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的故事是从中国延边开始的,开头讲的是生活在中国延边的朝鲜族出租车司机,为了能让妻子去韩国打工,不惜借6万块钱的巨款,但妻子已经有六个月没有消息了...
    开端是这样。
    但这次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林浩不再是以一个观众的视角去看电影,享受故事,而是以一个评审的视角。
    这就要求他看的时候,冷静,出离,还有评价。
    所以接下来的观影...
    他都比较出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一些他认为这部电影好的点。
    再说回来《黄海》,这部电影整体看下来,是两条线:一条是关注在延边朝鲜族的窘境,那就是他们在中国因为语言的关系有所隔阂,在韩国就也不是和那边一伙的。
    最后久男被黄海吞没,倒也象征着他寻找不到的归处。
    至于另一条,就是韩国那边的线。
    寻妻,杀人,故事的两个推动力。但这次林浩不看故事,看的是故事背后通过看似落后的延边,和表面光鲜的首尔,来撕裂开所谓“发达和落后”之间的面纱——首尔光鲜背后的,是血腥。
    所以这样的内涵这下,整部电影非常紧凑。
    可以说该有的部分都有,而且也并没有在讨好观众的意思——包括最后,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久南最后顺利成功完成交代,寻回妻子,一起回中国过上普通人的日子...
    不过,结束后大家普遍欣赏这个结局。
    因为故事其实从一开始接受杀人这个任务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了。
    毕竟这是一部多么残酷的电影。
    ...
    差不多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完之后大家开灯,立刻再现场进行讨论。
    相对于主竞赛评委有好多个,且各自具备相当的分量,不好调控,一种关注单元这边则相对好说话的多。
    又或者,这是因为《黄海》本身就不错。
    所以大家讨论起来很快就有了结果:
    以边缘人群为底的《黄海》,在表现社会阴暗面上非常有力,不过...
    “实际上,我要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会给这部电影很高的评价。因为它真的好看,演员也演得好,导演的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可是,它不是我们要的新的类型。”
    “是的,韩国电影这样的类型我们的确看了很多次。会有一些创新的,比如说中国边境元素,交界地区的经济之类,但可能相对来说整体框架还在范围之内。”
    “我同意。”
    玛丽昂最后带着玩笑的口吻:“我看过几部他们推荐的韩国电影,几乎都是讲韩国社会有多黑暗这种类型,这次只是换了一个视角。”
    于是大家很快意见统一:《黄海》很不错,但和一种关注单元看重的点不太重合,所以没法那样比。
    按照看重的点十分的话,可能拿六点几。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公平,但这就好比一个选搞笑比赛,你一个美女进来漂亮,但搞笑才能不够的话,如果给高分反倒是要显得这个电影不专业了。
    这是戛纳以及林浩等评委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既然制定了标准,那就按照标准考虑。
    也可以让他们更轻松做出判断。
    毕竟电影这个事情,评判的标准有千千万万。有人不喜欢《肖申克的救赎》,有人不喜欢《教父》,也有人喜欢《上海堡垒》,喜欢《分手大师》...
    当然了,能做评委的还是有自己的分辨力的。
    只是当他是主竞赛单元评委的时候,就因为各种标准不一而争吵。到了这边,则好了很多...
    新人,新颖,新类型,新审美。
    来点特别的,或许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点了。
    ...
    开完会,散场各自吃饭,然后下午又集合签到,观看了第二部电影《无法安宁》。
    这部电影...
    也没有分歧,同样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有太多了,没什么惊喜。一样的套路,相似的情节,不过是换了不同的男男、男女,女女演员,在加点新元素...
    但骨子里还是那个故事。
    没什么新意,最所以大的亮点反倒是加濑亮饰演的存在于伊诺克的想象中的角色,也就是“新元素”。
    不过仅仅是这个的话,那也是远远不够获奖的。只是这位导演格斯·范·桑特本就是没有打算参赛,属于那种老牌导演来这个单元凑个热闹的类型,所以如果抛开获奖标准...
    林浩就觉得,综合名气,水准,内容等,这部电影作为一种关注单元开幕电影也还不错。
    接下来的日子,就日复一日这么开始了。
    早起签到,看片讨论,散会,下午签到,看片讨论,散会,林浩作为主席还要额外出席很多活动。
    不过正事是重要的。
    他们一共这些天看了8部电影,包括《停站间》、《撒旦之外》、《猎人》、《双面玛莎》、《乞力马扎罗之雪》、
    《无法安宁》、《黄海》和《无父之城》。
    来自德国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的《停站间》最让大家惊喜,导演阐述这部电影的源起来自身边一些饱受疾病困扰的友人,这些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历程,就成为了本片的故事。
    影片几乎没有剧本,只有简单的大纲,所有的对话都来自演员的现场发挥。
    所以看着看着,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这种电影在外面肯定会被批判,但在一种关注单元,那就是亮点。
    ...
    5月7日,早7点,林浩一边跟戛纳那边负责人沟通信息,一边吃早餐。
    参赛影片的拷贝终于到齐了。
    对。
    这次的参赛影片里,也有还没送过来的电影,这种一般是大师或者被戛纳看中的导演的特权——事实也的却如此,这部电影是来自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
    又是韩国。
    先不提电影内容如何,可这参赛人数还真是多。
    而这位曾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的电影人还曾与林浩见过两次,带着个帽子,皮肤黝黑身材健壮,但这部片子讲的却是他患社交恐惧症后隐居在一个山间木屋的生活。
    “噢,是么?可真是不幸,他现在应该好些了吧?”
    “好多了。”戛纳这边的工作人员也点头:“组委会和他沟通的时候,他已经没什么大碍了。”
    “那就好。”
    林浩不紧不慢吞下一口清粥,然后道:“不过这样说起来,我就更期待他经历了这些事情,拍摄的这样一部纪录电影了。”
    纪录电影本身就有自己的题材魅力。
    而如果是著名导演,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是一个特别的事情。所以上午林浩就和工作人员继续沟通了一下,把这部电影调换到今天上午来播放。
    “我也很期待。”观影厅内,章紫衣笑道。
    她来这本就迟了一天,还时不时有事,当评委更多是来混经历的感觉。
    林浩也没多说啥,只是道:“嗯,不过他自己说这部电影有些特殊...”
    灯光暗下,电影开始。
    是一座小屋,然后窗台上摆放几个柿子。
    拉开帐篷链...
    一个搭建在屋内的帐篷出现在镜头里,而长发的金基德本人就出现在了镜头里。

章节目录

林浩的电影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扑街预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扑街预定并收藏林浩的电影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