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问一直在思考,他到底穿越到了哪儿?他们走过的那条大河会不会是千万年以前的长江或是黄河的支流?也可能是其他的江流!原谅他地理知识的欠缺。总之一切都太神奇了。不过总算看到大海了。
广阔无垠的大海,清澈的碧波,泛着珠光的贝壳,会发出呜呜风声的海螺,还有日出日落的辉煌,他们彻底的震撼了!
他们一边晒盐,一边练习游泳技巧。大海是慷慨的,也是无情的。而他们不能有意外。
他们做了个大大的木筏,方便捕鱼。袁问不让走的太远,每天早上只用小网捕上一到两次。其余时间就在沙滩上捡个落。他怕出事,他们只有三个人和一个小木筏,不能贪多,量力而为。好在甥舅两个也都理解支持他。
天气不知不觉变了,早晚非常凉,中午依旧热死人。幸亏袁问做的睡袋、麻布衣衫。他们一点也没冻着。
“袁问,我们不如就住在这里吧。你看这里地势平坦,离海也很近,除了有时候风大点。”两人此时正在离海最近的山上砍树。海货晒的太多了,他们需要一辆车。
“你也说了这里有时候风会很大。”想到现代台风过境,连水泥房子都挡不住。更别说飓风、海啸什么的。
“你知道风大的时候会怎么样吗?你看看周围。”这里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却不适合安居。许多地方还留有被大风刮过的痕迹,连拔起的树木、□的岩石都显露出这里对台风毫无阻挡能力。“你看树木的跟扎在泥土里,都能被刮倒。不要说人啊、房子啊、刮倒是轻的,甚至会被卷走!”
“那我们一直住帐篷?”
“不好?”
“帐篷太小了,我怕冬天没有草屋保暖。”
“傻瓜!记得来的时候有个地方,就是你找到藕和莲子的地方。那里怎么样?”
“那里?”
“那里有很多湿地,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即使台风来了,到了那里风势也减弱了。我们可以在那里种稻谷,就是那个像狗尾草一样的。”
“那个很糙,又小,怎么吃呀?”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袁问对于稻谷如何处理成白米,过程自己也不大清楚。只能先打个包票。到时候再想办法,反正搞砸了姜赫也不会责怪自己。
板车很简陋,木轮子也很糙。不过看着满满一车的东西,心情都很愉快。姜赫有些不舍,螃蟹、鱼虾、章鱼、贝类什么的太好吃了,以后就吃不到新鲜的了。
姜狄阿乌没什么留恋的,他更喜欢谷物和山珍。
在海边呆了大半个月,风吹日晒,三个人都黑的跟炭头一样。袁问很高兴可以离开了,大海嘛只有偶尔来一下才会突显它的吸引力。
现在陆地上还没有什么大道,有的都是羊肠小路。他们一路只能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实在不行就只能绕着走,结果原本走上两天的路愣是走了五天。
袁问看中的地方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谷。开口的一面朝北,东面朝海刚好是座馒头大的小山包,这里人烟罕至,去海边的那条路曲曲折折几乎都是袁问他们开出来的。山谷的尽头,有一眼碗大的泉水跟另一边山涧的流水汇成一条浅浅的大约两米宽的溪流由南向北日夜不停的奔流。溪水清浅,多鹅卵石,最深的地方也就没到袁问的腹部。
天气明显入秋了。他们决定把房子盖在山谷中间。房子要坐北朝南,倚着山脚,离小溪有百米的距离。这样即使到了雨季,溪水大涨也不会被淹到。袁问一直记录着他来到这里度过的时日,觉得现在这里的气候同南方类似,连很多作物也是。
要造房子就得先选材料,砖头、木头房子完全不考虑,没工具也没有技术。不得不说,原始社会的人并不比现在的人智商低,只是因为缺少工具,他们能够探索的东西太少。地域的局限,使得眼睛和脑袋也被局限了。有了些许发现,必须花上巨大的时间和力,才能积累出经验。即使袁问带着现代的脑子,也毫无办法。他们最后选定的材料是石头、木头、竹子。
袁问他们用木桩和石头打好地基,选取了溪边的石头用泥土垒起了一间不大的房子,仅三个卧室和一个饭厅,门窗用木头框好。房顶呈三角形,用木块搭好架子,盖上竹席和茅草。在屋子里的泥地铺上上一层鹅卵石,门窗暂时用竹席代替,白天的时候卷起来。虽然无比简陋,但一想到以后有了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袁问差点没掉眼泪。
而后他们又在屋子前后盖了两个棚子,前边一个糊了个灶,做厨房;后边一个挖了个大坑,用石头在边上垒上一圈,铺上几块劈的不怎么平整的木板,算是茅房了。整个房子周围围上一圈竹篱笆,动物暂时就用篱笆圈着,晚上就关在屋子里。如此历时大半个月的造房子大业算是彻底完成了。
袁问满意的站在篱笆外面对身边的甥舅二人道:“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家了。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我觉得比以前住的草屋强。”姜赫总是朴实的。姜狄阿乌更实际:“屋子是有了,但还得做床,不然晚上只能虽在石头上。”
袁问耸肩,床,他早就想好了。做农村最常见的竹塌呀!把老毛竹风干了,截成两米长的长短,然后刨光了竹青,要刨的既光且滑,睡着才舒服。接着劈成两寸宽的竹条,刮干净竹节。再另取一段竹子,按照竹条的厚度劈开一条沟缝,将竹条青面朝上码好卡紧,两边用麻绳固定好,下面垫上架子就成了。
说到睡觉,姜赫倔病又犯了,他一定要跟袁问一起睡。袁问想想,反正也睡惯了,就这么着呗,到了冬天还能给他捂被窝。而那间多出来的房子正好做储藏室。
第十三章 安居在线阅读
广阔无垠的大海,清澈的碧波,泛着珠光的贝壳,会发出呜呜风声的海螺,还有日出日落的辉煌,他们彻底的震撼了!
