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数字集团以11亿美元收购了arm公司5%的股权,时任数字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赵子明,对外公开宣布要全资收购arm公司。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欧洲金融圈普遍认为,他绝对是脑子进水,坏掉了。
    之所以所有人都不看好数字集团收购arm。
    一方面是在于,arm体量巨大,远远超出数字集团2月份混改时的千亿估值,更不要说,一般并购要溢价50%,“蛇吞象”的收购可能性比较小。
    而最为关键的是,英国是《瓦森纳协定》的成员国,中国是被禁运的国家,芯片产业属于“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控制”清单中九大类之一。
    可以说,这个限制直接把数字集团收购arm的可能性压得死死的。
    尽管协定规定,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是否允许或拒绝转让某一物品,并在自愿基础上向其他成员国通报有关信息,协调控制出口政策。
    但是“瓦森纳安排”(常设机构)本身就是在美国的操纵下设立的,老大在组织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该有一个不利的前提,美国政府刚刚以安全为由拒绝了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芯片巨头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 inc)。
    根据《瓦森纳协定》,一国通报拒绝转让某一项目不意味着其他成员国有拒绝类似转让的义务。但是,如果一成员国批准了一个转让许可证,而过去三年中另一成员国曾拒批与此项目“基本相同”的转让,该国有义务在60天之内(最好在30天之内)向其他成员国作出通报。
    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集团想要收购arm公司,几乎不可能。
    所以,赵子明的公开声明一出,欧洲各大对冲基金瞬间狂欢,一股脑冲向英国证交所,开始做空arm公司的股票。
    之所以有对冲基金选择这样做,就是坚信数字集团不可能完成收购,因为原则上,你不可能做空一个确定会涨的股票。
    要理解这个事情,就必须对整个事件的逻辑有清晰的认识。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要收购一个企业,都要出价比目前的市场价稍微高一些。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人愿意卖给你。
    arm目前股价16美元,收购价可能就要出20美元甚至25美元,公司现有估值是250亿美元左右,最终完成收购,可能要达到400亿美元。
    只要收购消息一发布,公开股价很快就会涨到收购价位,这是很自然的市场反应。
    arm公司的股份,午后一度触及涨停,其后股价回落,目前涨幅6.2%,近十五亿美金,超过了赵子明手中股份的价值,这还只是第一天的威力。
    而欧洲所有的对冲基金都知道《瓦森纳协定》,大家非常确定,数字集团是无法完成这次收购。
    而收购这种事一旦破裂,被收购公司的股价必定爆跌,跌破原来的价位。
    所以,这帮人纷纷跑过来做空arm公司,希望能借此大捞一笔。
    可以说,这是资本的天性。
    同样的,不仅国际上对此次收购普遍看衰,即使在国内,各大媒体也持悲观态度。
    唱衰论调、批评分析、暗讽言论,层出不穷。
    不能怪大家信心不足,而是现实更加残酷。
    芯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集成电子行业最痛的“芯脏病”,因为技术原因及美国阻挠,这个软肋延续至今。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接近 12000亿元,而国内产业销售额预计为4000亿元左右,自给率不足 40%。
    从去年开始,集成电路进口额已经超过原油,并且进口差额在950亿美元以上,今年的缺口还要进一步扩大。
    而与此同时,国内芯片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受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技术等原因的影响,国内芯片行业一直处于低利润、发展慢的境地,甚至出现卖咖啡的利润都比芯片高出100倍的奇怪现象。
    更不要说,长期依赖进口的潜在风险。
    持续且高比例的海外芯片进口,意味着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始终处于国外企业控制之下,很难再打破业已形成的垄断。
    且国内工业一旦用上“外国芯”,将会形成长期依赖,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难以实现超越。
    为了打破这种困局,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殚精竭虑,手段尽出,结果却屡战屡败,频频失利。
    “汉芯事件”不用多说,影响之恶劣可谓空前!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科研圈谈芯色变,严重干扰了芯片行业的正常发展。
    而在企业圈,清华紫光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其坎坷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芯片业想要崛起的困难。
    从美光科技2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被否定开始,一连串的失败接憧而来。
    同年9月,清华紫光计划收购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商,美国西部数据15%的股权,但最终未能实现。
    今年,台湾三家芯片制造商力成科技、南茂科技和矽品科技原计划出售总计26亿美元的股份给清华紫光,但是由于未能获得政府机构审批,计划即将搁浅。
    据传闻,清华紫光还对韩国海力士和台湾台积电均有并购或入股意象,但无一成行。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失败,背后都有美国政府的影子。
    面对这种情况,也难怪所有人信心不足。
    因为遇到的打击太多了,希望失望希望失望……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并购arm,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说涉及的海量资金,如何成功破局《瓦森纳协定》,就是摆在赵子明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数字集团却在市场上照样买入arm的股票,好像对那个《瓦森纳协定》视而不见,对世界老大的警告,置若罔闻。
