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律师》是真的火了!
很多观众会拿来跟美剧《金装律师》相比,即便不谈版权,《精英律师》依然会有很多明面上的问题:解决问题全靠一张嘴,嘴炮比真枪实刀的案例多。何塞和罗槟在律所斗嘴永远高于干正事的时间……
据原剧粉说《金装律师》剧情密度几乎高出一倍以上?
以及有点尴尬的是,这部剧虽然说请到了专业法律顾问,但依然有明显漏洞:比如剧里提到的《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带上书名号却根本不是一部可以形成体系的部门法?
在宁远的印象中上一个律政剧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刻是14年,这一年有两部题材同时播出,傅东育的《金牌律师》和杨文军的《离婚律师》,虽然也有观众吐槽编剧是法盲,但是都在豆瓣上保持7分以上的评分。
尤其是《离婚律师》播出期间这部剧基本都保持在前三。姚晨还凭借该剧获得白玉兰最佳女主角提名。
而更古早的几部,诸如《律政佳人》、《胜诉在美国》等国产律政剧,在豆瓣上则不那么受欢迎,甚至没有评分。
再看欧美,《傲骨贤妻》、《傲骨之战》、《波斯顿法律》、《律政狂鲨》,基本上都是豆瓣8分俱乐部成员,属于基础胜率高的那一类。但在国内胜率高的则大多是古装、玄幻、传奇、言情。
都是律政剧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
既然是职场剧,就要从律师的职场体系说起。英美法系属于辩论制,以双方律师辩论为主导,法官的作用比较被动,对双方律师的举证和论述决定接受还是驳回。
庭审中双方律师唇枪舌剑打得有来有往,拍出来戏剧感也会更强。而我国大体上归类大陆法系的诉讼制度是法官主导整个庭审过程,法官进行询问并作出事实判断,庭审中法官的地位远高于双方律师,甚至会出现同时批评双方律师的情况。
在杨幂名誉权侵权诉讼流出的庭审音频里,虽然杨幂方是原告,但法官也在法庭上反复追问,并且对他们在法庭上进行了一段批评教育。
其中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发言就是,别一股脑就觉得什么都是侵权,就觉得什么话都不能说了,你自己得把它捋清楚。
在美剧中充当戏剧点的另一个关键角色,陪审团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也并不存在。之前的《爱尔兰人》里,传奇人物吉米霍法为脱罪就试图买通陪审团成员,因为后者可以判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但在中国这不大可能。
此外律政剧通常与案件相关,免不了腥膻色,这些都是调动收视的常见元素,比如另一部《逍遥法外》,作为本该是正面人物的律师女主角安娜丽丝反而袒护杀死自己丈夫的学生们,这在国内的环境里就不太合适。
但大陆法系的框架里也出现过佳作,不是只有刺激性的情节才能造就神剧。比如日剧饭们津津乐道的《legal high》,这部剧的情节和美剧相比刺激性要小得多。
建筑物之间的邻里关系、知识产权案纠纷、离婚诉讼、遗产争夺,相比案件本身,其实还是日剧挖掘人性的那套在起作用。
《legal high》和主演堺雅人都因为这个提名第73届学院奖。这部剧的中文名也揭示它真正的核心:胜者即正义。豆瓣有热评写道:世事多作怪,公道谁来裁。胜者即正义,败者几人爱?
讲到人性,港剧虽然也是英美法系,但关注的案件和日剧有类似之处,会更关注一些民生议题:比如低收入人群、家庭暴力、精神病患等等。
以《盲侠大律师》为例,这部律政剧里的案件有关于虐待儿童和疏于照顾儿童的,也有关于亲子关系调解的,甚至还有毒狗这种小事,从案例来说算不得多大,但胜在人物刻画,豆瓣也达到7.7分。
大陆法系的律政剧怎么做好看点并不难总结:讲好故事,离观众近一点儿。虽然国产剧观众可能被美剧的大尺度养刁了胃口,但关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依然有很多故事可讲。
《精英律师》其实又犯大部分国产剧悬浮的毛病,用大功夫刻画律师们敞亮的的办公室和着装,但偏偏在故事上有点弱。
当讲到罗槟所在的律所两位创始合伙人内斗的情节时,首先性犯罪这个帽子扣得就证据不实,一位堂堂合伙人竟然被可能不存在的桃色新闻逼退位。
即便非专业的观众也会想:没有证据怎么就能认定事实?而解决这场宫斗,观众们也没有看到推理过程,直接变成罗槟和他的小助理开金手指找到了当事人。
总之还是一张嘴皮子搞定一切!
