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监军制度如同明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一样,都是为了分化文官集团的权力,从而达到稳固皇权的作用。有明一朝,监军很早就有,明朝时期因为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永乐朝开始委派太监监军。明朝的监军也属临时派遣性质,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并列,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
袁方也是很反对派太监来监督军队的,虽然这有利于皇上控制军队,但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一点利益都没有,事实上,由于太监不懂军事而是大明军队在战斗中遭受了很多的损失。
但是太监监军是不可避免的,袁方不会傻到去干预这件事情,他更不愿意过早地与魏忠贤翻脸,毕竟现在自己羽翼未丰,还须要与魏忠贤合作来对付东林党人。
袁方现在正逐步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目前还不能与庞大的东林党人抗衡,更加不可能与阉党抗衡,对于东林党和阉党,都不是袁方所认可的,所以他正在暗中发展自己的羽翼。
对于太监刘朝,袁方没有多说什么,就让他们这些太监加入了自己的队伍,一起前往宁远。
……
七月初,袁方带着四十八门红夷大炮来到了宁远,此时,祖大寿正带领人马在此筑城,他得到袁方来了的报告,立即带了一干武将来到城门口迎接袁方。
祖大寿见袁方带来了这么多的红夷大炮,高兴得不得了,他对袁方道:
“袁大人,我没想到一下子运来如此多的红夷大炮,我们这一年都算是白忙活了,我们修建的城池是按照十二门大炮的要求来建造的。”
袁方指着城墙道:“祖将军,你认为现在的城墙够高吗?”
祖大寿再次强调:“我们是严格按照袁大人给我们图纸来修建的。”
袁方知道现在跟祖大寿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城墙不符合要求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完全看懂图纸所标的高度,这也不能怪祖大寿,毕竟他们都不是文官出身,要他们完全看懂文官们所绘制的图纸还真是有点勉为其难。
宁远的城防图是他委托徐光启绘制的,袁方把炮、城合为一体的概念告诉了徐光启,徐光启立即就明白了应该如何配置红夷大炮,他为宁远精心绘制了一张城防图,十二门红夷大炮全部都在城头安放,并为其设计了灵活的炮架,使得红夷大炮的火力可以覆盖城外十里之内的范围。
宁远城是肯定要重修了,袁方没有责怪任何人,他向孙承宗写了一份报告,由于火炮数量的增加,原来的筑城方案已经不适用了,必须推倒从来。
这一以来,势必又要多花银子,孙承宗手头上没有多余的钱,只好伸手去向皇上要。
为了重新筑城,袁方也写了一份报告给魏忠贤,如果要想拿到银子,还必须魏忠贤的同意。
在等待批复的这段时间,袁方重提练兵方案,经过孙承宗的同意,他把周守廉和左辅调来宁远,专门成立了一个练兵所,负责前线兵士训练。
不久,孙承宗又把满桂调来宁远,袁方知道历史上袁崇焕与满桂的的关系不是很好,因为袁崇焕的臭脾气,使得边关前线将帅不合,最后皇上都不得不把满桂调离。袁方可不会像袁崇焕那个样子,他对部下非常的亲和,很受将士们的爱戴,满桂一来,也与袁方交上了朋友,特别是满桂知道袁方是孙承宗的爱徒,又是袁可立的公子,他对袁方是敬佩有加,二人关系处得非常的融洽。
一直跟着袁方的郑鄤,这次也来到了山海关,由于袁方的关系,郑鄤已经完全脱离了历史上的轨迹,他的命运也由此而改变,虽然性格依旧,现在有了袁方的照应,郑鄤在宁远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人才。
袁方让郑鄤在自己的卫队担任参议,这个职位相当于高参,直接处理袁方的日常事务,也相当于袁方的师爷,而宋献策在郑鄤面前只能作为他的副手。
宋献策的鬼点子多,毕竟在底层混迹了多年,他所出的主意是在教科书中学不到的,所以有时候郑鄤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袁方把袁可望也带来宁远,袁可望就是历史上的孙可望,因为袁可望也闹着要随袁方姓,所以现在叫他袁可望。
袁可望虽然还是个孩子,因为这一年多来伙食非常地好,而且正值成长阶段,所以身材长得非常的壮实,袁方把他带在身边,他可以从事一些传递情报的差事,相当于一个小小的通讯员。
袁方主要的目的还是要锻炼这个孩子,让他早点走进军营,跟武士们生活在一起,让他经受锻炼。
直到九月份,重新筑城的银子才批下来,袁方在这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对徐光启的图纸也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他把原先安放十二门红夷大炮的位置,更改成了十二组火炮,也就是说徐光启所定下来的跑位不变,而是在原先的跑位上增加了三座炮台,这样每组炮台就有四门红夷大炮存在,这样的组合,既可以齐发,也可以轮流开炮,以减少炮火攻击间隔时间。
袁方对祖大寿所建的城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不够高,冷兵器时代城墙越高越便于守城,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在等待银子的几个月里,袁方让祖大寿带人去挖护城河,祖大寿这次没有让袁方失望,他投入了一切人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挖出了一条三丈宽的护城河。
这条护城河严格地来说是不能称之为“河”的,因为河里没有水,只能称为壕沟。
有了这道壕沟,对鞑子的骑兵是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的,鞑子的骑兵冲到壕沟前就一定会停下来,而且在壕沟前会聚集很多的鞑子,袁方计划将城头上的红夷大炮全部都以壕沟为最佳射击位置,他相信,只要鞑子在壕沟前有相当的人群密度,一炮打下去非要他三四十条人命不可。
袁方也是很反对派太监来监督军队的,虽然这有利于皇上控制军队,但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一点利益都没有,事实上,由于太监不懂军事而是大明军队在战斗中遭受了很多的损失。
但是太监监军是不可避免的,袁方不会傻到去干预这件事情,他更不愿意过早地与魏忠贤翻脸,毕竟现在自己羽翼未丰,还须要与魏忠贤合作来对付东林党人。
袁方现在正逐步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目前还不能与庞大的东林党人抗衡,更加不可能与阉党抗衡,对于东林党和阉党,都不是袁方所认可的,所以他正在暗中发展自己的羽翼。
对于太监刘朝,袁方没有多说什么,就让他们这些太监加入了自己的队伍,一起前往宁远。
……
七月初,袁方带着四十八门红夷大炮来到了宁远,此时,祖大寿正带领人马在此筑城,他得到袁方来了的报告,立即带了一干武将来到城门口迎接袁方。
祖大寿见袁方带来了这么多的红夷大炮,高兴得不得了,他对袁方道:
“袁大人,我没想到一下子运来如此多的红夷大炮,我们这一年都算是白忙活了,我们修建的城池是按照十二门大炮的要求来建造的。”
袁方指着城墙道:“祖将军,你认为现在的城墙够高吗?”
