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充满知识的泾阳
李正是不是掩人耳目,张公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带着李世民走出书院,张公瑾介绍着现在村子里的种种变化。
走出书院之后李世民问道:“不是说青雀是泾阳书院的主事吗?
朕怎么没有看见他。”
张公瑾解释道:“这个时候魏王殿下应该和李正一起打扫马圈。”
“马圈?”
闻言李世民看了看身后的书院,“他扫马圈?”
张公瑾点头说道:“李正美其名曰说是帮魏王殿下减肥。”
李世民苦涩一笑说道:“说来也是,青雀这个小子还真不是可以管住这个书院的料。”
张公瑾低声说道:“陛下,这倒也不见得,人都是可以培养的,将来的魏王殿下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而且从为人处世上来讲,魏王殿下和李正算是挚友,魏王殿下也算是最早接触科学的人,再加魏王又是陛下的孩子,从这两点来看,魏王殿下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听着有些恭维,张公瑾是一个聪明人,他能够把恭维的话语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按照张公瑾说的,如此看来李泰确实是最合适坐镇泾阳书院的人。
除却那种假惺惺的恭维,张公瑾的话语听起来倒是舒坦很多。
李世民笑着说道:“朕的儿子有几斤几两,朕心里很清楚。”
张公瑾跟着李世民的脚步说道:“不妨多观察一些年月,就可以看出一二。”
脚步依旧没停,李世民又说道:“既然李泰坐镇泾阳书院,那他就不可能去牵制李正,甚至会成为李正的人质,有压力的是太子。”
张公瑾又说道:“若魏王不在书院,陛下能够放心这里吗?”
这话又让李世民有些无言以对,他看了一眼张公瑾说道:“和你们这些聪明人说话,着实让人不爽利。”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应该多给魏王殿下一点时间,再者说牵制李正并不是魏王,而是陛下。”
君臣两人接着走着,村子的南面是一片田地。
这里的田地一眼看不到头,整个泾阳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
而这也是当初李正开垦出来的。
谁能够想到当初这些荒地还能种出粮食。
张公瑾从田地里摘下一只番茄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了一口番茄说道:“李正总喜欢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张公瑾说道:“这种作物防治虫害有些棘手,也不是不能种就是很费事。”
说着话,张公瑾又递给李世民一根黄瓜,“臣比较喜欢这个,可以做菜也可以作为零嘴。”
吃了西红柿,李世民又吃起了黄瓜,不得不说这种黄瓜吃起来非常的爽口。
李世民瞧见有个老农正坐在田埂边,在地上写写画画。
走近一看,李世民发现他们竟然在做数术题目。
心中好奇,李世民也没多问,又走了一会儿,看到几个妇人能够熟练又流利地写字。
李世民皱眉看向张公瑾。
张公疑惑道:“陛下,怎么了?”
李世民好奇说道:“泾阳的村民都会写字识字了。”
张公瑾笑着说道:“这里的村民闲来无事没什么好聊的,他们泾阳就会去议论书院里的事情,也经常会互相坐在一起聊聊如何写字识字,不知不觉就会了。”
愣在原地,李世民说道:“中原其他郡县也是这样吗?”
张公瑾说道:“中原郡县,不识字者十之八九。”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中原还有这么多人不识字,这泾阳的老农会做数术,妇人会识字读写?”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这事就要从书院的一些事情说起,也不知道是谁从书院传出来的,就说是如果你不识字就不能看书,就容易被骗,往往是在立字据的时候,你要是不识字你连对方写的什么的都不知道。”
听到这里李世民也笑了,“泾阳还真是与众不同。”
张公瑾点头说道:“泾阳确实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泾阳充满了学识的味道,男女老幼闲来都会读泾阳的杂志,也会一些数术,毕竟这些对他们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纵然有些老农如今学字已经太晚,但也能写自己的名字。”
“而且泾阳还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会被外界指点。”
李世民皱眉说道:“怎么了?”
张公瑾躬身说道:“在泾阳的女孩子也能去书院读书,而且这两年泾阳的姑娘都已经年过十六,还未出嫁,最早出嫁的一个也是二十岁有余,反而这些女孩子更加喜欢读书。”
李世民好奇说道:“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好嫁了。”
张公瑾摇头说道:“臣以为不然,夫妻生活是丈夫与妻子两相宜,泾阳的女子大多数都在作坊劳作,而且因为长乐公主的关系,如今长乐公主已经成了泾阳很多姑娘的榜样,她们读书识字,而且还聪明,甚至嫁出去还能独自经营一家铺子养活家人。”
“有这样能力的姑娘,在外面是很抢手的,很多人都觉得娶一个姑娘只不过是给家人添香火,或者这个姑娘的身段好,但在泾阳不同,若有人娶了泾阳的姑娘,那得到不仅是丰厚的嫁妆,还有女子的本领。”
说到这些,李世民就想起了现在的高阳。
高阳做出来的事情确实让李世民头疼。
不过高阳确实也做出了成绩。
又不能否认这么大的利益。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朕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公瑾说道:“也是这两年嫁出去的泾阳姑娘并不多,臣有一种感觉随着民智的提升,男女嫁娶的年龄也会提高。”
如今的大唐还是缺人口的,李世民心中琢磨,“要是外面的人都像泾阳这样,大唐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张公瑾说道:“倒也不是,民智上升只会让中原人更加地聪明,而且该生孩子还是会生,臣以为并不会影响国之大计。”
李世民扶着自己的额头,消化着脑海中的信息。
- 肉肉屋
李正是不是掩人耳目,张公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带着李世民走出书院,张公瑾介绍着现在村子里的种种变化。
走出书院之后李世民问道:“不是说青雀是泾阳书院的主事吗?
