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