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元金接着道:“俘虏倒是好办,将人赶到壕沟处空地上先放着,用少量旗军和警备士看着就行。倒是那好几百死人不能久放,我看找几截不大要紧的壕沟,扔下去埋起来填壕算了。”
    闵元启道:“这些都是小事,由你和元忠商量着办就好。”
    闵元金脸上满是高兴之色,他做这些杂活相当舒服,并不感觉不适。
    相比较起来,刚刚在大阵之中闵元金的表现就很普通,在指挥和决心上,在意志力和决断力上,比起杨志晋和高存诚,还有谢祥,沈亮,甚至是韩森和闵元忠等人都有较大的差距。
    现在闵元金的打算就是扬长补短,平时多管杂务,在此时打扫战场和善后,他都是决心将这些事情给做好……
    这时闵乾德和李可诚等人都是从千户所城上赶了上来,也包括那几个炮组的成员。
    闵乾德已经兴奋的不知如何是好。
    花甲老人兴奋的如同少年郎一般,在闵元启染血的肩膀上连续拍击了多下,闵乾德只是红了眼眶,却是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叔父不需如此。”闵元启很淡然的道:“战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只是侄儿想过一定会打赢,却没有想到山东镇的客兵这么不堪一击。”
    “也是有运气使然吗?”
    “没有。”闵元启面露笑容,说道:“咱们赢的轻松,还是事前下的功夫深,训练的好,将士们有必胜的信念。”
    闵乾德满意点头,说道:“这样一来,你游击将军和守备的位子就坐的稳固了。”
    闵元启笑道:“应该不止如此,朝廷的反应慢,待我再编一营兵,同时将警备士编入营里,等着迎接钦差前来。若有万余实在兵马在营,怕是总兵之位也可以到手了。”
    闵乾德简直高兴的说不出话来!
    在大明国初到中期,一直到嘉靖年间,很多镇守总兵都是侯伯,甚至公爵才有资格成为总兵官。
    当时的总兵官较少,而且是总督各路都司兵马,加上有爵位在身,只受朝廷中枢节制,地方上的督抚是没有权力命令总兵,相对来说还较为平等,特别在军务之上,有爵位的总兵官更加自主,不会轻易被文官指挥。
    在英宗年间才有文官强行命令武官之事,嘉靖之后,要紧重镇的总兵佩有将军印信,地位在普通总兵之上,但已经全部不由侯伯担任,由勋贵出身转为将门。
    这种情形在嘉靖中晚期后大将军咸宁侯仇鸾倒台后形成了惯例,到崇祯年间,最少有五十多年大明没有任命过有爵位的总兵。
    就算总兵无爵,一般也是最少加到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或是都督同知,然后加保傅之职,再加到左右都督,成就武官的顶级辉煌。
    比如戚继光就是官加太子少保,虽然他的本职是都督,总兵,但因为文贵武贱,宫保之职重过都督总兵,是以民间一般敬重戚继光的,都称其为戚少保。
    闵家这样的卫指挥级的世家,历代先祖有的官拜指挥使,有的是同知,有的是佥事,一般就是在三品到四品左右打转。
    不要说总兵,就算是副将和参将等营伍军职也是和闵家无关。
    到了闵乾德这一代,闵家三代都只到千户,营职连把总都不够资格。
    一听说闵元启可能会被升任总兵,闵乾德内心的感觉可想而知。
    相对普通人,这些卫所世家出身的武官内心更是有强烈的执念,这种执念会给他们更强烈的心灵冲击。
    “元启,你是说真的么?”
