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昼行夜伏,没过多久就到了翔庆城,兵卒自在城外安营扎寨,裴继安却同谢处耘并一干禁卫官一同入城去寻郭保吉。
沈念禾冷眼旁观,很快就看出今次扎营与往日很有些不同,无论食、宿、便、溺的区域都大了不止一筹,甚至建造所用的材料都大相径庭,从前仅用木料、草料,这回不少地方都上了砖瓦,哪里像只是短住的模样。
收拾细软都有随行的侍从动手,沈念禾不愿坐等裴继安带消息回来,想了想,便去同郑氏说欲要进城一趟。
郑氏一听,顿时蠢蠢欲动起来。
她本就是个爱买爱逛的,平日里但凡有闲工夫,在街上走一天都不嫌脚累,然则随营的这一个月,整日都窝在车厢里,实在被困得不行了,忙道:“单你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实在不妥,婶娘与你同去罢?”
话音未落,已是匆忙挑衣服去了。
郑氏倒也知道不好引人注意,新换的衣裳样式、材质俱是不怎么起眼,头上的簪子都特地只用了个桃木制的,顺手兜了些小银珠子进荷包,就催着沈念禾一同往外走。
留守的小官人见是郑、沈两个,不但没有阻拦,还招来两个小卒,笑着与二人道:“毕竟头一回来,也不识路,正巧谢小将军留了些人手,便叫他们陪着同去吧?”
此人十分乖觉,调拨的两个小卒一个是宣城人,在翔庆待了几载,另一个索性就是翔庆人,一来识路,二来也想着同郑氏能有话说。
众人驻军就在城外不远处,那翔庆小卒问了问,晓得沈念禾同郑氏不过想走走看看,便道:“咱们这一处是在东门,进去不过三四里路就有几个大坊子,不如从这里走过去,也省得调马看马的?”
沈念禾自是无可无不可。
四人一同而行,然则纵然有当地的熟人带路,还有腰牌,依旧在城门口耽搁了好一阵子,城门的守兵见得郑氏的口音带一点点宣州腔调,当即盘了又问,甚至拿着腰牌对比了半天,又去看沈念禾,问她姓名来历,十分细致,到得最后,才让二人仔细登了花名册,又叫另两个兵卒作保,最后才放得进去。
沈念禾也不着急走,被放通行之后,又站在边上略等了片刻,数着快有十来批人出入,只见诸人全数都要做登名记录,无一例外,守卫森严得很。
等到进得城中,亦是五十步一岗,百步一哨,除却平常巡铺,另又有兵卒四处巡视,只是城中百姓却像是习惯了一般,并不受什么影响。
领头的那兵卒解释道:“今日做集,人比往常要多,因沈姑娘特地交代过要低调行事,方才……”
他还待解释先前被拦在城门口的事情,沈念禾已经笑着道:“你做得很是,今日辛苦了。”
一面说,一面已是朝前信步而行,果然路上买卖吆喝声不停,人流如织,货卖的小摊小铺也密密麻麻。
她寻了几个卖米面油粮,布簪碗篓的问价,复又问了那小卒,果然此时物价比起去年只贵了不到一成,纵然略有升高,却也不算厉害。
再往前去坊子当中看人听戏,无论房中棚外都是人,喝彩声轰天一般,若非大道上时不时有兵卒奔马而过,半点也看不出来这是正处战地的一处州城。
郑氏只要有戏听,有杂耍看,脸上的笑就生了出来,连忙寻了张交椅坐下,这便随着戏中人物或哭或笑,十分投入。
沈念禾却不是来听戏的,只一同坐了片刻便找了个理由起身让到门外。
为了不挡着众人进进出出,她一出得门就躲到角落处,四处环顾,正要中找个坊中人来问话,当此之时,里头不知唱到什么,掌声震天,经久不息。
沈念禾被吵得脑子疼,忙以手掩耳,侧身略站,好容易等到喝彩声渐歇,正要转得回来,却是忽然听得有人用回纥语道:“我从前听先生同可汗说过,中原人以皇帝为尊,皇帝说一句话,天下人人都要听从,既如此,有什么事情直接去找大魏皇帝就是,做什么还要来翔庆寻那个郭保吉?”
