观念,只选普通良家女子;二是加强了对于内宫的管理。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诸如太子朱标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达之女等,之后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勋贵家族,多是挑选自民间,因此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及其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当然范围没有限制到必须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军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错就可以。
    一般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后世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就好,至于其他落选女子是以礼送回家。
    这样一来,皇帝的内宫之中后、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后族没有强大的势力,自然对于皇权形成不了威胁。
    选择后妃的范围虽然限制于普通的家庭,避免了因为后族势大,以至于后、妃威胁到皇权。
    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后妃中有受皇帝宠爱的,其家族不是马上就水涨船高了吗。
    这点,明太祖朱元璋也考虑清楚了,那就是给予外戚的待遇,往往是授予有职无权的职位。
    比如说明仁宗的张皇后,被称之为“女中尧舜”,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当选为太子妃以后,父亲张麟仅仅是被授予为七品的兵马副指挥。
    明代宗的汪皇后在明代后妃中出身算是很好的了,父亲汪泉是世袭的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皇后被册封为郕王妃时,汪泉也就是升为三品的兵马司指挥,禄不视事,也就是有职无权,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宫,汪泉进为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依旧是有职无权。
    一般来说这些外戚也就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封为伯爵,最多是侯爵,还是有职无权,享受着俸禄就好了,当然外戚待遇还是不错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袭。
    但明朝皇帝对于外戚一直是防范于未然,时不时打压一下,避免其势力膨胀,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认为“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因此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惯例。
    在这种情况下,有明一代内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
    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在宫门口立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
    其实朱元璋为了防止内宫干政,还立下过另一块铁牌。
    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牌用铁,字饰以金。
    里面是复著令典,对于各种规矩说的很是详细;虽然禁止太监干政那块铁牌后来被太监王振取走了,但这块禁止内宫干政的红牌倒是没有被人取走。
    而且有明一代也没有出现过内宫干政的情况。
    还有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经过朱元璋对于内宫如此细心的管理,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明朝在制度方面限制了内宫和外戚权力,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没有出现内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
    但弊端也不少,首先后族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了,自然是内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但用好了也是皇帝的一个强大外援。
    皇帝可以利用后族与文官集团斗,与一切不利于皇权稳固的势力去斗,自己去居中调节,从而大权独揽。
    但是很明显明朝在这方面制度上是一刀切,直接限制死了后、妃和外戚的权力,自然利用不到他们了。
    所以皇帝只能利用身体不全的太监来对抗文官集团,太监因为身体不全的原因,往往多是心理变态之人,所以一掌权就是祸国殃民,其副作用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为明朝的后、妃,及其宫女多是来自民间,并非出自世家大族,所以在培养皇子方面,多是培养出一些带有市井之气的皇帝。
    诸如明宪宗,他宠爱的万贵妃是他的奶妈,从小就陪伴他身边的,万贵妃出自普通家庭,从小所受教育不好,自然影响到了明宪宗。
    由此可见这个弊端,其实潜移默化之下,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带有市井之气,多是任性之辈。
    当然以大局观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这个制度还是很成功的。
    使得有明一代276年,没有出现过内宫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朝廷为当时尚为信王的崇祯皇帝选妻之时,明熹宗的张皇后并不看好周氏,因为她年级最小,体质也弱。
    但当时祖母辈的宣懿太妃刘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谨慎著称,掌管着皇太后印玺,对选立后妃有极大的发言权,她却唯独在三位应选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对张皇后说:“周氏虽弱小,以后必然要长大的”。
    周氏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天香。
    《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
    《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宫眷暑衣从未有用纯素者,葛亦惟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后始以白纱为衫,不加盖饰。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后穿纯素暑衣,一时宫眷裙衫俱用白纱裁制,内衬以绯交裆红袙腹,掩映而已。
    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
    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
    所以周氏后来进了宫,也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