    眼前残阳落了下去,但火把次第燃烧着,将千户所城之下的战场照亮的如白昼一般。
    人们在收捡武器,铠甲,分门别类的堆放。
    受伤的将士陆续被送回医治,火兵们从后方的大灶房陆续用大桶担来饭菜,今天由于要交战,伙房是预先准备了大量的肉食。
    战场四周陆续点燃篝火,没有收到军令的将士们按队和旗队别开,点亮篝火围拢着等候军令,铠甲仍然在身,兵器就放在手侧。
    当食物搬抬上来的时候,人们都是欢声雷动,各队很快分好了饭食,饥肠辘辘的将士们开始大快朵颐起来。
    相形之下,旗队长以上的武官还在奔忙,还有诸闻,王三益,李国鼎等百户官都带着民夫队伍赶上来,待旗军们坐下休息和用餐之时,就是这些官吏配合武官们做善后之事。
    这也是旗军惯例,包括闵元启这个主官都在忙碌之时,旗军们就可以休息用餐。
    因为若是有敌军奔袭而来,一会儿要在前方奋战防御的还是这些旗军,待遇怎么优厚也并不为过。
    闵乾德看了那边几眼,他也是早就习惯了,也是并未在意。
    身为世袭卫所武官,闵乾德在早期可是不太适应样样以将士为先的做法,还是闵元启数次苦劝,并且看到了效果,闵乾德才接受云梯关现在的种种新规矩。
    “如果我们打成僵持之势,朝廷少不得要对我云梯关和闵家进行警告,防止我们在这里交战坏了大局,但不会剥夺我官职,反而会尽可能的劝刘泽清收兵。如果我们被很快击败,我闵家就完了,我本人的官职也保不住。”闵元启笑了笑,接着道:“不过现在我们干脆利落的击败了刘泽清,朝廷必定严令刘泽清绝不可再擅动刀兵,对我们先是表面斥责,接下来朝廷会派大员过来巡视,以我云梯关所这边展露出来的实力,朝廷很容易被我们折服。最多耽搁一两个月,给刘泽清表面的面子之后,由淮扬道周大人上疏,朝廷必授我总兵之职。”
    闵乾德凝神细思,半响后才点头道:“元启你说的我明白了,就是说朝廷也是希望地方上能出现强兵,对刘泽清这样的强藩进行牵制。另外,咱们这里有过万兵马,等于是朝廷在北边的防御更稳固了,对朝廷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叔父大人说对了。”闵元启略带疲惫之色的微微一笑,说道:“原本史阁部是要立内外八藩,但四镇抢先拥立后,各地方的资源被四镇瓜分,朝廷对湖广,闽浙还有云贵的控制力都不太强,一时半会的得不到多少财源。就算有剩余财力,也是要优先建立京营,虽然大伙都知道京营毫无用处,根本就是白白浪掷。但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还有那些言官,对重建京营都不会有人说话,包括天子在内,除了四镇之外所有人都会希望赶紧把京营实力重建起来。这样对四镇,左良玉都有一定的威慑,这是朝廷的如意算盘。四镇拥立后,财赋紧张,内外八藩的打算落空,史阁部本人又被马士英排挤出了内阁中枢,事事不如意下,出了咱们这个能牵制刘泽清,足以自立一方,将来可以护翼淮安和徐州身侧,紧要时可以至徐淮参战的强藩,朝廷和史阁部等人的想法,不问可知了。”
    这些事有些是闵元启本身对历史格局的了解,有一些就是基于眼前局面情报的分析和判断了。
    梁世发是相当得力,其不仅是在淮安等地打探消息,对整个南京和江南一带,包括江北四镇一带的情报也是陆续开始收罗汇集。
    汇集的情报是统统送到闵元启的案头,对他判断未来的走势也是大有帮助。
    现在的格局是四藩初立,各自为政,中枢马士英是排挤了史可法,史可法为了大局也不愿和马士英翻脸。
    重要的是马士英的身后是弘光天子,因为七不可立之事弘光帝对史可法和东林党人相当不满。
    有四镇拥立和马士英一派文官的支持,弘光帝对东林党相当的不假辞色。
    这个局面下除非是彼此决裂,不然为了大局东林党只能先暂退一步。
    但除了史可法还算识大局外,其余的东林党人可不是这般认为。
    在内阁中,姜曰广和高弘图等人拼力攻马士英,更是对马士英起复阮大钺之事上窜下跳,不依不饶,搅动风云。
    加上南来太子案等诸事,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间可谓乌烟瘴气,根本没有积累财赋,编练新军,更不要说设立新镇。
    现有的四镇则把持地方财赋,无限制的扩大部曲,甚至高杰和黄得功为争扬州而彼此内斗,大打出手。
    现在闵元启冒出头来,除了周亮工必定鼎力支持外,在这特殊时期,朝廷从牵制四镇的角度对新兴强藩必定支持,包括弘光和马士英在内。
    而东林一脉则因为刘泽清先是归附,后来背叛,对刘泽清可谓恨之入骨,闵元启痛打刘泽清,东林党人必定欣喜若狂,全力支持不在话下。
    闵元启可谓是得天独厚,能得总兵之位是必然之事,若不是实力在朝廷眼里尚弱,根基尚浅,怕是封爵都极有可能。
    当然这也是弘光朝,待潞王,鲁王,隆武等亲王皇帝逐渐被清军所灭,永历仓皇四处逃窜时,大明的爵位就相当不值钱,李定国和孙可望郑成功都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已经相当泛滥,若是在那个时期,闵元启这种实打实拥有数千精兵的悍将,侯伯之位是不在话下。
    “元启你做的甚好。”闵乾德眼有泪花,连声夸赞。
    一旁的王三益,李国鼎等人神色也是十分激动,他们是最为支持闵元启的人,现在看来,各家的决断都相当正确,相比较那些仓皇逃窜的人,他们也是有理由自豪和骄傲。
    王三益向来沉稳,此时也是忍不住道:“看来此后我们可以跟着元启,一飞冲天。”
    

章节目录

谋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淡墨青衫并收藏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