边上有个人就回他道:“皇帝在大魏虽然是万人之上,可中原人还有一句话,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翔庆军与我们相接,大魏天子远在京城,用一句汉话,是为‘鞭长莫及’。”
先前那人又道:“可要是郭保吉同意了,最后大魏皇帝不肯答应,岂不是白费功夫?”
“郭保吉是个信人,他既然允诺了就会做到,此人掌兵数十年,还没有出现过言出不行的,况且上回可汗不是接了线报,说那郭保吉有自立之心,当真如此,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此时不过是个翔庆军土皇帝,以后成了真管事,中原人蠢得很,最要脸面,宁可吃亏,也不愿丢脸的。”
“要是大魏皇帝派兵过来……”
“大魏一朝,又有几个人能打得过郭保吉?况且此一门在军中百多年,根深蒂固,郭保吉又有威信,若是两边对垒,未必对面不会缴械投降。”
两人语速极快,不知是不是以为此处无人能听得懂回纥语,话说得很是直接。
沈念禾听得他们说的是回纥语时就觉得十分奇怪,此时抬头一看,只见七八步开外,一人鼻梁高挺,眼窝深陷,脸型瘦长,只一眼就能辨认出来乃是回纥人,再看其人身边,却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文士,无论相貌、衣着、举止,俱是大魏人模样。
两人一面走,一面说,也不在此处停留,眼见就要进得后坊,然而刚到门边,那高鼻深眼的青年男子把头一偏,正正看到站在一旁的沈念禾。
他脚下一顿,竟是就此站住,直到边上那中年书生将其拉了拉才反应过来似的,上前两步,本想要说话,门口处只听得一阵嘈杂声,却是又来了几个回纥人。
那青年转头见得来人,立时就闭了嘴,只当做自己没看见沈念禾一样,匆匆同那中年文士往前走了。
沈念禾冷眼旁观,很快就看出今次扎营与往日很有些不同,无论食、宿、便、溺的区域都大了不止一筹,甚至建造所用的材料都大相径庭,从前仅用木料、草料,这回不少地方都上了砖瓦,哪里像只是短住的模样。
收拾细软都有随行的侍从动手,沈念禾不愿坐等裴继安带消息回来,想了想,便去同郑氏说欲要进城一趟。
郑氏一听,顿时蠢蠢欲动起来。
她本就是个爱买爱逛的,平日里但凡有闲工夫,在街上走一天都不嫌脚累,然则随营的这一个月,整日都窝在车厢里,实在被困得不行了,忙道:“单你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实在不妥,婶娘与你同去罢?”
话音未落,已是匆忙挑衣服去了。
郑氏倒也知道不好引人注意,新换的衣裳样式、材质俱是不怎么起眼,头上的簪子都特地只用了个桃木制的,顺手兜了些小银珠子进荷包,就催着沈念禾一同往外走。
留守的小官人见是郑、沈两个,不但没有阻拦,还招来两个小卒,笑着与二人道:“毕竟头一回来,也不识路,正巧谢小将军留了些人手,便叫他们陪着同去吧?”
此人十分乖觉,调拨的两个小卒一个是宣城人,在翔庆待了几载,另一个索性就是翔庆人,一来识路,二来也想着同郑氏能有话说。
众人驻军就在城外不远处,那翔庆小卒问了问,晓得沈念禾同郑氏不过想走走看看,便道:“咱们这一处是在东门,进去不过三四里路就有几个大坊子,不如从这里走过去,也省得调马看马的?”