    周氏还在内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
    《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
    朱由检刚刚登基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
    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
    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
    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是真实的写照。
    《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
    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
    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
    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
    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
    秦某谢恩而起。
    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周皇后幼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被奉为掌上明珠。
    周皇后早年在家时,有一次被文士陈仁锡瞧见,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
    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
    因此,周皇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
    崇祯也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他还常作四书八股文出示群臣,并颁行天下,士子们争相传诵。
    拍马屁的大臣还写文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
    崇祯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
    书生风度的崇祯帝自然对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为红颜知己。
    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妃的刘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宫以后,即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
    她仪态万方,天生威严,在宫中威望很高。
    而且她生性简朴,刚一入宫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费用。
    崇祯一朝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周皇后就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
    而且她还劝说崇祯皇帝要宽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
    因为当时四处用兵,军费紧张。
    周皇后关心着国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崇祯对周皇后的深明大义十分感激。
    崇祯八年以后,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统治,关外的后金大军也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崇祯皇帝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紧急的军情忧心不已,坚持茹素理政,因为过于劳累,日渐憔悴。
    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是又知道皇帝不听劝,假称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李纯皇太后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
    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宫中提前置办好美食,等皇帝回宫后享用。
    崇祯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为了自己费尽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乱,两人不禁相对而泣。
    尽管崇祯皇帝殚精竭虑的想挽回败局,但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明王朝的灭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来到了北京城下。
    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太监更是见利忘义,大开城门,迎闯王军队进城。
    崇祯皇帝眼见大势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败,无奈之下,他回到后宫,见了周皇后,痛苦地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
    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就毅然决然地转身进屋,把门锁上了。
    一会儿,屋内的宫女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遵旨自尽了。
    崇祯皇帝到这时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泪横流。
    他又命令三个皇子迅速改穿便装逃出宫去,其他妃子则一律赐死。
    然后他自己直奔皇宫后面的煤山自尽了。
    周皇后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
    袁贵妃在周皇后面前处处谦退,对宫中内外皆谨慎以待,因而和周皇后相处融洽。
    田贵妃有宠而骄,皇后便以礼法裁制她。
    据《明史列传》所载: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
    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宫中嫔妃向例都需向皇后朝贺,田贵妃依例来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准备向皇后朝贺,周皇后知道田贵妃在殿外,却不宣她进殿,当时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周皇后也可传令免礼,但周皇后却故意拒田贵妃於殿外,而稍晚才来的袁贵妃却先田贵妃一步进殿,且和皇后相言甚欢。
    过了许久,待袁贵妃离去後,周皇后才宣田贵妃进殿,行朝贺礼时,周皇后沉着脸不发一语,田贵妃行完礼之后,只能默默退下。
    事后,田贵妃回到承乾宫中,向皇帝哭诉周皇后的冷遇,闻后怒不可遏的明思宗便来到交泰殿与周皇后理论。
