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在中国古代刺客中名气最大,很大程度上因秦王的名气,其实有许多刺客其行为较荆轲更为惊天地泣鬼神。虽然以笏较荆轲更冷静,武功更高强,效率其高,杀死大王,自己成功出逃。荆轲不过吓了吓秦王,还为秦王攻打燕国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荆轲自己的呢,还丢了性命,搭上秦武阳的性命。倒是中国的其他杀手跟以笏不差上下,甚至有的远远高于以笏。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把匕首放到鱼的肚子里,端鱼这盘菜的时候,突然撕开鱼腹,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吴王僚当场死亡,要知道周围都是吴王僚的侍卫,心理素质之好,出手之快不愧为当时天下第一刺客。

    几十年后的聂政更猛,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堂上,两旁都是持刀的都是韩国当时顶级侍卫。聂政也不玩什么请喝茅台呀请吃海鲜呀请看钢管舞献地图之类的把戏,径直而入,百米冲刺,把侠累杀死于台上。假设聂政刺杀秦王,那不是小儿科吗?那么好的机会。那荆轲为什么失败呢?下面咱八卦八卦。《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文字洗炼,情节曲折,成功刻画了荆轲樊於期太子丹秦王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荆轲,义薄云天,胆识过人。两千年来对荆轲的行为有赞赏的,也有批评的。赞赏者认为荆轲重义气,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批评者认为,荆轲刺杀秦王是匹夫之勇,缺少政治眼光,逆潮流而动,看不到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但很少有人追问荆轲刺秦为什么失败。穿越岁月的冰河,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那个秋天,回到秦廷,看当年的秦廷到底发生了什么,探讨荆轲失败之因。

    第一,荆轲剑术不精导致刺秦失败。

    易水送别后,荆轲提着樊将军的人头,燕国督亢地图和秦武阳一起来到秦廷。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正眼看他,这小子在燕国够嚣张的,可面对虎狼之国的秦廷,吓得差点尿裤子,倒是荆轲胆识过人,轻轻的一番话掩饰过了秦武阳的紧张。

    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后,“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这里我们要细细读,荆轲打开地图,匕首露出来了,秦王就在他身边看,应该是对面,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匕首狠狠的刺去。“揕”就是刺的意思。这个字很关键,他与后面荆轲被断股后一番话自相矛盾,荆轲说:“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显然他是在狡辩,在掩饰自己行刺失败的尴尬。当初他对樊於期的承诺“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行刺还算顺利,和设计的几乎一样,其实并不需要刺中,只需要擦破点皮就行,因为这剑不是一般的剑,剑里有毒,见血封喉。“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可是荆轲匕首碰都没碰到秦王,竟然让秦王扯断袖子跑了,可见荆轲剑术太差。

    第二回合较量开始,情形对秦王非常不利,秦王虽佩剑,但剑太长,他没法拔出来。于是“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而根据秦法律,大臣上殿不得带兵器,在殿下的宫廷侍卫,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而在紧要关头,秦王也忘了召他们上殿击杀荆轲。就这样拿着匕首的荆轲和手无寸铁的秦王绕着柱子跑,荆轲愣是没有追上。赤手空拳和荆轲搏斗,斗了一会,又绕柱子跑。就这样荆轲还是没有擦伤他一点皮,哪怕用匕首划破一点点皮,流出一点点血星子就见血封喉,当场死亡。以上都是荆轲的进攻,秦王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但荆轲没有伤到他毫毛。

    第三回合,秦王还击。他跟荆轲的低效率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弹无虚发。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乘机拔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何等精准,何等具有杀伤力!

    荆轲还有机会,在空间并不大的秦殿,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荆轲不需要断他腿断他胳膊,砍他头,刺中他胸,不需要投掷太准,只需要擦身而过,划伤他的皮,无论什么部位,哪怕是手指头,就大功告成了。就像中国足球在关键时刻擦球门而过,可是他投掷术比中国足球还臭,相差十万八千里,击中柱子。荆轲就这样浪费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而当对方万分危急之时,抓住一次机会就致荆轲于死地。

    细读,细读,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信息,开始击中荆轲的不是武将,而是一个医生!而号称燕国第一剑客的荆轲擒拿术,躲闪腾挪术,投掷术无一不让人大跌眼镜。再看秦王的表现,“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而断其左股”的秦王只一招就命中了。假设荆轲是一流剑客的话,即使对方,无论是医生还是秦王都是和荆轲一样的高手,对方每人就出了一招,荆轲就命中了,也是不可思议的,怎么也要斗上几回合吧。唯一的解释,荆轲不是一流剑客,简直就是不入流。