沈念禾自是无可无不可。
四人一同而行,然则纵然有当地的熟人带路,还有腰牌,依旧在城门口耽搁了好一阵子,城门的守兵见得郑氏的口音带一点点宣州腔调,当即盘了又问,甚至拿着腰牌对比了半天,又去看沈念禾,问她姓名来历,十分细致,到得最后,才让二人仔细登了花名册,又叫另两个兵卒作保,最后才放得进去。
沈念禾也不着急走,被放通行之后,又站在边上略等了片刻,数着快有十来批人出入,只见诸人全数都要做登名记录,无一例外,守卫森严得很。
等到进得城中,亦是五十步一岗,百步一哨,除却平常巡铺,另又有兵卒四处巡视,只是城中百姓却像是习惯了一般,并不受什么影响。
领头的那兵卒解释道:“今日做集,人比往常要多,因沈姑娘特地交代过要低调行事,方才……”
他还待解释先前被拦在城门口的事情,沈念禾已经笑着道:“你做得很是,今日辛苦了。”
一面说,一面已是朝前信步而行,果然路上买卖吆喝声不停,人流如织,货卖的小摊小铺也密密麻麻。
她寻了几个卖米面油粮,布簪碗篓的问价,复又问了那小卒,果然此时物价比起去年只贵了不到一成,纵然略有升高,却也不算厉害。
再往前去坊子当中看人听戏,无论房中棚外都是人,喝彩声轰天一般,若非大道上时不时有兵卒奔马而过,半点也看不出来这是正处战地的一处州城。
郑氏只要有戏听,有杂耍看,脸上的笑就生了出来,连忙寻了张交椅坐下,这便随着戏中人物或哭或笑,十分投入。
沈念禾却不是来听戏的,只一同坐了片刻便找了个理由起身让到门外。
为了不挡着众人进进出出,她一出得门就躲到角落处,四处环顾,正要中找个坊中人来问话,当此之时,里头不知唱到什么,掌声震天,经久不息。
沈念禾被吵得脑子疼,忙以手掩耳,侧身略站,好容易等到喝彩声渐歇,正要转得回来,却是忽然听得有人用回纥语道:“我从前听先生同可汗说过,中原人以皇帝为尊,皇帝说一句话,天下人人都要听从,既如此,有什么事情直接去找大魏皇帝就是,做什么还要来翔庆寻那个郭保吉?”
边上有个人就回他道:“皇帝在大魏虽然是万人之上,可中原人还有一句话,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翔庆军与我们相接,大魏天子远在京城,用一句汉话,是为‘鞭长莫及’。”
先前那人又道:“可要是郭保吉同意了,最后大魏皇帝不肯答应,岂不是白费功夫?”
“郭保吉是个信人,他既然允诺了就会做到,此人掌兵数十年,还没有出现过言出不行的,况且上回可汗不是接了线报,说那郭保吉有自立之心,当真如此,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此时不过是个翔庆军土皇帝,以后成了真管事,中原人蠢得很,最要脸面,宁可吃亏,也不愿丢脸的。”
“要是大魏皇帝派兵过来……”
“大魏一朝,又有几个人能打得过郭保吉?况且此一门在军中百多年,根深蒂固,郭保吉又有威信,若是两边对垒,未必对面不会缴械投降。”
两人语速极快,不知是不是以为此处无人能听得懂回纥语,话说得很是直接。
沈念禾听得他们说的是回纥语时就觉得十分奇怪,此时抬头一看,只见七八步开外,一人鼻梁高挺,眼窝深陷,脸型瘦长,只一眼就能辨认出来乃是回纥人,再看其人身边,却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文士,无论相貌、衣着、举止,俱是大魏人模样。
两人一面走,一面说,也不在此处停留,眼见就要进得后坊,然而刚到门边,那高鼻深眼的青年男子把头一偏,正正看到站在一旁的沈念禾。
他脚下一顿,竟是就此站住,直到边上那中年书生将其拉了拉才反应过来似的,上前两步,本想要说话,门口处只听得一阵嘈杂声,却是又来了几个回纥人。
那青年转头见得来人,立时就闭了嘴,只当做自己没看见沈念禾一样,匆匆同那中年文士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