    结果,这引来了更多的对冲基金参与做空,而且不光是欧洲,就连美国都有基金跑来共襄盛举。
    不管赵子明是发疯也好,盲目自大也好,数字集团投入的总归是真金白银。
    有钱不赚,对于这些秃鹫来说,实在是说不过去。
    本来就是吃这碗饭的,那管你赵子明是谁。
    美国总统出面,也拦不住大家挣钱的心思。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之前经营出色的赵子明,实在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走出了一步大漏棋。
    对于危险,视而不见,对于非议,孤注一掷。
    其表现,完全不像一个成熟企业家所做的事。
    眼高于顶而又一意孤行。
    到了这时,大家才突然想到,赵子明还不到28岁,正是张狂自傲,目中无人的年纪。
    只是他之前的成就,让人忘了他也不过是普通人。
    成年人不会犯的错误,对于赵子明来说,也许是必经之路。
    世界上哪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在无数的痛苦中挣扎出来,像赵子明这样顺风顺水,一飞冲天的年少成名者,几乎没有善终的。
    也许arm并购战,就是他人生中滑铁卢,是他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可以说,此次并购战在普通人眼中,只是一次金融新闻,和之前公司并购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专业人士面前,由赵子明发起的arm并购战,称得上惊天豪赌。
    有人佩服他螳臂当车的勇气,也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的狂妄。
    每一个人都清楚,此举赵子明已经压下了自身的所有荣誉,一旦失败,后果不堪想象。
    追涨杀跌,不仅是股市的惯例,也是商业中的应用。
    此战之前,赵子明一路走来,顺风顺水,逐步踏向神坛,成为万千创业者的偶像。
    中间虽然偶有小挫,却无碍大局。
    用知名大v、民权斗士、著名公知刘国朝的话来说:
    “历来成功之易莫如赵子明”。
    享受了多少的赞誉,就承担了多大的非议。
    不说赵子明一路走来,踏着无数的尸骨,数不清的竞争对手,即使是在没有厉害关系的路人眼中,对他不满的也大有人在。
    毕竟,嫉妒可是人类天生的七宗罪,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幸灾乐祸。
    有多少嫉妒赵子明成功的人,就有多少想看他倒霉的人。
    赵子明如日中天时,所有的阴谋诡计都消失无踪,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潜伏爪牙。
    然而,一旦这次收购战失败,积攒已久的问题就可能汹涌而至。
    嘲讽讥笑还是常常事,人心的改变甚至会带来崩盘。
    有时,成功十次也抵不住一次的失败。
    到了那时,数字集团会不会失控?辉煌、金龙会不会有连锁反应。
    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英明的企业家,能带领公司一步步走向辉煌,而不是一个冒险冲动、盲目自大的领导人,葬送大好形势。
    赵子明即使握有公司绝对控股权,面对政府无声的压力,股东暗含的不满,下属的怀疑,他会不会乱中出错,甚至做出更离谱的决定?
    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
    一个失去人心的领导者,即使掌握再多的书面股份,也没有任何意义。
    真到了那一步,如果不想公司崩盘、事业溃塌,主动退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至于退出后是否能东山再起,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一切都源于赵子明此次选择的方式—“恶意收购”。
    恶意收购与善意收购的区别在于是否会提前联系董事会和管理层。
    恶意收购一般是不联系管理层,甚至刻意要偷偷进行的。
    正如赵子明所做的,之前以各种手段慢慢收集arm的股票,等到了5%的比例之后,就在市场上公开发一个收购要约(tender offer)。
    要约内容类似于:我要以25块钱每股的价格,收购公司40%的股份,有效期为2个月等等。
    恶意收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大量收购公司股票,甚至全盘100%收购,占据话语权。二是收购一定量的股票,获取一定的话语权,然后影响董事会和其他股东,再慢慢把董事会和管理层换成自己的人,最终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既然是恶意收购,自然不得人心。
    当然,除了不得人心之外,坏处还有很多。
    比如说成本往往比善意的收购要更贵。
    因为善意收购一般已经是董事会和管理层批准的了,他们会充当一个“劝说者”的角色,告诉大大小小的股东,为什么应该同意这个收购,股东也更容易被说服。
    恶意收购要约,没有管理层的支持,往往就得用钱砸小股东了,这时候收购的成本也会抬高不少。
    而相应的,风险增大。
    一旦收购失败,对冲基金之前做空的巨额订单,可以把赵子明前期投入的成本吃干抹净。
    arm估值250亿,最终牵动的资金可能要400亿左右,赵子明自然没有如此多的现金流,所有资金都是来自抵押贷款、过桥资金。
    一旦亏空,必定会形成雪崩效应,席卷名下所有公司。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赵子明会如此愚蠢,选择恶意收购。
    即使是数字集团的管理层,也有很多人对此不解。
    选择非恶意收购,提前和arm公司领导层协商,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损失太大,伤筋动骨。
    甚至有人认为,恶意收购与赵子明一直以来的光辉形象不符合,很容易给外国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管是从谋略上还是从道德上讲,此次恶意并购绝对是一大败笔。
    当然,虽然恶意收购不得人心,却也并不代表正确或错误,没有什么应该和不应该。
    收购和反收购都是手段。
    在商业的世界里,工具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它是无意的。
    它并没有某种善或者恶的偏好或者取向,而只是按照自己本来的规律运行。
    换句话说,赵子明选择恶意收购,在道德层面上没有值得攻击的借口。
    至于是否明智,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还是,能不能行?
    一脚在天堂,一脚在地狱。
    赵子明从来没有如此深刻体验到,成王败寇就是这么简单,

章节目录

数字王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大西瓜真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西瓜真甜并收藏数字王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