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李满堂早早起来了。
吃完饭刷了碗之后,黄毓才起来。
因为他中午前去取轮椅,然后再到天安门广场去。
李满堂则得早点赶到北影门前,搭小面包车到昌平拍摄现场。
从琉璃厂到北影其实也挺远的。
一个在南二环,一个在北三环。
要是有自行车的话,就直接穿过南北中轴线,三四十分钟就到了。
可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也得百八十块钱,李满堂和黄毓哪有钱买啊。
本来,李满堂还舍不得坐地铁,但看到公交车像罐头一样塞的满满的,而且走得倍儿慢。
就担心再耽误一会儿时间来不及了。
咬咬牙直接钻进地铁站了。
坐到积水潭下车,一路小跑着到北影。
在路边刚站了一会儿,一辆小面包就开过来了。
东子在窗口招手,拉开车门。
李满堂连忙跳上去。
没一会儿,又上来两个像是群演一样的人。
其他七八个群演也纷纷围上来。
“东子!还缺人不?”
“东子!算我一个吧!”
东子挥挥手:“不缺了。”
车子开走了。
车子沿着三环走了会儿,然后掉头一直往北开了。
在北辰附近的一个宾馆前又停下来,等了会儿,上来一个演员模样的人。
李满堂只是看这个人有点面熟,但想不起他演过啥。
听一个演员低声议论,才知道他叫温伦,是个港九的演员。
戏还没少演。
像大多数港九演员一样,这家伙也很拽。
上车眼睛不看人。
甚至东子跟他搭话,他也有一搭无一搭的。
他一上车就直接坐到司机身后的单人座位上闭目养神。
过一会儿又从身上拿出一个哗啦哗啦响的小铁盒子。
从里面倒出一颗药放进嘴里。
不知吃的是口香糖,还是别的什么。
其实这个温伦长得没点男人样。
个子跟黄毓差不多,却比黄毓还要瘦小。
身量像个没发育的初中生一样。
小脸也煞黄煞黄的。
一副寡淡相。
到了拍摄现场已经快10点钟了。
几个主要演员已经到齐了。
李满堂一眼就认出那个女主演。
就是唱黄土高坡那个杭祺。
跟电视里看到的不同,她的脸非常小。
就是传说中的巴掌脸。
身材也很苗条,甚至有点瘦。
还有一个人虽然看着面生,但李满堂也大概猜出他是卫子。
卫子有四十多岁了。
看起来倒挺随和。
可听他跟人聊天却让李满堂三观炸裂。
他摆弄着手机说:“这是我女朋友给我买的。”
我去!城里人就是会玩,四十多岁了才开始处女朋友。
这是小场面的戏,群演不多,导演要求也不算严格。
而且两场戏都是中远景的,湖面的戏。
其实所谓的湖面根本就是一个小水坑。
一场是水坑边走路,一场是水坑里划船。
这水坑看着小,但变换一下角度,放到屏幕上就变成一个大湖了。
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东子才把李满堂介绍给制片人和导演他们。
制片人是个矮胖的港九人,听说李满堂是北青的记者,连忙过来握手:“北青厉害啊,首都最大的报纸!”
“其实我那个……”李满堂想说自己是通讯员,又咽了回去。
卫子和杭祺也围了过来。
“小记者真年轻啊。”杭祺讨好地说。
“大姐您也跟电视上看着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
“您比电视上漂亮多了,脸也小多了。”
“呵呵,小记者真会说话。”
“理觉得偶跟电视上看着有没有不同啊?”
温伦也凑了过来。
李满堂打量他几眼:“这位大哥,您演过啥?”
