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拾贰】
    沈毓章一动不动地立于高处,俯瞰关外四野。
    清晨北风袭上关墙,掠过墙头张扬怒展的“卓”字军旗,将他没有什么表情的面庞吹得微透寒意。
    红日东出,雄厚的墙体投下巨大的阴影,将一行缓慢步入关界的人马衬得冷冷峻峻。
    守关步卒持兵上前,按例校验其关牒,然后神色突然就变得不一样了,很快地返回城门楼,吩咐放行。
    为首的是个年轻男人,简衣素髻,未披兵甲。他虽从始至终未发一词,然意态远阔、气度雄毅,非常年上位者难有此姿容。
    沈毓章不由得将他多看了两眼。
    而后者在驭马踱近金峡关城门时,昂头望远,在看见沈毓章的身影后,缓缓抬起握着马鞭的右手,抵在额头前方,似乎是遮挡刺目日光,亦似乎是对他遥遥致礼。
    沈毓章目光不移地回视,心内对他的身份一瞬了然。
    ……
    关城外的临时兵帐中,卓少炎一面用早膳,一面听江豫燃出关前来回禀:“关内诸军都已收整妥当,沈将军这两日虽寡言少语,却也不曾出手阻拦。”
    卓少炎点点头,问:“晋军追兵情况如何了?”
    江豫燃回答:“斥候回报说,最多五日,晋将陈无宇的追兵便将抵达金峡关下。”
    卓少炎微微一笑。
    江豫燃问说:“局势这般乱,卓帅何以笑得出来?”
    卓少炎略略收起笑意,道:“大平朝廷无能,局势越乱,目下当权者便越不知该如何对付;局势越乱,越能看出来谁人才是忠贤之辈。”
    江豫燃听后,旋即颔首。
    “谢淖一行人已入关了?”她搁下木箸,最后问说。
    “是,天亮未多久便持牒入关了。”江豫燃答罢,又忍不住叹道:“卓帅当年率军浴血转战十六州之时,如何能想到身后金峡关之城门,如今竟会主动开迎一晋将。”
    她并未责他僭言,只神色浅淡地瞟他一眼,没再说什么。
    ……
    城墙之上,沈毓章不冷不热地对来者道:“自大平烈宗朝以降,谢将军是头一个踏入金峡关的晋将。”
    戚炳靖未应,径自举目向南看去——
    越过金峡关雄阔的内外五城,便是大平关内北三路,沃野千里,丰田万顷。
    沈毓章顺着他那堪称放肆的目光一道望去,脸色不辨喜怒:“建康、临淮、潮安……将军想要先染指哪一路?”
    闻此,戚炳靖敛回目光,答说:“我之所图,固非目下之沃土。”
    “将军忤叛晋廷,与云麟军合兵并进,难道只为助卓少炎?”
    “只为助她。”
    “她许了将军什么好处,可叫将军不惜自毁大晋名将英名,不顾与她亡兄多年的沙场宿怨,心甘情愿地襄助她起兵?”
    “一纸婚书。”
    沈毓章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的脸色无惊亦无动,似乎这并未过于出乎他之所料。
    城头风大,将二人袍摆吹得簌簌作响。
    半晌后,沈毓章复开口:“她所谋之略远,自当不择手段。以她一人换将军麾下众部兵马,的确是一桩好交易。”
    那“不择手段”四字,难掩他对卓少炎此番以计逼反金峡关守军的未泯怒意。
    戚炳靖则笑了。
    “沈将军之怒意,是在少炎,还是在将军自己?”他问道。
    “何意?”
    “将军既与少炎关外一晤,知她所图却未斩杀她,岂是真的因奉旨不可滥杀?将军按兵多日不动,岂是真的持长耗之策、冀望于我军粮磬退兵?将军被朝中撤帅,金峡关内外五城守军因此哗变,将军又岂是真的毫无办法抚平诸军、只能任由江豫燃入关收整麾下各部?”
    迎着这三问,沈毓章缓慢抬眼,面色终于动了。
    戚炳靖却似看不见他逐渐转青的脸色一般,继续逼问道:“将军之怒意,是在于少炎不念与将军之故日旧情、不择手段地构陷将军、以计令将军与金峡关守军反降云麟军?还是在于深知二军之所以会有今日这局面,皆因自己蓄意纵容,放任少炎做出了将军自己想做却不能做、想谋却不可谋之事?”