或许因为在尺度上比不上美剧,岛国行业剧往往会在人物关系上做文章,比如《legal high》里贪财且腹黑的古美门和坦率鲁莽的真知子;《非自然死亡》里个性冷酷的中堂系和简单的三澄美琴;《妙手仁心》里温柔的程至美和风流的黎国柱。
这些都是用强人物对照组来增加戏剧性,但是《精英律师》里,无论是罗槟和戴曦,还是罗槟和何塞,人物本身都显得有点扁平,你会发现他们没有那种差异的绝对值。
故事不劲爆,人物不反差,题材不接近,请问观众如何能满意?
国内与法律相关的编剧是有牛人的,比如赵冬苓老师,她是关于公检法题材的一位硬核创作者。她有部作品叫《复仇女之罪爱》,名字听着有些雷人,但豆瓣评分高达8.4。
这部剧某种意义上做出国内律政剧的一个示范:更本土化的办公室、法庭和律师生活,但故事节奏不输美剧。
男主角在第一集就想进入精英律所,但他马上遭遇律所主任的拷问:你有律师执照吗?没有执照的男主角只能悻悻走开。这和《精英律师》里没有学历也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就上岗的戴曦相比,显然更符合国情吧?
当然或许也不能完全责怪《精英律师》,因为这大概是现阶段的国产都市剧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观众的内容审美水平和欧美全面靠齐,可能需要把外包装做得更全球化一些才能吸引人。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职业的中国特色,如果过于美剧化,又显得不够真实。如果《精英律师》真的购买原版的版权,那么它的尴尬就更可以理解了。
毕竟从英美法系转换成大陆法系,这改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在精美的外包装和求真的内核之间,创作者们实在是很难。
难并不是这个行业可以找的理由,毕竟任何行业都不容易!
很多观众会拿来跟美剧《金装律师》相比,即便不谈版权,《精英律师》依然会有很多明面上的问题:解决问题全靠一张嘴,嘴炮比真枪实刀的案例多。何塞和罗槟在律所斗嘴永远高于干正事的时间……
据原剧粉说《金装律师》剧情密度几乎高出一倍以上?
以及有点尴尬的是,这部剧虽然说请到了专业法律顾问,但依然有明显漏洞:比如剧里提到的《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带上书名号却根本不是一部可以形成体系的部门法?
在宁远的印象中上一个律政剧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刻是14年,这一年有两部题材同时播出,傅东育的《金牌律师》和杨文军的《离婚律师》,虽然也有观众吐槽编剧是法盲,但是都在豆瓣上保持7分以上的评分。
尤其是《离婚律师》播出期间这部剧基本都保持在前三。姚晨还凭借该剧获得白玉兰最佳女主角提名。
而更古早的几部,诸如《律政佳人》、《胜诉在美国》等国产律政剧,在豆瓣上则不那么受欢迎,甚至没有评分。
再看欧美,《傲骨贤妻》、《傲骨之战》、《波斯顿法律》、《律政狂鲨》,基本上都是豆瓣8分俱乐部成员,属于基础胜率高的那一类。但在国内胜率高的则大多是古装、玄幻、传奇、言情。
都是律政剧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
既然是职场剧,就要从律师的职场体系说起。英美法系属于辩论制,以双方律师辩论为主导,法官的作用比较被动,对双方律师的举证和论述决定接受还是驳回。
庭审中双方律师唇枪舌剑打得有来有往,拍出来戏剧感也会更强。而我国大体上归类大陆法系的诉讼制度是法官主导整个庭审过程,法官进行询问并作出事实判断,庭审中法官的地位远高于双方律师,甚至会出现同时批评双方律师的情况。
在杨幂名誉权侵权诉讼流出的庭审音频里,虽然杨幂方是原告,但法官也在法庭上反复追问,并且对他们在法庭上进行了一段批评教育。
其中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发言就是,别一股脑就觉得什么都是侵权,就觉得什么话都不能说了,你自己得把它捋清楚。
在美剧中充当戏剧点的另一个关键角色,陪审团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也并不存在。之前的《爱尔兰人》里,传奇人物吉米霍法为脱罪就试图买通陪审团成员,因为后者可以判定当事人是否有罪,但在中国这不大可能。
此外律政剧通常与案件相关,免不了腥膻色,这些都是调动收视的常见元素,比如另一部《逍遥法外》,作为本该是正面人物的律师女主角安娜丽丝反而袒护杀死自己丈夫的学生们,这在国内的环境里就不太合适。
但大陆法系的框架里也出现过佳作,不是只有刺激性的情节才能造就神剧。比如日剧饭们津津乐道的《legal high》,这部剧的情节和美剧相比刺激性要小得多。
建筑物之间的邻里关系、知识产权案纠纷、离婚诉讼、遗产争夺,相比案件本身,其实还是日剧挖掘人性的那套在起作用。
《legal high》和主演堺雅人都因为这个提名第73届学院奖。这部剧的中文名也揭示它真正的核心:胜者即正义。豆瓣有热评写道:世事多作怪,公道谁来裁。胜者即正义,败者几人爱?