卫子在一旁介绍说:“他可是老演员了,以不容情、火风华,好多呢。”
李满堂点点头:“以不容情我看过,可您跟电视里看着真不一样啊。”
“怎么个不一样啊?”温伦有些得意。
“您在电视里看着那么高大,可生活里却这么瘦小,就像一个初中生。”
卫子大笑:“没错啊!要不怎么叫港怂呢。用东北人的话说,这叫没长开。”
杭祺他们几个也跟着笑了。
温伦却毫不在意,跟着一起哈哈大笑。
只不过他的笑声有点像鸭子,干巴巴的。
场面小,群演的待遇也相对好点。
吃的不是盒饭,而是炒菜。
主要演员和制片导演坐在一张桌子上。
群演们坐一张桌子。
其它的演职员又分坐在两张桌子前。
看见李满堂和制片人、导演、主要演员坐在一张桌子上。
群演都吃了一惊,先前他们还以为李满堂也是群演。
杭祺还特意把李满堂叫到跟前坐着,不时给他夹菜。
吃了会儿,李满堂突然想起什么:“剧照老师在哪里?”
“在那边!”制片人说。
原来,剧照老师跑到道具组的桌子前了。
制片人刚要把剧照老师叫过来,李满堂便跳起来,主动跑过去了。
因为剧照老师是个白头发的人。
你一个小屁孩儿随意使唤人家不太过分了吗?
李满堂主动跑过来,蹲在剧照老师跟前。
“老师,您有不少剧照是吧?”
剧照老师赶紧起身:“别蹲着,来。”
旁边一个道具连忙让出座位。
“一会儿吃完饭您给我来几张可以吗?”
“好的,从开机到现在我都有,一会儿您过来随便挑。”
杭祺和制片人他们几个看着李满堂这边,忍不住小声议论:“这小记者挺有礼貌的啊。”
“是啊,可能是实习记者吧。”
“不管怎么样,人北青报的记者素质就是高。”
没一会儿,李满堂回到座位上了。
杭祺讨好地说:“你跟剧照老师要照片是吧?”
“是啊。”
“我这里有很多剧照,你要不要啊。”
“我看看。”
杭祺从随身包里拿出一沓照片,翻给李满堂看。
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定妆照。
李满堂想起那句专业术语了:“您这属于摆拍,报纸一般不刊登这种。”
“有抓拍的啊,你看这张,还有这张。”
反正专门挑漂亮的给李满堂。
李满堂虽然知道报纸用不上,但还是出于礼貌挑了两张。
吃完饭后,剧照老师主动走过来了。
“走,我包放在摄像机那里,你来挑一挑。”
李满堂跟着剧照老师过去了。
在摄像机旁,剧照老师拿起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包,从里面拿出三个相册。
“您慢慢挑,挑完了再给我。”
李满堂蹲在一旁挑着。
极力回忆着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照片。
风格要大体保持一致。
小心翼翼翻看半天,总算挑出五六张。
接着便是采访任务。
那个叫郝延的女记者也没交代具体怎么采访。
李满堂只能极力回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影视娱乐新闻,再结合自己上一次采访大鼻孔的成功经验。
就盯着三个主要演员,看谁有空闲了,就上去随便聊会儿。
也不刻意用纸笔记录,不让人产生紧张不安感。
反正李满堂的记忆力超好。
等回家再慢慢整理采访内容好了。
就这么来来回回、溜溜达达,李满堂就把任务完成了。
采访的东西能用上多少他说不好,反正内容比上一次《还珠格格》饱满多了。
还有那么多张照片呢。
傍晚的时候,李满堂跟着车子回来了。
制片人还特别交代:“小记者在哪下车,尽管跟司机说。”
李满堂也不好意思让司机送到家门口,就挑最近的:“积水潭地铁站吧。”
回到家里时,黄毓也回来了,还买了点菜。
只是,他不会摆弄炉子,没法做大米饭。
只好继续吃大饼了。
“嘿嘿,我今天刚拎着轮椅到广场,就有人过来了。”
“还是出租一天吧?”