他们一边晒盐,一边练习游泳技巧。大海是慷慨的,也是无情的。而他们不能有意外。
他们做了个大大的木筏,方便捕鱼。袁问不让走的太远,每天早上只用小网捕上一到两次。其余时间就在沙滩上捡个落。他怕出事,他们只有三个人和一个小木筏,不能贪多,量力而为。好在甥舅两个也都理解支持他。
天气不知不觉变了,早晚非常凉,中午依旧热死人。幸亏袁问做的睡袋、麻布衣衫。他们一点也没冻着。
“袁问,我们不如就住在这里吧。你看这里地势平坦,离海也很近,除了有时候风大点。”两人此时正在离海最近的山上砍树。海货晒的太多了,他们需要一辆车。
“你也说了这里有时候风会很大。”想到现代台风过境,连水泥房子都挡不住。更别说飓风、海啸什么的。
“你知道风大的时候会怎么样吗?你看看周围。”这里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却不适合安居。许多地方还留有被大风刮过的痕迹,连拔起的树木、□的岩石都显露出这里对台风毫无阻挡能力。“你看树木的跟扎在泥土里,都能被刮倒。不要说人啊、房子啊、刮倒是轻的,甚至会被卷走!”
“那我们一直住帐篷?”
“不好?”
“帐篷太小了,我怕冬天没有草屋保暖。”
“傻瓜!记得来的时候有个地方,就是你找到藕和莲子的地方。那里怎么样?”
“那里?”
“那里有很多湿地,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即使台风来了,到了那里风势也减弱了。我们可以在那里种稻谷,就是那个像狗尾草一样的。”
“那个很糙,又小,怎么吃呀?”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袁问对于稻谷如何处理成白米,过程自己也不大清楚。只能先打个包票。到时候再想办法,反正搞砸了姜赫也不会责怪自己。
板车很简陋,木轮子也很糙。不过看着满满一车的东西,心情都很愉快。姜赫有些不舍,螃蟹、鱼虾、章鱼、贝类什么的太好吃了,以后就吃不到新鲜的了。
姜狄阿乌没什么留恋的,他更喜欢谷物和山珍。
在海边呆了大半个月,风吹日晒,三个人都黑的跟炭头一样。袁问很高兴可以离开了,大海嘛只有偶尔来一下才会突显它的吸引力。
现在陆地上还没有什么大道,有的都是羊肠小路。他们一路只能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实在不行就只能绕着走,结果原本走上两天的路愣是走了五天。
袁问看中的地方是个三面环山的小山谷。开口的一面朝北,东面朝海刚好是座馒头大的小山包,这里人烟罕至,去海边的那条路曲曲折折几乎都是袁问他们开出来的。山谷的尽头,有一眼碗大的泉水跟另一边山涧的流水汇成一条浅浅的大约两米宽的溪流由南向北日夜不停的奔流。溪水清浅,多鹅卵石,最深的地方也就没到袁问的腹部。
天气明显入秋了。他们决定把房子盖在山谷中间。房子要坐北朝南,倚着山脚,离小溪有百米的距离。这样即使到了雨季,溪水大涨也不会被淹到。袁问一直记录着他来到这里度过的时日,觉得现在这里的气候同南方类似,连很多作物也是。
要造房子就得先选材料,砖头、木头房子完全不考虑,没工具也没有技术。不得不说,原始社会的人并不比现在的人智商低,只是因为缺少工具,他们能够探索的东西太少。地域的局限,使得眼睛和脑袋也被局限了。有了些许发现,必须花上巨大的时间和力,才能积累出经验。即使袁问带着现代的脑子,也毫无办法。他们最后选定的材料是石头、木头、竹子。
袁问他们用木桩和石头打好地基,选取了溪边的石头用泥土垒起了一间不大的房子,仅三个卧室和一个饭厅,门窗用木头框好。房顶呈三角形,用木块搭好架子,盖上竹席和茅草。在屋子里的泥地铺上上一层鹅卵石,门窗暂时用竹席代替,白天的时候卷起来。虽然无比简陋,但一想到以后有了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袁问差点没掉眼泪。
而后他们又在屋子前后盖了两个棚子,前边一个糊了个灶,做厨房;后边一个挖了个大坑,用石头在边上垒上一圈,铺上几块劈的不怎么平整的木板,算是茅房了。整个房子周围围上一圈竹篱笆,动物暂时就用篱笆圈着,晚上就关在屋子里。如此历时大半个月的造房子大业算是彻底完成了。
袁问满意的站在篱笆外面对身边的甥舅二人道:“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家了。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我觉得比以前住的草屋强。”姜赫总是朴实的。姜狄阿乌更实际:“屋子是有了,但还得做床,不然晚上只能虽在石头上。”
袁问耸肩,床,他早就想好了。做农村最常见的竹塌呀!把老毛竹风干了,截成两米长的长短,然后刨光了竹青,要刨的既光且滑,睡着才舒服。接着劈成两寸宽的竹条,刮干净竹节。再另取一段竹子,按照竹条的厚度劈开一条沟缝,将竹条青面朝上码好卡紧,两边用麻绳固定好,下面垫上架子就成了。
说到睡觉,姜赫倔病又犯了,他一定要跟袁问一起睡。袁问想想,反正也睡惯了,就这么着呗,到了冬天还能给他捂被窝。而那间多出来的房子正好做储藏室。
第十三章 安居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