朕怎么没有看见他。”
张公瑾解释道:“这个时候魏王殿下应该和李正一起打扫马圈。”
“马圈?”
闻言李世民看了看身后的书院,“他扫马圈?”
张公瑾点头说道:“李正美其名曰说是帮魏王殿下减肥。”
李世民苦涩一笑说道:“说来也是,青雀这个小子还真不是可以管住这个书院的料。”
张公瑾低声说道:“陛下,这倒也不见得,人都是可以培养的,将来的魏王殿下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而且从为人处世上来讲,魏王殿下和李正算是挚友,魏王殿下也算是最早接触科学的人,再加魏王又是陛下的孩子,从这两点来看,魏王殿下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听着有些恭维,张公瑾是一个聪明人,他能够把恭维的话语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按照张公瑾说的,如此看来李泰确实是最合适坐镇泾阳书院的人。
除却那种假惺惺的恭维,张公瑾的话语听起来倒是舒坦很多。
李世民笑着说道:“朕的儿子有几斤几两,朕心里很清楚。”
张公瑾跟着李世民的脚步说道:“不妨多观察一些年月,就可以看出一二。”
脚步依旧没停,李世民又说道:“既然李泰坐镇泾阳书院,那他就不可能去牵制李正,甚至会成为李正的人质,有压力的是太子。”
张公瑾又说道:“若魏王不在书院,陛下能够放心这里吗?”
这话又让李世民有些无言以对,他看了一眼张公瑾说道:“和你们这些聪明人说话,着实让人不爽利。”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应该多给魏王殿下一点时间,再者说牵制李正并不是魏王,而是陛下。”
君臣两人接着走着,村子的南面是一片田地。
这里的田地一眼看不到头,整个泾阳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
而这也是当初李正开垦出来的。
谁能够想到当初这些荒地还能种出粮食。
张公瑾从田地里摘下一只番茄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了一口番茄说道:“李正总喜欢种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张公瑾说道:“这种作物防治虫害有些棘手,也不是不能种就是很费事。”
说着话,张公瑾又递给李世民一根黄瓜,“臣比较喜欢这个,可以做菜也可以作为零嘴。”
吃了西红柿,李世民又吃起了黄瓜,不得不说这种黄瓜吃起来非常的爽口。
李世民瞧见有个老农正坐在田埂边,在地上写写画画。
走近一看,李世民发现他们竟然在做数术题目。
心中好奇,李世民也没多问,又走了一会儿,看到几个妇人能够熟练又流利地写字。
李世民皱眉看向张公瑾。
张公疑惑道:“陛下,怎么了?”
李世民好奇说道:“泾阳的村民都会写字识字了。”
张公瑾笑着说道:“这里的村民闲来无事没什么好聊的,他们泾阳就会去议论书院里的事情,也经常会互相坐在一起聊聊如何写字识字,不知不觉就会了。”
愣在原地,李世民说道:“中原其他郡县也是这样吗?”
张公瑾说道:“中原郡县,不识字者十之八九。”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中原还有这么多人不识字,这泾阳的老农会做数术,妇人会识字读写?”
张公瑾笑了笑说道:“陛下,这事就要从书院的一些事情说起,也不知道是谁从书院传出来的,就说是如果你不识字就不能看书,就容易被骗,往往是在立字据的时候,你要是不识字你连对方写的什么的都不知道。”
听到这里李世民也笑了,“泾阳还真是与众不同。”
张公瑾点头说道:“泾阳确实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泾阳充满了学识的味道,男女老幼闲来都会读泾阳的杂志,也会一些数术,毕竟这些对他们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纵然有些老农如今学字已经太晚,但也能写自己的名字。”
“而且泾阳还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会被外界指点。”
李世民皱眉说道:“怎么了?”
张公瑾躬身说道:“在泾阳的女孩子也能去书院读书,而且这两年泾阳的姑娘都已经年过十六,还未出嫁,最早出嫁的一个也是二十岁有余,反而这些女孩子更加喜欢读书。”
李世民好奇说道:“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好嫁了。”
张公瑾摇头说道:“臣以为不然,夫妻生活是丈夫与妻子两相宜,泾阳的女子大多数都在作坊劳作,而且因为长乐公主的关系,如今长乐公主已经成了泾阳很多姑娘的榜样,她们读书识字,而且还聪明,甚至嫁出去还能独自经营一家铺子养活家人。”
“有这样能力的姑娘,在外面是很抢手的,很多人都觉得娶一个姑娘只不过是给家人添香火,或者这个姑娘的身段好,但在泾阳不同,若有人娶了泾阳的姑娘,那得到不仅是丰厚的嫁妆,还有女子的本领。”
说到这些,李世民就想起了现在的高阳。
高阳做出来的事情确实让李世民头疼。
不过高阳确实也做出了成绩。
又不能否认这么大的利益。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朕还是第一次听说。”
张公瑾说道:“也是这两年嫁出去的泾阳姑娘并不多,臣有一种感觉随着民智的提升,男女嫁娶的年龄也会提高。”
如今的大唐还是缺人口的,李世民心中琢磨,“要是外面的人都像泾阳这样,大唐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张公瑾说道:“倒也不是,民智上升只会让中原人更加地聪明,而且该生孩子还是会生,臣以为并不会影响国之大计。”
李世民扶着自己的额头,消化着脑海中的信息。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