“你猜?”黄毓一脸的得意。
“不会是五天吧。”
“还真让你猜中了。”
“五天70元,不错。”
“可这五天就没事儿干了。”
“没事儿还不好啊。”
“没听大爷说吗,这叫窝工?算了,实在没事儿,我就去北影门口蹲一蹲,保不齐就能蹲到活儿。”
“顺路也看看哪有便宜的自行车卖,50元以下的。”
这几天有固定住所了,吃饭自己做。
能省不少钱。
大头的开销就是车钱了。
李满堂这一天就花了四块钱。
一个月下来能顶一辆自行车了。
“好,我没事儿瞅瞅。”
第二天,李满堂又是早早出门了。
这回他直接步行到报社去。
反正报社都是下午两三点钟才开始定稿子。
中午到都来得及。
来到北青门口,还跟上一次一样,到处是进进出出取报纸的人。
李满堂直接来到传达室,让保安给里面打电话。
没一会儿,保安说:“郝老师让你进去。”
李满堂向里面走去,在一个隔断里找到郝延。
郝延搬了张椅子让李满堂坐下。
李满堂赶紧从书包里取出稿子和照片。
这一回,李满堂用稿纸写得稿子,工工整整地。
郝延看得也很满意,不住地点头。
“嗯,比上一次进步多了。不过,我们篇幅有限,还是只能挑很小一部分刊登。对了,这是昨天和今天的报纸,你看一下。”
李满堂先拿起昨天的报纸,怀着激动的心情直接翻到娱乐版面。
找了好半天,才找到自己写的那块儿豆腐干一样的新闻。
新闻下面写着“本报通讯员李满堂”。
李满堂美的合不拢嘴。
再看看其他记者、通讯员的名字,总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一看就明白了。
别人的名字都文质彬彬的。
唯独自己的土的掉渣儿。
“郝老师,您说我是不是应该改个名字啊?”
“怎么了?”
“我这名字怎么看着有点土啊?”
郝延笑了:“就要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大俗就是大雅。”
“那好吧。”
李满堂仔细想想也对。
如果报纸上的名字跟自己身份证的名字对不上,那还怎么去跟人装逼。
人还当你是骗子呢。
“呵呵,要是署个实习记者就更好了。”
吃完饭刷了碗之后,黄毓才起来。
因为他中午前去取轮椅,然后再到天安门广场去。
李满堂则得早点赶到北影门前,搭小面包车到昌平拍摄现场。
从琉璃厂到北影其实也挺远的。
一个在南二环,一个在北三环。
要是有自行车的话,就直接穿过南北中轴线,三四十分钟就到了。
可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也得百八十块钱,李满堂和黄毓哪有钱买啊。
本来,李满堂还舍不得坐地铁,但看到公交车像罐头一样塞的满满的,而且走得倍儿慢。
就担心再耽误一会儿时间来不及了。
咬咬牙直接钻进地铁站了。
坐到积水潭下车,一路小跑着到北影。
在路边刚站了一会儿,一辆小面包就开过来了。
东子在窗口招手,拉开车门。
李满堂连忙跳上去。
没一会儿,又上来两个像是群演一样的人。
其他七八个群演也纷纷围上来。
“东子!还缺人不?”
“东子!算我一个吧!”