    于是明思宗与周皇后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之后明思宗冷静下来,委婉的向皇后赔诚,而为了维护周皇后的尊严,明思宗便命田贵妃出居启祥宫反省过错,且整整三个月不再召田贵妃侍寝。
    同年春日,明思宗和周皇后一同在永和宫赏花,由于永和宫旁便是田贵妃往昔居住的承乾宫,周皇后因此想起许久不见的田贵妃,便请明思宗召田贵妃一同赏花,明思宗闻后漠然不语。
    周皇后便命宫女用车去将田贵妃迎来,而田贵妃来了以后,周皇后与之相言甚欢,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使得明思宗更加佩服周皇后的心胸。
    田氏祖籍西安,她是在父亲田弘遇在扬州任千总时生下的。
    田秀英自幼就聪明绝伦,爱好广泛,于是田弘遇请了宿儒,教她读书画画,又聘请一位琴师教授田秀英音乐,而这位琴师后来成为她的继母。
    田妃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
    父亲性情豪爽,结交名士高人,几遍天下,当时人称小孟尝。
    《明史后妃传》中记载“父弘遇以女贵,官左都督,好佚游,为轻侠”。
    1627年天启帝逝世,信王登基为明思宗,田秀英和信王正妃周氏及另一位侍妾袁贵妃一同入帝宫。
    崇祯元年四月,朱由检将田礼妃擢升为贵妃。
    贵妃的琴技很工,调弦和韵,高弹一阕,忽而鞺鞳如奏大乐,忽而幽细如呜鸣笙簧。一阕既终,余音袅袅,绕梁不散。
    崇祯帝击节称叹。
    一天崇祯帝问在场的周皇后为何不谙此道。
    周皇后不慌不忙地答道:“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妃从何人授指法?”
    她这一说,令思宗满腹狐疑,于是诘问田贵妃何处习得。田贵妃答曰得蒙母亲亲授。思宗便招田母入宫,当中演奏一曲,解开众人之惑,更增添思宗对于田贵妃之宠爱。
    田妃的举止娴雅又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她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蹴鞠骑射无所不能,至于装饰居室、刺绣烹饪、改进宫中仪制等,她也样样出手不凡。
    她的字宗法钟繇、王羲之,已臻能品之境。
    “凡书画卷轴,上每谕田妃题鉴之”。
    她善花卉,所画《群芳图》,被崇祯帝置于案头,时常展赏。
    田贵妃画在扇子上的兰花崇祯也当成宝贝,时刻戴在袖子里。
    最为出众的还是她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她善弹琵琶,又吹得一管好笛,崇祯称赞她的笛曲有“裂石穿云”的效果;抚琴更是她的绝技,声遏行云,绕梁三日。
    崇祯喜欢琵琶的哀婉,笛曲的悠扬,尤其喜欢琴曲的古雅,还自己作过琴曲“访道五曲”——《梧桐吟》《崆峒引》《敲爻歌》《烂柯游》《参同契》,逢有空闲时就听田妃演奏。
    素以刻画美人出名的吴梅村,在其《永和宫词》中为田妃留诗:“雅步纤腰初召入,钿合金钗定情日。丰容盛鬋固无双,蹴鞠弹碁复第一;上林花鸟写生绡,禁本钟王点素毫。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田秀英能够单足立于马蹬,百步穿杨,就是锦衣卫们都禁不住连声喝彩,感叹道,“田贵妃若驰骋疆场,定然巾帼不让须眉。”
    田秀英不但精于骑射,就是蹴鞠即踢足球亦是无人可及。
    “上尝试马于射场,知田贵妃之善骑也,命之骑。妃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宫眷喜蹴鞠之戏,田贵妃风度安雅,众莫能及。”
    田秀英喜欢素面朝天,也由于她天生丽质。
    田妃非常心灵手巧,崇祯所穿旧衣都是由她一丅手缝补改制,省去了如道光帝一个补丁5两银子等等的诸多开销。
    她往往变更宫里的旧制,而且能做到恰到好处。
    比如皇帝戴的的珠冠是用珍珠与鸦青石连缀而成的,田妃去掉珍珠,缀上珠胎后再嵌上鸦青石,比以前的样式更有韵致。
    还有宫禁里的灯炬是用金匼所制成,四面包着金板,上面镂空出星辰日月图案来透光,虽然看起来辉煌美观,但是照明的功能被大大降低,于是田秀英将灯的四周镂开一方木桃形的口子,再绷上轻细的纱,这样,灯光就四澈通明了。
    同时把灯板内侧打磨的光滑如镜以反射灯光。
    这样,转动宫灯,便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明和引路两种用途。
    田妃还无师自通地学会园艺设计。她自己动手将自己居住的万仞空墙的承乾宫依照扬州园林进行改建——拆高墙,树栅栏;筑假山,栽花草。
    承乾宫的梨花是故宫一景,是田秀英亲手所栽,挖池塘,养金鱼;建廊道,遮烈日。
    田贵妃出身江南扬州,入宫后也将江南服饰带入宫中,称之“苏样”。
    平日服侍田贵妃的宫女们在过节时,身上的饰物也都由田贵妃所插戴,风格清奇令其他宫院的宫女为之称羡。
    田秀英不但心灵手巧,才华非凡,还时时心怀国家,处处以大局为重,时常督促崇祯勤勉国事。
    在崇祯沉迷于苏州女乐时,上书直谏云:当今中外多事。非皇上燕乐之秋。”
    崇祯批答云:“久不见卿。学问大进。但先朝有之,既非朕始。卿何虑焉。”
    在崇祯欲为她大肆筹办生日时,田妃上书婉拒,请崇祯多以百姓国事为念,勿要为她的生日耗费精力财力。
    周皇后在选妃决赛中排名最后,其父周奎又是北京街头的算命先生,故周皇后对排名在自己前面的田妃和袁妃颇为嫉恨。
    在周皇后成为信王妃后,她便利用正妻的身份开始了对田妃和袁妃的压迫。
    凡东西宫对上言,皆自称女儿。
    明朝宫廷沿用前朝传统,后妃都是以妾自称,如周皇后对崇祯说话,“妾事陛下十有八年”。
    可东宫田妃和西宫袁妃如果要对崇祯说话,却要学民间的被买卖的丫鬟自降一辈“自称女儿”,贵妃将皇帝当爹,成为明末后宫的一道奇景。
    田贵妃最为受宠,因此不容于周皇后。
    田贵妃共为皇上生下四子,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除了四皇子永王慈炤活了下来,其他王子皆早夭逝。
    孩子连续夭折对于母亲的打击可想而知。
    田贵妃因此终日以泪洗面,终因悲伤过度,于崇祯十五年农历三月将四皇子托付给天启皇后懿安皇后张嫣抚养,并带着重病回到了承乾宫。
    韦宝知道,历史上的田贵妃,并不像后世很多电视剧中丑化的那样坏。
    可以说周皇后和田贵妃都是差不多的人,都很贤惠。
    女人之间有一点妒忌是正常的,都是小事,她们处理的不错,相处的算是融洽。
    田贵妃聪明,且多才多艺。
    而且颜值也比周氏高一点。
    要是让韦宝来选的话,韦宝会选田氏当皇后。
    但现在并不是他在选。
    现在的情况是康昭太妃看中了周氏,懿安皇后看中了田氏。
    主要是她们两人竞争。
    韦宝能理解为什么张嫣会选择田氏,因为张嫣同样颜值出众,倾国倾城,选择漂亮的田氏,属于惺惺相惜。
    “怎么样?娘娘觉得如何?”朱由校首先问李康妃的意见。
    李康妃道:“两个都很好啊,委实难以决断。”
    李康妃这么说,比较圆滑,是不想得罪人,其实,李康妃也是觉得田氏更加合适当皇后。
    李康妃虽然与魏忠贤和客巴巴搅的比较深,但这次是帮朱由检选妃,她是事外之人,其实是比较公允的,和她没啥关系,加上她现在是朱由校母亲一辈当中唯一有身份的人了,所以会问她的意见。
    谁知道,西李这么一说,让康昭太妃,皇帝和张皇后都不太高兴,觉得西李太圆滑了。
    “韦爱卿,你觉得呢?”朱由校又问韦宝。
    韦宝本来也想学西李的,觉得不要参与这种事情为妙,怎么说都是得罪人啊。
    可现在皇帝问到自己头上了,而且韦宝看刚才众人的态度,知道自己如果说都很好,肯定也是得罪各方面的下场,在谁那边都讨不了好。

章节目录

明鹿鼎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轩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轩樟并收藏明鹿鼎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