    让我们看看荆轲出发前的情况:“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太子怀疑他不敢去,催促荆轲,“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在等一个人同去,有人说是狗屠,有人说是盖聂,到底是谁,还是另有其人,这永远是一个无人知道的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人应该剑术精湛,荆轲自己也清楚自己剑术不行,需要这个人的帮助。但太子丹的不信任,以及荆轲的意气用事,这个人还没来,荆轲就匆匆上路了。

    面对此情此景,几百年后陶渊明发出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剑术太次,以致没有建立奇功。柳宗元也感叹: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一切都是按照当初设计进行的,没有出现任何误差,我们相信进行这样重大的事件,之前荆轲在燕国肯定无数次演习过,当然秦武阳出了点纰漏,但并没有影响计划的进行。

    《史记.刺客传》记载当时著名剑客鲁句践得知荆轲之刺秦王,也叹息道:“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第二,秦王武功在荆轲之上。

    燕国太子主导的秘密暗杀行动,而暗杀对象是当时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的国王,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如果说,太子丹把这种重任交给一个二三流剑客近乎荒谬,也违反常理。从这方面判断,荆轲应该剑术精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荆轲曾与当时剑客鲁勾践、盖聂都有过交往。“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囊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史记?刺客列传》)盖聂是当时一流剑客这是不争的事实,荆轲与他论剑,并提出与盖聂比试剑术,自己应该有两把刷子,除非是疯子。

    太子丹本来先找的是一流剑客田光,田光以自己年纪大,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向太子丹推荐荆轲。如果仅仅是荆轲有胆识,口才好,剑术普通,他不会推荐荆轲,因为这不是苏秦张仪那样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而是去杀人。

    太子丹门客众多,剑术精湛者应该有不少,如果荆轲剑术不行,一比试就能分晓。从这些常识判断,荆轲应该武功高强,可在秦廷的表现,又很难与武功高强者联系起来。那只能证明秦王武功也不错,不在荆轲之下。

    春秋战国几百年间,各国之间长期征战,崇尚武力,而同时代人浮丘伯就说过嬴氏家族素有习武传统。嬴政从赵国回到秦,不是按长幼之序成为太子,而是通过比武脱颖而出。

    这件事后,嬴政又逃过一次暗杀,一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把铅放进筑中,进宫击筑靠近嬴政时,突然举筑朝他砸去,结果没有击中。虽然高渐离被秦始皇薰瞎了眼睛,但秦始皇防备之心也几乎没有。这应该不是巧合,恰恰证明嬴政是有较高武功的。这也就能解释武功高强的荆轲在秦廷对秦王奈何不得:图穷匕首见,没有刺中,绕柱跑也没撵上,朝秦王狠命一击,结果击中柱子。而秦王只抓住了一次机会,只一招就砍断了荆轲的大腿。

    第三,荆轲以天下为重,放弃刺秦。

    其实荆轲是可以刺杀秦王的,但他放弃了。

    荆轲剑术二三流站不脚,秦王有较好的武功,似乎证据不足,而荆轲在秦廷的表现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那只能证明一点他是在演戏,他以天下为重,放弃杀死秦王。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游说卫元君,游遍诸侯各国,所结交的人都是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在众多刺客中唯一的喜欢读书的人,司马迁对此提过两次。这些都说明荆轲见多识广,是所有刺客里最有学问的,类似纵横家这样的人才。而战国后期,生灵涂炭,战争不断,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秦国的宣传机器也在大肆宣扬统一的必然,统一的好处。西周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朝代,只有统一全国,才能结束战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是当时社会的一股非常流行的思潮,以荆轲的见识和眼光,他不会不知道。也许在筹划刺秦的过程中,荆轲渐渐认识到秦统一全国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他看到了自己将要做的是逆潮流而动,为了天下苍生,他决定放弃行刺,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田光的死,太子丹对他的知遇之恩,都让他必须去冒险,否则他无以报答这些人。春秋战国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对义、忠诚的看重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如果放弃刺秦,那就是对太子丹的背叛,是不讲诚信,忘恩负义,贪生怕死之徒。这对一个爱惜自己名誉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的一流剑客,社会名流来说是奇耻大辱,所以他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对太子丹的忠诚,捍卫自己的名誉,从风萧萧的易水边出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的无名学会了十步一杀,然后杀了秦王通缉的著名刺客长空、残剑、飞雪,获得接近嬴政十步的机会。但他最后改变了主意,因为他发现刺死秦王,天下会继续大乱,百姓永没有安宁之日。只有秦王统一天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最后无名惨死大殿,无名的原型应该是荆轲。

    两千年那个萧瑟的秋天,荆轲等的是谁,他剑术到底怎样,秦廷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论怎么去探究它,去思考,去细读文本,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它的真相,只能无限的接近,这是历史的魅力,这也是文学的魅力。它们如同顶级魔术,诱惑我们去猜测,去分析,去钻研,留给我们无穷乐趣。

章节目录

《圣经》的那些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徐梦初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徐梦初回并收藏《圣经》的那些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