东子挥挥手:“不缺了。”
车子开走了。
车子沿着三环走了会儿,然后掉头一直往北开了。
在北辰附近的一个宾馆前又停下来,等了会儿,上来一个演员模样的人。
李满堂只是看这个人有点面熟,但想不起他演过啥。
听一个演员低声议论,才知道他叫温伦,是个港九的演员。
戏还没少演。
像大多数港九演员一样,这家伙也很拽。
上车眼睛不看人。
甚至东子跟他搭话,他也有一搭无一搭的。
他一上车就直接坐到司机身后的单人座位上闭目养神。
过一会儿又从身上拿出一个哗啦哗啦响的小铁盒子。
从里面倒出一颗药放进嘴里。
不知吃的是口香糖,还是别的什么。
其实这个温伦长得没点男人样。
个子跟黄毓差不多,却比黄毓还要瘦小。
身量像个没发育的初中生一样。
小脸也煞黄煞黄的。
一副寡淡相。
到了拍摄现场已经快10点钟了。
几个主要演员已经到齐了。
李满堂一眼就认出那个女主演。
就是唱黄土高坡那个杭祺。
跟电视里看到的不同,她的脸非常小。
就是传说中的巴掌脸。
身材也很苗条,甚至有点瘦。
还有一个人虽然看着面生,但李满堂也大概猜出他是卫子。
卫子有四十多岁了。
看起来倒挺随和。
可听他跟人聊天却让李满堂三观炸裂。
他摆弄着手机说:“这是我女朋友给我买的。”
我去!城里人就是会玩,四十多岁了才开始处女朋友。
这是小场面的戏,群演不多,导演要求也不算严格。
而且两场戏都是中远景的,湖面的戏。
其实所谓的湖面根本就是一个小水坑。
一场是水坑边走路,一场是水坑里划船。
这水坑看着小,但变换一下角度,放到屏幕上就变成一个大湖了。
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东子才把李满堂介绍给制片人和导演他们。
制片人是个矮胖的港九人,听说李满堂是北青的记者,连忙过来握手:“北青厉害啊,首都最大的报纸!”
“其实我那个……”李满堂想说自己是通讯员,又咽了回去。
卫子和杭祺也围了过来。
“小记者真年轻啊。”杭祺讨好地说。
“大姐您也跟电视上看着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
“您比电视上漂亮多了,脸也小多了。”
“呵呵,小记者真会说话。”
“理觉得偶跟电视上看着有没有不同啊?”
温伦也凑了过来。
李满堂打量他几眼:“这位大哥,您演过啥?”
卫子在一旁介绍说:“他可是老演员了,以不容情、火风华,好多呢。”
李满堂点点头:“以不容情我看过,可您跟电视里看着真不一样啊。”
“怎么个不一样啊?”温伦有些得意。
“您在电视里看着那么高大,可生活里却这么瘦小,就像一个初中生。”
卫子大笑:“没错啊!要不怎么叫港怂呢。用东北人的话说,这叫没长开。”
杭祺他们几个也跟着笑了。
温伦却毫不在意,跟着一起哈哈大笑。
只不过他的笑声有点像鸭子,干巴巴的。
场面小,群演的待遇也相对好点。
吃的不是盒饭,而是炒菜。
主要演员和制片导演坐在一张桌子上。
群演们坐一张桌子。
其它的演职员又分坐在两张桌子前。
看见李满堂和制片人、导演、主要演员坐在一张桌子上。
群演都吃了一惊,先前他们还以为李满堂也是群演。
杭祺还特意把李满堂叫到跟前坐着,不时给他夹菜。
吃了会儿,李满堂突然想起什么:“剧照老师在哪里?”
“在那边!”制片人说。
原来,剧照老师跑到道具组的桌子前了。
制片人刚要把剧照老师叫过来,李满堂便跳起来,主动跑过去了。
因为剧照老师是个白头发的人。
你一个小屁孩儿随意使唤人家不太过分了吗?
李满堂主动跑过来,蹲在剧照老师跟前。
“老师,您有不少剧照是吧?”
剧照老师赶紧起身:“别蹲着,来。”
旁边一个道具连忙让出座位。
“一会儿吃完饭您给我来几张可以吗?”
“好的,从开机到现在我都有,一会儿您过来随便挑。”
杭祺和制片人他们几个看着李满堂这边,忍不住小声议论:“这小记者挺有礼貌的啊。”
“是啊,可能是实习记者吧。”
“不管怎么样,人北青报的记者素质就是高。”
没一会儿,李满堂回到座位上了。
杭祺讨好地说:“你跟剧照老师要照片是吧?”