    沈毓章一向自持的冷静克制与此刻心口的磅礴怒火激烈地交撞着。
    而戚炳靖则向他濒临爆发边缘的怒火之上泼了最后一捧烈油:“‘沈氏’——三百八十年的忠君祖训,令将军想反却不能反,只能借少炎之力谋己之志。而将军怒意之根源,正是做了外人不可见之悖逆之举的将军自己。”
    铁剑出鞘,鸣音铮铮。
    弹指的功夫,剑锋便已抵上戚炳靖颈间。
    沈毓章脸色朔青,指节泛白,持剑却无语。
    ……
    大平朝野文臣武将,谁人不慕沈氏门楣。
    “沈氏”二字,代表了数十代先人以历朝出仕之政绩武功而铸就的显赫荣耀。
    而沈氏三百八十年的忠君祖训,于沈毓章而言,却不啻于噬心之枷锁。
    六年前国之北境风雨飘摇,他登第武状元,主动请缨北镇边疆,然而奉来的却是提兵出南边的一道圣旨。
    明堂拜将,皇帝亲自降阶授印与他,而他顶着这浩荡天恩,只得硬生生地压下了一腔热血。
    出边前夜,他特意往拜恩师裴穆清,向其辞行。
    裴穆清戎马一生,至老亦是硬骨铮铮,然面对他时,竟语意宽和慰他道:“北边的仗难打。陛下见不得沈氏英才落得个兵败的下场,于是才有了这道旨意。你既有报国之心,便镇南疆又何妨!”
    话毕,裴穆清亲手为他佩剑,然后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头。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老师。
    大平景和十二年十月,出镇豫州的裴穆清兵败回朝被斩。
    远在南疆的他,知悉此情已过了一月有余。
    “畏战不守”。
    印在邸报上的这四字,便是裴穆清以命相抵的罪名。
    他盯着那四字,眼内突地爆出血丝。
    来送报的兵部武官看见他的模样,顿感忧惧,不自觉地退后数步。
    而他合了合眼,又睁开,声音镇定而冰冷:“我愿出镇豫州,马上便草请命书,劳你携带回京,呈至兵部冯大人案前。”
    武官却说:“裴将军既没,朝中无人愿往镇豫州,唯独成王连夜举荐中书令卓大人之子卓少疆为帅。卓少疆虽未经兵事,亦未试科、出仕,但陛下看在成王的面子上,破例命外臣制诏,拜其为将。不日前,卓少疆已领兵二万出京。纵是沈将军眼下飞马递表于兵部,亦不过徒劳而已。”
    卓少疆?
    他沉思片刻,将与此人相关的记忆自脑海深处尽数捞起,倒也拼凑出了个英武的年轻模样。
    而在那模样后面,分明是另一张他更熟悉的女子面孔。
    既是她的胞兄,必当不会令人失望。
    如此想着,他便未再做纠结。在将武官送走后,他一寸一寸地把那张邸报叠成一小方,收入甲衣最靠近心口的位置。
    大平景和十二年岁末,卓少疆于豫州一战扬名,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大平北境之败势。
    此后三年间,卓少疆请旨募兵,建云麟军之旗,率军多方转战,击退了十数次大晋南犯之兵马。
    至景和十五年,卓少疆总兵六万,入侵大晋疆域,拔灭四座重城,残戮五万晋俘,一役震动大平朝野上下。
    皇帝御笔下旨:卓少疆迁拜上北将军、封逐北侯,督大平国北十六州军事。
    南疆军中,沈毓章闻报,对近卫道:“我辈能出这等年少英雄,裴老将军泉下终可阖眼。国朝能有这般勇臣良将,是边民之福。陛下能信之、重用之,更是万幸之幸。”
    然而仅过了一年多,又一封自京中递来的邸报,狠狠地将他所怀抱的信念与期冀彻底敲碎。
    “……卓少疆坐里通敌军,杖毙于市。”
    这一回,他无惊亦无怒,只是一人纵马出营,寻到一处开阔野地,凝望着北面连绵起伏的山峦,深思了许久。
    夜里回营,他点了灯烛,自出南边以来头一回提笔给沈府去了信。
    ……
    今之国朝,早非太祖、世宗、仁宗三朝。
    陛下仁昏,庸臣当道,贤才苟活。
    良将含冤受戮,疆土又何人可守镇之?
    宵小之辈登高制令,若此以往,国终将不国!
    试问忠昏君而戾天下,此忠是谓何忠?!
    儿不肖,不敢有污沈氏世代忠正之名,然沈氏之所以为今日之沈氏,不在乎愚而忠君,而在乎拥明主、正社稷。
    虽然,儿既奉沈氏之名,绝不谋不忠之事、以累沈氏一族,然为社稷万民计,儿亦难为忠君之事。
    望双亲其明之。
    集州大营
    毓章长叩首
    --

章节目录

予我千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大烟烟三岁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烟烟三岁半并收藏予我千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