祖大寿再次强调:“我们是严格按照袁大人给我们图纸来修建的。”
袁方知道现在跟祖大寿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城墙不符合要求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完全看懂图纸所标的高度,这也不能怪祖大寿,毕竟他们都不是文官出身,要他们完全看懂文官们所绘制的图纸还真是有点勉为其难。
宁远的城防图是他委托徐光启绘制的,袁方把炮、城合为一体的概念告诉了徐光启,徐光启立即就明白了应该如何配置红夷大炮,他为宁远精心绘制了一张城防图,十二门红夷大炮全部都在城头安放,并为其设计了灵活的炮架,使得红夷大炮的火力可以覆盖城外十里之内的范围。
宁远城是肯定要重修了,袁方没有责怪任何人,他向孙承宗写了一份报告,由于火炮数量的增加,原来的筑城方案已经不适用了,必须推倒从来。
这一以来,势必又要多花银子,孙承宗手头上没有多余的钱,只好伸手去向皇上要。
为了重新筑城,袁方也写了一份报告给魏忠贤,如果要想拿到银子,还必须魏忠贤的同意。
在等待批复的这段时间,袁方重提练兵方案,经过孙承宗的同意,他把周守廉和左辅调来宁远,专门成立了一个练兵所,负责前线兵士训练。
不久,孙承宗又把满桂调来宁远,袁方知道历史上袁崇焕与满桂的的关系不是很好,因为袁崇焕的臭脾气,使得边关前线将帅不合,最后皇上都不得不把满桂调离。袁方可不会像袁崇焕那个样子,他对部下非常的亲和,很受将士们的爱戴,满桂一来,也与袁方交上了朋友,特别是满桂知道袁方是孙承宗的爱徒,又是袁可立的公子,他对袁方是敬佩有加,二人关系处得非常的融洽。
一直跟着袁方的郑鄤,这次也来到了山海关,由于袁方的关系,郑鄤已经完全脱离了历史上的轨迹,他的命运也由此而改变,虽然性格依旧,现在有了袁方的照应,郑鄤在宁远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人才。
袁方让郑鄤在自己的卫队担任参议,这个职位相当于高参,直接处理袁方的日常事务,也相当于袁方的师爷,而宋献策在郑鄤面前只能作为他的副手。
宋献策的鬼点子多,毕竟在底层混迹了多年,他所出的主意是在教科书中学不到的,所以有时候郑鄤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袁方把袁可望也带来宁远,袁可望就是历史上的孙可望,因为袁可望也闹着要随袁方姓,所以现在叫他袁可望。
袁可望虽然还是个孩子,因为这一年多来伙食非常地好,而且正值成长阶段,所以身材长得非常的壮实,袁方把他带在身边,他可以从事一些传递情报的差事,相当于一个小小的通讯员。
袁方主要的目的还是要锻炼这个孩子,让他早点走进军营,跟武士们生活在一起,让他经受锻炼。
直到九月份,重新筑城的银子才批下来,袁方在这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对徐光启的图纸也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他把原先安放十二门红夷大炮的位置,更改成了十二组火炮,也就是说徐光启所定下来的跑位不变,而是在原先的跑位上增加了三座炮台,这样每组炮台就有四门红夷大炮存在,这样的组合,既可以齐发,也可以轮流开炮,以减少炮火攻击间隔时间。
袁方对祖大寿所建的城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不够高,冷兵器时代城墙越高越便于守城,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在等待银子的几个月里,袁方让祖大寿带人去挖护城河,祖大寿这次没有让袁方失望,他投入了一切人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挖出了一条三丈宽的护城河。
这条护城河严格地来说是不能称之为“河”的,因为河里没有水,只能称为壕沟。
有了这道壕沟,对鞑子的骑兵是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的,鞑子的骑兵冲到壕沟前就一定会停下来,而且在壕沟前会聚集很多的鞑子,袁方计划将城头上的红夷大炮全部都以壕沟为最佳射击位置,他相信,只要鞑子在壕沟前有相当的人群密度,一炮打下去非要他三四十条人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