“是啊。”
“我这里有很多剧照,你要不要啊。”
“我看看。”
杭祺从随身包里拿出一沓照片,翻给李满堂看。
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定妆照。
李满堂想起那句专业术语了:“您这属于摆拍,报纸一般不刊登这种。”
“有抓拍的啊,你看这张,还有这张。”
反正专门挑漂亮的给李满堂。
李满堂虽然知道报纸用不上,但还是出于礼貌挑了两张。
吃完饭后,剧照老师主动走过来了。
“走,我包放在摄像机那里,你来挑一挑。”
李满堂跟着剧照老师过去了。
在摄像机旁,剧照老师拿起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包,从里面拿出三个相册。
“您慢慢挑,挑完了再给我。”
李满堂蹲在一旁挑着。
极力回忆着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照片。
风格要大体保持一致。
小心翼翼翻看半天,总算挑出五六张。
接着便是采访任务。
那个叫郝延的女记者也没交代具体怎么采访。
李满堂只能极力回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影视娱乐新闻,再结合自己上一次采访大鼻孔的成功经验。
就盯着三个主要演员,看谁有空闲了,就上去随便聊会儿。
也不刻意用纸笔记录,不让人产生紧张不安感。
反正李满堂的记忆力超好。
等回家再慢慢整理采访内容好了。
就这么来来回回、溜溜达达,李满堂就把任务完成了。
采访的东西能用上多少他说不好,反正内容比上一次《还珠格格》饱满多了。
还有那么多张照片呢。
傍晚的时候,李满堂跟着车子回来了。
制片人还特别交代:“小记者在哪下车,尽管跟司机说。”
李满堂也不好意思让司机送到家门口,就挑最近的:“积水潭地铁站吧。”
回到家里时,黄毓也回来了,还买了点菜。
只是,他不会摆弄炉子,没法做大米饭。
只好继续吃大饼了。
“嘿嘿,我今天刚拎着轮椅到广场,就有人过来了。”
“还是出租一天吧?”
“你猜?”黄毓一脸的得意。
“不会是五天吧。”
“还真让你猜中了。”
“五天70元,不错。”
“可这五天就没事儿干了。”
“没事儿还不好啊。”
“没听大爷说吗,这叫窝工?算了,实在没事儿,我就去北影门口蹲一蹲,保不齐就能蹲到活儿。”
“顺路也看看哪有便宜的自行车卖,50元以下的。”
这几天有固定住所了,吃饭自己做。
能省不少钱。
大头的开销就是车钱了。
李满堂这一天就花了四块钱。
一个月下来能顶一辆自行车了。
“好,我没事儿瞅瞅。”
第二天,李满堂又是早早出门了。
这回他直接步行到报社去。
反正报社都是下午两三点钟才开始定稿子。
中午到都来得及。
来到北青门口,还跟上一次一样,到处是进进出出取报纸的人。
李满堂直接来到传达室,让保安给里面打电话。
没一会儿,保安说:“郝老师让你进去。”
李满堂向里面走去,在一个隔断里找到郝延。
郝延搬了张椅子让李满堂坐下。
李满堂赶紧从书包里取出稿子和照片。
这一回,李满堂用稿纸写得稿子,工工整整地。
郝延看得也很满意,不住地点头。
“嗯,比上一次进步多了。不过,我们篇幅有限,还是只能挑很小一部分刊登。对了,这是昨天和今天的报纸,你看一下。”
李满堂先拿起昨天的报纸,怀着激动的心情直接翻到娱乐版面。
找了好半天,才找到自己写的那块儿豆腐干一样的新闻。
新闻下面写着“本报通讯员李满堂”。
李满堂美的合不拢嘴。
再看看其他记者、通讯员的名字,总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一看就明白了。
别人的名字都文质彬彬的。
唯独自己的土的掉渣儿。
“郝老师,您说我是不是应该改个名字啊?”
“怎么了?”
“我这名字怎么看着有点土啊?”
郝延笑了:“就要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大俗就是大雅。”
“那好吧。”
李满堂仔细想想也对。
如果报纸上的名字跟自己身份证的名字对不上,那还怎么去跟人装逼。
人还当你是骗子呢。
“呵呵,要是署个实习记者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