讲到人性,港剧虽然也是英美法系,但关注的案件和日剧有类似之处,会更关注一些民生议题:比如低收入人群、家庭暴力、精神病患等等。
以《盲侠大律师》为例,这部律政剧里的案件有关于虐待儿童和疏于照顾儿童的,也有关于亲子关系调解的,甚至还有毒狗这种小事,从案例来说算不得多大,但胜在人物刻画,豆瓣也达到7.7分。
大陆法系的律政剧怎么做好看点并不难总结:讲好故事,离观众近一点儿。虽然国产剧观众可能被美剧的大尺度养刁了胃口,但关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依然有很多故事可讲。
《精英律师》其实又犯大部分国产剧悬浮的毛病,用大功夫刻画律师们敞亮的的办公室和着装,但偏偏在故事上有点弱。
当讲到罗槟所在的律所两位创始合伙人内斗的情节时,首先性犯罪这个帽子扣得就证据不实,一位堂堂合伙人竟然被可能不存在的桃色新闻逼退位。
即便非专业的观众也会想:没有证据怎么就能认定事实?而解决这场宫斗,观众们也没有看到推理过程,直接变成罗槟和他的小助理开金手指找到了当事人。
总之还是一张嘴皮子搞定一切!
或许因为在尺度上比不上美剧,岛国行业剧往往会在人物关系上做文章,比如《legal high》里贪财且腹黑的古美门和坦率鲁莽的真知子;《非自然死亡》里个性冷酷的中堂系和简单的三澄美琴;《妙手仁心》里温柔的程至美和风流的黎国柱。
这些都是用强人物对照组来增加戏剧性,但是《精英律师》里,无论是罗槟和戴曦,还是罗槟和何塞,人物本身都显得有点扁平,你会发现他们没有那种差异的绝对值。
故事不劲爆,人物不反差,题材不接近,请问观众如何能满意?
国内与法律相关的编剧是有牛人的,比如赵冬苓老师,她是关于公检法题材的一位硬核创作者。她有部作品叫《复仇女之罪爱》,名字听着有些雷人,但豆瓣评分高达8.4。
这部剧某种意义上做出国内律政剧的一个示范:更本土化的办公室、法庭和律师生活,但故事节奏不输美剧。
男主角在第一集就想进入精英律所,但他马上遭遇律所主任的拷问:你有律师执照吗?没有执照的男主角只能悻悻走开。这和《精英律师》里没有学历也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就上岗的戴曦相比,显然更符合国情吧?
当然或许也不能完全责怪《精英律师》,因为这大概是现阶段的国产都市剧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观众的内容审美水平和欧美全面靠齐,可能需要把外包装做得更全球化一些才能吸引人。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职业的中国特色,如果过于美剧化,又显得不够真实。如果《精英律师》真的购买原版的版权,那么它的尴尬就更可以理解了。
毕竟从英美法系转换成大陆法系,这改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在精美的外包装和求真的内核之间,创作者们实在是很难。
难并不是这个行业可以找的理由,毕竟任何行业都不容易!